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代名畫記》中張彥遠對顧愷之的品評問題研究

2018-07-28 07:08劉頡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關鍵詞:顧愷之品評

摘 要:古今評論家對于顧愷之的品評有頗多爭議,但往往都會以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作為依據。究竟張彥遠是如何看待顧愷之的繪畫成就?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歷代名畫記》中張彥遠對顧愷之看似矛盾的品評?本文以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品評方法為基準,試從多角度解讀張彥遠對顧愷之的評價,探討究竟該如何品評的問題。

關鍵詞:《歷代名畫記》;張彥遠;顧愷之;品評

張彥遠,字愛賓,是晚唐時期一位重要的書法家和知名書畫理論家,唐河東蒲州人。他出身于宰相世家,高祖張嘉貞作過宰相,曾祖張延賞、祖父張弘靖都在朝廷作過官,且都對書畫藝術有濃厚興趣,其叔祖張諗還著有《吳畫說》一篇。這種世家藝術氛圍為張彥遠寫作《歷代名畫記》提供了條件。作為中國第一部畫史著作,《歷代名畫記》是張彥遠花費巨大心血編撰的。

一、張彥遠對繪畫的品評方法

本文重點著眼于《歷代名畫記》的卷一至卷三(主要是對繪畫歷史發展、繪畫理論、鑒識收藏等方面闡述)及對顧愷之品評的部分。[1]關于張彥遠對繪畫的品評方法,總結有以下四種。

第一,明確的標準。張彥遠在品評繪畫時明確指出“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為中品之中”。[2]意思是藝術的好壞是有標準的,藝術家也是有等級的。雖然自謝赫始已有此主張,但張彥遠有其獨特之處,即提出“夫中品藝人,有合作之時,可齊上品藝人。上品藝人,當未遒之日,偶落中品。唯下品雖有合作,不得廁于上品”。[3]這就是說,等級是不固定,而這種變動是有范圍的。

第二,符合理性邏輯要求?!白诒?,字少文,……謝赫云:炳于六法,亡所遺善,然含毫命素,必有損益。跡非準的,意可師效,在第六品劉紹祖下、毛惠遠上。彥遠曰:既云必有損益,又云非準的,既云六法亡所遺善,又云可師效,謝赫之評,固不足采也?!盵4]

第三,從筆跡論畫。這是一種僅限于繪畫的品評方法,雖自謝赫己有端倪,但是張彥遠將這種意識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其對“筆”的品評也日益嚴格?!稓v代名畫記》中云:“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p>

第四、作藝術史上時代劃分的研究?!吧瞎胖?,跡簡意澹而雅正。顧、陸之流是也。中古之畫細密精致而臻麗,展、鄭之流是也。近代之畫,煥爛而求備。今人之畫,錯亂而無旨,眾工之跡是也?!盵5]按時代劃分是研究藝術必不可缺的方法。

二、關于張彥遠品評顧愷之的爭議

顧愷之(348—409),字長康,江蘇無錫人,是東晉最重要的畫家,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畫家,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士人畫家兼美術理論家。他憑借淵博的學養和長期的創作實踐,為后世留下《論畫》《畫石臺山記》《魏晉勝流畫贊》等不朽畫論。同時,他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重要觀點,對中國畫創作和理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古代畫論家對顧愷之的評價有頗多爭議,由于存世文稿不全,如今能看到最早引起爭議的就是謝赫的《古畫品錄》。謝赫用六品對孫吳到南梁大通四年之間的27位畫家作品劃分等級,將顧愷之的作品列在第三品,而一直以來與顧愷之相提并論的陸探微被列為第一品。這一差別引起后來畫論家的激烈討論。比如,姚最在《續畫品》中評價:“至如長康之美,擅高往策,矯然獨步,終始無雙……列于下品,尤所未安?!碧瞥钏谜嬖凇独m畫品錄》中評論:“顧生天才杰出,獨立亡偶,何區區荀衛而可濫居篇首?”唐朝張懷瑾也在《畫斷》中表達了相似的觀點。這樣的爭論直到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問世,才有了較為全面的定論。

第一、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詳觀謝赫評量,最為允愜,姚李品藻,有所未安”。[6]這為六朝以來,對顧愷之品第做出的全面而有針對性的評價。令人不解的是,張彥遠認為謝赫的品評“最為允愜”,可又在《歷代名畫記》中《顧愷之》條下注“上品上”的等第?因為在謝赫的《古畫品錄》中,將顧愷之列為第三品,認為他的畫“格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而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屢次提到,顧愷之塑造的“骨法用筆”的傳統象征,并對其推崇備至。

第二,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將顧愷之注為“上上品”,是因為張彥遠評價顧愷之用筆時提出“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7]這可以說是對顧愷之繪畫成就的概括。在張彥遠看來,一幅繪畫作品即使筆墨存在不足,但由于神完意足,仍不失為佳作。

第三,對于顧愷之、衛協的比較,張彥遠的品評出現了矛盾。在《歷代名畫記》之《顧愷之論畫曰》中:“彥遠以衛協品第在顧生上,初恐未安,及覽《顧生集》有《論畫》一篇,嘆服衛協畫《北風》《列女圖》,自以為不及,則不妨顧在衛之下?!盵8]而在《歷代名畫記》之《敘師資傳授南北時代》中:“李驕謝云:衛不合在顧之上。全是不知根本,良可于悒?!盵9]

從張彥遠的品評四法中可以看出,他提出品評要符合理性邏輯要求。然而對顧愷之的品評,他為什么又陷入矛盾呢?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張彥遠在吸收前人觀點的基礎上進行評論,不自覺地陷入相互矛盾的情境。如對顧愷之、衛協的比較品評,張彥遠既承認顧愷之的地位,又推崇尊師重道,論淵源,顧愷之師從衛協。繪畫品評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都有道理。這樣說來,張彥遠對顧愷之的品評產生的矛盾,就有其合理性與邏輯性。

三、不同角度的品評讓《歷代名畫記》有了史學視野

近人余紹宋在《書畫書錄解題》中將《歷代名畫記》歸為史傳類,人民美術出版社的《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也將《歷代名畫記》歸入泛論而非品評,這都是由于《歷代名畫記》以史傳為主線,兼濟品評。張彥遠在《敘畫之興廢》中有:“自史皇至今大唐會昌元年,凡三百七十余人,編次無差,銓量頗定。此外旁求錯綜,心目所鑒,言之無隱,將來者能撰述,其或繼之?!盵10]筆者認為,《歷代名畫記》中記述了不同評論者的觀點,就是為了追求客觀理性的品評,但這也造成眾多評論者對《歷代名畫記》有著不同的理解。

在張彥遠之前,中國繪畫品評已比較成熟,張彥遠對每位前人的品評都認真研究,多次引用前人品評的言論。由此可見,出現在《歷代名畫記》中的引文言論,未見得是張彥遠自己的觀點認同,而是對前人品評觀點的綜述。張彥遠在品評每位畫家時,不僅保存畫家自己對作品的論述,還保存眾多評論者的有關言論,這讓《歷代名畫記》具有相對理性的畫史文獻意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歷代名畫記》中存在令人存疑的矛盾,實為張彥遠追求更為客觀的畫史行文方式的緣故。若想了解張彥遠的品評態度也并不難,細讀《歷代名畫記》:“或問余以顧、陸、張、吳用筆如何?對曰:顧愷之之跡,緊勁聯綿,循環超忽,格調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盵11]雖然這段話褒獎有加,但并沒有表明張彥遠認為顧愷之就是其最推崇的畫家,所以與“詳觀謝赫評量,最為允愜”并不矛盾。至于“上品上”的品第評價,筆者贊同陳傳席先生的論證結論:“原來所注‘品第皆非張彥遠本人觀點,而是唐代諸評論家的‘品第?!盵12]

注釋

[1][2][3][4][5][6][7][8][9][10][1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秦仲文,黃苗子點校.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26頁、31—32頁、129—132頁、13頁、18頁、23頁、116頁、18頁、12—13頁、23頁

[12]陳傳席.六朝書畫研究[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14頁

作者簡介

劉頡(1984.—),女,漢族,籍貫:河南平頂山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學理論,研究方向:藝術史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猜你喜歡
顧愷之品評
純牛奶中感官品評研究進展
給人一個臺階
《洛神賦圖》之三
中國畫品評的現實意義
詩與美
讓學生在個性體驗中學習數學
顧愷之募捐
顧愷之的“癡絕”
顧愷之:沒錢捐款怎么辦
顧愷之的“假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