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常見傳染病防治知識

2018-06-22 06:35屈莉紅編輯青鳥
科學生活 2018年6期
關鍵詞:傳染源登革熱傳染病

文/屈莉紅 編輯/青鳥

夏季天氣炎熱,各類細菌、病毒生長繁殖快,是各類傳染病容易發生的主要原因。同時,夏季是老鼠、蒼蠅、蚊子、蟑螂等的繁殖高峰期,它們攜帶的各種病原體易污染水源、食物,而且,夏季飲水量增加,大量喝水常常會沖淡胃酸,使胃酸酸度降低,病原體經消化道乘虛而入,所有這些因素,使人極易得病。夏季常見的傳染病有:1.腸道傳染病,如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病毒性肝炎等;2.蚊媒傳染病,如瘧疾、登革熱、流行性乙型腦炎等;3.鼠媒傳染病,如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

一、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指各種病原體經糞便排出或者通過其他途徑,污染水源或食物,經糞—口傳播的傳染病。常見的有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甲肝和戊肝。每年的5~10月為急性腸道傳染病的流行季節,7~8月則為高峰期。

1.霍亂

甲類傳染病,由霍亂弧菌(Ο1群和Ο139群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

傳染源:患者和帶菌者為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通過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傳播,其中細菌污染過的水對人體的影響最突出,日常生活中肢體接觸和蚊蠅也起傳播作用。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臨床表現:潛伏期為數小時或1~3天;起病急,劇烈腹瀉、嘔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脫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甚至循環衰竭;多無腹痛,無里急后重,無發熱;大便次數多,呈水樣、米泔水樣、洗肉水樣;伴腓腸肌、腹直肌痙攣;大便無明顯糞臭,鏡檢無膿細胞。典型患者病情來勢兇猛,發展迅速,若治療不及時,很快因脫水、嚴重衰竭而死亡。

治療:嚴格隔離、及時補液、抗菌、對癥治療。

2.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由志賀氏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的急性腸道傳染病。

傳染源:患者和帶菌者。

傳播途徑:經“糞—口”傳播,患者通過受染食物、水、手或蒼蠅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獲短暫而不穩定免疫力,不同菌群和血清型間無交叉免疫力,易發生重復感染。

臨床表現:潛伏期為數小時~7天,多數為1~3天。典型表現:多有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大便呈黏液膿血樣便;腹瀉程度視病情而不同,每天可達數次或數十次不等,量少,可伴左下腹壓痛。細菌性痢疾比較可怕的一種類型為急性中毒性菌痢,它起病急、發展快,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可達40℃以上,嚴重者可出現休克、驚厥,甚至昏迷和呼吸衰竭。

治療:服用喹諾酮類藥物,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5~7天;SMZ-TMP(磺胺甲惡唑與甲氧芐啶的復方制劑),7天。

3.傷寒和副傷寒

傷寒和副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和甲、乙、丙副傷寒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傳染源:發病的患者和病原攜帶者,包括無癥狀者以及病愈后癥狀消失但未經徹底治療、體內仍有病菌存在的人。

傳播途徑:主要經糞—口傳播,通過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及經接觸傳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以兒童及青壯年發病較多,病后免疫力持久。傷寒與副傷寒之間無交叉免疫。

臨床表現:潛伏期為3~35天,一般為7~14天。病程分為初期、極期、緩解期、恢復期四期。初期相當于發病第一周,表現為發熱、頭痛、全身不適、食欲減退、腹脹、腹瀉或便秘等,體溫可達39℃~40℃。極期相當于發病后第二、第三周,表現為高熱不退,脈搏與發熱不呈比例上升,玫瑰疹、肝脾腫大、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等,重者可出現譫妄、昏迷等,可持續10~14天。緩解期相當于發病后第四周,病情開始好轉,體溫逐漸下降,但易發生并發癥,尤其是腸穿孔、腸出血?;謴推谙喈斢诎l病后第五周,體溫恢復正常,癥狀減輕或消失。傷寒和副傷寒一般1個月左右可恢復健康。

治療:分為一般治療和對癥處理。按腸道傳染病進行隔離,臨床癥狀消失后5~7天送檢糞便培養,連續2次陰性解除隔離;發熱期食用流質或無渣飲食,退熱2 周后恢復正常飲食;便秘者禁用瀉劑。

4.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臟炎癥病變為主的傳染病。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以肝臟炎癥病變為主的傳染病。

傳染源:患者及隱性感染者為傳染源,在潛伏期后期至發病后2~3周內傳染性強。

傳播途徑: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甲肝、戊肝病毒通常由糞便排出體外,通過污染的手、水、食物和食具等經口感染。一般情況下,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散發性發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水和食物的傳播是爆發流行的主要傳播方式。

易感人群:未注射疫苗者普遍易感,病后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

臨床表現:甲肝潛伏期2~6周,戊肝潛伏期2~9周。臨床上分急性黃疸型與無黃疸型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通常起病急,畏寒、發熱,體溫39℃左右,顯著乏力、厭食,尤厭油膩,常伴惡心、嘔吐、上腹不適、腹脹、便秘,黃疸可在1~2周內達頂點,病程約為2~3個月。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臨床表現與黃疸型相似,但一般癥狀較輕,不出現黃疸,病程較短。本病不轉為慢性,預后良好,病后可獲持久的免疫力。

治療:適當休息、合理營養為主,選擇性使用藥物為輔。應忌酒,防止過勞及避免應用損肝藥物。

5.如何預防腸道傳染???

預防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是認真做好“三管一滅”:管理好飲食衛生、飲水衛生、糞便衛生以及消滅蒼蠅。作為個人,一定注意飲食和飲水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1)搞好室內外衛生,加強糞便管理,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溝,消滅蒼蠅、蚊子、老鼠、蟑螂等腸道傳染病的傳播媒介。

(2)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爛變質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燙;剩飯、剩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經常消毒;飲食服務行業、食品加工銷售單位和集體食堂,要認真執行食品衛生法。

(3)注意飲水衛生,保護好水源,不要在水源附近造廁所;水井要加蓋,嚴防污染;不要喝生水。

(4)講究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常剪指甲、勤換衣服。

(5)注意勞逸結合,起居有度,生活有規律。也可接受相應疫苗的預防性接種,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6)早發現、早治療,一旦發現自己有什么不適,應該及早到醫院檢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7)甲肝、戊肝患者應隔離,注意飲食衛生,少年兒童(尤其是集體生活的孩子)、旅行者、經常外出就餐者應當注射甲肝、戊肝減毒活疫苗。

二、蟲媒傳染病

蟲媒傳染病是由病媒生物傳播的自然性較強的傳染病,常見的有瘧疾、登革熱。這類傳染病在我國傳染病年總發病病例中約占5%~10%,但它的致死人數則占傳染病總死亡人數的30%~40%。

1.登革熱

登革熱是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

傳染源:登革熱患者、隱形感染者、感染登革熱病毒的非靈長類動物以及帶毒的媒介伊蚊。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傳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僅有部分人發病。

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3~15天,多數5~8天。人被感染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后,一般在經過5~8天的潛伏期后突然發病。發熱是本病的一大特征,主要為不規則熱;另一特征是痛,包括頭痛、骨痛、肌肉痛或關節痛。絕大多數患者于起病后3~6天還有皮疹出現。如對癥治療,一周可獲康復,這是典型的登革熱。

治療: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采取支持治療及對癥治療措施。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防蚊隔離。重癥病例的早期識別和及時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一旦發現病例時,除了隔離患者,滅蚊、防蚊是防止登革熱流行的關鍵所在。

2.瘧疾

瘧疾是熱帶病之一,是一種寄生蟲病,屬于乙類傳染病,俗稱“冷熱病”“打脾寒”“打擺子”“打老瘴”“發瘧子”。瘧疾有四種: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卵形瘧。

傳染源:患者及帶瘧原蟲者。

傳播途徑:由蚊子(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當蚊子叮咬瘧疾患者,病原體瘧原蟲進入蚊體并在其體內發育,蚊子再次叮咬健康人時,將蚊體內的瘧原蟲傳給健康人。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臨床表現:一般間日瘧、卵形瘧潛伏期14天,惡性瘧潛伏期12天,三日瘧潛伏期30天,輸血感染潛伏期7~10天。瘧疾臨床上以間歇熱、發作期與潛伏期交替、繼發貧血和肝脾腫大為特點。瘧疾發作的典型臨床表現為周期性寒戰、發熱和出汗三個連續階段。

治療:一旦確診為瘧疾患者,可得到免費治療。間日瘧用氯喹和伯氨喹八日療法(成人劑量)治療。對上一年患過間日瘧的患者,于第二年三月用伯喹八日療法進行休根治療。

3.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經蚊傳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

傳染源:被感染的人或動物,豬是最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通過蚊子叮咬而傳播。有嚴格的季節性,流行于6月~10月,集中于7月、8月、9月三個月。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10歲以下兒童最易感染。

臨床表現:潛伏期為4~21天,一般為14天。感染乙腦后,癥狀輕重不一。輕者僅出現一般呼吸道或呈一過性發熱;重者表現高熱、頭痛、嘔吐、頸項強直、驚厥、意識障礙甚至呼吸衰竭等。

治療:一旦得了病,就要及早住院治療。病室應有防蚊、降溫設備,應密切觀察病情,細心護理,對癥治療,防止并發癥和后遺癥。預防乙腦的關鍵是滅蚊防蚊、注射疫苗、對豬等動物妥善飼養管理。

4.如何預防蟲媒傳染???

(1)清除蚊蟲孳生地。盡快清除積水,是首要措施。積水是重要的蚊蟲孳生地,要迅速發動每家每戶清理室內外積水,翻盆倒罐,填平洼地,疏通溝渠,使蚊子無產卵之地。

(2)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室內外環境保潔,徹底消除衛生死角,防止蚊蟲孳生。

(3)養成良好個人衛生和生活習慣。做好自身防護措施,點蚊香、掛蚊帳、噴涂防蚊藥水,到野外鄉間時應盡量穿長袖衣服和長褲等。

三、鼠媒傳染病

鼠媒傳染病是以鼠和鼠體寄生蟲為媒介,可傳染給人,并能使人患病或死亡的疾病。

1.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ê喎Q鉤體?。┦怯芍虏⌒糟^端螺旋體(簡稱鉤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和豬是兩大主要傳染源。

傳染源:鼠類和豬是主要的宿主和傳染源。

傳播途徑:直接接觸病原體是主要的途徑,帶鉤體的動物排尿污染周圍環境,人與環境中污染的水接觸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皮膚,尤其是破損的皮膚和黏膜是鉤體最主要入侵途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較強同型免疫力。

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7~14天,長至28天,短至2天。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早期有高熱,全身酸痛、軟弱無力、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表淺淋巴結腫大等鉤體毒血癥狀;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彌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黃疸、全身出血傾向、腎炎、腦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損害表現;晚期多數病例恢復,少數病例可出現后發熱、眼葡萄膜炎以及腦動脈閉塞性炎癥等多種與感染后的變態反應有關的后發癥。肺彌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等與肝、腎衰竭為常見致死原因。

治療:分為一般常規治療、病原治療和對癥支持治療。病原治療殺滅病原菌是治療本病的關鍵和根本措施,因此強調早期應用有效的抗生素。鉤體對多種抗菌藥物敏感,如青霉素、慶大霉素、四環素、第三代頭孢菌素和喹諾酮類。

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滅鼠、管理好豬、犬和預防接種是控制鉤體病流行和減少發病的關鍵。

2.流行性出血熱

熱,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傳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漢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傳染源: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漢坦病毒主要存在于鼠類,但不會使鼠發病,而當病毒傳染給人時,卻可使人發病。

傳播途徑:(1)呼吸道傳播,經呼吸道吸入受病毒感染的鼠類的尿、糞、唾液污染的塵埃;(2)消化道傳播,進食受病毒感染的鼠類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經消化系統而受感染;(3)接觸傳播,被鼠咬傷或傷口接觸有病毒的鼠排泄物或血液后而受感染;(4)垂直傳播;(5)蟲媒傳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臨床表現:潛伏期4~46天,一般為7~14天。臨床特征包括早期三種表現和五期病程。前者為發熱中毒癥狀,充血、出血、外滲征和腎損害,患者熱退后癥狀反而加重。典型病例病程有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不典型者可越期或前三期之間重疊。

治療:“三早一就”為本病的治療原則,即早期發現、早期休息、早期治療和就近治療。以綜合治療為主,早期應用抗病毒治療,中晚期則針對各期病理、生理變化進行對癥治療。把好休克、出血、腎功能衰竭和感染“四關”。

防鼠、滅鼠是消滅本病的關鍵。做好食品、環境、個人衛生,必要時可用出血熱疫苗預防注射。

3.如何預防鼠媒傳染???

(1)防鼠滅鼠。應用藥物、機械等方法滅鼠。

(2)作好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防止鼠類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動物實驗時要防止被實驗鼠咬傷。

(3)保護易感人群。預防接種,藥物預防。

出血熱即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

猜你喜歡
傳染源登革熱傳染病
《傳染病信息》簡介
傳染病的預防
一類具變系數交錯擴散的登革熱模型
登革熱流行現狀及診療進展
3種傳染病出沒 春天要格外提防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點
健康教育在登革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呼吸道傳染病為何冬春多發
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的特點和預防治療對策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