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喚醒人性的良知

2018-07-23 08:33胡游
藝術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孤獨感恐懼感良知

摘 要:以《大審判:十二怒漢》為案例分析俄文版影片的社會背景和12位陪審員的深層動因,對當下中國社會折射出的社會問題有一定的思考意義。

關鍵詞:良知;孤獨感;恐懼感

2007俄文版的《大審判:十二怒漢》總體的劇情是一步步推進的,由12個人組成的陪審制度看似合理,實際上他們對這個案件并不關心,只是把這個看作一件好玩的事情。大部分人抱著一種觀望的態度,而僅僅投出反對票的那個人也并不是認真謹慎的。這種提前預設的冷漠為電影后部分埋下了轉折的伏筆。

影片的“轉折”來自職業為演員的陪審員,他那動情的說辭一點點喚醒了其他陪審員柔軟的內心。

影片高潮是一直持贊同男孩有罪觀點的那個人轉變了自己的態度。他因為自己曾經意圖傷害自己的父親,而深深自責。他推己及人,認為男孩也會做出同樣大逆不道的事。

而最后是那個認為警局才是最安全的地方的陪審員,這樣影片就到了一個思辨的層面,回應影片最后的字幕——“不要去追求生活的真實”。

從無意識的反對,到有意識的反對,再到極力爭取更多的人,很多人逐漸被說服,他們中的一個個剖開自己內心隱藏多年的秘密,把那些見不得光的東西說出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然而這也是一個自我救贖、喚醒良知的過程。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如果某個人給一個人一點希望和溫暖,大家不再冷漠,或許自己要面臨的一些巨大的恐懼與孤獨,就不會那么可怕。

1 聯系當時的俄國社會現實

1.1 車臣戰爭

以斯大林為國家元首的蘇聯,曾將車臣共和國解體,并將民眾驅逐流放。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解決車臣問題而爆發了長久的車臣戰爭。在影片《大審判:十二怒漢》中,男孩就是車臣人,他隨母親一起和作為俄羅斯人的繼父生活在一起。因為他不能說俄語而無法為自己辯解。而車臣戰爭也使得陪審團的大部分人認為是男孩殺害了自己的繼父。

1.2 別斯蘭事件

2004年,車臣武裝分子曾在俄羅斯南部的一個中學里制造了一起恐怖活動,造成幾百人遇難,其中大部分是學生。這起恐怖活動和影片中的發生地一樣是在體育館。體育館的設置是導演在提醒人們那場真實發生在俄羅斯的悲劇。但這種道德的拷問是否應該讓一個少不更事的車臣男孩來承擔,還是那些陪審團人員也忌憚這個男孩有可能重蹈覆轍?

這個問題在影片最后有了解釋:經過12位來自不同民族、不同階級、不同行業陪審員的理性與感性的碰觸,大家一致地達成和解,對這個車臣男孩有了不同于陌生人的同情和憐憫。無論是車臣戰爭還是恐怖活動,它傷害的并非只是俄羅斯,同樣給車臣人民帶來了傷害。這個男孩也不應該成為那些劊子手的替罪羊。

觀眾看到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維護法律本質及初衷的論辯故事,導演想要傳達的也不僅僅是呼吁人們重視司法程序,而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實現俄羅斯對自我民族歷史的審視。同時,“8號陪審員的魅力——對良心和道義的堅守也正是在說服過程中被凸顯出來的”。[1]

2 作為個體存在的孤獨感和恐懼感

2.1 孤獨感

魯迅說:“總仿佛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墻,將各自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盵2]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人與人之間仿佛總是處于一種隔閡的狀態,因而孤獨也成為每個人之間的常態,因為無從理解,人們總是擅長從自己的角度來揣測人心。所以,《大審判:十二怒漢》中的11位陪審員一開始都認為車臣男孩是有罪的。在最后的辯論和投票中,起初仍有一位陪審員不愿意一致同意大家的決定,他認為“監獄里面比外面安全”。在民族和種族問題嚴重的俄羅斯,男孩沒有雙親和監護人,他在外面更容易受到傷害。以他個人的角度問題,使整個局面變得尷尬而沉默,然而影片設置的這個阻礙,加上他善意的出發點,從孤獨的個人來看是合理的??墒沁@并不代表男孩的真實意愿。

男孩也是一個孤獨的個體,而且他出去之后,還要面臨更多現實的問題與挑戰。

影片后還點出男孩要尋找真兇,這可以看作是男孩作為個體為自己負責的體現。

2.2 恐懼感

個體一旦沉浸在孤獨的沉思中,就相當于傾注了滿腔的熱情來探索自己的主觀心理體驗,這也就很容易解釋為什么《大審判:十二怒漢》中的陪審員會在辯論中加入自己真實的經歷。影片開頭在表現陪審員的各種不安與百無聊賴的狀態時,把鏡頭聚焦于那些人隨意玩弄體育館的器材。在12位陪審員的心中,他們要決定一個男孩的命運,表面上他們很輕松,實際上心理有過一些掙扎和糾結。而這種心理來源就是對生命的重視和自己錯誤抉擇后的恐懼。影片為了突出戲劇化效果,而用一種懸殊巨大的投票來吊足觀眾的胃口。但人在面對兩難選擇時所產生的恐懼是人類普遍的情感,這也就為1位陪審員說服其他11位陪審員起到了鋪墊作用。

從心理學理論來說,個人作為個體存在的恐懼感是一種共同的情感。但基于對俄羅斯社會的相關了解,這種情感也有社會根源:俄羅斯人民生活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

綜上,如果不能化解恐懼感和孤獨感,那么談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和理解就會存在障礙??梢哉f,正是由于孤獨感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才更應該多一些關注,而不是冷漠相對;正是社會和本源的恐懼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抱團取暖才顯得尤為可貴。

3 結語

《大審判:十二怒漢》片頭為:“不要去尋找生活的真相,試著感受生活的真諦吧!”雖然影片是披著西方陪審團制度的外衣所構建起來的一部影片,實際上,法律的合理性在影片中成為可以懷疑和質疑的存在,顯得無足輕重。相反,影片放大了對人性良知和道德的尋求。

然而,真實發生在中國的彭宇案卻不得不讓人反思。為什么樂于助人的彭宇在扶起老人后,卻被索賠1萬元?事實的真相是什么不得而知。但法院經過一審、二審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確定。影片對生活真諦的強調,就是暗示人們除了要擁有理性而刻板的法律思維之外,還應該有人情冷暖。

參考文獻:

[1] 蘭昊.《大審判:十二怒漢》的本土化改變[J].電影文學,2017(2).

[2] 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A].魯迅全集(第7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83.?

作者簡介:胡游(1994—),女,湖南湘潭人,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影視文藝理論與創作。

猜你喜歡
孤獨感恐懼感良知
犯罪恐懼感對居民健康的影響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學會與恐懼感共舞
學生經常性遲到的問題研究
大學生社會支持、孤獨感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
大學生人際信任對孤獨感的影響因素研究
大學生孤獨感影響因素研究
大學生感恩、孤獨感和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
良知說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