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擺脫我國現農業發展階段困境的路徑研究

2018-07-28 10:00忽雙雙
世界家苑 2018年5期
關鍵詞:科技創新

忽雙雙

摘 要:本文在理論上對中國現在所處的農業發展階段劃分進行分析,明確不同階段中國農業發展任務和要求,并指出了我國往農業發展新階段邁進時,所面臨的規模不經濟、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農業科技水平低等困境。重點討論了突破現在困境的實施路徑:破除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等妨礙土地經營規模擴大的體制性障礙;根據區域性的特點采取不同的農業經營模式,發展特色農業;通過吸吸引人才培養職業農民來增強農業勞動力的素質。

關鍵詞:農業發展階段;經營規模;科技創新

一、引言

明確經濟發展的所處階段,是確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采取何種行為的基本前提,農業亦是如此。我國目前進入復雜、艱巨的“轉軌時期”,這給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國農業的發展經歷了那些階段,每個階段有哪些特征,農業發展戰略該如何選擇,對農業發展模式及發展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

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一種放哪兒都可以使用的農業發展道路和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農業發展道路和模式,對于我國而言,應結合本國國情,探索適合中國人口、土地等自然資源條件的農業發展道路,使農業成為中華民族富強和諧的助推器。

二、農業發展階段劃分

20 世紀 60年代美國農業經濟學家約翰·梅爾按照農業技術的性質,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1。即傳統農業階段、低資本技術農業階段和高資本技術農業階段。在第一階段,生產增長依靠資本、勞動力、土地等這些投入物的緩慢增長而實現,技術幾乎是停滯的,資源的生產率不升反降。在第二階段,技術的進步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增長率。但缺乏完善的運行體制以保證技術促進生產,這一階段使用的資本量仍然不多。在高資本技術農業這一階段,大量勞動力被資本所替代,機械化程度很高,生產率持續提高;勞動力與土地比率下降,農場平均規模擴大;由于這一階段經濟轉型已經完成,農業在整個經濟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因而農業不再主要地擔負援助其它經濟部門發展的重任。

蔡防從現實的經濟問題層面進行分析,把農業分為三個階段2,1.解決食品供給問題的階段,2.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階段,3.解決農業生產方式問題的階段。中國農業的第一階段在1978-1984年,這一階段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很大,且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十分低下,勞動力比重遠高于農業產值比重,農產品供應能力弱。第二階段從20 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家庭承包制普遍實施,農業產量和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使剩余勞動力顯性化,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推動了勞動力的轉移,增加了農戶的非農業收入。第三階段,農業的勞動力數量下降,資本替代勞動的速度加快,技術更趨向于勞動節約型。這個生產要素替代的過程要求農業經營規模相應擴大,以防止出現明顯的資本報酬遞減現象。

按照蔡防的劃分方法,我國總體上已經解決了第一二階段的問題,現處于解決第三階段問題,我國的一些現狀對于解決農業生產方式產生了阻礙。為了達到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這一目的,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現存阻礙有哪些,從而可以針對性的提出實施路徑。

三、我國現農業發展階段面臨的困境

2017年我國糧食總量達到1.2萬億斤以上,人均實現了四百多公斤,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中國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食物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將對食物生產總量和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在消費帶動和國內外糧價倒掛的影響下,也逐漸出現了國內糧食產量高、庫存高、和進口高的三高并存新狀況,為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國家糧食安全的需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我國農業現面臨的下列問題。

(一)農業經營規模小

我國現行的是土地政策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證的土地使用權,其本質仍屬小農家庭經營方式。它的最大特點是每個農戶擁有的土地面積少,采用勞動集約的精耕細作方式,以此提高土地生產率。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這種小農家庭制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最重要的“制度瓶頸”。

中國農戶經營耕地規模小、專業化水平低,一些在發達國家行之有效并早已推廣的農業技術,難以成為中國分散農戶生產的常規技術,大大限制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的提高。小規模家庭農場里用資本替代勞動的余地非常有限,客觀上起到了維護傳統農業分散化、手工經營特點的作用,不僅容易造成農村產業結構的單一化也大大阻礙了機械化的規模作業,不利于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型。

(二)對農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不少地方,農業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口頭上、會議上、文件上,農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時常在工作中被忽略。這些地方的領導認為,抓農業看不到“政績",抓非農產業效益大、見效快,就放松、放棄農業來抓非農產業。尤其是現在房地產業異?;鸨?,地方政府更熱衷于出售耕地來增加巨額收入,對農村耕地進行擠占,收入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影響到農業的各項工作,使得社會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不夠,農民的種田積極性很難真正被調動和發揮出來。

(三)農村勞動力老齡化

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成本高的情況下再加上國際市場的沖擊,導致生產資料價格與農產品價格比價嚴重不合理。城鎮擴張、圈地不息,又使耕地進一步減少。田地產出率低,種田無利可圖,成了農民的“共識”,造成不少地方農業生產第一線上的老弱婦孺比重上升、出現了忽視農業甚至棄耕現象,農業的基礎地位岌岌可危。

四、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極不成熟

加入WTO后,增加農民收入和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不可避免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來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國農業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今世界發達國家農產品的較高競爭力是建立在高資本技術農業具有的高勞動生產率基礎之上的,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就是比較生產率。

目前,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僵化滯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市場化不足、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長期缺位、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政策缺乏等一系列問題使我國農業科技水平較低導致農業現代化進程舉步維艱。農業科技機構分割為不同的板塊使得投入主體過多,資源浪費嚴重。對于農業科技組織的考核更加偏重論文獲獎情況、以及科研數量等指標,而對于科研成果對于生產的可行性、市場的應用情況考核較少,難免會導致科技與市場嚴重脫節。根據有關統計顯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到市場轉化為漏斗狀,每年有將近7000的科研成果問世,但是只有不到40%的成果得以轉化,但最終形成規模生產的不足2成。遠遠低于西方國家平均80%的成果轉化率。3

五、促進農業發展的實施路徑和對策

(一)改變小規模的經營現狀

文中第三部分提到的幾種障礙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不是獨立存在。農民棄耕兼耕是因為種田無利可圖,而農業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成本高,農產品價格沒有市場競爭力。成本高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技術水平低導致的生產效率低,一方面針對小規模生產的技術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小規模的生產限制了技術的引進。當前最要緊的問題是找到適合中國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以及采取適當的政策來引導生產規模擴大。本文針對目前我國的農業現狀給出了以下可以改進的地方。

對于農業生產要素假不可分性的的說法是,小規模的農戶可以購買社會化的農機服務來實現機的械化生產,認為小規模的經營模式對農業的生產效率限制作用并不大,著眼于論證農業中的規模經濟并不突出。但是,狹小的戶均規模以及地塊分布的分散性,限制了對大型農業機械服務的使用。雖然理論上說可以通過相鄰地塊承包農戶之間的協作解決農機服務的規模問題,但是,人數越多交易成本越大,且村民們所種的作物偏好不同,基于自愿的基礎上很難達成一致,對于規模集中來說可操作性并不強。具體的實施路徑有:

1.戶籍制度的改革

在實行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在加快農民工市民化的同時,要鼓勵和幫助城鄉居民帶著財產和家庭進行雙向流動。對于雖然是農村戶口但是沒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可以進行一些激勵措施轉為城鎮戶口,取消其對土地的使用權。對雖是城鎮戶口但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進行創業的技術能手可轉為農村戶口獲得土地的使用權。如此一來,可以緩解農村的忽視耕地甚至棄耕的現象,使土地向農業技術能手轉移,引導農地有效的集中,補貼轉移,增加真正種糧者的積極性,減少粗放經營甚至拋荒撂荒對國家糧食安全和規模集中產生的負面影響。最終爭取實現農業戶籍制度的廢除,使農業作為一種職業而存在,是所有人都可以選擇從事的開放性產業。

2.用多種生產模式引導土地的有序流轉

形成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多種務農方式并存的農業經營模式,只有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農民才有愛護土地的積極性,才會增加對土地的投入,如果隨意調整農民的承包地,農民容易發生短期行為,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影響農村的穩定。所以我國必須堅持以家庭經營基礎的農業經營體系。在此基礎上鼓勵發展其他如合作社、農業企業模式的發展。

農村合作社需要本土條件,包括帶頭人在地方的影響力,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應充分發揮村委會的作用,引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它與農戶的利益聯系緊密,更容易吸引農戶參與。在轉型階段農業財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應不斷加大。

農業企業有利于解決農業投資及技術、農產品流通問題,缺點是農業工人缺乏家庭經營那樣的工作動力,勞動效率受影響。農業企業有兩種經營模式,一種是直接做農業生產,并基于生產做經營。這就難以避免農業工人的勞動積極性缺陷,企業承擔全部的生產風險。第二種是不做生產,只做經營和社會化服務,將生產交由農戶做,形成公司加農戶的格局。防止那種多次流轉的情況,一些企業套取政策紅利大規模流轉土地之后,再轉手租給外來務工人員或農業創業者。

(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的與公共服務的建設

在人民公社化時期,依靠集體的力量,不少地方興建了一批大、中、小型水利設施,在當時發揮了很大作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在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同時,也使得很多水利設施無人看管,年久失修,嚴重老化,而新的水利設施不多,或正在興建中還沒有發揮效益,農業生產條件的惡化,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政府部門應引導組織修建水利等公共設施,減少天氣對于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應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農勞動力的社會保障水平,使農戶也能享受很好的醫療、養老、教育、娛樂水平,從而增強農村生活的吸引力。

(三)區域性發展戰略發揮區域優勢

應充分考慮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這一實際國情。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發達的鄉鎮企業使青壯年可以做到“離土不離鄉”,把種地當成一種副業。而對于那些經濟相對比較落后的地區,要立足于當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食品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優質化、層次化、特色化的需求,有效的增加農民收入。

根據村莊的本土特色打造一些如旅游業的特色產業以帶動本村的經濟發展,農戶在從事農業生產得到收入的同時可以獲得其他收入,農戶不必去外出打工來獲得兼業收入,增加勞動生產效率以及農業勞動力的穩定性。

(四)培養吸引農業人才

農業人口的老齡化無疑將對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農村的年輕一代不愿意從事與農業相關的職業,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人口老了以后,由何人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問題使大家倍感焦慮。

要吸引青少年從事農業生產。吸引力從何而來?這必將建立在農戶有利可圖的基礎上,所以必須要先實現農業生產的規?;a,使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完善農村的公共服務。再加上農村具有天然的自然風光優勢,就可以鼓勵引導城鎮年輕人返鄉從事現代農業生產,吸引一批有農業背景、立志促進農業發展的青年農業接班人,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推動新時期“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是與現代農業的規?;?、集約化生產相適應的。

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建立農業產學研創新聯盟,戰略聯盟是當今組織戰略發展的重要形式,能有效實現資源共享,拓展和延伸產業價值鏈,產生“1+1>2”的協同效應。產學研聯盟是知識經濟背景下農業生產方式的重要組織形式,能有效實現聯盟內不同創新主體的優勢互補,資源整合,拉長創新價值鏈,進而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由于農業科技創新具有公益性,政府應加大采購支持力度,鼓勵多元化投入主體參與科技創新,完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載體,加強信息交流,降低雙方信息不對稱,便利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商業化。建立科學的農業科技成果考核評價體系,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讓科技人員參與共享科技成果。

七、結論

改革開放期間,中國的農業的發展有利的支撐著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支撐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隨著中國經濟跨越劉易斯轉折點,資源稟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農業中機器替代勞動力越來越普遍,資本勞動比顯著提高。我國農業生產中農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小農家庭經營,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的特征十分突出,中國農業正面臨著嚴峻而緊迫的挑戰。為解決發展的困境,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農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強農村設施和服務建設。通過擴大經營規模和構建現代化生產方式,是使中國農業獲得市場競爭力,從而自立于產業之林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錢福良.中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問題與重構[J].農業經濟,2017(01):38-40.

[2]楊萬江.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及中國農業發展的國際比較[J].中國農村經濟,2001(01):12-18.

[3]蔡昉,王美艷.從窮人經濟到規模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對中國農業提出的挑戰[J].經濟研究,2016,51(05):14-26.

[4]韓朝華.個體農戶和農業規?;洜I:家庭農場理論評述[J].經濟研究,2017,52(07):184-199.

[5]李艷.農業機械化的經濟效應實證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3(04):49-51.

[6]楊瑞.近代中國鄉村改造之社會轉向[J].中國社會科學,2017(02):184-204+209

[7]聶輝華.最優農業契約與中國農業產業化模式[J].經濟學(季刊),2013,12(01):313-330.

[8]俞劍,方福前,程冬,鄭文平.消費結構升級、要素價格扭曲與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J].經濟評論,2018(01):47-61.

[9]許彥巍.全面提升勞動力素質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J].吉林農業,2018(01):40.

[10]何君,馮劍.中國農業發展階段特征及政策選擇——國際農業發展“四階段論”視角下的比較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9):439-444.

[11]王琨,閆偉.從貧困到富裕的跨越——經濟發展階段理論的研究進展[J].當代經濟管理,2017,39(12):8-15.

注釋

1.約翰·梅爾著《農業經濟發展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 212 頁。除梅爾外,毛里塞、珀金斯和勞倫斯·威特,布魯斯·F·希爾和阿瑟·T·莫舍等人曾提出農業發展三階段論,參見尤吉諾·海亞密(Yujiro Hayami)和弗農·W·拉擔著《農業發展:國際前景》,商務印書館,1993 年出版,第16 頁。

2.蔡昉,王美艷.從窮人經濟到規模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對中國農業提出的挑戰[J].經濟研究,2016,51(05):14-26.

3.錢福良.中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問題與重構[J].農業經濟,2017(01):38-40.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猜你喜歡
科技創新
東莞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財稅政策研究
自我效能感在職業學校學生科技創新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輕松發明在社區和學校的普及應用
輕松發明在社區和學校的普及應用
科技創新在總包交鑰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應用探討
科技創新在總包交鑰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應用探討
科技創新驅動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科技創新驅動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論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煙草行業可持續發展
山東科技創新與農業國際化戰略發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