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后“首腦會晤”都為了啥?

2018-08-22 02:15董建
世界博覽 2018年16期
關鍵詞:美蘇赫魯曉夫尼克松

董建

雖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蘇首腦會談建立了如今的世界格局。此后每一次的雙方首腦會晤雖然有著重要意義,但卻都沒有實質結果。然而如今的“雙普會”也走入了這樣的歷史怪圈。

作為曾經的兩個超級大國,美蘇首腦會晤對于協調雙方關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是一個世界大事,總能牽動全世界的目光。而在過去的歷史中,每一次美蘇首腦會晤也確實對于世界局勢有著重大的影響。蘇聯解體后,作為主要繼承者的俄羅斯不再是能夠輕易影響世界格局的超級大國,雖然其影響力仍然不可小看,但是美俄首腦會晤的重要性無疑是無法與昔日相比了。

奠定世界格局的會晤

蘇聯建立之后因為革命屬性引來了美國的長期警惕和敵視,所以兩國國家元首長達20年中沒有任何往來。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這個僵局,為了建立統一的反法西斯陣營,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朔膊±_,不遠萬里的前往德黑蘭和雅爾塔兩次與斯大林進行了會晤。羅斯福去世后,繼任總統的杜魯門在戰爭剛剛結束就前往柏林再次與斯大林會晤。

這三次會晤中,美蘇英三國除了商討如何協調反法西斯戰爭問題之外,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如何在戰后劃分自己的勢力范圍并且一致同意協作建立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問題。尤其是雅爾塔會議中,羅斯福提出了在戰后建立一個以美蘇協作為基礎共同主導世界秩序的設想。他的想法得到了斯大林的積極響應,戰后的國際格局基本上也就是遵循了這次首腦會晤的結果,因此這個新的世界秩序被稱為“雅爾塔體制”。聯合國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國際組織其實也是雅爾塔會議的產物之一。

當時的美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經濟實力已經當之無愧的成為世界頭號強國,蘇聯仍然在跟納粹法西斯進行殊死搏斗,光復的國土上已經是一片瘡痍。羅斯福的設想在當時曾經被許多人質疑,尤其是英國首相丘吉爾萬難接受。但是羅斯福并非是因為憑空臆想或者個人對于蘇聯有什么偏好,而是他頗有遠見的洞察到,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展現的巨大力量和必然獲得的勝利會帶來何種影響力,必將成為一個可以跟美國平起平坐的主導性力量,未來的世界上即便美國再強大,可是如果拋開蘇聯建立任何秩序都注定不會穩定。

戰后幾十年的歷史也證明了羅斯福的遠見卓識,美蘇之間不論對抗多么激烈但是雙方對于是否打破“雅爾塔體制”這個問題都保持了高度的謹慎。當然這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恐怖核平衡”的出現,但是如果蘇聯沒有迸發出巨大的國力顯然也是無法建立這種“平衡”的。

不過盡管“雅爾塔體制”相對穩定的存在了近50年,但是隨著美蘇力量對比的變化,美蘇關系也在互相作用中不斷地調整,最終“雅爾塔體制”隨著蘇聯的垮掉而不復存在了。

冷戰中的緩和之機

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美蘇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初露端倪了。隨著戰爭結束雙方在“分享勝利成果”中矛盾進一步上升,由于再進行一次世界大戰是雙方都無法承擔的,因此美蘇開始進入了“冷戰”狀態。一方面雙方總是試圖找到機會在世界上擴展自己的勢力,為此不惜通過代理人在第三世界進行包括規模有限的戰爭,另一方面雙方用數萬枚載有核武器的導彈互相瞄準對峙,隨時可能爆發毀滅地球的核大戰。

也正因為美蘇雙方都有把握摧毀對方,但是沒有把握自己能夠在這樣一場核大戰中幸存,因此雙方的博弈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又都需要進行緩和。這樣一來互相溝通讓對方了解自己的底牌至關重要,而首腦會晤這個方式顯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所以在整個冷戰期間,美蘇首腦一共進行了16次會晤,遠遠超過了二戰結束前。

不過主導整個世界形勢的基調其實不是美國的意愿,而是更多的根據蘇聯國力變化確定的。

在赫魯曉夫主政期間,蘇聯雖然正在從戰爭中迅速恢復但是國力距離美國仍有相當的差距,但是在軍事科技上蘇聯正迅猛的追平美國。因此赫魯曉夫一邊不放棄在歐洲與美國進行對峙,經常語出驚人的宣稱“要按一下電鈕就可以毀滅資本主義”,同時通過種種手段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來擴大自己的勢力,最后甚至鬧出了“古巴危機”險些引發世界大戰。

1955年,在冷戰后第一次美蘇首腦日內瓦會晤中,赫魯曉夫極其強硬的態度使得會談基本毫無成果。但是也正是這次會談使得西方發現,蘇聯對于西方的態度并非只有對抗,同樣存在著緩和的意愿。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據此頂住了國內政壇的巨大壓力,甚至不惜與自己賴以起家的共和黨內鷹派分道揚鑣,堅持邀請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于1959年訪美。要知道美國當時國內的政治氣氛其實跟今天頗為類似,以“歇斯底里式反共”聞名的麥卡錫參議員才剛剛倒臺不久,他所掀起的反共狂潮還余波未平。艾森豪威爾此時能夠決心邀請蘇聯領導人訪美,不僅展示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洞察力,更是表現了他的意志和勇氣的強大。

赫魯曉夫確實也沒有讓艾森豪威爾失望,他在訪美的旅程中雖然態度時不時的仍然強硬,但是通過與艾森豪威爾會晤甚至包括跟副總統尼克松進行的著名“廚房辯論”,赫魯曉夫明確向美國表達了他在本意上其實并非真的想跟美國發生沖突,而是試圖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表達自己“美蘇進行戰爭就會互相毀滅,兩國合作就可以主宰世界”的觀點。

從此,不論美蘇之間的“冷戰”對峙多么緊張,常有突發事件使得世人要認真考慮核大戰究竟還有多遠,但是首腦會晤對于雙方互相溝通了解,緩和局勢的作用卻已經成為美蘇雙方的共識。

突然而來的尾聲

只是隨著蘇聯的國力在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的進一步上升,雖然雙方首腦仍然在為了緩和而會晤。但是蘇聯通過壓縮國內消費擴大軍工生產,使得自己的軍事力量迅速膨脹,借著龐大的軍事力量,蘇聯在全世界各地開始了咄咄逼人的“攻勢”。那邊美國的形勢卻并不樂觀,一邊是因為戰后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復興逐漸在國際貿易中成為了美國的對手,原本賴以直接掌握全球金融命脈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不得不解體;另一邊是美國為了確保全球霸權不得不維持著一個遍布全球的基地網,又多次卷入局部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

尼克松上臺后,他明智的采取了“收縮戰略”,開始逐步從一些不必要的地方撤軍并且干脆把爭奪第三世界國家的任務完全扔給代理人。對于自己的戰略對手,尼克松也是高舉“和平”大旗,主動提出緩和局勢的主張并且三次前往蘇聯與勃列日涅夫會晤。尤其是尼克松1972年會晤勃列日涅夫期間,美蘇雙方初次在削減戰略核武器方面達成了協議,這無疑成為冷戰中陰郁世界氣氛中的一抹亮色。尼克松的繼任者福特和卡特都基本延續了尼克松的收縮戰略,這個時期美蘇首腦會晤的最主要話題就是核裁軍。

雖然尼克松的收縮戰略給了蘇聯可乘之機,但是在勝利的鼓舞下勃列日涅夫徹底陷入了“無敵”的幻覺中,對于蘇聯國民經濟結構日趨畸形和社會矛盾已經開始快速積累的危險視而不見,政治體制也越來越僵化成了“老人政治”。直到1979年底,蘇聯的膨脹到了極點悍然發動了入侵阿富汗的戰爭。這場蘇聯原本以為只不過是個“短平快”的小規模軍事行動,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博弈之下,最后變得血腥而漫無邊際,讓蘇聯國內潛藏的危機過早到來。

戈爾巴喬夫接手的蘇聯已經徹底失去了70年代擴張的風頭,為了解決國內危機,他發起了被視為蘇聯最后一搏的“新思維”改革。既然國內矛盾重重需要解決,戈爾巴喬夫就不得不放棄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擴張戰略轉而開始收縮。偏偏此時高舉“重振美國”的里根上臺,快速穩定國民經濟之后,又一次開始了戰略擴張。在戈爾巴喬夫短暫的6年政治生涯中,美蘇首腦會晤達7次之多,幾乎占據了蘇聯歷史上一半。攻守轉變如此之快,無論是國際壓力還是國內經濟政治的重組,美蘇之間40多年的冷戰就此結束。

歷史不會有結局

冷戰結束后,俄羅斯作為蘇聯的繼承者雖然還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但是蘇聯的廢墟并不是那么容易爬出來的。在葉利欽時代,俄羅斯試圖從意識形態到社會制度方面全面倒向西方。奈何“我本將心向明月,明月一片照溝渠”,北約組織非但沒有因為蘇聯解體而自動解散,反而開始大步東擴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與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會晤,從來都是帶著爭取援助的希望出發,會上卻要為了“北約東擴”進行無奈的爭吵,最后只能兩手空空帶著憤懣和失望而去。

普京繼任俄羅斯總統之后,迅速的基本理順了俄羅斯的經濟和社會運轉機制,在穩住陣腳后,他帶著重拾強國的風范與美國前后三任總統進行了會晤。強硬的普京讓他們吃盡苦頭,但是也讓他們明白了繼續“民主化俄羅斯”已經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似乎歷史畫了一個怪圈,今天的美俄關系已經走到了冷戰后最緊張的程度。特朗普滿懷希望的來了,但是他是否會失望,現實很快會告訴我們答案。

猜你喜歡
美蘇赫魯曉夫尼克松
助瀾冷戰——迪安·艾奇遜與戰后美蘇原子能合作的破產
走向沖突:石油租讓與蘇聯在伊朗的目標——關于美蘇冷戰起源的經濟因素(討論之六)
抗戰勝利后美蘇國共在東北地區的利益訴求研究
1976:尼克松為何給江青“差評”
尼克松曾擔心來華要磕頭
“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
指責
對赫魯曉夫軍事改革的再認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