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千年時空傳承的銅鼓文化

2018-08-20 02:32宋敏
中國周刊 2018年8期
關鍵詞:稻作銅鼓廣西

宋敏

銅鼓是中國南方與東南亞古代文化的共同載體之一。從遠古到現代,銅鼓跨越了二千七百多年的時空,通過各種形式的交往以及遷徙、融合,形成種種經濟、文化的關系,一路記刻著中國及東南亞各國少數民族在鑄造、音樂、美術、舞蹈、宗教等方面的成就,形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銅鼓文化。

銅鼓的起源

銅鼓是源于古滇文化的典型器物,最早出現在云南中部偏西的洱海地區,春秋傳入廣西,秦漢后在廣西中東部融入漢文化和越人文化得到全盛發展。由于各地風俗民情不同,滇系銅鼓在向外傳播的時候,與當地文化結合而繁衍出不同類型的銅鼓,再由這些新生的銅鼓類型而傳播開來。

20世紀以來,川、渝、黔、桂、粵、瓊等中國南方諸省以及東南亞諸國先后出土了大量銅鼓,這些地區基本上屬于壯侗語族生活的地區,銅鼓本身寄寓了豐富的稻作文化信息,具有大致相同的社會文化功能,至今還不同程度存在著活態銅鼓文化。

早在唐代,著名詩人自居易就在《新樂府·驃國樂》中記載了唐貞元十七年(801)驃國(緬甸)到長安獻樂的情景:“驃國樂,驃國樂,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難陀,來獻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纊不塞為爾聽。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紋身踴?!北砻鳟敃r緬甸在與唐朝的交往中就有關于銅鼓文化方面的交流。明末張燮《東西洋考》載:“銅鼓即今華人所有者諸國以爪哇為最,振響遏云,價值可數十金?!痹谖睦神R神(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南部馬辰一帶)條又說,“入山深處有村,名烏籠里彈……夷人攜貨往市之,擊小銅鼓為號?!闭f明至遲在明代,中國大陸去印尼做生意的人中就有使用銅鼓。

凡是有使用銅鼓的民族生活過的地方,都會留下銅鼓的蹤跡。由于銅鼓鑄造和使用的時間長,涉及的相關民族非常復雜,因此,銅鼓分布相當廣。從世界范圍而言,其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國家,銅鼓分布較稠密的有中國的云南、四川、重慶、貴州、廣西、廣東和越南,此外還零星分散于東南亞的老撾、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柬埔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據資料統計,目前全世界館藏傳世銅鼓2400多面,其中我國館藏量1400面,廣西館藏量700多面。無論是銅鼓品類之全、分布之廣,還是民間的用銅鼓之盛,廣西是銅鼓文化的標志性地域。

廣西銅鼓的發展

廣西自春秋戰國時代始有銅鼓,最早見于右江流域,受古滇文化影響,部分駱越人接受了銅鼓文化。到漢代,駱越人自己已能鑄造成熟的銅鼓,自西林、隆林、百色,經田東到南寧、貴港,東至賀州都有銅鼓出土,銅鼓在廣西的分布范圍從右江一帶擴大到整個郁江流域,乃至賀江流域,即幾乎整個西江流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廣西銅鼓的大發展時期,不但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泛,而且鑄作精良,云開大山區、六萬山區、潯江兩岸,到處競相鼓鑄,把銅鼓文化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融合、社會的變遷,銅鼓文化在廣西東部地區逐漸式微,而在西部地區繼續繁榮。

最早記載廣西銅鼓的古籍是《后漢書·馬援傳》:“援好騎,善別名馬,于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p>

從最早的桂西、桂西南以春秋戰國至漢的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到桂中、桂東以東兩晉南朝時期的滕縣冷水沖型,隋唐時期的北流型、靈山型銅鼓到宋元明清時期的遵義型、麻江型、西盟型銅鼓,連綿不絕,使廣西成為名副其實的“銅鼓之鄉”。

銅鼓紋飾包含的稻作文化

銅鼓制作工藝考究,用以銅為主要成分的銅、錫、鋁合金等鑄造,它是壯族及先民鑄銅工藝的代表作。銅鼓鑄造需要高超的技術和復雜的工藝,從準備、燒制、造型、翻刻印花、合范澆鑄、附件、成型,集冶煉、合金、制范、灌注、雕塑、調音于一體。

銅鼓雖是一種文物,卻“活”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它被研究制造、廣泛使用著。古時的銅鼓被用于賽神和祀神、軍鼓指揮戰爭、權力和財富的象征;“活”下來的銅鼓如今莫過于逢年過節娛樂助興,以及在生死、婚慶、祭奠等等場合充當靈物的象征,其在地處大西南的廣西,有著重要的文化地位。

銅鼓是少數民族地區人信仰的產物,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鼓身的花紋不僅是裝飾圖案,還是宗教信仰的圖解?;y一般飾在鼓面和鼓身,其紋樣常見的有太陽紋、雷紋、云紋、櫛紋、同心圓紋等。

近半個世紀的稻作起源研究的眾多成果表明,中國南方和東南亞是稻作起源地,這一地區的主人將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并通過良種的選擇、耕作技術的改進,使水稻生產成為民生之寶和國家財富的來源。水稻需要豐富的日照,稻作地區的民族對太陽的崇拜頂禮有加,除早期剛從銅釜演變而成的萬家壩銅鼓外,每一面銅鼓的鼓面都有太陽紋居中。

銅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藝術,無底腹空,腰曲胸鼓,給人以穩重飽滿之感。鼓面為重點裝飾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接近的圈帶上鑄著精美的圓雕裝飾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騎士、牛橇、龜、鳥等。造型夸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許多具有濃郁裝飾性的繪畫圖案。鼓足則空留素底,造成一種疏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效果。

銅鼓作為樂器,和舞蹈是難以分開的,自有銅鼓時就有了銅鼓舞。樂舞是古時人們祭祀儀式的主要內容。壯族先民每逢祭祀儀式,就跳銅鼓舞。在廣西左江花山崖壁畫上,就繪有壯族先民跳銅鼓舞敬神的祭祀場面。在《雷鼓的傳說》中說,壯家人每逢雙親過世時就跳銅鼓舞。這是壯族在喪葬時敲銅鼓跳銅鼓舞以祭死者靈魂習俗的反映。如今銅鼓舞仍然流行于壯族民間,只是它的祭祀功能已經衰退,更多的是娛樂性。

廣西南丹白褲瑤在每年春節時都要祭祀銅鼓,并吟唱《銅鼓歌》,從歌謠來看,南丹白褲瑤祭祀銅鼓是在“豬羊養滿圈,米糧裝滿倉”后,祭祀的目的是為了“趕走瑤家的禍難”“預告未來的吉祥”和“使我們不愁飯食,使我們不愁酒漿”。無論是祭祀銅鼓的時間,還是祭祀的目的,都與稻作生產有關。

在廣西天峨縣流傳至今的樂譜“銅鼓十二調”更是通過鼓點來展示其與稻作生產的關系。在“銅鼓十二調”中,每一調代表一個月,演奏一調跳三圈,表示三十天。每個曲調的舞蹈表現一個月的生產勞動內容,十二調跳完,一年之中的春耕、夏耘、秋收、備耕等稻作活動就得到生動而完整的表現。

隨著“全球化”工業文明的發展,銅鼓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遭到了破壞,被現代生活工具包圍的人們對銅鼓文化觀念日漸淡薄,鑄造工藝的失傳、傳世銅鼓的外流等,使銅鼓和銅鼓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正經受著不斷的沖擊。

銅鼓能吸引人,除了其獨特的外形、精美的花紋、神秘的氣息外,還在于由銅鼓衍生而成的銅鼓文化藝術。擁有銅鼓的地方都有著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在這些文化活動中,銅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銅鼓就是這些文化的載體,而銅鼓也要依附于這些文化才有其用武之地,才得以發揚。

猜你喜歡
稻作銅鼓廣西
芒種·夏至
廣西銅鼓的演奏形態特征研究
廣西銅鼓千年歷史的歡歌
歷屆全國美展廣西作品展(三)
東蘭銅鼓響八方
歷屆全國美展廣西作品展(一)
2018廣西版畫邀請展作品選登
毛主席來到我廣西
基于歷史與現實視域的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探索
主持人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