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2018-07-24 12:40李影媚
華文文學 2018年3期
關鍵詞:鄉愁創作

李影媚

摘要:余光中是漢語新文學的重要人物之一。本文整合兩岸四地學界對余光中先生的部分紀念文章,以呈現他的豐滿形象。

關鍵詞:鄉愁;創作;慎重;文學論戰;謙和幽默

中圖分類號:I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8)3-0112-06

余光中,當代學者、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5月到臺灣,1952年畢業于臺大外文系。1958年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先后任教于臺灣師范大學、政治大學;其間曾兩度應邀赴美任多所大學客座教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回臺,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6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并將四者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他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他的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他的詩作《鄉愁》、《鄉愁四韻》,散文《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被廣泛收錄于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臺灣逝世,享年89歲。

一、一個詩人的鄉愁

臺灣作家陳幸蕙在對余光中先生紀念文章中談到:余光中從44歲開始寫于《斷奶》前的《鄉愁》一詩,到歌詠頌贊永恒之島的鄉情詩,到文革時期婉轉懷鄉、刻畫傷痕、遙憶童年、近鄉情怯的鄉愁詩變奏,再至64歲應北京社科院之邀赴大陸訪問后,所寫鄉愁詩之續集——返鄉詩,對1949年隨國民黨遷臺的臺灣新住民余光中而言,鄉愁是其一生詩歌創作中最特殊、也是最“一以貫之”的主題。①

許多人讀余光中的第一首詩便是《鄉愁》。在余光中出版的20多本詩集中,《鄉愁》對于余光中廣大讀者而言是余光中詩歌最耀眼的名片和文學坐標。陳幸蕙在《忠于自我,無愧于繆思的馬拉松作家》中說到“凡有華人處,即有余光中詩,即有《鄉愁》之傳誦”。時至今日,余光中仍被稱為“鄉愁詩人”。

陳幸蕙認為,傳唱不絕的《鄉愁》之所以引起廣大回響,主要在于全詩適用明朗親切的文字、易瑯瑯上口的歌謠體,更在于少小離家、兩地相思、中年喪親、晚年渴望落葉歸根的小我個人經驗,反映了大我普世的共同經驗,于個相中呈現了共相之故。②“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于不動聲色中,含淚點出了“一道海峽像一刀海峽”、“一把無情的水藍刀”切割兩岸的沉痛歷史,充滿不可承受之重。③

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兩岸交流之后,余光中地理鄉愁雖解,另一種復雜的鄉愁,在其心中卻與日俱增,揮之不去。畢竟,“一道海峽像一刀海峽……波分兩岸/旗飄二色,字有繁簡/書有橫直”的傷痕猶新。④陳幸蕙回憶道:近年來,臺灣課綱文言文比例逐年降低,在期許新世代有更豐富未來的情況下,余光中曾語重心長地說:“不能剝奪下一代的文化繼承權!”因之于白發蒼蒼的晚年,親自披掛上陣,企圖力挽狂瀾,“拯救國文”。⑤

所以陳幸蕙提醒我們,如果從文化生命斷裂的角度出發,重新解讀《鄉愁》結語,我們就可以發現熱愛華夏且以傳承為使命的余光中,地理鄉愁雖已解構,卻仍充滿了強烈的歷史文化鄉愁。⑥

對于傳統文化的“鄉愁”和堅守,余光中就像其詩歌中的“守夜人”一樣,“最后的守夜人守最后的一盞燈,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

二、向世界開放自己

“鄉愁詩人”名義固佳,但余光中也曾表示“鄉愁詩人”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他自己。因為除鄉愁之外,余光中創作題材多元。正如陳幸蕙在紀念文章《忠于自我,無愧于繆思的馬拉松作家》的評價一樣——余光中作為一個對自己、對文學、甚至對時代負責的作家,他把自己向這世界開放,不自我設限,無事不可入詩,取材無比自由寬廣。因此在其詩中,可見其對歲月的沉思、對生命盈缺的觀照、對存在的困惑、對宇宙天啟的叩問、對死亡議題的探索、對自然靜物的觀察題寫;但家庭日常(如停電、失眠、拔牙、夜半如廁)、親情愛情(如余師母削蘋果、東京新宿的短暫失蹤、為孫女祈禱)、人物顯影(如梵谷、甘地、蕭邦、達賴喇嘛到時裝模特兒、長跑選手)乃至數碼時代的自我定位(不上網的漏網之魚)、時事新聞與政治評論(如戈爾巴喬夫、臺灣選舉、杜十三事件、哀悼九一一、九二一)等,也均莫不到手擒來,無一不可入詩。此外,從關懷氣候變遷、地球暖化、北極熊的生存困境的《冰姑、雪姨》,到瑣細尷尬、無人過問也無人能寫敢寫的《同臭》,余光中在大與小、輕與重、深與淺、哀傷與幽默、莊嚴與諧謔間,游刃有余。他的詩歌取材寬廣度,可見一斑。⑦

余光中曾對臺灣中山女高國文科教師張輝誠說過:“別人寫作可能是專賣店,我的則是百貨公司,應有盡有?!边@就是余光中對世界開放自己的自信,他不怕自己的作品被挑選。

除此之外,余光中還熱愛搖滾民謠。臺灣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張錦忠在回憶文章中說到聽西洋歌曲、對北美歌者熱衷大于讀詩的他看到余光中的散文《聽,這一窩夜鶯》的時候,卻被深深吸引,十分樂讀。⑧后來這幾篇“夜鶯”被收錄在1974年的散文集《聽聽那夜雨》,余光中在后記中說,“久擬撰寫的巴布·狄倫的評論才是真正的考驗”。張錦忠認為,余光中對搖滾民謠的興趣,也反映在其詩風上。雖然余光中早在《冷戰的時代》里頭的《帶一把泥土去》、《凡有翅的》就已經以民謠體傳唱,但是《白玉苦瓜》集中的《江湖上》、《民歌》、《鄉愁四韻》、《鄉愁》等詩最具民謠風。這幾首詩以民謠體抒情敘事,語言淺顯,風格明朗,更貼近民間。⑨

關于余光中對民謠風的興趣,臺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的回憶文章也給予了極大的印證。單德興回憶1973年其修讀余光中的英國文學史的經歷說到,那時余光中的詩作轉向民謠風,這興趣也反映在教學上,對《諾頓英國文學選集》(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里的民謠(popular ballads)情有獨鐘,每一首都仔細講解、朗誦,自得其樂,不少學生也為之陶醉。余光中對英美搖滾樂與流行民歌的介紹,甚至模仿美國民謠歌手巴布·狄倫的作品,打開了單德興他們這群學生的視野,把遙遠的英國文學史連結上英美流行文化與當代臺灣文化。⑩單德興還回憶了1975年6月前往臺灣中山堂參加歌手楊弦根據余光中詩作而譜曲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的場景。當他欣賞詩人與歌手同臺演出時,當他聆聽余光中親自朗誦時,當熟悉的詩句由歌手口中唱出時,詩與歌的結合仿佛使文字借著音樂活轉過來,他打心底產生一股奇妙的感覺。{11}

除了詩歌創作、癡迷音樂之外,余光中還致力于散文、翻譯和評論創作。在創作之余,余光中也喜歡自然與運動,是文藝遠足隊隊長。小說家、前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王文興在《余先生的后院》回憶文章中評價說,余光中“不僅是吾人現代文學的開山始祖,他甚至促進了我們現代繪畫、現代音樂的誕生?!眥12}正是對自然、生活和創作的無限熱愛,余光中在生活和創作中始終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在各個領域不斷打開自己并且發光發熱。

三、我是余光中的秘書

在《我是余光中的秘書》一文中,余光中戲謔地自稱是自己的秘書。他說到——詩、散文、評論、翻譯,一向是他心靈的四度空間。寫詩和散文,他必須發揮創造力。寫評論,要用判斷力。做翻譯,要用適應力。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才自覺生命沒有虛度。但是,記得把許可使用自己作品的同意書及時寄回,或是放下電話立刻把演講或評審的承諾記上日歷,這些紛繁的雜務,既不古典,也不浪漫,只是超現實,“超級的現實”而已,不過是秘書的責任罷了??墒撬]有秘書,只好自己來兼任了,不料雜務愈來愈煩,兼任之重早已超過專任。{13}

即使“無盡無止無始無終的疑難雜事,將無助的他困于重圍,永不得出”,余光中對于評審、校對工作卻從未敢松懈,更不會讓人代勞。對于余光中而言,“校對不但需要眼明心細,耐得住煩,還需要有真學問,才能疑人之所不疑。一本書的高下,與其校對密切相關,如果校對粗率,怎能贏得讀者的信心?”{14}他在臺灣出書,一向親自末校,務求謬誤減至最少。同時,他為大陸出書近年來校對的水準降低以及有些出版社倉促成書而錯字之多的現象感到傷心,并擔憂“評家如果根據這樣的‘謬本來寫評,真會‘謬之千里”。{15}這可見余光中對文字的慎重。

余光中對文字的慎重在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的回憶文章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陳素芳作為與余光中合作數十年的出版編輯,回憶到余光中在出版詩集《太陽點名》時候清楚地告訴她幾首、幾行。余光中對她說:“我不記賬,卻有譯本詩的帳目,上面詳細記載題目,行數,發表刊物與日期”。{16}

陳素芳于2009年向余光中提議重出《梵谷傳》的時候,81高齡的余光中欣然首肯,像重譯一本書一般,找到半世紀前為方便翻譯拆開的原文,35萬字對照校訂,更動部分譯名,手繪“梵谷一生的行旅圖”,為梵谷名畫解說,親制人名索引,視其與梵谷的關系介紹當時重要畫家,幾乎可說是19世紀印象派畫家的導覽。{17}陳素芳評價到:一本半世紀來備受贊語的譯本,他28歲翻譯,50歲重譯,81歲重新校訂、修正,對文字的堅持這樣純粹,這樣一本初衷。{18}陳素芳還說,余光中對文字的純粹堅守的精神甚至還體現在其2016年跌跤住院后、2017年1月與7月重新出版的《守夜人》、《英美現代詩選》里。{19}

余光中對文字的慎重,尤見于其對翻譯的慎重。單德興的《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敬悼余光中老師》一文就有一段評價到:

從早期《英詩譯注》就可看出老師對翻譯的慎重,小自一字一句的理解,一韻一律的掌握,中至通篇的結構、技巧、意象、內容,大至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文學史地位,都能透過雄深雅健的文筆傳達給讀者,對譯作力有未逮之處也坦白承認。他參與其事的《美國詩選》與獨立完成的《英美現代詩選》在華文世界影響深遠。這些不僅樹立了譯者的楷模,對我主張翻譯的“雙重脈絡化”也深有啟發。至于修訂譯作再行出版,如《梵谷傳》、《老人與?!?、《守夜人》、《英美現代詩選》等,更展現了再接再厲、精益求精的態度,因為正如他所言,世上沒有完美的翻譯,“Translation is an art of approximation”,只能盡量逼近原作,無法完全傳達形音義,譯詩尤然。{20}

余光中對待文字的慎重不僅僅體現在對他自己的作品方面,更體現在對他人的作品態度方面。據單德興回憶,余光中為人寫序絕不應酬敷衍,每篇都是細讀后的悉心之作,既有肯定、期許,也不吝提出改進之道,《井然有序——余光中序文集》便是集大成之作。{21}根據臺灣藍星詩社詩人向明先生的回憶,雖然為多人認真作過序言,但余光中對待藍星詩社同仁甚少寫序或評介,要有也是以極精煉的寓言或旁征側引的介入,絕少有溢美之詞。{22}

余光中對文字的謹慎固好,但也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副作用。誠如余光中在《第十七個誕辰》一文中所預言:“藍星似乎有一個傳統,就是社友之間,較少互相標榜的傾向。當然,互相之間要截然禁絕美言佳評,是不可能的事,不過溢美之詞尚少泛濫成洪水的荒謬程度,這種低姿態的作風,對于喜歡高帽子的人而言當然缺乏鼓舞性”。{23}向明在《藍星的精神領袖:余光中》中寫到,然而這樣的自律的后果是藍星的延續發生了問題,沒有培植接班人,老人日漸凋零,使得詩刊無法辦下去。由于自律,同仁間不互相標榜輔植,使得青年詩人對加入藍星興趣缺乏。{24}另外,單德興還提及——余光中“數十年討論翻譯的文章甚多,在理論、批評、實務上都有獨到的心得,當今中文西化嚴重,翻譯體橫行,這些見解頗有矯正的作用。中國大陸早就出版了《語文及翻譯論集》{25}與《余光中談翻譯》{26},讀者一卷在手,就能汲取余光中多年翻譯心得,增長不少功力。但臺灣除了《含英咀華——梁實秋翻譯獎評語集》{27}之外,余光中的其他文章散見于不同書中,有些新作甚至尚未收入書里。單德興曾數度向余光中夫婦提及此事,甚至考慮要不要毛遂自薦,代為整理翻譯論文集。然而余光中忙于整理詩集、文集與兩本譯詩集,對書稿整理也自有一套行之有年的嚴謹作業程序,他人難以代勞,所以就未積極進行。{28}

“我是余光中的秘書”這句自嘲背后是余光中對文字的極度純粹堅守、慎重與自律。

四、分裂對峙的時代感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并將這四方面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余光中也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正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彭立勛所寫——余光中在理論上和創作上對現代詩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見解。他反對把中國詩的現代化等同于中國詩的西化,主張繼承傳統又超越傳統,既有民族性也有時代性,既要發揚中國文學之優勢,又要吸納西方文學之所長,將觀察與想象、理性與抒情結合起來。同時,余光中還深入、詳細研究了詩歌形式美和構成規律,并對中國現代詩的新形式從創作到理論方面做了創造性的探索,如糾正對“自由詩”的誤解,對“自由詩”與“格律詩”的關系作出科學的審視,注意研究詩歌的聲調類等等。{29}余光中還提出了“適度散文化”的詩歌理論,并為此長期進行著實踐。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唐捐評價說,不同于紀弦、覃子豪以至洛夫等人的法國取向,余光中譯介英美詩學,倡導知性與感性的平衡,依然反映出冷戰時代里文化傳播的變遷。而新大陸(美國)與舊大陸(中國)的相互激蕩,也就養成了他筆下特有的豪邁之氣,以及分裂對峙的時代感。{30}

由于余光中詩文豐富多產且有諸多觀念,他曾參與過多次文學論戰。張錦忠指出,《文星》時期的青年余光中《下五四的半旗》、《剪散文的辮子》、批言曦、戰洛夫,1950年代以來的文化論戰幾乎無不與。{31}唐捐也說,余光中善戰,以此樹立名聲,與創作互為表里。早年在現代詩論戰里,他回應雜文家的文字,最為明快而犀利。在與所謂“惡魔派”爭奪現代詩的代表權時,他思路清新,文筆結實而老到,因而在言論爭鋒上絕不居于下風。{32}在鄉土文學論戰過程中,張錦忠認為其雜文《狼來了》氣勢犀利逼人,正是余光中批評文體的一貫風格。但正是這篇《狼來了》引發了余光中至今存在的爭議甚至導致了亦生亦友的陳芳明與他的20年的斷裂與沉默。臺灣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陳芳明在紀念文章《分合與轉折》中回憶說:“1976年鄉土文學論戰剛剛發生時,余老師發表《狼來了》那篇文字。到今天,自然還是有人無法原諒他的文學立場。在捧讀那篇文字時,我心情相當激動。那時我個人的想法是,一位自由主義者應該對不同的意識形態都能夠尊重與包容。只因陳映真在出獄之后所寫的文章,開始用隱晦的字眼引述馬克思與毛澤東,我那時當然無法接受陳映真的說理方式。尤其他企圖把左派的中華民族主義置入他自己的論述里,更使我難以認同。我從未想過余光中會如此焦慮地揭露陳映真的政治立場,甚至以《狼來了》來表達他對左派意識形態的恐懼。我既不贊成陳映真,也無法同意余光中。在此之前,我把這兩位作家視為我生命里的左右兩盞燈,卻在鄉土文學論戰爆發時同時熄滅?!眥33}直到1996年的重逢,陳芳明對余光中的心防才瓦解。張錦忠說,論戰文章的是非功過,文學史自有判斷。所以我們現在也不必爭唱一時。{34}唐捐認為,余光中在詩史上的熱源來自于爭議性,但也立基于詩文本身的豐富性。面對如此多產的作家,我們不必太在乎那些平緩之作,而應細讀其詩文精品。它們絕對足以構成一座險峰。他相信,明敏的年輕讀者仍可從余光中作品中獲取無窮的啟迪。{35}

被陳素芳問到“對于長年有人批判,有人仰慕之后反目成仇,有怎樣的看法”的時候,余光中回復說:“我相信自己的藝術?!闭\哉斯言,一如他雅好的星光意象{36}:

當夜色降臨,星光升起

我在其中,獨對天地

夜色再沉,沉不到我心底

星光再高,高不過我天際

五、漏網之“余”的謙和幽默

據陳素芳回憶,余光中在網絡時代戲稱自己是漏網之“余”。在眾多親朋好友的回憶文章中,漏網之“余”的余光中是一位謙和、幽默的的先生。

余光中的謙和,正如王文興寫:“這幾日我常想到此園(于先生在臺北廈門街寓所的日式住宅),今感覺此園恐甚像我們對于余先生的回憶;他的一生,他留給人的回憶,正像此一后園,幽靜,優美,春日的陽光普照,正如他一生的文學成就?!眥37}雖多與人論戰,論辯又多犀利,但余光中私下卻是溫和平靜之人。唐捐的《天狼仍在光年外嗷叫》有一段文字寫到:“在晚年的訪談里,余光中自承,他雖與紀弦互相譏嘲,但暗地里反而受到紀弦的吸引(按他自己的講法,就像大家閨秀之于浪子)。實際上,余洛之爭也存在類似的狀況?!眥38}

在鄉土文學論戰中,陳芳明給余光中寫了一封,信中只有“江南之于你,猶嘉南之于我”這兩句話,便從此與余光中決裂20年。兩人于1996年在《聯合報》在國家圖書館所舉辦的學術會議中再次重逢。在陳芳明糾結要回避他還是勇敢與他見面時,余光中走過來,仿佛一切都未曾發生,他開口第一句話說,你的家人好嗎?你的孩子好嗎?只是簡單的問候,卻使陳芳明整個心防瓦解。對長期不理解他的學生,余光中還是維持過去一貫的溫暖,并沒有做任何的辯駁和質問。{39}師生二人又重新交往,2011年11月2日,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發表會上,余光中仍欣然應邀致詞。這也許是他對自己藝術的信任,更是他在生活中謙和的體現。

當張輝誠看到陳芳明編選的《余光中六十年詩選》,曾不解地問過余光中,為什么懷鄉題材的詩歌幾乎都沒選了?余光中回應說:“芳明是在幫我?!睆堓x誠才恍然大悟,時過境遷,價值觀開始轉變,抉擇詩歌的標準也開始轉變了,不同地域、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認同,各取所需,各擇所好。{40}也許余光中的謙遜平和在某種程度上來源于他對“不同時代不同讀者群對詩歌評判標準各有不同”該現象的清晰認識罷。

謙和的余光中身上還有難得的幽默、樂觀與純真。

據張輝誠的回憶,他于2016年期間去醫院看望因跌倒住院的余光中。當張輝誠還停留在各種情緒里面的時候,余光中倒是先就跌倒一事說了他的看法:“年紀大了,連土地公都喜歡來捉弄,扯人后腿”;在伸手與張輝誠握別的時候,余光中突然問張輝誠有沒有和周夢蝶握過手,并幽默地說,“周夢蝶手勁很大,我跟他握手,手好像被鉗子夾住一樣?!眥41}在生病期間,余光中反而能以豁達的玩笑話安慰對其病情心懷擔憂的看望者。在張輝誠的記憶里,余光中還是心里住著一個小孩,童心未泯的余光中。有一次張輝誠的兒子張小嚕在余家客廳滿地爬,在余光中的座椅底下鉆進鉆出,余光中對小嚕說:“嚕嚕正在過山洞喔!”還有一次,余光中在臺北見到白白胖胖的張小嚕,直說:“嚕?,F在是:內容超過形式。形式是小令,內容卻是長調?!眥42}

在臺灣中山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熊婷惠紀念文《遇見那來自古老國度的旅人》中,余光中是一位能在山路上從年輕人旁邊超車、呼嘯而過的愛冒險的可愛老師,更是一位風趣的老師。余光中有一次發現學生請假單上的英文稱呼寫錯之后,并不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幽默地說應該將“Ms.Bear”改成“Winnie the Pooh”。{43}

余光中幽默詼諧的一面還散見于其他學者的回憶文章之中。比如在《余光中老師的多重面貌》,澳門大學鄭裕彤書院院長鐘玲回憶到,1971年初與余光中、楊牧3個人飯后喝啤酒聊天,余光中與楊牧開始說笑話,在鐘玲心目中嚴肅的余光中和含蓄的楊牧,一對上就欲罷不能,她為此始而微笑,繼而捧腹。{44}正是那一次見識到余光中的風趣,先前不大了解余光中的鐘玲從此對余光中畏懼全消并且和余光中夫婦開始了長達46年比較親密的交往。鐘玲回憶:“余氏夫婦好客好友,常在家中請朋友來聚餐,最常見到的是任職中文大學的陳之藩、思果、高克毅、黃維樑。置身于朋友之中,余老師很放松,他一句話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自己卻紋風不動,只眨眨眼?!眥45}另外,鐘玲還寫到,在2017年11月28日他小中風入院前一個多月,他還寫下《悼念李永平》一文,刊載在2017年12月號的《文訊》上。文中說,他當年為李永平的小說《吉陵春秋》寫序文,那時李永平沒有告訴他吉陵到底位于何處,“害我狂猜了好久”。余光中典型的幽默,躍然紙上。{46}

①②③④⑤⑥⑦ 陳幸蕙:《忠于自我,無愧于繆思的馬拉松作家》,臺灣《文訊》2018年1月號第387期,第64-65頁。

⑧⑨⑩{11}{31}{34} 張錦忠:《在西灣斜陽的余光中——敬悼余光中老師》,臺灣《文訊》2018年1月號第387期,第73-73頁。

{12}{37} 王文興:《余先生的后院》,臺灣《文訊》2018年1月號第387期,第52頁。

{13}{14}{15} 余光中:《我是余光中的秘書》,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10/15/content_5217716.htm

{16}{17}{18}{19}{36} 陳素芳:《當夜色降臨,星光升起——由讀者到編者,永懷余光中老師》,臺灣《文訊》2018年1月號第387期,第70-71頁。

{20}{21}{28} 單德興:《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敬悼余光中老師》,臺灣《文訊》2018年1月號第387期,第79頁;第82-83頁。

{22}{23}{24} 向明:《藍星的精神領袖:余光中》,臺灣《文訊》2018年1月號第387期,第54頁。

{25} 《余光中選集》卷四,黃維樑、江弱水編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26}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出版。

{27} 九歌出版社2002年出版。

{29} 彭立勛:《余光中的詩歌美學思想》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1年3月25日。

{30}{32}{35}{38} 唐捐:《天狼仍在光年外嗷叫》,臺灣《文訊》2018年1月號第387期,第55-56頁。

{33}{39} 陳芳明:《分合與轉折》,臺灣《文訊》2018年1月號第387期,第62-63頁。

{40}{41}{42} 張輝誠:《因為在光中——懷念余光中老師》,臺灣《文訊》2018年1月號第387期,第76頁。

{43} 熊婷惠:《遇見那來自古老國度的旅人》,臺灣《文訊》2018年1月號第387期,第88頁。

{44}{45}{46} 鐘玲:《余光中老師的多重面貌》,臺灣《文訊》2018年1月號第387期,第88頁;第90頁;第91頁。

(責任編輯:莊園)

Memory as Long as the Railway Lines: the World of

Letters in Memory of Mr Yu Kwang-chung

Arranged by Li Yingmei

Abstract: Yu Kwang-chung i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new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has put together part of the articles written in memory of him that came from the world of letters spread across the mainland China,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u.

Keywords: Nostalgia, writing, discretion, literary debates, modest and humorous

猜你喜歡
鄉愁創作
鄉愁
讓蕭紅真正為人所知(創作談)
鄉愁
Jazz
小藝術家大創作
鄉愁
回頭一望是鄉愁
鄉愁
創作失敗
關于《翔》的創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