?

中外關系轉換對內蒙古城市發展的影響

2018-06-07 09:38趙曉培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8年9期
關鍵詞:區域發展

摘 要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嚴重。而內、外蒙則是列強覬覦之主要目標,其中以俄國和日本為首。經過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清廷先后與俄國、日本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若干條款涉及內、外蒙古的權益問題,如在內外蒙筑路、開礦、貿易等。俄國、日本藉此先后打開了內外蒙古的大門,隨即在該地區傾銷商品、掠奪原材料、培育政治勢力甚至謀求侵占內外蒙。這一切,加速了蒙古地區半殖民地化進程,對整個區域的經濟、政治、文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關鍵詞 內蒙古城市 中外關系 戰爭與城市 區域發展

1鴉片戰爭前的中外關系對城市的影響

鴉片戰爭前,影響內外蒙古地區對外關系的主要有《恰克圖條約》、《尼布楚條約》兩個條約。1689年,清軍在雅克薩徹底擊敗入侵的沙俄侵略者,迫使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728年,中俄兩國又簽訂《恰克圖條約》。以上兩份條約成為鴉片戰爭前界定中俄兩國關系的法律依據。這兩份相對平等的條約,其內容事實上多關聯內外蒙古地區。大體包括確定了中俄兩國沿蒙古東段的中俄邊境線,允許中俄兩國人民過界往來,允許在尼布楚、恰克圖等地進行通商互市等。這兩份經過較為平等的談判且在清王朝作出了一定讓步的條件下而達成的條約,對內蒙古地區影響甚遠。

首先,兩份條約的簽訂使得中俄兩國商人在中俄邊境有了合法的貿易中心—恰克圖和買賣城,中俄商人逐漸云集于此兩地進行“典型的以貨易貨的貿易”,進而帶動了內外蒙古地區商業貿易的繁榮。據統計,在1755-1760年這5年間,在恰克圖市場用以交換的俄國和中國的商品總價值從837000盧布,增加到1358000盧布,增幅高達62%。這樣的貿易量還意味著恰克圖的城市經濟和城市規模得以迅速膨脹,如學者何秋濤便感嘆道:“菊海以南,燕然以北,廣裹數千里,商賈皆萃于庫倫所屬之恰克圖,為朔漠之間一都會也?!?/p>

其次,這一時期的中俄邊貿以農牧產品為大宗,且交易方式主要為以貨易貨,故貿易的繁榮刺激了本地區農牧業經濟的發展。

再次,中俄邊貿的開展,吸引了大量的內地商人深入到內外蒙古地區賺取利潤,并逐漸寄居于恰克圖等地,從而撕開了清廷在內外蒙古實行的民族隔離政策,開啟了漢族民眾移民內外蒙古的大門據學者何秋濤分析,當時長期活動于恰克圖的山西商人有很多,其中旅蒙商人數量占多數, “資本較厚者六十余家、依附之散商得有八十余家?!?/p>

最后,兩份條約的簽訂使蒙古地區在此后的一百多年內沒有再出現較大的邊患,中俄之間形成了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雙邊關系。

2鴉片戰爭后的中外關系變化對城市的影響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殖民者通過戰艦和火炮陸續強加給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清王朝閉關鎖國被終結的同時,中國與列強之間間亦形成了侵略與被侵略、殖民與被殖民的雙邊關系。

上述關系在內外蒙古地區具體反映在如下條約內:1858年中俄《天津條約》、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1862年中俄《陸路通商章程》。根據這幾個不平等條約規定,俄國在割占大批中國領土的同時還獲得以下特權:俄國商人可以在恰克圖—張家口—北京、科布多—歸化城—天津兩條商路上自由往來,同時可利用沿途的驛站和郵傳設施;允許俄國在庫倫等地設立領事館,俄商享有領事裁判權和貿易免稅;俄商可以自由出入蒙古各旗,銷售和收購蒙古地區的商品等。同時,依照所謂“一體均沽”原則,沙俄可以享有在內外蒙古地區所攫取的這些特權,其他列強也有權享有。故上述條約事實上使沙俄外的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也獲得了進入內外蒙古進行政治滲透、經濟掠奪的機會。于是,從漠北的庫倫、科布多到漠南的歸化城、張家口,直至新疆的塔爾巴哈臺、伊犁以及東北的齊齊哈爾、長春等地,到處都可以看到各國商人的蹤跡。尤其是有近水樓臺之便和有著傳統貿易往來的俄國商人,迅速涌入到內外蒙古地區的主要城鎮,大建商店、大開貨棧,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甚至強買強賣,“俄國商人應納各稅,概拒不納,強行在蒙古各地征發馱馬等車,運輸貨物,且擅在彼建造囤茶之場,種種強暴,不勝枚舉?!闭麄€蒙古地區事實上已經成為帝國主義列強隨意馳騁的獵場。

同時,在中國內外蒙古作為獵物的過程中,列強之間既合作又競爭。如1907年英俄兩國訂立《英俄條約》,“劃分亞洲勢力圈界限,以蒙古劃歸俄國?!倍涍^明治維新并取得中日甲午戰爭勝利的日本則直接對中國東三省、內外蒙古虎視眈眈,“自滿洲以至中國一帶為日本工商業上必爭之地,故日本欲于近鄰得一好市場,非藉滿洲中國之開發,其勢不可若”。沙俄則急切于在遠東建立所謂“黃俄羅斯”,兩害由是相爭,日俄戰爭爆發。時人曾對這場戰爭作有如下悲憤的預判:“交戰者,日俄,而立于必敗之地者,乃吾中國耳?!睂嵡橐嗟拇_如此。戰勝的日本強迫滿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繼承了俄國在中國東北的一切權利,劃定蒙古境內的海拉爾、察哈爾、滿洲里等地區為商埠,并取得15年的安東至奉天鐵路經營權等。日本勢力自此大規模的侵入內蒙古地區。

不過,沙俄并不甘心就此退出遠東,與日本爭奪朝鮮、中國東北控制權失敗之后,沙俄轉而把注意力聚焦到外蒙古地區。時人指出,“日俄戰后,俄國于南滿洲既挫其銳鋒,一意經營蒙古,擴張其南下之勢力”,為此,俄國人一面在庫倫烏里雅蘇臺等地設立中俄道勝銀行分行進行資本侵略,“一面散布金錢買足喇嘛收攬民心,并籠絡蒙古王公等”,這不能不令人焦慮:“恐外蒙古一帶中國之地,不久將成為第二滿洲?!辈恍业氖?,此種焦慮最終變成事實。

在沙俄長期收買挑唆下,外蒙古的分裂勢力逐漸滋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沙俄認為時機已到,12月1日,慫恿煽動外蒙古王公調集各旗蒙兵集結庫倫,正式通知清廷駐庫倫大臣,“將全土自行保護,定為大蒙古帝國,公推哲布尊丹巴為皇帝”,并勒令清廷派駐庫倫文武官員及兵丁三日內離境。同月28日,哲布尊丹巴沐猴而冠,登基稱帝,宣稱“獨立”,“大蒙古國”終于粉墨登場。 然而,俄國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不愿出現一個所謂“大蒙古國”,故對雙方施壓,迫使外蒙古上層集團接受。袁世凱當權的北洋政府允許外蒙古自治。1915年,外蒙古宣布取消“獨立”而行“自治”。但所謂“自治”,“其實是外蒙古想完全脫離中國而獨立?!辈贿^,無論“自治”還是“獨立”,沙俄支持的外蒙古分裂行動從未得到中華民國歷屆政府之承認。即便如此,作為內外蒙地區中外關系上的一件大事,“外蒙古的脫離中國使中國和外蒙古人民深受其害,使俄國獲得重大的侵略利益?!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外蒙古宣布“獨立”,使得中國北部邊疆隱患重重:“外蒙古獨處高原,西控新疆,東通關東,南出中原,北避強敵,是中國最重要的區域。得之則邊患甚少,失之則邊患眾多,故外蒙古之失,關系到中國邊防甚大?!?/p>

(2)外蒙古宣布“獨立”后,對中國政府及中國商人采取排擠政策,庫倫等地的中國商人被迫撤離甚至回到內地,這嚴重削弱了內外蒙古的商品貿易,阻礙了該地區城市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俄國自煽動庫倫獨立以來,為獨占外蒙貿易之計,將庫倫、漠北各地所有漢商之營業者,悉行驅逐,而代之以俄商……邇來外蒙與中原內地之貿易殆歸斷絕?!?/p>

(3)外蒙古的所謂“獨立”,給內蒙古形成示范效應,一些分裂勢力借機生亂,嚴重損害了內蒙古地區的穩定。如呼倫貝爾盟的巴爾喀部17旗佐領,擁戴地方豪強勝福為盟主,在海拉爾“宣言獨立,逐道臺董任福而施行自治”,其后更宣稱:“如庫倫政府不足以保護統一巴爾喀,則彼等將相率而歸化于俄人,何苦更受民國之統治”。

(4)外蒙古日益殖民地化。外蒙古宣布獨立之后,俄國借機強化了對外蒙古政治和經濟的控制。1912年11月,沙俄和外蒙古簽訂《俄蒙協約》。這份條約使俄國完全掌控了外蒙的政治、外交、軍事、經濟乃至文化教育,以至于日本《朝日新聞》記者斷言:“無論其表面之口實與對外的辯解何如,不能不斷謂蒙古已純成為俄國之保護國也?!薄抖砻蓞f約》規定:“俄國屬下人等及俄國商務照舊在外蒙古享有此約所附專條內開各權利、特權,其它外國人自不能在外蒙古得享權利多于俄國人在彼得享之權利。在《商務專條》內,俄國人為自己規定了特種權利:俄國人在外蒙古各地可以自由移動,經營事業;俄國人進出口貨物一概免稅;俄國銀行有權在外蒙古開設分行;俄國人有權在外蒙古租賃或購買土地,建造工廠、店鋪、碼頭和經營牧場、開墾耕地等;俄國人與外蒙古協商關于享用礦產、森林、漁業及其它;有俄國領事之處及有關俄國商務之地,均可由俄國領事與外蒙古協商設立貿易圈;俄國人有權乘坐自有商船往來航行外流至俄國境內河流,與沿岸居民貿易;俄國人運送貨物,驅趕牲畜,有權由水陸各路行走;俄人可割草漁獵;俄人可以設立郵政、建造橋梁等?!庇纱丝梢?,外蒙古完全成為了俄國的殖民地。外蒙古商人運入到內蒙古各種土貨商品進行商品貿易,俄國的洋貨也由外蒙古運入中國內地,這些顯然直接干涉了內蒙古地區的經濟貿易秩序,侵占了內地貿易市場。雖然擴大了內蒙古地區的貿易市場。但是從客觀上來講,俄國可以更加有力地與中國內地商人在外蒙古地區競爭。除此之外,俄國掌握著外蒙古的鐵路權,獨占對蒙古的經濟利益,并將蒙古納入了俄國經濟圈,嚴重影響了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發展。

俄國不僅挑唆外蒙古獨立以使其成為殖民地,且與日本共謀瓜分內蒙古。1912年7月8日,俄國與日本簽訂了第三次《日俄密約》,在內蒙古劃分各自的特殊利益范圍,即以東經116度27分為分界線,日本在此線以東的內蒙古享有特殊利益,俄國在此線以西的內蒙古享有特殊利益。綜上可見,在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大背景下,內外蒙地區的中外關系沒有任何平等可言,只有被侵略、被殖民的厄運。這樣的國際關系深刻地沖擊和改變著內外蒙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走向,從而影響著該地區城市經濟、城市體系、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乃至城市興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內外蒙地區日趨半殖民地化,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尤其是外蒙古 “獨立”,表明內外蒙地區各種權益在鴉片戰爭之后到民國期間被帝國主義列強肆無忌憚地踐踏侵吞,中國日益喪失內外蒙地區的國家主權,而國防安全也遭遇嚴重威脅。

其次,內外蒙地區日益成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地、原料掠奪地、資本輸出地,畸形經濟活動較前繁榮,這又反過來刺激了內外蒙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傳統游牧經濟的解體。如俄國商人在內外蒙地區傾銷毛織物、棉織物、金制品、火柴、顏料等工業品,而購入“馬匹、有角畜類、家畜原料品、茶絹、布”,且“俄商挾其雄心,欲征服蒙古西部之市場,且將以蒙古原料,多運入西伯利亞之市”。又如歸化、海拉爾等內蒙古地區重要城鎮,隨處可見英美傾銷的紡織品、日用品和奢侈品的同時,亦遍布以掠奪各種原材料為主要目的之洋行。但不可否認的是,列強在內外蒙地區經濟掠奪活動的頻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該地區城市經濟的發展。如包頭的皮毛行業,自清末出現第一家經營該行業的洋行后,到1926年增加至14家,且每年收購銷往英、美、日、俄的絨毛達600萬斤,從而推動了包頭城市經濟的繁榮。

最后,屈辱的對外關系甚至影響到了蒙古地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的興衰。如外蒙古所謂“獨立”后,留住庫倫的16000多“華商”,被強制禁止不準出入喇嘛圈內、不準集會、不準同“內地交通”,甚而“勒令華商改易蒙古裝”。又如以商貿聞名的塞外名鎮張家口,“迄民九外蒙獨立,張垣商務否運開始,洎民十三蒙政赤化,漢商更無發展之望,自十八年抗俄之役后,中國商業完全為外蒙古政府沒收,總計商務損失在一萬萬兩以上,自是張庫隔絕,此張垣商務一落千丈,現狀蕭條之大原因?!?/p>

3戰爭、匪患與城市發展

戰爭和外部掠奪對于城市的興衰起落有著重要影響,因為戰爭可以用最殘暴的方式將昔日名城變為廢墟?!俺鞘凶鳛橐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聚集了相當數量的人口、資源和社會財富,一旦發生戰爭,城市就自然成為作戰雙方首先攻打的主要目標”。民初以來,內蒙古地區長期被戰火硝煙包裹,內有軍閥混戰,外有列強發動之侵略戰爭,加之眾多盜匪肆虐城鄉,故對整個區域及區域內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3.1軍閥混戰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民國期間,內蒙古地區遭遇的軍閥混戰不計其數,其中破壞最大的則是兩次直奉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發生于1922年1-5月之間。其時,受英、美支持的直系軍閥吳佩孚,聯合六省軍閥,通電攻擊梁士詒內閣媚日賣國,迫梁離職,直、奉矛盾日趨激化。隨后,直、奉兩大軍閥集團開戰,最終奉系敗走關外,直系控制北京。不過,奉系并不甘心困守關外。1924年9月,張作霖以反對直系發動江浙戰爭為由,出動15萬人,分兩路向山海關、赤峰、承德發起進攻。曹錕任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調集近二十萬人應戰。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隨后,因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直系迅速戰敗,11月,吳佩孚率殘部自塘沽南逃。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奉系、馮玉祥、段祺瑞三方的最終勝利而結束。

兩次直奉戰爭,戰火過處,均燒及內蒙古地區。尤其第二次直奉戰爭,作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混戰,對北方地區造成的破壞更為巨大。馮玉祥等于10月30日通電便曾概括地指出:“此項戰禍漸興,糜爛至十余省,駢殉軍士以累萬計,耗費軍需以累百萬計,各被難人民以累千萬計。至其間直接間接,政府、國民因戰爭影響而受之損失,更不可以數字計?!倍鵁岷幼鳛橹饕獞饒?,所受兵災甚為慘重。時人致段祺瑞呈文便指出,這場戰爭使熱河“十五縣之間,甚至數十里無人煙,多少村無釜甑”。

除以上兩次軍閥混戰外,1926年馮玉祥國民軍與奉系之戰和1927年閻錫山晉系與奉系之戰,均波及內蒙古地區。這些軍閥混戰,對內蒙古地區城鎮的破壞可謂驚人。

首先,各軍閥部隊所過之處,巧取豪奪,搜刮地方民脂民膏,嚴重摧殘了城市經濟。如綏遠省所轄豐鎮縣,“最發達時,為民國十三四年間。商號數目七百余家。凡鄰近陶林集寧涼城等縣,皆以此為貿易中心。民國十五年,國民軍西退,大兵云集,供給浩繁,而潰兵散匪,劫掠財物,地方元氣大傷”,具體如“花布業,發達時,至五十余家?,F僅二十余家?!庇秩?927年,晉奉戰爭爆發,奉系鄭澤生奉命攻打清水河縣城,入城之后,“民間所藏,羅掘殆盡”。再如1926年,馮玉祥所部國民軍因奉軍攻擊而被迫撤出有“西北門戶”之稱的包頭時,“向各商戶派捐攤餉,搜刮至二千萬元之巨。于是包頭各業,元氣凋傷?!?/p>

其次,各軍閥部隊混戰之處,物態的城市本體、城市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的甚至毀滅性的破壞。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張錫元部在張家口發動兵變,“此屆兵變,張垣幾被一空,損失之巨,達數百萬,被火者數十里,實為西北空前之浩劫?!?927年晉奉戰爭期間,奉軍為阻止晉軍進入豐鎮,拆毀了京綏鐵路豐鎮區段線路,而晉軍商震部同樣乘奉軍不備拆除京綏鐵路,阻斷交通。

再次,軍閥混戰時期,城市社會嚴重失序,城市管理混亂,民眾飽受煎熬。1928年3月,奉軍進駐綏遠期間,其官兵甚為蠻橫,在土默特一帶任意敲詐商人,鞭打百姓。駐扎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的奉軍,聚賭包娼,征收苛捐雜稅,十室九空。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赤峰的游民奸商“乘此機會,或則造謠惑眾,或則破壞金融,或則高抬物價,人心惶恐,商業混亂?!?/p>

最后,軍閥混戰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失,中斷了城市發展的正常脈絡。如赤峰因受兩次直奉戰爭影響,“秋收無望,又值盜匪迭出,富者轉為貧,貧者流為乞討。凡本縣住民,壯者均各攜眷逃往他鄉,別謀生活。其老弱不能動移,不外牛衣對泣坐以待斃而已”。

3.2匪患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晚清民國時期,內蒙古地區社會失序,經濟凋零,加之蒙地民風彪悍,故盜匪出沒于內蒙古地區的山間街市,或數人一伙,或數百上千一群,嚴重阻礙著城市與區域的發展變遷。其表現則如下幾方面。

(1)匪患肆虐,無日不休,民眾安居樂業可謂泡影。如綏遠地區,“出城市三五里內即有遭劫之禍,倘在農村居住,三日遇匪,五日被劫,終日不得安寧”。又如固陽匪患,“無時無之,只以去冬間,楊白皮、劉迷糊股匪,鼠擾境內大半年之久,人民逃避,幾至一冬無家可歸”,至于財產如“錢銀財物、糧食牲畜,搶掠殆盡”。

(2)盜匪攻城略地,肆行搶劫,城市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如1905年冬,悍匪盧占魁率匪伙攻陷薩拉齊縣城,“盤踞數日,全城商號,搶掠殆盡,錢當兩行,均歸倒閉”, 薩拉齊縣城市面自此蕭條,一蹶不振。再如武川縣,1930年冬被楊姓匪徒聚眾攻陷縣城,匪眾“沿戶搜槍,市民無幸免者,商悉閉者,無資營業,氣象蕭條,城市頓成荒村”。

(3)盜匪過處,燒殺擄掠,許多城鎮毀于一旦。如1912年,五原縣遭盜匪攻陷,“鎮地適當其沖,橫罹劫殺焚燒之禍,商號倒閉者大半,繁盛之市,幾成廢墟” 。1916年,盧占魁匪幫幾近萬人,橫行熱河、察哈爾、綏遠等地,所過之處,“劫殺商民,焚毀城池”,飽受痛苦的內蒙古人民不能不有“水深火熱之嘆”。

(4)兵匪一家,兵縱匪,匪靠兵,整個內蒙古地區如同“恐怖世界”。如熱河匪患嚴重,地方湊集糧餉請駐軍剿匪,但,凡“官軍路過縣城、集鎮,莫不強住商家。人非大米、白面、酒肉不食,馬非鼓子、料豆缺一不可,應酬稍緩,打罵隨之?!g或出隊剿匪,彼此多系素識,虛開槍彈聽賊飽揚,賊則拋棄槍馬,稗兵卸責。實則賊之槍彈半買之于兵,抱薪救火何時可滅!”

總之,晚清民國時期內蒙古地區的匪患十分嚴重,對民眾生活、城市公共治安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對城市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損害,阻礙了城市經濟的進步和發展,加深了區域社會經濟的貧困。

3.3帝國主義侵略戰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近代蒙古戰爭連續不斷,長期、大規模的戰爭對城市本身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和影響,導致蒙古地區城市本身的發展系統無法正常運轉,特別是在日俄戰爭時期,由于日俄戰爭主要是在中國領土內。這場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使北部地區遭受了巨大的破壞。而在蒙古地區的日俄戰爭,更是如此。帝國主義的戰爭創傷要依靠中國人自己解決。因此,日俄戰爭后,蒙古地區開始處理日俄戰爭帶來的惡果。

“日、俄雙方在軍事上的設施及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已經使蒙古問題顯得十分緊迫,不論最后的勝利屬于何方,蒙古都要解決這些問題,第一要有積極的軍事準備,其次是喇嘛教的覺醒,提高蒙古文化教育,使其有中心思想。第三要以科學的方法指導蒙古的牲畜,第四是衛生設備,第五科學教育的設施。以上這些措施才可以解決蒙古的問題”。同時,帝國主義加緊了對內蒙古地區的經濟侵略,特別是在“在蒙古地區的主要商埠,如張家口、歸化城、海拉爾、滿洲里、庫倫、烏里雅蘇臺等城市均有外國銀行或辦事處,在俄、日、英、美諸國的銀行之中,以沙俄銀行影響最大,危害也最深?!比斩響馉?、抗日戰爭導致內蒙古地區城市各項功能發展停滯,部分城市因為戰爭而走向了衰落。

3.3.1日俄戰爭與內蒙古城市的發展

日俄戰爭本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但由于發生在中國境內,對蒙古地區的影響頗大?!叭斩韮蓢?,因為立國制度不同,所以日俄假使發生第二次戰爭,戰爭的勝利屬于何方,這實在影響著蒙古同胞的命運?!比斩響馉帉γ晒琶褡宓母鱾€方面帶來了很深的影響,蒙古東隣日本,北接赤俄,屬兩大帝國主義侵略之要地,環境險惡,匪言可喻。往昔因循茍且之心理,實不足以圖存于今日,惟有同心努力。日俄戰爭的起因本是為了爭奪在華利益,戰爭的結局是日本戰勝俄羅斯,日本強迫晚清政府將俄羅斯在華利益轉讓給日本。

“中國政府承認俄國所轉讓給日本滿洲國的一切權利,帝國主義打開了通往盛京的大門,劃定蒙古境內的海拉爾、察哈爾、滿洲里等地區為商埠。安東至奉天的鐵路,由日本政府經營,期限是十五年。中日進行合作,砍伐鴨綠江石岸的森林,砍伐經營年限等一切事宜再商議。允許南滿鐵路所經營的各項材料,免納稅捐”。內蒙古成為日本的勢力范圍,內蒙古東部的城市受到控制。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多方面都受到嚴重的影響,鐵路沿線的東北三省和東部內蒙古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受損嚴重,在滿洲里、扎賚諾爾、海拉爾、扎蘭屯和富拉爾基一線實行了殖民統治。

日俄戰爭雖然屬于兩個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但并未影響到帝國主義對自己國家的破壞,戰爭使內蒙古失去鐵路自主權后,中東鐵路沿線的城市也失去了各項功能,導致內蒙古東部城市迅速衰落。帝國主義對蒙古地區的滲透和侵略,給蒙古社會帶來了動蕩不安,社會經濟更是難以發展。即使后來進入蒙古地區的蘇聯,也同蒙古地方政府發生了不少沖突,蒙古地區仍然是多方爭奪的焦點,蒙古地區不斷同多方發生沖突。據庫倫通訊云,“蒙軍在庫倫與俄軍沖突中,各方死傷五百余,形勢極為嚴重,居民到處避難,發生的原因,系俄軍在蒙橫暴,又因內蒙政府已經下了動員令,集中軍隊到邊境防俄及抵抗外蒙古自衛聯合軍。在海拉爾地區,蘇俄聯軍在外蒙古各處征兵,準備進攻海拉爾,其侵略之心引起了蒙民的不滿,蒙民將有反動”。

無論是何種原因,帝國主義視蒙古地區為戰略要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嚴重影響了蒙古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3.3.2抗日戰爭對內蒙古城市發展的影響

進入20世紀30年代后,日本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帝國主義兵力開始積極的向著北滿及內蒙古推進,軍用鐵路、公路開始積極建設。內蒙古東部淪陷為日本殖民地,東北四省及內蒙古東部的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以及呼倫貝爾、西布特哈地區均成為日本的殖民地。1933年,日本占領了熱河省全境,日本在東北四省及內蒙古東部的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以及呼倫貝爾、西布特哈地區建立了殖民統治。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不久,日本馬上開始侵略蒙古地區,“1937年l0月14日,日偽軍侵占了塞北重鎮—歸綏。日寇一進城就把太陽旗插在新舊城的鼓樓上,大街小巷到處是端著槍的日本兵和偽蒙古軍”。

日本對內蒙古東部的侵略控制長達14年之久,西部地區的殖民統治也長達8年之久。日本對蒙政策及內蒙古東部采取了獨立、自治的運動,在東西部地區實施其殖民范圍。東部的殖民范圍包括哲里木盟、卓索圖盟、昭烏達盟、呼倫貝爾北部和西布特哈地區(相當于今天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但西部地區仍屬于蒙疆。日偽時期的殖民統治對蒙古東部城市的政治制度、經濟措施、教育文化政策進行了殖民統治,城市政治方面實施地方行政建制調整,廢除“旗縣并存”制,盟旗制度發生了改變,調整了地方行政建制,改變了城市原有的城市政治制度政策。城市經濟政策及措施也發生了改變,推行鴉片政策、處置蒙旗土地問題,對畜產資源統制與掠奪,這些經濟政策的實施破壞了原有的城市經濟制度,對區域經濟發展也造成了障礙。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編號:2016M592977)。

作者簡介:趙曉培,(1985— )女,河南鄭州人,信息工程大學洛陽外國語學院博士后。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華史(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6:186-187.

[2]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131-132.

[3] 李自學.中俄恰克圖貿易述評[J].暨南學報,1992(02):119.

[4] 何秋濤.朔方備乘[M].蘭州古籍出版社,1990:759+761.

[5] 阿巖,烏恩.蒙古族經濟發展史[M].遠方出版社,1999:268.

[6] 佚名.俄人近在蒙古之舉動[J].廣益叢報,1907(143):14.

[7] 葛布斯基.逐鹿蒙古[M].李漢如譯.興華周刊,1936,33(15):4.

[8] 日俄戰紀[J].新民叢報(44、45號合刊),1903:20.

[9] 守肅.日俄戰爭及于中國之影響[J].政法學報,1904,3(06):3.

[10] 徐春霞.日俄戰爭對中國的影響述論[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0.

[11] 佚名.俄人經略蒙古之可危[J].振華五日大事記,1907(31):32.

[12] 陳崇武.外蒙古近世史[M].商務印書館,1926:156.

[13] 劉存寬.中俄關系與外蒙古自中國的分離(1911-1915)[J].歷史研究,2004(04):106-115.

[14] 孫福坤.蒙古簡史新篇[M].文海出版社,1978:55.

猜你喜歡
區域發展
沁源縣區域發展方向研究
跳繩運動區域性發展策略研究
現代旅游業發展的問題研究
我國區域發展兩大失衡問題亟待破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