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類語篇的寫作教學策略探究

2018-06-11 10:38徐賽兒

摘 要:實用類語篇具有較為明確的“特定語境”,即話題、作者、讀者、目的、語言等都較為明確,因此,實用類語篇的寫作教學必然有其特定的可供推而廣之的寫作教學策略:一是開發核心知識,利用網絡技術,翻轉課堂實現“課前學,課中練”;二是設置寫作活動,展現寫作過程,變核心知識為關鍵能力;三是創設寫作情境,就地取材,任務驅動激發寫作欲望;四是呈現評價細則,寫評改一體,螺旋式提升寫作能力。

關鍵詞:實用類語篇;消息寫作;寫作教學策略

“寫作是在特定語境中,運用語言文字等手段,構建意義,構造語篇,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活動?!盵1]這是《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一書對“寫作”的定義。該書作者認為,這里的“特定語境”包括了話題、作者、讀者、目的、語言等五個要素,而寫作活動,就是在特定語境中構造語篇的過程。顯然,語篇類型不同,構造語篇的過程也不會相同。研究者根據功能目的,把寫作的語篇類型分為“表達性的、信息傳達性的、勸說性的、文學性的”等。其中,“表達性的”包括自傳、日記、書信、祝酒詞等;“信息傳達性的”包括新聞報道、評論性文章、指令說明、商業信函、實驗報告、觀察記錄、會議記錄、指南手冊、研究報告等;“勸說性的”包括廣告、投訴信、演講稿、辯論文等。以上三類都屬于實用類語篇。而“文學性的”包括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屬于文學類語篇。顯然,不同類型的語篇,對寫作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的時候,必然會關注所要構造的語篇的文體特征,進而根據不同的文體特征采取不同的寫作教學策略。因為實用類語篇具有較為明確的“特定語境”,即話題、作者、讀者、目的、語言等都較為明確,有些實用類語篇,甚至連結構都是明確的,所以,實用類語篇的寫作必然有其特定的可供推廣的教學策略。

基于這一認識,筆者下面以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消息寫作》的教學為例,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等多個維度,對實用類語篇的寫作教學策略試作探究,以期拋磚引玉。

一、開發核心知識,利用網絡技術,翻轉課堂實現“課前學,課中練”

消息是“信息傳達性的”語篇,是一種極具文體特征的實用類語篇。它涉及的知識非常多,關乎目的、讀者、結構、內容和語言等,缺一不可。消息寫作的教學既需要知識的傳遞,又需要實際的操練,教學內容異常龐雜。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對學生進行消息寫作指導呢?這就涉及課堂到底能做什么、該做什么的問題。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須理清消息寫作所需知識、技能、能力和素養之間的關系。簡單地說,知識遷移為技能,技能內化為能力,能力沉淀為素養。這四者之中,知識是學生有能力通過自學習得的,可以不占用課堂學習時間。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開發消息寫作的核心知識以供學生自學。正如浙江省初中語文教研員章新其老師在2017年浙江省初中語文“疑難問題解決”專題研訓活動中所言:“使用教材進行寫作教學,要根據學情,開發能滿足寫作學習者實際需要的核心知識?!焙诵闹R必須是核心且實用的?;诖?,筆者根據單元的閱讀教學內容和新聞的文體特征,開發了關于新聞分類,新聞內容特點,新聞結構,新聞標題、導語和主體的基本寫法等核心知識,以供學生自學所用。

此外,八年級教材更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尤其是實用類語篇的教學,更突顯了實踐性質。所以,第一單元的新聞教學打破了傳統的以篇目編排的形式,采用了“任務一”“任務二”“任務三”這樣的任務編排體系。這種改變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無疑也對八年級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這就決定我們在教學中,除了要關注文體特征之外,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八年級學生在心理和能力上已不滿足于“跟著走”,而開始要“自己走”。所以,教學無疑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走”,在學生“走不好”或“不會走”的時候,教師才介入其中,進行相應的指導。只有這樣才能順應學生和學科的變化,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消息寫作》的教學完全有條件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由“課中學,課后練”轉為“課前學,課中練”,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學機會和實踐機會?!胺D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它翻轉的不僅僅是教與學過程中的順序,還有相應的評估機制。這是一種直接指導和建議式學習的混合模式,它有助于讓所有的學生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讓所有的學生都獲得個性化發展,而且教師的課堂教學基于學生的自學基礎之上,更具實效。當然,“翻轉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因為實施“翻轉課堂”,必然要打破教師自身和教育環境之間的固有的平衡態,讓課堂處于一個全新的、無法確切把握的動態之中。這對教學來說無異于一場歷險。

課前學什么?這是“翻轉課堂”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教師必須提供給學生可供課前學習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是概念性的、知識性的、拓展性的,且可以通過自學完成的。為此,筆者在課前做了三項準備:

1.制作《學習任務單》。筆者準備了一份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習任務單》,并轉化為二維碼(如圖1)。這份“任務單”呈現了“消息寫作”的整個學習過程:看微課—補標題—擬導語—寫消息—當編輯,并附有《新聞采訪組稿單》和《新聞編輯審稿單》供學生課堂使用。

2.錄制微課。筆者把前面提到的有關“消息寫作”的所有核心知識錄制成一節《新聞文體特征與新聞寫作》微課(約12分鐘),并化為二維碼(如圖2)印在了《學習任務單》上,以方便學生在家通過手機“掃一掃”功能觀看學習。筆者還要求學生把微課中的重點知識整理成思維導圖。

3.建立微信討論群。利用互聯網技術,讓學生通過“掃二維碼進微信討論群”的方式進行在線交流和答疑。這樣,不僅解決了“翻轉課堂”中的“課前學”,而且讓教師在課前就擁有了解學生學情的多種渠道,使“課中練”更富有針對性,也更具有效性。

二、設置寫作活動,展現寫作過程,變核心知識為關鍵能力

章新其老師曾在一次“統編教材寫作教學新探索”的講座中指出:寫作教學的要旨在于“改進寫作學習”而不是“描述寫作學習”,不是將一套寫作知識告知學生,更不是讓學生去演說解釋這些知識。寫作教學的關鍵在于讓學生運用寫作核心知識。因此,如何讓學生把微課中學到的核心知識轉化為能實際運用的寫作能力,是消息寫作教學目標能否有效落實的關鍵。章熊老師指出,寫作是一種實踐活動,只有在寫作活動中掌握寫作技能,才能形成寫作能力。[2]顧黃初先生也認為,過去我們的寫作教學成績不能令人滿意的根本原因,恐怕在于教學的程序與文章產生的自然程序嚴重地不一致。這些語文教育專家的真知灼見,不僅給了我們極大的啟迪,也為我們指明了寫作教學的方向?;诖?,筆者在課堂上設置了四個寫作活動:補標題、擬導語、寫新聞、當編輯。這四個寫作活動,既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同時也符合消息寫作的自然流程。更為難得的是,它們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讓課堂成為學生交流、展示和提高的平臺,成為學生把課前所學核心知識轉化為具體實踐能力的平臺,而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則更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

這四個寫作活動并不是割裂的,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各有目標又互為支撐,通過這四個寫作活動,學生便能高效完成在“特定語境”中構造“消息語篇”的整個過程。

在“補標題”這一寫作活動中,筆者提供給學生一則去掉了標題后的消息(見《學習任務單》),然后讓學生就這則消息補寫標題。課堂上主要是集體審議學生所擬標題的優劣所在,即通過具體評析讓學生明白新聞的標題應做到準確、真實、簡潔、概括又有吸引力。這一寫作活動,除了讓學生掌握擬新聞標題的基本方法之外,主要是引導學生關注新聞語言的特點,如概括準確簡潔等,其實這些語言特點也是所有實用類語篇共同的語言要求。

在“擬導語”這一寫作活動中,筆者先提供給學生一則事實材料:

近日,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古稀之年的研究員許兆祥歷經十幾年艱辛的專項研究發現,蘿卜中含有一種抑制腫瘤的活性物質,能刺激細胞產生干擾素,其名為干擾素誘生劑。實驗證明,此物質對人的離體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子宮頸癌等癌細胞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在常見蔬菜特別是資源豐富而又廉價的蘿卜中發現干擾素誘生劑,在世界還未見報道。許兆祥認為,蘿卜的防癌保健功能在實驗室內已有了充分證據,目前應該在腫瘤高發區,特別是胃癌、食道癌高發區大力提倡每日生吃細嚼100克左右的蘿卜。

然后,筆者請學生根據這則事實材料來擬寫報道該事實的消息的導語,并在擬寫過程中將要求進一步提高——分別給《科技日報》和《寧波晚報》擬寫導語。接著,筆者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對所擬的導語進行集體評議,最后集體擬定較為合理的導語。在這個“擬寫—評議—修改”的實踐過程中,學生一步步地把知識內化為技能,逐漸掌握了擬寫導語的基本方法:語言上力求概括準確、簡潔客觀,內容上盡量呈現“5W”要素,結構上要最先出示最重要、最新鮮、最有價值的信息……這一寫作活動,除了讓學生掌握導語寫作的基本方法之外,更重在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能根據不同的受眾特點選擇不同的新聞角度來擬寫導語?!白x者”是寫作“特定語境”中的一個要素。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做到寫作時“心中有人”,是所有類型的語篇寫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實用類語篇的寫作。這也正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的原因。

以上兩個寫作活動側重培養的是局部的、零散的消息寫作技能,即只是把微課中涉及消息寫作的一些核心知識通過實際操練轉化為具體的技能。在具備了一定技能的前提下,我們就可以推進到完整的寫作活動——“寫消息”了。在這個寫作活動中,筆者提供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新聞事件——正在進行的《消息寫作》這節課。筆者讓學生以記者的身份身臨現場,根據新聞價值和讀者意識確定報道角度,然后進行現場采訪,最后根據采訪所得信息撰寫完整的新聞稿。這是對“擬標題”和“寫導語”技能的一種整合,它需要學生將局部的、零散的技能整合為消息寫作所需要的綜合能力。

而最后的“當編輯”寫作活動,則是讓學生學會根據筆者提供的“消息寫作評價細則”對具體新聞稿進行逐條評議和整體修改。在相互評議和修改中進一步明確消息寫作的基本要求,掌握消息寫作的基本方法,同時對記者采寫新聞的工作流程有所了解。

章新其老師曾指出:“我國寫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現狀是:多知識,少方法;多要求,缺過程?!边@確為中的之論。以上四個寫作活動旨在破解寫作教學的通病,聚焦“寫作”本身,展現學生真實的寫作過程。教師在學生學習寫作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介入相應的指導,從而解決問題,讓知識的滲透、目標的落實、方法的指導在寫與評的過程中逐漸落地。

三、創設寫作情境,就地取材,任務驅動激發寫作欲望

知識技能需要在情境中習得,否則就不過是符號。對學生而言,僅停留在符號層面的信息傳遞,就難以產生學習的意義。知識技能當然要學,但學了之后一定要用,一定要在真實的情境中應用,尤其是實用類語篇的寫作,無論是表達性的、信息傳達性的或是勸說性的,因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特征,就更需要關注真實情境的創設。

《消息寫作》這節課,筆者就充分利用了身邊的新聞資源,為學生創設了最為真實具體的寫作情境。

首先,新聞材料的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如在“補標題”的寫作活動中,筆者選擇了寧波當地剛發生的新聞事件:星空琴行一夜間關門。在微課講解“大十字思維”的時候,筆者選擇了學生身邊的新聞材料:《鐘公廟中學掛牌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實驗學?!?。

其次,報紙的選擇也關注學生的熟悉度。筆者選擇了寧波當地的幾份報紙來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如《寧波晚報》《東南商報》《新僑報》等,這些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報紙,選擇它們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最為關鍵的是,在“寫消息”環節,筆者選擇的新聞事件也是就地取材,讓學生就筆者正在執教的《消息寫作》這節課進行新聞報道,并提供給學生有關于這節課的一些背景信息:

執教課題:消息寫作。

執教者:寧波市興寧中學徐賽兒。

執教班級:鐘公廟中學804班。

教學理念:翻轉課堂(課前學,課中練)。

課外學習任務:掃二維碼觀看微課—補標題—擬導語。

課堂寫作活動:補標題—擬導語—寫消息—當編輯。

執教背景:“浙江省初中語文疑難問題解決”會議在鐘公廟中學召開,會議主題是“作文課堂教學展示與研討”。

然后,筆者讓學生變身為記者,讓置身于新聞現場的學生記者們快速尋找這一新聞事件的新聞價值,從而確定新聞報道的角度。最后,學生找到了多個新聞報道的角度:執教背景、掃二維碼看微課、以活動形式組織教學、翻轉課堂的理念等等。那么,到底選擇哪個新聞角度呢?顯然,讀者就是上帝,新聞角度取決于讀者對象。筆者引導:假設這則消息要發表在《鐘公廟中學學生報》上,從哪個新聞角度進行報道最恰切呢?這里,讀者意識再一次被強調。學生最后選定了“掃二維碼看微課”這一新聞角度。有了新聞角度,接下去,便是采訪了。筆者事先為學生準備了一份《新聞采訪組稿單》(見《學習任務單》),以此引導他們合理規范地采訪和組稿。這樣,學生置身新聞現場,變身記者,因真實的任務驅動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的寫作活動就具有了極大的主動性。在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采訪積極。他們就不同的問題采訪了老師、同學和聽課老師,甚至還有學生采訪了學校領導:二維碼進課堂了,但是學生不能帶手機到學校怎么辦?這一真實的采訪過程對培養學生的新聞素養意義重大,學生也著實過了一把記者癮。

因為整個新聞事件是真實的,整個采訪過程是真實的,所以,接下去的新聞寫作自然也是真實的,學生在整個真實的采寫過程中,切實體會到了微課中所學的新聞寫作需要符合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客觀性的特點。課行至此,知識已不再是書本或微課上的知識,而是經過了實踐的淬煉。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僅獲得真知,更發展了能力和素養。

四、呈現評價細則,寫評改一體,螺旋式提升寫作能力

目前,研究寫作的學者們有一個基本共識:“寫作是一個復雜的智力、心理、社會和技術的過程,修改不僅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而且更準確地說,它貫穿于寫作的整個過程?!薄墩n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庇纱丝梢?,沒有寫作評價的寫作課可能就是寫作教學的半成品,它可能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尤其在實用類文章的寫作中,因其在內容、結構和語言等方面有更為明確的要求,所以,更需要有較為精細的寫作評價細則,供學生作為寫作指導和評價修改的參考。在《消息寫作》一課中,筆者擬定了一份《新聞編輯審稿單》(如表1),其主體是一份消息寫作的“評議細則”。

這份《新聞編輯審稿單》不一定符合真實的編輯情境,但它對學生的寫作指導是切實有效的,并且也可以用來評價教師的“教”,實現“學”和“教”的翻轉。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具體明確的“框架”。根據“框架”,學生清楚了解要寫的這則消息的角度、內容、語言、結構甚至分段方式。這既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強化所形成的能力,更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切實具體的思路。學生既可以根據這份“評議細則”中的相關細則進行消息寫作,又可以據此對同學的新聞稿進行逐條評議和修改。學生的角色在變——從記者變成了編輯,但消息寫作的要求不變。學生在這個“預學、起草、評議、修改、發布”的寫作過程中,進行著螺旋式的反思和循環,最終掌握消息寫作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

參考文獻:

[1]王榮生,宋冬生.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75.

[2]章熊.關于中學寫作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06(10):3-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