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間已無象牙塔?

2018-07-03 08:37
第一財經 2018年24期
關鍵詞:象牙塔畢業生大學

作為持續關注年輕人群體的商業媒體,《第一財經周刊》連續9年的畢業生封面,幾乎記錄了同時段中國最具希望的群體—“大學生”們的擇業軌跡。

從80后到90后,從跨國公司、本土公司到創業公司,從金融、零售到IT,大學畢業生們用自己的職業選擇描摹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商業迅速繁榮的曲線。其間的興奮、迷茫,以及對未來的期待,對個人價值的確認,則構成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圖景。

畢業生封面報道的文字,總是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氣息。但今年,我們并沒有將這種氛圍延續下來。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更多的大四畢業生早已不為工作去向奔波,他們早在大二,甚至大一剛一入學,便明確開始了未來職業的思考與規劃,并在此后的學習過程中,展開較為充分的實踐探索。根據《第一財經周刊》針對大學生所做的《“大學”這款游戲,你怎么打》的調查問卷,14.18%的學生從大一開始考慮,23.57%的學生從大二開始著手謀求畢業后出路。這個現象大約從2014年便開始了。

在感嘆大學生清晰的擇業觀念和行動力的同時,我們也突然意識到,那個所謂的遠離現實社會、安靜讀書的“象牙塔”已消失無蹤了。

我們或許最清楚什么力量在助推這個現象的發生。2011年10月,《第一財經周刊》做了一篇名為《3000萬消費者》的封面報道,里面提到,借助包括手機、飲料、牛仔褲、微博、汽車、筆記本在內的新產品,大公司們紛紛擠進校園市場,使出渾身解數征服新一代消費者。與此同時,大公司也開啟了激烈的人才爭奪戰。近年來,公司在尋找并培養潛在人才的方法上不斷推陳出新,從簡單提供實習機會,到展開比賽,提供投資,大學生們的職業路徑日漸清晰。

另一方面,大學學科課程內容與現實脫軌的現狀,也促使大學生過早感受到職業選擇的焦慮,從而提早開啟求職之路。

不可否認,任何人都希望通過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來尋求理想的職業與個人發展空間。但大學的意義是否唯有如此,卻值得探討。

從根本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現代大學都被賦予了培養具備完整人格、一定思考能力、能推動社會發展的公民的使命,而絕不僅僅是個人職業教育的高等培訓機構。英國教育思想家紐曼甚至認為過于按照市場經濟運行有違大學本義:“新大學在功利派理論的指導下,更看重的是專業培訓而不是文化要求,是考試及結果而不是心理過程,是對事實的被動獲取而不是心智的一般活動?!?/p>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對于“精致利己主義者”的批判,無疑是對實用主義滲透大學的某種擔憂。在這期封面故事的操作過程中,這個問題也幾乎引起了所有采訪對象的反思。放置于整個人生階段,大學的價值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意義何在?學生、教師、企業、大學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把個人發展與大學使命更好地銜接起來,而不是任由短期功利需求綁架自由的大學時光,都值得我們深思。

無論如何,大學時期恰是年輕人探尋自我,確立個人價值的黃金時代—這也是我們為何把大學作為一個重要議題并在未來仍將持續推出重磅報道的原因,它決定著我們的商業、城市與未來。

猜你喜歡
象牙塔畢業生大學
9歲的高中畢業生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走出象牙塔僅僅是開始——性別批評視角下的“大女主”劇女性敘事
最“叛逆”的畢業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