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西南邊境壯族天琴音樂文化的傳播

2018-07-11 08:26
山西青年 2018年14期
關鍵詞:壯族文化

謝 維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天琴的發展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在民間主要用于祭祀、巫道等宗教活動,近年來經過形制的改良及演奏技巧的完善,開始作為一種樂器在各大舞臺上演出。因其在演奏時發出“叮叮叮?!钡那宕嘁繇?,在民間又稱之為“?!被颉岸Α?。隨著近年來國家對非遺文化的重視及天琴本身的民族特色魅力,天琴藝術以其獨特的文化功能和藝術魅力,從開始在鄉土中傳承,只被當地人所熟知,到現在進入都市,被千家萬戶所認識,體現了天琴與時代的融合。目前關于天琴音樂文化傳播的研究,學者研究甚少。立足這一現實,本文將從駱越民族傳說中的天琴與文獻中的天琴、歷史發展中的壯族天琴及其演奏方式的多樣性、當代天琴音樂文化的傳播這幾方面展開陳述,從而希望天琴能得到更好地傳承和保護。

一、駱越民族傳說中的天琴與文獻中的天琴

關于天琴的由來說法不一,迄今尚無定論,以至于天琴產生的年代,也存在爭議。通過對李妍《壯族天琴源流探微——壯族天琴文化研究之二》[1]一文的閱讀,了解到人們對天琴產生年代的界定相差懸殊,其中最遠追溯到距今約2000年,最近推測則僅認為近200年。關于天琴的起源地雖說法各異,卻并不是無源考證,可從口頭傳說和文獻記載略知一二。

(一)駱越民族傳說中的天琴

關于天琴起源的說法很多,綜合中國知網李妍、秦紅增及肖凈等的文章,其中與口頭傳說相關的說法如下:

一說天琴產生于“媽勒訪天邊”。傳說一位叫“媽勒”的的人根據一位白發仙翁賜予她三件寶物,制作了一把琴。二說天琴產生于“男女青年逃婚”。大意講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為追求愛情而私奔,在路途中所發生的事情。三說天琴產生于“男孩模仿水滴聲”。在商鞅時期,有一個小男孩經過一個山洞時聽到“叮?!钡穆曇?。小男孩出于好奇遂進入了山洞,他發現清脆的“叮?!甭曉瓉硎菓已律系乃稳胩吨兴l出。小男孩便用洞中的樹枝、樹藤制作了一個能發出“叮?!甭暤臉菲?。四說天琴產生于“將千金求雨”。傳說住在神龍洞的一名叫將千金的人,為了拯救氏族,跪在洞里三天三夜跪拜祈求上天下雨,最后因過度勞累,昏倒在地?;杳灾?,一位老翁賜予他桃棓、葫蘆、神須等三寶,告訴他用這些寶物制作法器彈奏將會迎來大雨。

天琴源流的口頭傳說,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其可信度并不高,但卻從側面反映出壯族先民在面對自然災害無力抗衡時,仍心存希望,體現出他們樂觀向上的心態。

(二)文獻中的天琴

對天琴起源記載的文獻相當多,主要集中于潘木嵐、曹軍的《廣西龍舟天琴源流初探》[2]、李妍《壯族天琴源流微探—壯族天琴文化研究之二》[1]兩文中及《“儂峒”天琴——金龍布傣壯族群的信仰與生活》[3]著作中,見表1。

通過對表中文獻的梳理、概括及總結,天琴源流的考證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巫信仰說。天琴是近些年來,才做為一種樂器在各大場合以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在此之前,主要作為行使法事時的一種法器。

其二,地緣說。其中一說認為天琴的發源地出于廣西境內的西南部。據《廣西邊務沿革史》記載,由于災荒的緣故,越民乘機侵入,但最終得以歸還中國,這一記載為天琴發源地源于我國境內,做了有力的佐證,《壯族風情錄》亦同持此觀點;另一說認為天琴源于越南,可從潘木嵐和曹軍撰寫文章中見此觀點。

其三,族源說。在《龍津縣金龍峒傣人情況調查》中記載:“傣人不論男女,均喜歡歌唱。左邊腳的大拇指掛著一串銅環,頭拜身搖,口喃經書,音與琴聲相應,墻上掛有佛像……”①說明天琴與傣人的生活聯系密切,此時尚未出現娛樂的樂器,天琴僅作為一種法器。

迄今為止,天琴的發源地和產生年代均是一個未知數,在這眾多說法中,其口頭傳說無疑具有夸張及神話的色彩,可信度并不高,而關于文獻典籍方面的記載,又具有“散”的特點??梢?,對天琴源流的探究,需要綜合各方面因素,對各方面因素加以分析和調查方可得天琴發源地及產生年代最科學、最具權威性的論斷。

表1 學者在天琴文化研究中所用文獻目錄

二、歷史發展中的壯族天琴形制的變化

天琴這一極具特色、且民族韻味鮮明的彈撥民族樂器,之所以能深受人們喜愛,得益于形制的不斷改良??偟膩碚f其形制的改良經歷了兩個階段:古代神話傳說時期、近現代時期。以下將從“縱向”的時間視角,主要對天琴各個時期形制在結構及選材這兩方面的發展變化歷程做闡釋。

(一)古代神話傳說中天琴的原始形態

在這個時期關于天琴形制的記載,并沒有相關的文獻記載。主要從各種口頭傳說中推知一二。

李妍的《壯族天琴源流探微——壯族天琴文化研究之二》[1]一文,在提到“馬勒訪天邊”的傳說中寫道:“睡夢中她根據仙翁的提示,用葫蘆作琴筒,以拐杖作琴桿,用仙翁的胡須作琴弦,制成了一把琴?!雹诳芍?,由“三大件”結構制作的天琴可以說是極為不完善的。除此之外,此文描述老婦人求雨、“將千金”求雨、男女青年逃婚等神話傳說中,關于天琴形制的構造與“馬勒訪天邊”傳說中的描述基本一致,歸納起來天琴制作選用的材料為:葫蘆、拐杖及胡須。這里所說的拐杖實為長短不一的梼木,胡須即為自然生長的麻枝剝絲。

由此可見,在這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落后,人們的思想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無疑天琴的制作是極為簡陋的,同時可推測出其音質也會是較為嘈雜的。

(二)近現代天琴形制的規范化

近現代時期,天琴在形制上的的改良有了很大突破,主要表現為由原來制作時的隨意性逐漸向規范化過度。

首先,在結構上由“三大件”變為“五大件”。包括:琴筒、琴桿、琴頭、琴弦、琴碼。從最初的二弦改良為三弦、四弦將葫蘆狀音筒改成圓餅形并在下方增加了琴托。在選材方面,多選珍貴木材制作,例如蜆木、紅木等,琴弦以耐用且富有彈性的尼龍線制作。其次,在選材上,為追求音質上的美感,人們選用較為堅硬的木材做琴桿,比如桑木、桐木;琴筒則選用自然風干的老桐木或葫蘆;琴弦則使用絲滑的蠶絲,并且增加了琴碼,使音質更為穩定。再次,開始關注形制的美觀,將琴頭雕刻成龍頭、鳳頭或其他人們認為喜愛或認為吉祥的圖案。最后,開始注重天琴的實用價值,為了避免天琴輕易斷裂、蚊蟲叮咬及變形,會給天琴涂抹蜂蠟或者用桐油浸泡。

可見,此時天琴制作在選材上要求細膩,并注重琴身的保存條件、審美性及實用性,通過五行,側面反映出人們追求“和”的心理特征。

總之,天琴形制的改良與人們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相關,其改良趨勢相應的體現出審美性及實用性的不斷加強。呈現此趨勢的根本原因與生產力的提高、科技的進步及改良工具的不斷完善密不可分。整體完善趨勢則是天琴形制的發展從用材廉價到選用名貴木材,從單純的實用性發展到實用與審美并重。

三、當代天琴音樂文化的傳播

天琴作為廣西的特色代表樂器,由于近年來知名度的提高,不斷地在傳承中發展,并在發展中進行傳播。

(一)天琴在民間的傳播

天琴最開始用于民間的風俗表演,主要用來祭祀祈福,躲避災難。天琴的“天”即仙官,用來祭祀“天”的儀式便叫“做天”。

天琴與人們生活的各方面息息相關,因此祭祀內容廣泛,包括生產上的求雨,生活上的蓋新房,學習上的安師,婚姻上的過油,喪葬上的做喪,生育上的求花等。其中每種儀式均使用不同的經書。如關于小孩滿月、母親過橋的經書有《解滿月書》、《不夫妻等科》等;再如關于不孕不育求花?;ǖ慕洉小稖I送花孝科》等等;以及其他內容的都有相配應的經書。其在祭祀中的表演儀式包括彈天、唱天與跳天。在《龍津縣金龍峒傣人情況調查》中就有記載唱天的表演形式。此外,天琴在做儀式時對服飾也是相當的講究,“天婆”在“做天”時有專門的行頭,即將當地壯族婦女常穿的黑色長袍長褲改為黃色樣式,頭戴紅布或黃布做成的蓮花形神帽,帽后吊有繪上各種圖案的長條飄帶。在筆者看來,這是體現了人們對神的崇尚。人們通過彈唱天琴得以與神溝通,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心中美好愿望的寄托。

(二)天琴以舞臺表演的方式傳播

天琴以舞臺表演的方式進行傳播,是我們平日里見到的最普遍的傳播方式,主要包括校園舞臺專業團體及旅游景區舞臺等舞臺表演場合。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的音樂學院注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尤其是廣西本地的民族音樂文化。天琴音樂在這得到了滋養,并加快了其傳播的廣度。該校設有專門的天琴音樂排練室,內置上百把琴。天琴藝術團的成員都是該校音樂學院的專業學生,且經過選拔進入的。平時天琴的學習、排練、演奏由音樂學院的院長呂挺中教授親自教唱。此外,在2016年學院又專門聘請了一位專門從事天琴演奏的老師,從而更好的促進了天琴的學習。本學院的天琴藝術團主要在每年的開學典禮、學校重大活動、接待外來貴賓時演奏,在每次演奏完畢后,都能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及熱烈的掌聲。天琴藝術團還作為學校的代表音樂項目去外參賽也是經常性的,并多次榮獲獎項。并且,在2017年4月該學院的院長呂挺中編著了《天琴演奏課程》③此書對天琴曲的譜子做了集中的歸納。此外,從天琴藝術文化成功申遺后,廣西文化部門致力于打造天琴旅游文化品牌,龍州縣政府也抓住天琴知名度大幅提高這一時間階段契機,提倡在龍州發展天琴音樂文化藝術來吸引更多的旅客。自此天琴開始出現在各種旅游景區的舞臺表演場合中,作者于2016年4月在德天跨國大瀑布、通靈峽谷、明仕田園等景區考察時發現,每個景區均會上演天琴彈奏節目。通過這一契機,不僅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并向各地游客展示了壯族獨有的民族特色文化。而林忠偉《龍州天琴文化旅游發展研究》④把天琴作為旅游文化品牌這一效應向廣大群眾做了推廣作用。

總體而言,天琴在學院天琴藝術團體的表演,有利于天琴音樂文化得到專業的傳承和保護。而天琴藝術以其獨特的文化功能和藝術魅力,從開始在鄉土中傳承,只被當地人所熟知,到現在進入都市,被千家萬戶所認識,體現了天琴與時代的融合。而在旅游景區的表演,無疑間接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三)天琴以媒體的方式進行傳播

天琴以其獨特的魅力,受到了各大媒體的青睞,媒體傳播具有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通過媒體的方式傳播,天琴的知名度更為深遠。

2003年,范西姆、韓醒等有關專家,應邀來到龍州采風,他們感受到“天琴”在彈唱方面的獨特韻味,于是以范西姆為代表的相關學者,決定打造天琴文化品牌。他們組成了15人的“天琴彈唱組合”,在保留天琴本體韻味的情況下,對天琴樂器本體進行改良,對歌曲做改編,并且請專家訓練15位成員的唱功。同年11月8日,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東南亞風情夜”晚會上,天琴女子彈唱一曲《唱天謠》唱響了流傳千年的古老歌謠,龍州天琴由此一炮打響。2003年11月10日,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受到中央電視臺頻道邀請,首次進京表演。6月29日,再度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組織的《大地飛歌·歐州之旅》赴歐洲演出,參加奧地利薩爾斯堡藝術節以及到德國漢堡、慕尼黑等地進行文藝交流,以天籟之聲傾倒西方觀眾和聽眾。此后,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網、《中國文化報》等數十家海內外新聞傳媒單位對其進行連續報道或跟蹤采訪,聲名遠播海內外。此外,天琴還與文化企業部門合作,制作出各種音像產品,并且還拍攝成電影。

在當今這個時代,大眾傳媒幾乎無孔不入,通過媒體的方式傳播,使天琴音樂文化不僅為國內人們所熟知,并向國際舞臺上展示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

四、結語

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具有辯證性,正所謂:對立不是與任何不同事物處于對立關系,而是與事物自己的另一面處于對立的關系。對于天琴亦然。

現階段,可說是天琴藝術最活躍且研究成果最多的階段,但顯現出的問題也相應伴隨。其“正面”性為天琴發展的良好勢頭。首先表現為,天琴現已活躍在國內外各個舞臺上,于外,是對我國傳統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展示;其一,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其二,電影《天琴》是繼電影《劉三姐》后第二個以廣西民族特色拍攝成電影的題材。其三,天琴現已被打造成旅游文化產品,在崇左市的各個景區,如德天跨國大瀑布、通靈峽谷、明仕田園等景區,必然會上演天琴彈奏節目。這不僅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并向各地游客展示了壯族獨有的民族特色文化。最后,天琴現在還被做成工藝品,常代表我國民族文化贈與國際貴賓,很好的提高了其知名度。

雖然天琴音樂文化藝術近年來很好的得到了傳播,但在發展歷程中,也存在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首先,關于天琴的歷史淵源雖眾說紛紜,但天琴的研究不能脫離布傣族群文化。天琴是布傣族群最具代表的文化產物,體現了此族群的勞作方式、審美心理及宗教信仰等,因此,布傣族群是天琴永葆生命靈魂的奠基,若離開了,好比魚離開了水,花離開土一樣;其次,天琴在形制和演奏技巧的發展問題上,不能偏離其宗,即:無論天琴做何變化,需要建立在維持它本身的特色上進行;在傳播途徑上,與旅游結合時,要本著“務實”的態度,而不能僅僅是一場作秀。在筆者觀看到的旅游區的天琴彈唱節目時,發現彈唱天琴的女子除了服裝正宗外,均為事先錄好的音頻,彈唱女子只需對口型,且彈奏姿勢及指法各部相同,這無疑失去了天琴的“本真”;最后是天琴的傳承與保護問題。

總的來說,天琴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魁寶,使之更好地發展及傳承,我們責無旁貸。

注釋:

①見調查第133頁/傣人的宗教活動種類.調查記載:傣人的神職人員除公外,還有坊公:主事喪葬;仙公:做法降神、求平安、問祖先等;密公:做法治??;道公:傣人的道公是向壯人學來的,儀式均與壯人的相同,道公的唯一活動范圍是在喪葬方面.

②李妍.壯族天琴源流探微——壯族天琴文化研究之二[J].廣西民族研究,2012(2):98.

③呂挺中:副教授,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音樂學院主任,《天琴演奏課程》是其2013年負責主編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校級教材立項項目.

④林忠偉.龍州天琴文化旅游發展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3.

猜你喜歡
壯族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壯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誰遠誰近?
“壯族三月三”來對山歌
壯族山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