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學生的發展,塑造明天的教育

2018-07-26 10:39蔣維婷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學生發展尊重

蔣維婷

【摘要】在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指導方針下,把握其核心——“四個尊重”,并將其融入日常教學中,重點體現尊重學生發展,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各個環節,以創新的“四步教學模式”予以落實,真正使受教育者獲得實用的技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現培養新的學習能力、創新潛質、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教育。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教育 尊重 學生發展 “四步教學模式” 英語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09-02

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從環境教育的目標、性質、任務、內容等方面重新進行整合的思考出發,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EFS)”一詞,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的早期倡議。到了2003年,依據聯合國大會(UNGA)的決定,教科文組織了起草“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國際實施計劃(2005-2014)”草案,進一步深化了可持續發展教育(ESD)內涵。 在“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國際實施計劃(2005-2014)”草案中明確指出:對可持續發展而言教育是關鍵。

然而現今的教學卻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只是關注教材進行單項的講授,很少有學生的參與,將考綱內容和學生成績作為唯一的教學標準。英語課堂上也是如此,教師更多關注的是生詞和句型的教授,卻忽略了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的重要的交際功能,使很多學生都學成了“啞巴英語”,無法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提出,其基本含義是根據可持續發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是以培養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為核心的教育,是為解決可持續發展實際問題而實施的教育,其目標是幫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學習能力、創新潛質、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進而促進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其核心是尊重他人,包括當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異與多樣性,尊重環境,尊重我們居住的星球上的資源。教育使我們能夠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們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聯系,這種理解是構建尊重的堅實的基礎。

對于英語課堂,如何圍繞“尊重”的核心主題、落實“可持續發展教育”是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就提到:“教育在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意義是指:既能滿足當時發展的需要,又能保證其身心和諧、均衡與持久的發展而不受傷害,具有全面、長久與強勁的發展能力?!比绾卧谑箤W生具備基礎學習能力的同時,又能兼顧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提出的16字原則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在實際課堂上,要將這16字原則深化、細化、具體化,并創造性的與新課程標準課堂模式相結合,并將“尊重”融入教學的過程之中,必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學新方式,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目的。

我校實行的“四步教學模式”與這16字原則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自學-交流-指導-反饋”以學生為本,最大程度的讓學生唱主角,可以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除此之外,在課前和課后,教師也必須將“尊重”的理念融入其中,具體體現在思考和制定教學計劃時充實教學理念,在回顧教學過程時指導教學反思和經驗總結。具體如下:

一、課前:鉆研教材,制定目標——尊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1.深入鉆研教材

要在課堂上落實可持續發展教育,教師就必須進行充分的備課,不能打無準備之仗,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鉆研教材,吃透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突出重點、難點,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教材內容:反復研讀教參、多做相關練習并在備課組活動中發揮集體的智慧,共同討論教學難點、重點及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活動,這樣為保證可持續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授新版牛津教材6A Module 2 Unit 7一課時,課本原先的第三課時為新增內容,主要以操練“Which … must we use? We must use the one …”句型為主,但是這與前一課時講述標志的意義和看到該標志的地點關聯性不大,與后面一個課時講述班規也沒有任何聯系,所以我重新整合教材,將原本第三課時的內容變為第四課時,將第二課時看到標志的所在地與教室里的班規有機聯系起來,思路順暢,水到渠成,學生更容易接受,其后再討論標志在其他地方傳遞給人們的信息內容。

2.嚴謹制定目標

鉆研教材之后,就要制定“三維教學目標”,其中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也正是圍繞這三個維度展開的:

首先,知識是幫助個人明辨是非,采取合理行動的前提和基礎。

其次,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最終必須落實于每個人的行動上??沙掷m發展教育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必須教給人們實用的技能,培養他們探索、分析、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其中就包括1)交流與合作的能力2)學習與研究的能力3)信息處理的能力4)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人的行動力源于人的態度和價值觀??沙掷m發展應該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對待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態度和價值觀。例如,對自然欣賞、關心和保護自然和對他人的關懷和尊重,對未來負責等。

而要使學生達到這些目標,就必須尊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是指學生剛剛接觸這個問題,不能夠獨立解決,他必須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同學的合作中、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跳一跳”就能夠得到。而教學就要立足于現有發展區,針對最近發展區的問題來展開,這樣的教學才會促進學生發展,使其具有可持續的學習能力。

我曾在教授牛津英語6BM3U9 water一課時,我所制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we should save water”,但在教學策略上并不是說教式和口號式的,而是在課堂過程中無聲貫穿,無論是選取的圖片也好,還是視頻片段也好,都在表現著這樣一個節水環保的主題。最后通過在post task制作海報的環節中,學生在小組協作的方式下,提升了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自發地表達了節水的語言和意愿,這樣的情感道德價值觀目標就在無形之中得到了很好地落實,也讓學生了解節約能源、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二、課中:踐行“四步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

1.自學——尊重學生的基礎

我校的“四步教學模式”的第一步就是“自學”,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提出的“自主探究”原則有一定相似性,也就是在沒有教師教學的情況下,讓學生先做好課前知識預習與問題探究,促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這樣更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對于自學內容的設計,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設計適合學生的自學內容,不可過難,也不可過易。

對于英語學科來說,我們還要根據不同年級的教材特點,尊重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自學內容。

(1)六、七年級聽說課

對于低年級學生的聽說課來說,自學環節還是體現在課堂上的pre-task preparation環節上,通過教師設計適合學生、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活動,盡快使學生進入英語學習狀態;或是設計問題或是練習,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于與本課新授知識點相關的已有知識,為接受新知做好準備;還可以給出學生熟悉的情境,主題指向更明確,讓學生能更快集中注意力,為本堂課的新授做好準備。

活動形式多樣:如與本堂課主題相關的English songs(英文歌曲)、Flash(動畫)、Guessing games(猜謎游戲)、Brainstorming(頭腦風暴)、Competition(知識競賽)、Free talk(自由交流)等形式。

(2)八、九年級閱讀課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課型主要以閱讀課為主,對于這樣的課型,學生可以在課前進行一些預習工作,但這并不是要學生把較長的課文先讀一遍,把生詞的意思都查明白,這樣就失去了上課的意義,更沒有閱讀技巧可言,對于學生來說是百害而無一益。所以對于閱讀課的自學內容,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文學常識、體裁特點等方面的了解,可以通過一些問題或是練習來要求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學生借助各類工具,如課外書籍、字典、網絡等,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和練習進行解答,積極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學生就有了自主學習的空間,獲得信息搜集和處理的能力,而不是僅限于知識層面的學習。

2.交流——尊重學生的創新

有了一定預習或是自學的基礎,學生就能用已學的知識對于第一階段的內容進行交流,也體現了16字原則中的“合作活動”。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設計適合教學內容的交流形式如pair-work(結對活動)和group-work(小組活動),形式要富于變化;其次,要注重提問的技巧,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問題的設計也應關注學生的差異性,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尊重學生的創新,不能拿著標準答案來要求每一個學生,要有智慧地處理學生的回答。

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巡視學生的交流情況,對于學生有創造性的發言也要給予鼓勵,但也要積極引導,并特別注重交流過程中學生互幫互助,協調合作的作用,真正做到讓學生之間互動,減少機械操練。

3.指導——尊重學生的差異

在這一環節,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層次分步驟地進行指導教學。針對不同課型,采取不同的指導方式,體現了“綜合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原則。

a聽說課:創設真實情境,融詞匯和句型教學與真實情境之中,體現語言的交際功能。

余文森教授在他的《有效教學十講》情境中做了這樣一個精辟的比喻:情境對于知識,猶如湯對鹽,10克鹽對于一個人難于下咽,但入在美味可口的湯中,在享用美味的湯中,不知不覺就把湯全部吸收了。所以教師要善于創設情景使學生很好地進入學習狀態,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發展。

b閱讀課:重視閱讀技巧的指導,包括skimming(跳讀)、scanning(掃讀)等。

c聽力課:要求學生捕捉關鍵信息并做好記錄。

d寫作課:對于文章結構進行指導,并幫助學生建立語料庫等。

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每一位學生是否能夠跟上講課的進度,及時提問學生或是提醒學生,并調整授課節奏,如有個別學生難以跟上,可以在課后進行單獨輔導,給予每一個學生充分享受課堂的機會,教學設計體現分層,不歧視并主動幫助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幫助其樹立信心,趕上班級進度。

4.反饋——尊重學生的可持續能力

反饋環節主要是指整堂課最后production環節的呈現,這是對于整堂課所學內容的綜合呈現,但“反饋”并不僅僅局限于此,其實在每次的指導和交流之后,學生的回答和表現都屬于反饋的一部分,這些階段性的反饋同樣重要,它們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真正吸收了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是否能夠在最后綜合運用,達到較好的output。

這一過程是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段,教師的設計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緊緊圍繞本課重難點,設計多種形式的反饋活動,如poster-making(海報制作)、report(報告)、interview(采訪)、debating(辯論)、role-play(角色扮演)等,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增減學習難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使課堂教學處于一種良性的互動狀態,使反饋更有針對性、層次性和實效性;并且還要設計課后活動,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和探究,鼓勵學生“創新發展”,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使他們在實踐中形成參與的責任意識,養成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形成個人與自然、個人與他人之間新的和諧關系模式,

三、課后:積極反思,優化改進——可持續的為學生發展服務

教師上完課后及時反思是對自己教學的負責,也是對于之后學生的負責,體現了可持續為學生發展服務的理念。上課其實就是一門缺憾美的藝術,沒有一節課是完美的,所以課后的反思是及其必要的,這是對自己的一種審視,一種回顧,這對于今后的備課,上課,課堂組織,教學實施都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可以提升英語教學效率,并不斷推進落實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宗旨。

總之,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對全人類的健康、和諧、協調發展具有其它形式的教育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對促進社會的整體進步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引自錢麗霞《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概念演進與價值分析》,《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2005第4期,P13-P14)

可持續發展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會行為方式的培養。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堅持其核心“尊重學生”,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四步教學模式”為創新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尊重學生的基礎、尊重學生的創新、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并持續的為學生發展服務,以促進可持續教育在英語課堂上的落實和推進,真正體現教育是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最銳利的武器,是培養一代具有可持續發展素質的新型公民的基礎工程。

參考文獻

[1]《教育——財富蘊藏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

[2]《有效教學十講》余文森.

[3]《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概念演進與價值分析》,《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2005第4期,錢麗霞.

猜你喜歡
英語課堂教學學生發展尊重
基于情景教學法的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研究
初中英語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探微
英語課堂教學導入方法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