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

2018-07-17 03:18張繼源
健康大視野 2018年6期
關鍵詞:移植物關節鏡效果

張繼源

【摘要】目的:關于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通過關節鏡行交叉韌帶重建治療的價值探討。方法:選取80例來我院進行交叉韌帶受損情況診斷與治療患者進行研究,待疾病確診后給予所有患者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干預疾病,治療期間分兩組分別使用自體或異體移植物重建韌帶,評價交叉韌帶經手術重建的效果。結果:兩組患者交叉韌帶重建期間在手術時間、韌帶功能評價等方面具有略微差異,數據對比后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兩種移植物的交叉韌帶重建術均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患者關節穩定性較好。

【關鍵詞】 關節鏡;交叉韌帶重建術;移植物;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

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6-231-02

現階段針對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損傷疾病多在關節鏡下,使用移植物進行交叉韌帶重建處理,以此改善損傷情況,提高關節活動能力?;诖吮疚倪x取確診為前后交叉韌帶損傷的80例患者,作為臨床移植物重建交叉韌帶療效的研究對象,全文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骨科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患者共計80例來研究,經過X線、CT等輔助手段檢查后可知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損傷與斷裂診斷標準,均需接受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颊咧心行院团匀藬捣謩e為44例、36例;患者年齡最小為24歲,最大為70歲,平均就診年齡為(398±35)歲;就診時間處于受傷后的10天~50天之間,平均就診時間為(367±24)天;其中67例患者為韌帶斷裂,其余患者為韌帶損傷;按照重建移植物的差異將患者分給對照組、觀察組,并對上述臨床基本資料作以數據對比結果可知差異小,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入院后醫生對患者患處其它外傷進行處理后,應用關節鏡觀察受傷部位的具體情況,明確患者要使用手術療法治療疾病。同時醫生結合兩種重建術移植物的相關知識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優缺點的宣講,由患者自行選擇移植物類型,其中自體移植物,來自于患者身體腘繩肌腱組織(雙側),前交叉韌帶使用半腱肌腱來進行重建,將其進行對折,保持約9厘米的長度進行移植;后交叉韌帶則為其余肌腱,對折處理后長度約為11厘米。對照組患者采用該種移植物進行關節鏡重建術。另一種異體移植物:①手術前醫生在患者身體取同種異體肌腱,數量為4條,同時調制復溫混合溶液,其中包括慶大霉素、氯化鈉,將肌腱組織置于其中進行3次的反復沖洗,選取其中的兩條進行編織,長度控制在9厘米,另外兩條編織處理后長度控制在11厘米,分別用于前、后交叉韌帶重建術中。肌腱組織處理完后,再次將其置于工作臺上,作以牽拉處理,時間不少于10分鐘。②醫生在患者身體肌腱、骨關節取異體骨-腱-骨 ,作為重建移植物來處理,之后對取出物進行形狀大小的修理,其中腱寬度值約為1厘米,骨栓形狀大小為24×11×07厘米。觀察組的40例患者在把握異體移植物特點基礎上使用上述兩種移植物行手術治療疾病。

重建手術-手術期間使用的醫療機械為前后交叉韌帶重建器械,由美國史密斯公司生產。術中醫生先在關節鏡下觀察病灶部位,如果有韌帶殘端留存,需要清理干凈;之后檢查髁間窩空間是否寬闊,如果較為狹窄時需要進行擴大處理。手術過程中醫生需要在患者相應部位進行后交叉韌帶脛骨骨隧道的構建工作,將患者膝蓋彎曲90度,在脛骨結節相應部位做一個切口,作為移植物的入口,長度在10毫米以上,但不超過20毫米;同時在脛骨后緣平臺下方的相應位置做一個出口點,長度在15毫米以內。應用導針定位交叉韌帶股骨,并且鉆取骨隧道、置入韌帶進行重建。之后在患者膝關節處進行前交叉韌帶處理,在脛骨結節位置處制作一個入口點,脛骨軸需要和導針保持約55度的距離,按照移植物的長度大小鉆出骨隧道后,通過骨隧道將移植物送入重建區域,前后交叉韌帶平均值約為8毫米、10毫米, 之后采用螺釘固定移植物,并對移植物進行拉緊處理,通過抽屜實驗確定患者膝關節屈伸不存在嚴重問題后,再次使用界面螺釘固定處理。重建操作后醫生對前后交叉韌帶重建狀態進行追蹤觀察,再重建與修復其它的側副韌帶。術后指導患者及時按照肌力訓練要求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但不可劇烈運動。對兩組患者接受重建手術期間的手術時間、關節功能情況進行記錄以及使用Larson、Lysholm進行綜合的功能評價,所有患者術后均要定期回院進行復查,進行為期1年的重建韌帶再次斷裂以及再次修補發生率的隨訪調查。

13統計學方法數據經SPSS.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X2檢驗,結果P<005提示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術畢,分析手術與恢復期的各項數據可知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略低于對照組;關節功能評價方面對照組略好于觀察組;80例患者隨訪的1年時間內,未有患者發生韌帶再次斷裂情況,僅有對照組的2例患者在術后6個月時發生韌帶損傷,需要再次修補,2名患者修補完畢后已經順利出院。以上數據比較后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參見表一:

3討論

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屬于骨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多是由于患者膝關節在主動運動期間,受到人體自重、加速度等因素影響以及韌帶受到暴力作用導致的,發病后患者患處關節有脫臼感、關節漂浮無力,如果未及時治療,患者受損韌帶關節損傷會逐漸惡化,引發更為嚴重的膝關節疾病[1]。該疾病治療時間較長,治療難度較大,采取交叉韌帶重建術為臨床非常理想的一種治療方法,治療后經過較長時間的隨訪調查可知患者重建后的膝關節有著極強的穩定性,經過后續系統、科學的關節鍛煉,患者的關節功能基本可以恢復正常[2]。結合現階段該疾病的治療情況可知依托關節鏡進行交叉韌帶重建效果好,該種術式為臨床微創手術,治療期間在患者膝關節前后位置處做切口,在關節腔內置入關節鏡,通過觀察鏡片構建骨隧道,再將移植物置于其中,重新生成新的交叉韌帶,手術操作時的時間較短,醫生可以通過關節鏡準確把握患者病灶區域的關節解剖結構,如果患者合并患有其它損傷,術中可以一并處理,而且該術式給患者身體造成的損傷較小。在本文的研究中,針對患有此疾病的患者,分別使用肌腱(異體、自體)進行韌帶重建手術,80例患者均取得較好的治療結果,所以該種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值得在臨床多加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涂慶生,程建斌,吳康盛.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9):183+185

[2]葉俊星.LARS人工韌帶重建膝關節交叉韌帶的基礎與臨床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3

猜你喜歡
移植物關節鏡效果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標注中文的縮略語(二)
按摩效果確有理論依據
關節鏡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縫合器治療半月板損傷的療效
SLAP損傷合并岡盂切跡囊腫的關節鏡治療
迅速制造慢門虛化效果
模擬百種唇妝效果
關節鏡下治療慢性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的早期隨訪研究
表現為扁平苔蘚樣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關節鏡術后電話回訪的效果觀察
前交叉韌帶移植物和對側前交叉韌帶的存活率:至少15年的隨訪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