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現象學視角下屯溪老街濱江地段保護與再推進

2018-06-07 09:38孫文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8年9期
關鍵詞:歷史街區濱水保護

孫文

摘 要 歷史街區濱水地段作為城市中歷史文化遺產豐富之地,在經歷二十多年的保護與發展后依然面臨著尖銳的矛盾,本文通過建筑現象學中“場所精神”和“感知記憶”方面去重新審視屯溪老街濱江地段現存問題并且為重現歷史文化資源與記憶,拓展現代城市發展的需要與功能 恢復其生命力提供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 建筑現象學 歷史街區 濱水 保護

1建筑現象學中的“場所精神”和“感知記憶”

1.1建筑現象學

現象學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提出的以“人”的意識為出發點來感知和體驗最本質世界的哲學,把“日常生活世界”作為形而上學文化世界的直接體現?!巴ㄟ^有條理的過程,人們可以將自己置于先驗范疇之內,在這個范疇內,人們可以排除任何偏見,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觀察和感受他們?!?/p>

現象學中“回到事物本身”的哲思對以規則定式作為設計理念的“現代主義式樣”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即建筑現象學,把提倡在真實的生活中通過體驗空間環境氛圍,氛圍的營造不僅包括建筑,同時包括環境和空間以及對場所精神的理解,強調人們對建筑的知覺、體驗和真實的感受和經歷。是一種整體的體驗,不是單純對功能關系,組織結構等方面的抽象提取分析。

1.2“場所精神”與“感知記憶”

“場所”和“感知”是建筑現象學兩個側重的領域。諾伯格·舒爾茨提出建筑研究與實踐應該回歸到“場所”,從場所精神中獲得建筑最真實最根本的經驗。場所和空間不同,舒爾茨認為被賦予周圍的環境是沒有區別的,都是沒有特征的空間,當人們逐漸認識它并賦予其價值后,它便成為“場所”。場所主要由物質結構和場所精神來組成。場所精神是長時間日常生活的經驗,民俗活動,宗教儀式的積累的體現。那些具有悠久歷史和鮮明特征的城市都處在一個十分獨特的場所中,而且這些城市有的空間的存在有賴于那個獨特的場所的存在。

“知覺”建筑現象學是以梅落·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作為理論基礎,在以往視覺作為主導感受的情況下擴展為各種感覺器官綜合獲得的體驗。聽覺,視覺,嗅覺,觸覺,活動以及時空記憶的心理活動,當下的感知在胡塞爾的現象學中認為是通過記憶與期待。胡塞爾的現象學將回憶和期待與時間的意識聯系起來,而時間的衡量是以“當下”為基準的。這樣定位了的時間的被給予的方式便是“回憶”和“期待”。羅西認為建筑的本質是文化習俗的產物,并認為形式是變的,生活也是可變的,但生活依賴發生的形式類型則自古不變,類型提取是對場所空間的集體記憶并將其物化的設計方法,從歷史建筑環境中抽取類型,雖然是提煉但實際與歷史本質上是相同的。

2建筑現象學視角下屯溪老街濱江地段的“當下”“過去”與“將來”

2.1屯溪老街濱江地段的“當下”

屯溪老街濱江路地段位處于屯溪老街保護范圍的建筑控制區,整個保護區位處皖南地區華山新安江畔,是皖南地區與浙贛地區的物資商貿集散地,也是古徽州文化,建筑,商業集大成之地。其中歷史街區中的街巷和徽派古建筑得了很大的原真性存留。

屯溪老街濱江路地地段雖然作為屯溪老街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保護規劃的初期作為建設控制區與核心保護區的絕對保護策略相比較卻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主要改造理念是為了改善河街的惡劣居住環境和防洪的要求,采取了拆除河街,筑起防洪堤壩和為了改善交通流線開通了濱江路。雖然解決了當時存在很多問題,但也出現了以下問題:

場所的消失同時也包含了精神與氛圍的消失:濱江路地段現階段內新建建筑沿濱江路排列,緊貼著屯溪老街。多為雜貨店的店鋪雖在高度方面受到了控制,但在建設肌理及立面上仍舊采用了現代化城鎮式建設。店鋪門口車流不息,筑起的高壩上是穿梭的車鳴聲掩蓋了新安江水畔之聲,人們凌駕于高壩之上,無法與江水互動。場所中的物質空間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詩意的鄰水棲息場所蕩然無存。除了身后的屯溪老街本體,濱水地段仿佛沒有了自身的印記。

濱水地段與周邊地區產生割裂:與屯溪老街的割裂,不僅從空間肌理,建筑本體,業態方面都產生了極大的分裂,與老街是兩個時空的銜接,游人游歷老街后無法抵達濱水空間,大大降低了體驗感和滯留時間。與周邊山水空間的割裂,三江三岸隔岸相望,橋梁上車流穿梭,江岸充斥著現代城市的喧嘩。

2.2“過去”——“場所精神”的提取

《人,詩意的棲居》中海德格爾的建筑現象學認為人的定居應該富有詩意的,詩使我們棲居,在充滿勞績的大地上棲居才能體會詩意。詩意是體驗后的感知,同時又是筑造的表達。既然濱水地區的場所精神已經喪失,如果要恢復其場所精神,使其與周邊地區融合。前文中提到的場所精神是由日常生活經驗,名俗活動賦予。從詩去尋找過去日常生活體驗從而恢復場所精神?!巴推謿w帆”意向:《屯浦歸帆》中“碧水瀠洄最上游,垂柳夾岸泊歸舟。漁歌遠近從風遞,帆影高低帶月收,飛倦劇憐投樹鳥。長閑終羨傍灘鷗。村煙起處樓臺好,一片片波澄萬頃秋”?!昂咏帧币庀颍汉咏直撑R老街緊接新安江畔是除了正街以外最繁華的街巷,巷內鋪設石板,米市、商行、客棧、運輸行、匠鋪林立,承載著豐富的濱水日?;顒?。

2.3“將來”——期望

早期的保護政策更多地關注維護遺產本身的歷史特性,而以后的保護與振興政策則更注重遺產的未來。濱水地段的改造是為了促進屯溪老街增加活力,使一直在夾縫中存在的屯溪老街與周邊融合,同時賦予了城市休閑體驗的重要展示區,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和特色,才能把握發展機遇和應對挑戰,最優化地促進城市整體功能的提升要實現復興與發展,解決現有功能的缺失,賦予新興的功能成為關鍵。濱水地段的復興可以聯動屯溪老街及周邊三江三岸形成大片的徽文化復興。

3建筑現象學與屯溪老街濱水的保護方法和措施

(1)空間肌理恢復:為了保持濱水地段的原真性,對濱江北側的現在多層建筑及隨意亂搭亂建破壞原始風貌的建筑進行拆除,對具有保留價值和歷史意義的建筑進行重點改造和修繕。同時對屯溪老街巷內傳統肌理進行分析提取。主街通過魚骨支巷延伸向到濱江岸邊,魚骨巷內由院落組成??蛇M行三種院落布局的提取包括河街上上小開間小進深的店鋪門面、小開間大進深的面向主街店鋪及住宅、面向魚骨巷的大開間大進深的店鋪及住宅。

(2)氛圍的恢復:為了恢復河街的意向,拆除原有沿江邊多層現代建筑,沿著濱水面加建一排小開間小進深的建筑,減少道路寬度還原出一條長5至7米的人行河街步道,同時要關注魚骨巷與新建河街的貫穿性和到達濱水旁邊的貫穿性,為了加強老街到達水邊的通透性,加建建筑豎向分布延伸魚骨巷肌理。建筑本身的意向從原來吊腳樓形象提取,鄰水架空,沿岸邊錯落分布。新建區域根據所接觸老街區域的內在分布業態重新規劃調整業態,主要為增加休閑,商業娛樂來保證河街繁榮氛圍?!巴推謿w帆”的意向恢復措施:把阻擋與水靜距離接觸的防洪堤壩拆除,恢復原有河灘緩坡近水形式,放棄混凝土的現代冰冷感用土坡綠植替代,植樹造景使人們穿梭其中,讓人,江,街,景相互貫通。把屯溪老街的豎向三條主道路直達河邊,擴大到江邊節點,作為集散廣場 ,同時也作為漁埠頭、陽湖渡、鹽埠頭的意向還原,為了烘托屯浦歸帆之意,把帆的意向提取立于廣場之間,景觀進行整治以及休閑空間的設計把游客從老街吸引到江邊感受水空間的舒適與靜謐。從傳統人文繪畫“清明上河圖”中提取沿河步廊意向沿新安江畔分布提供親水平臺。為使人場所具有歸屬感和更強的體驗感沿岸邊設計行走環線。

(3)“空間感知”方面的營造:從建筑現象學的空間感知方面對以下的感知進行營造。

“視覺感知”的營造:感知街巷的縱深感,江的寬廣靜謐之感,徽派建筑的古樸之感以及古人山水人文情懷。因歷史街區的空間肌理建造中是對三維地形的營造,所以空間曲折交錯較多,游人感知類似于中國園林的移步易景的感覺,曲直和幽敞造成了空間的豐富性。為了營造濱江河街的豐富性,也需因地制宜制造空間的寬敞與私密的銜接形成街巷視覺上的縱深曲折感?!敖痹谝曈X上給人寬廣和靜謐,現階段濱水地段人們視角被抬高,江水形象減弱。俯視的角度不管在聽覺,濕度感知方面都弱化了對江的感受,置身其中才能感知靜謐寬廣。把視線角度降低被江水環抱才能感受到?;张山ㄖ墓艠闩c素雅大概與色彩和形制有關,大片的白墻,頂頭一筆的墨掩映在山清水秀之中,給人沁人心脾之感。采光和復雜的雕刻處于建筑之內。白色與墨色的基準造就了素雅和古樸,在設計時的顏色采取當地基調。山水人文情懷體驗與濱江地段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有關,北依華山南臨新安江,新安江與橫江與率水相交,隔岸相望黎陽和陽湖。強化山和水的存在。首先在禁止外圍建造高層建筑遮擋山水體系,以人的視角在體驗的時候能看到山和水,同時建造連接三江三岸的人行步道系統和景觀系統?!坝|覺及聽覺感知”的營造:肌理和質感的感知最初是由觸覺引發的。光滑細膩質感的青石板路,白色厚重的抹灰墻體,精致典雅溫暖的木質雕刻,河岸邊風吹拂柳,鷗聲鳴鳴,船槳滑動流水的聲音。傳統材料給人以親切和溫暖。為了使河街加強“水”的體驗感不僅通過通過沿岸的親水平臺環線。

4小結

主觀與客觀,統一起來,(理智)的外在知覺和〈感覺的)內在知覺被合成在空間、光線和材料的秩序中。歷史街區濱江地段的改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設計理念的進步與人們需求的增加,怎樣在在回顧過往與展望未來的兩個方向來確定設計規劃價值觀變得及其重要,要批判的去思考現有時代的局限性和動態的的去看待老街規劃的歷史。怎樣把喪失的場所精神尋回,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接軌來達到歷史區域的復興。

參考文獻

[1] 王洋,陳剛.基于“場所精神”談城市本質的感知及其意義[J].福建建設科技,2011(01):53-55.

[2] 沈克寧.建筑中的“意義”[J].建筑師,2006(03):30-33.

[3] 吳秀嫻.現象學和場所精神的解讀[J].廣東建材,2010,26(01):130-131.

[4] 張杰.舊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若干制度問題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9.

[5] 馮琳.知覺現象學透鏡下“建筑—身體”的在場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3.

猜你喜歡
歷史街區濱水保護
陳曉明 進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來十五年是花都濱水新城黃金時代
濱水景觀帶的設計分析
現代城市濱水特色景觀設計探析
歷史文化街區環境標識系統設計初探
淺析城市老街巷景觀本土設計元素的提取與置換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淺談濱水線性景觀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