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海峽兩岸青春題材影片比較

2018-07-24 12:40王艷芳
華文文學 2018年3期
關鍵詞:海峽兩岸

王艷芳

摘要:透過近年青春題材電影的熱鬧景觀,可以發現其具有很多相似性:基本改編自網絡暢銷小說、作者是年輕的網絡寫手或暢銷書作家、影片主人公幾乎都經歷了從高中到大學的主要人生階段,愛情和友誼更是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但是,由于小說原著中作者文化立場的不同,主要是改編后電影導演的表現視角和電影理念的不同,加上不同演員群體的差異性演繹,使得同樣的青春成長故事的講述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質地和格調。

關鍵詞:海峽兩岸;青春題材電影;成長故事

中圖分類號:I0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8)3-0072-05

一般來說,青春題材小說的電影改編比較困難,數量也不多;另一方面,青春記憶又是所有人難以忘懷的記憶,擁有大量年輕人甚至中年人群的市場需求。近年來,青春題材的影片陸續上映,并因年輕人的熱捧贏得了高額的票房紀錄。2012年,根據臺灣作家九把刀的自傳小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簡稱《那些年》)改編的同名影片在中國臺灣、香港和大陸先后上映,博得一片好評。2013年5月,由趙薇導演、根據網絡作家辛夷塢的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極短的時間實現了五億票房的奇跡。2013年6月,根據郭敬明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小時代1》在一片批評聲中迎來了影院的座無虛席,再次實現了其票房夢想,接下來的《小時代2》《小時代3》也贏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除此之外,類似題材的電影還有《同桌的你》《后會無期》,加上之前的《不能說的秘密》《山楂樹之戀》等,儼然形成了一個青春題材電影的熱鬧景觀。仔細分析這幾部影片,發現它們有很多相似性,例如:基本改編自網絡暢銷小說、作者是年輕的網絡寫手或暢銷書作家、影片中的主人公幾乎都經歷了從高中到大學的主要人生階段,愛情和友誼更是其中的主要構成部分。但是,由于小說原著中作者文化立場的不同,主要是改編后電影導演的表現視角和電影理念的不同,加上不同演員群體的差異性演繹,使得同樣的青春成長故事的講述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質地和格調。

所謂青春題材電影,主要是指以青年生活成長經歷為題材,將其生活實踐和精神世界戲劇化,具有一定文藝氣質的藝術表現形式,主要面向以青年人為主要構成的消費群體的電影。青春電影起源于美國的校園電影,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于亞洲的日本和臺灣等地,在中國大陸則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才開始有了成效性的進展,初步具備了中國青春電影的藝術特色。不同于國外的青春題材電影,在敘事和人物的塑造上,大陸影片制作人將目光投向社會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運用大量的“寫實”長鏡頭,形成“紀實性”風格特點的影像,表現“一種冷酷和無助的世界生存狀態”①;此外,特別注重發展中國家青年人的生存狀態,有意識地刻畫青年的迷茫和無助,敘說和描繪其在喧囂的青春世界中完成自我蛻變的艱難過程。正是這種建立在個人生命體驗基礎上的情感表達,引起了同時代青年人的情感共鳴。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存環境得到了改善,整體的文化生態也發生了轉變,新世紀的青春題材電影在風格上發生了改變,更加注重影片的清新“文藝范兒”,同時襯托著一抹淡淡的愛的憂傷,更加追求畫面的唯美浪漫。伴隨著青春題材電影市場的持續增容,這一股青春電影的熱潮慢慢演變成猛烈的“青春狂潮”,形成了中國電影前沿的青春力量。2011年至2012年成為大陸青春題材電影的爆發季,從漫畫青春的《非常完美》到表現職場愛情的《杜拉拉升職記》,從懷舊感傷的《將愛情進行到底》到小清新喜劇的《失戀33天》,電影界青春蕩漾。但是,這類電影在觀眾中并沒有形成強烈的反響,“青春”類電影被隱藏在“喜劇”和“愛情”類型電影中。直到2013年,《致青春》《中國合伙人》《小時代》系列以及2014年《同桌的你》《后會無期》的上映,才算是徹底驚艷了觀眾,掀起了電影界小小的“青春潮流”,青春類題材電影也才開始作為一種電影題材類型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大陸青春題材的電影在喧囂和雜亂的時代話語中,展現了青春波折殘酷的一面,同時又表現出一種直面的冷靜和堅強,以客觀寫實為主要風格。

由趙薇導演、根據著名網絡作家辛夷塢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致青春》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電影以大陸1990年代的大學生活為主要敘事背景,講述了一所中部大學一間宿舍里,個性迥異、命運不一的四個女孩的青春故事。電影圍繞著她們的大學生活展開,描繪她們周圍的一群男女大學生,以及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憂與傷、愛與痛的故事。故事從女大學生鄭微到大學報到開始,卻并沒有在她大學畢業時結束,一直延續到主人公生命歷程的后青春時期。在此過程中,他們經歷了愛情的破滅、事業的失敗、生命的消亡等種種人生悲喜劇的過程,之后再次聚首。青春時光是美好的,但青春的記憶未必如此令人留戀,不同的青春故事和追求在此影片中展現出多元化的走向,甚至涵蓋了整個社會的迅猛發展給青年人帶來的精神沖擊。盡管青春不是那么值得追懷,青春的必然消逝卻使得這段時光擁有其獨特的色彩,電影將青春如蛻的裂變過程進行了層層剝離和展示。

同樣,電影《小時代1》中的故事發生在從高中到大學的青春階段,同樣也是大學里要好的四個女孩子以及圍繞在她們身邊的男孩子們的生活和情感故事。盡管他們的身份是在校大學生,但他們的生活范疇已經遠遠地超出了象牙塔的世界,走進了金融社會的摩天大樓,并在遙不可及的無盡樓梯上攀爬,以期在充滿競爭和淘汰的社會中活出自我。在這部電影中,愛情橋段不是最重要的,女孩子之間的友情倒成了最激發人奮進的力量,電影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女孩子們歷經磨難、破繭成蝶的青春歷程。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臺灣的青春題材影片就有了長足發展。在華語影圈中,臺灣的青春電影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并且一直都是以小成本制作和清新唯美的校園風格為主打特色。在不斷的發展和改進中,臺灣青春電影漸漸形成了極具本土化特色的電影形式,從《晴天娃娃》《十七歲的天空》《夢游夏威夷》到近年的《盛夏光年》《那些年》,都表達了青春人物對獨立人格的心理訴求,以及為個人生活立傳的主體愿望,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尤其是在表現青年的成長與叛逆方面,有更多真實大膽的嘗試。

在生活寫實和純美愛情的表現基礎上,大多臺灣青春電影的整體風格體現為清新唯美。臺灣青春電影主要體現的是慢節奏的生活,青春成長的焦慮。急于去肯定自己,證明自己的身份。因為懵懂,所以急切;跌倒失敗,卻又站起。不服輸的自信和看見彩虹后的豁然開朗。陽光就是透過生命的裂縫中照進來,那樣明媚?!半m然我閉著眼睛也看不見自己,但是我卻可以看見你?!毙闹袚碛忻篮?,則無論自己是否擁有都一樣美好。

以電影《那些年》為例,故事的發生地在臺灣彰化,電影敘事從男女主人公讀國中時開始,直到主人公考上高中、大學以至大學畢業結婚為止。電影講述一群男孩子共同喜歡一個女孩子的故事,但這個女孩子最后沒有嫁給他們當中的任何一位。每一個男孩子都以他們特有的幼稚和善意的方式表達過對女孩子的喜歡,這樣純真的感情伴隨他們走過漫長而美好的青春,中間有矛盾、哭泣、爭吵甚至決裂,但所有的爭吵和眼淚背后都是善的故事,至多是幼稚的玩笑和有意的搞怪。電影里表現的青春無邪美好,令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尤其是年青的受眾群體產生無限追懷和沉浸之感,較具深度地詮釋了青春如詩這一主題。

2010年張作驥導演的《當愛來的時候》采取了深沉質樸的表現風格,帶有強烈的生活穿透力和厚重的生命感,獲得了2010年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獎。2012年的《LOVE》②則是臺灣青春電影治愈系白領婚戀主題的代表。特別需要提到的是,《LOVE》這個電影的拍攝超越了一般粗糙的電影細節的描繪,它將臺灣的怡人的風景與電影中的故鄉人物融為一體,用童話般的劇情體現出臺灣人的特色與我國的風土民情,描繪出富商與平民之間的愛情可以經受現實殘酷的打擊,在浪漫的故事結尾中,敘述人們內心的渴望,以及對真愛的向往,導演在把握當前兩岸關系的主流價值觀的情況之下,針對兩個城市進行了深入的體察,由于兩地都是導演的故鄉,從臺北的老區與北京城的影像中進行一次視覺的比較與緬懷,進而結合愛的主題,讓一切的故事都顯得那么的“有愛”③。

相對而言,大陸青春電影更注重表現時代生活之真,同時也充滿傳統的勵志意味。作為“大時代”的注腳,經歷過80年代末的低潮,《致青春》中90年代的大學里似乎又充滿著新的熱潮。有人為了一份單純的愛戀遠離故鄉,有人則在進大學的第一天就失戀,新的校園戀情也在同時開始,重重波折的情感歷程,當傾心傾情的經營將要修成正果的時刻,一切歸于無形?!缎r代》則在華麗外衣下表現了“少數人”的青春幻夢。新世紀,上海,摩天大樓,以白領俯瞰蕓蕓眾生的姿態,郭敬明開始摹劃他的時代。錦衣華服,奢侈的雞尾酒會,超級時尚的雜志社,繁華的城市煙火,應時而落的圣誕夜雪花,演繹了一個金錢時尚包裹著的并不浪漫的故事,構成對勵志文學和電影的另一種呈現和反思。

如前所述,新世紀海峽兩岸青春題材的電影基本是根據網絡小說改編而成,先有了網絡小說巨大的點擊率,然后才有了電影高額的上座率。盡管電影內容是在小說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改編,但是正如英格瑪·伯格曼所說的:“電影與文學有區別”,“電影是作為一種視覺手段直接作用于想象,而文學是作為一種語言手段直接作用于理智”④,因此,電影畫面形象而生動,文學畫面則需要借助想象才能再現。一旦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大陸和臺灣電影在如何敘述青春成長主題的方式上也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

首先,在敘事內容的表達上,臺灣青春影片中往往涉及青春叛逆和暴力場景,更注重主人公與社會的沖突與矛盾,涉及的社會內容比較廣泛。而大陸的青春影片很少有這樣的畫面,即使有也表現得非常隱晦,或者用一種搞笑手段進行喜劇化處理,事實上消解了電影的現實意義和批判價值,如大陸電影《中國合伙人》。

其次,兩岸青春題材電影在敘事手法方面也有一定區別,臺灣青春題材電影注重對人物的心理刻畫,強調人物內心和精神世界的蛻變,往往通過自我的反省與思辨達到獨立人格的樹立,倡導一種自我在成長的主導性,個人主義傾向非常強烈,這種敘事特點在《那些年》《盛夏光年》和《單車上路》等影片中都有所涉獵。相對而言,大陸青春電影的敘事則擅長對集體主義以及群體友誼的弘揚,更注重集體生活情節的刻畫和渲染,如《致青春》《小時代》《中國合伙人》中的主人公都是以集體生活的面目呈現出來的。

再次,新世紀海峽兩岸電影的敘事角度也有相當差異。作為一種回溯行為,小說是敘述者在事件結束之后的某個時刻對過往的生活和心靈經歷所做的回顧性敘述。小說《那些年》開頭第一句:“故事,應該從那一面墻開始說起?!雹荽颂幘筒捎幂^為典型的回憶性筆法,且敘述的步速在下面的情節進展中不斷加快。改編成電影后則從國中時期的艱苦奮斗到暑假的玩樂、從考取大學各奔東西再到工作和結婚以后的生活變遷,一步步敘說自己成長的過往歷程。這種回憶性敘事也是通過時間的運動,逐次講述行動與事件的序列發生過程。盡管多數故事涉及的主人公不是很多,甚至很多故事只是講述兩個人物之間關系的戲劇性的發展,但因此更令人印象深刻。其他如《不能說的秘密》《海角七號》等,人物關系都比較簡單,但是故事的發展卻扣人心弦,讓觀眾置身其中而欲罷不能。

但是,大陸的青春題材電影敘事則往往采用多線并進的架構,里面的人物關系也復雜多樣,所有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熱鬧混雜的電影敘事?!缎r代》即是如此。在原著小說的敘述中,一對對人物關系同時講述,連接成一個網絡結構。同時人物眾多,經常是一個宿舍的人物集體出場,并且還能夠擁有飽滿的人物性格。但這樣的敘事角度在改編成電影之后,其接受效果則大打折扣。原因在于電影敘事和小說敘事在接受過程中有所差異,直接表現為電影敘事中人物太多會擾亂主線,顯得線索不清晰,導致主要人物面目和性格不清晰。因此在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中,盡管人物已經有所刪減,但仍然過多。10多個學生人物在電影中同時出現難以顯示明顯差別,距離飽滿的性格形象塑造尚有距離。

一般而言,電影在原著基礎上進行改編有兩種選擇,一是把原著進行等比例的壓縮簡化,但是該有的什么都有,只是短胳膊短腿,形同小矮人;二是拋棄等比例原則,保留主干,敢于進行斷臂求生式的大膽裁剪。全面微縮的結果是像完成任務一般讓創作者在搭建整體結構上疲于奔命,故事自然干巴貧乏、甚至漏洞百出;而選擇某一故事或人物亮點做足做透,則可以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遺憾的是,《致青春》很明顯地選擇了第一種改編方式,保留了大部分的人物及情節,故而顯得有些凌亂而混雜。在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時,臺灣則傾向于剔除小說中的一些妨礙美好的情節,添加一些更感人的畫面。例如《那些年》中的男主人公柯景騰在辦自由搏擊賽時,女主人公沈佳宜并沒有來看,也沒有雨中的那一段感人對白。但是為了加強情節的矛盾沖突和人物表現,這些都被加上了。這也是電影不同于小說的地方。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左右,它和小說不一樣,電影是濃縮的,它必須在這兩個小時內表現出一個故事的輪廓。所以,電影劇本需要仔細甄選情節,使節奏更加緊湊。沒有必要和不能推動情節發展的鏡頭會被忽略。

總體來說,臺灣電影在拍攝時受限于成本,往往在制作上以抓住臺灣的本土觀眾為目的,因此強化臺灣元素就成了拉近影片與觀眾距離的重要敘事手段,臺灣民俗、臺灣方言、市井文化和旅游觀光資源都成為臺灣電影的重要取材內容。這是一把“雙刃劍”,導致很多臺灣電影在本土票房出眾、但是進軍中國大陸和香港時卻遭遇水土不服。唯一出現較大突破的便算是《那些年》,盡管影片對于90年代的臺灣記憶的敘述具有鮮明的臺灣地域特征,但是電影中表現的少男少女的初戀情懷,卻是許多跨地域跨文化觀眾對青春的共同記憶。彰化、臺北,熟悉的城市景觀;腳踏車、校服、海水、陽光,特有的臺灣標志;再加上充滿溫情的對白和音樂,大大提升了臺灣電影浪漫唯美的“小清新”品質,進一步拉近了觀眾與電影的距離。

無論采取哪種敘述方式,要點在于:現實社會中,青年人的愛情受到身份、地位、地域與空間的限制和阻礙,雖然這些困難抵擋不住年輕人向往愛情與追求幸福的步伐,但電影作為一個虛擬的世界,有效幫助年輕人逃避了現實殘酷的愛情考驗,進而奔向美好的未來,甚而使得愛情甜蜜、國家統一、世界和平。而導演正是利用了電影的這一特點和優勢,讓觀眾享受到了電影所描繪的美好未來,把經歷中的隔膜與坎坷相互融合,進而實現愛情的美滿向往,從而呼喚出現實中想要發生但是沒有發生的事情。這也說明青春偶像劇之所以被人們所喜愛,主要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對理想愛情的向往與浪漫情懷的追求。

如上所述,臺灣的青春影片偏重于敘述成長中的干凈美好、純凈透明,偏向浪漫風格,近乎于純愛電影,那是所有人喜愛和夢寐以求的青春。而大陸的影片則是偏重敘述成長中的朦朧困惑,基調略顯深沉,偏重寫實風格,可那也是人們曾經真實經歷過的青春。兩者共通的地方則在于那種對于懵懂愛情的執著追求,這構成了海峽兩岸青春電影著重刻畫的內容,也正如人們所見到的,青春電影的主人公們都是在經歷了懵懵懂懂的刻骨銘心的初戀與失戀,友情的收獲與失去后,才完成了青春的蛻變,并逐漸變得成熟甚至走向成功??梢哉f,愛與成長是青春電影的永恒話題,是它經久不衰的文化母體,也是大陸和臺灣的青春電影共同的主題訴求。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導致了海峽兩岸青春題材電影在主題表現和敘事風格上的諸多差異呢?

正如雅克·拉康在“鏡像理論”中指出的,嬰兒只有通過鏡子認識了他人,才能意識到“自己是誰”,也就是說,他人是自我及其意識形成的一面重要的鏡子。就電影而言,現實永遠是最好的鏡子,電影里的種種情節就是生活的鏡像。電影主題和風格的差異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它們所取材的現實這面鏡子的不同,也就是說,不同的社會生活孕育了不同的藝術內容,不同的文化生態和精神氛圍也影響了電影的整體精神格調。此外,青春成長電影總是借助某些自然化和散文化的影像手段,重構電影與現實的基本關系,在某種客觀冷靜的平等尊重中,隱藏著導演對青春、青春成長的基本觀念和價值評價。⑥電影導演對現實生活、青春觀念、成長意義的理解和闡釋最終構成了電影的整體風格,海峽兩岸電影導演不同的個人經歷和教育背景以及在此影響下所形成的藝術觀念直接導致了電影主題和風格上差異。

上文提到大陸的青春電影相較于臺灣電影而言更接近現實,《致青春》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電影中的男主人公陳孝正為了現實利益拋棄女友,鄭微的敢愛敢恨,林靜的逃避軟弱,阮莞的體貼與默默付出,黎維娟的愛錢,這些都是很現實的人物,每個人周圍都會有這樣的人。正是因為這樣的生活也有了這樣的藝術表現,正是因為大陸青年身處的生存艱難的環境和激烈競爭的成長歷程才造成了他們在面對抉擇時的所選取的價值認定。正如戴錦華所說:“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殘無語,近似于意大利作家莫利亞克的表述,‘你以為年輕是好事么?青春如同化凍中的沼澤?!雹哌@是走出青春沼澤的人們在回望過往時的一種冷靜的痛楚。

而臺灣青春電影中浪漫彌漫,每個人都很義氣,良善和溫暖,甚至為了愛情奮不顧身,就算最后的結局中相愛的人沒有在一起,彼此留下的依舊是最美的懷念。這種脈脈溫情同樣也是臺灣社會生活的折射,相對平和的生存環境和相對舒緩的社會競爭使得臺灣青年的生存競爭壓力大大減輕,再加上臺灣社會保存著較為完好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因而展示出的更多的是單純和美好。正如電影主人公柯景騰所感悟的:“青春像一場大雨,雖然我們都曾被淋濕而感冒,但我們都想再來一次”,“也許,在那個平行時空里,我們是在一起的”,電影鏡頭里有他們自己當年的影子,純真的笑容和畫面,實際就是他們開始回溯青春心路歷程的一劑“良藥”,那些久違的感動和美好,心靈的美好悸動,則成為撫慰觀影者心靈的“圣水”。這種集體的追憶與懷舊是一種時代潮流,更符合人們的內在的心理需求。

同樣,大陸青春電影中人物的現實感和丑陋面,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無奈現實折射和翻版,好在通過各種矛盾和沖突來展現人物的性格,比起臺灣青春電影中人物過于單純的性格來說,反而讓人物顯得更加豐滿多變。但需要警醒的是,以所謂的憂傷去填滿青春的溝壑,以強烈的物欲去滿足不正常的青春需要,大陸青春電影在對青春負起更多的責任方面還有很遠的路途要走。例如,電影中總是充滿著現實的冷漠,無論是《小時代》中的人情冷暖,《致青春》中的向現實低頭,《山楂樹之戀》中的無奈,《后會無期》中一路遭受的打擊與欺騙等等,無不訴說著現實,它真實得讓人無法去添加浪漫與幻想。

除此之外,更加令人警醒的是,大陸青春電影到最后都或多或少塞給觀眾這樣一種觀念:生活就是這樣,有哭有笑,有欺騙也有感動,但我們始終都在這樣一個時代下生活,要學會接受。伴隨著這樣一種“學會接受”的心理暗示,電影所描述的主人公的價值理念頓然都變得積極向上,他們努力地生存、努力地打拼,一邊無奈地在現實面前碰的頭破血流不得不向現實妥協,還一邊努力地告訴自己“明天更美好”。如同《后會無期》中那樣:只要朝著自己的衛星奔去,最終你會看見你想要的。只要你不放棄,美好未來就一定會實現。這種觀念與其說是自我麻醉,不如說是自我欺騙。它不僅抹煞了過往的艱難,稀釋了青春的抗爭,也徹底模糊了真實的生活。因為它所指向的所謂的理想主義、樂觀主義的烏托邦世界,究其本質是不存在的,是具有某種欺騙性的,不僅誤導了觀眾,而且大大削弱了大陸青春電影所應有的思辨空間和精神深度。

① 俞新天:《兩岸關系中的文化認識問題》,《臺灣研究》2010年第1期。

② 李巖:《從電視廣告創意看大陸、香港兩地文化觀念的差異》,《浙江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③ 劉藩、劉婧雅:《新世紀青春片的類型化敘事》,《藝術評論》2013年第11期。

④ [美]貝納德·迪克著、華鈞譯:《電影的敘事手段》,見楊遠嬰編:《電影理論讀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275頁。

⑤ 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現代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⑥ 王彬:《顛倒的青春鏡像——青春成長電影的文化主體研究》,巴蜀書社2011年版,第393頁。

⑦ 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頁。

(責任編輯:黃潔玲)

A Comparison of the Films of Youth-based Them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Recent Years

Wang Yanfang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that can be found in recent films of youth-based themes that are quite popular as they are basically adapted from the internet novels whose authors are young internet writers and bestselling writers, featuring protagonists that have experienced the period from middle schools to universities, with love and friendship as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se films. However, because the positions are different that the writers take when writing the novels, the angles and views of the films are different that the directors take in adapting them, and the performances are different that the actors put on, the same stories of growing up show completely different texture and style.

Keyword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films of youth-based themes, stories of growing up

猜你喜歡
海峽兩岸
2萬余臺青在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就業創業
第九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新聞發布會在福建南安召開
海峽兩岸共圓藝術夢想
臺灣海峽兩岸間集裝箱運價指數(TWFI)
海峽兩岸
書籍設計
海峽兩岸
海峽兩岸
海峽兩岸茶博會開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