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勝利后美蘇國共在東北地區的利益訴求研究

2018-05-23 11:50魏煜
中國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3期
關鍵詞:利益訴求美蘇東北地區

魏煜

【摘要】抗日戰爭勝利后,東北地區成為諸多矛盾的交匯點,美蘇國共三國四邊關系交織于此,各方的利益沖突及由此引發的軍事外交互動深遠影響了戰后中國的歷史進程。在此過程中,蘇軍拆遷東北工礦業設備這一事件可謂利益沖突的一次集中爆發,分析利益相關方的行為邏輯,可以對各方的利益訴求有較清晰的把握。以蘇軍拆遷東北工礦業設備事件為主線,對抗戰勝利后美蘇國共在東北地區的利益訴求分別作以歸納分析,以期初步揭示國內國際格局下各方政治博弈行為的內在邏輯。

【關鍵詞】美蘇 東北地區 利益訴求 東北工礦業設備事件

一、近憂遠慮:蘇軍在拆遷東北工礦業事件中的利益訴求

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后,先后在東北投入大量資金,建立起以軍事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日本投降后,如何處置這批工礦業設備,為世界所關注。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東北,驅逐日本關東軍,隨后,蘇聯以“戰利品”為名,在其軍事占領區內大規模拆遷日本原有工礦機器設備,相關統計顯示,拆遷總值達20億美元左右,對東北地區經濟恢復造成極大破壞。

考察蘇聯這一行為背后的利益驅動,既為解決“近憂”,又服務于“遠慮”。一方面,與現實發展需要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更繞不開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布局安排。就現實發展需要而言,當時的東北作為日本支持戰爭的物資供應地,工礦業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生產能力可觀;而蘇聯正面臨著戰后經濟衰頹期,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建設、遠東軍隊的維持都急需設備支持,把東北的先進設備運回國內,對戰后經濟恢復將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國民政府的親美傾向毋庸置疑,蘇聯唯有利用軍事占領的時機盡可能控制東北經濟,從而將東北劃入本國的戰略地圖,防止美國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技術力量進入東北,對蘇聯造成威脅。正如蘇聯經濟顧問斯拉特科夫斯基在之后的經濟合作交涉中所言:“蘇方所以欲與華方密切經濟合作,實系蘇方不愿見有第三國再卷入”,拆遷的意圖亦不外乎此。美蘇之爭劍拔弩張,拆遷事件僅僅是蘇美爭奪東北亞勢力的邏輯起點和最初表現,是“冷戰”正式揭幕前的預演。

二、逐鹿東北:各方對事件的回應及利益關涉分析

拆遷事件關乎美蘇在戰后東北的利益,關乎國民政府對東北的順利接收,關乎戰后賠償問題,“甚為復雜微妙,已成為世界性之問題”,“引起中、蘇、美嚴重的外交糾紛,全世界注目”。分析各方對事件的回應,易發現政治、經濟、軍事安全利益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民政府方面率先明確提出抗議和反對,對于蘇聯將日本在東北的一切事業視為蘇軍戰利品一說不予承認。1946年1月13日,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發表公告,宣布凡在東北諸省境內之一切敵產均歸中國政府所有。然而,由于當時東北還在蘇軍控制之下,蘇聯撤軍問題尚在艱難交涉之中,國民政府除了表明不予承認的原則立場和鼓動輿論進行譴責以外,沒有也不能采取進一步行動,蔣介石指示東北行營,暫緩討論經濟問題,“做一步算一步”??偟貋碚f,國民政府此時的利益訴求主要集中于盡快完成對東北行政權的接收,一切對蘇決策,均從屬于這一實際目標,因此并不打算在經濟問題上與蘇聯搞僵。

美國方面也明確反對和譴責蘇聯這一舉動。美國國務院發表盟國日本賠償委員會美國代表鮑萊關于東北工業狀況的調查報告指出:“估計該地于蘇軍占領期間,工業上的直接損失達8.58億美元。如果計算工業設備的復置費用和品質的變壞損壞,應為20億美元?!贝撕?,馬歇爾調處對東北問題的高度重視,亦彰顯了東北問題已被納入美國對蘇戰略的軌道,不再是中蘇雙邊關系中的問題。美國秉承其一貫的“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多國參與東北經濟,蘇軍拆遷行為導致美國在東北的利益受到威脅,引起“美國政府之關懷”實屬情理之中。其中,2 月 11 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參事施麥斯向中國政府轉述的美國政府意見頗能反映美國的利益立場:“日本的國外財產(如滿洲的工業)之處置,系有關曾荷負擊敗日本任務的各主要同盟國家共同利益,并為各該國所共同管理則未置議?!笨梢?,美方在反對蘇聯拆遷行動上與國民政府達成共識,根本是從維護遠東利益需要出發,因此積極介入中蘇談判,欲對蘇聯施加影響。援引聯合國憲章、國際公約,是服務于政治博弈需要、從道義上壓制蘇聯的手段。

相較而言,中國共產黨對拆遷事件并未做出有影響力的表態,究其原因,與其歸咎于史料缺失或對事件重視不足,毋寧著眼中共所處的微妙立場。與蘇聯的意識形態契合及戰略密切聯系,決定了中共很難公開譴責蘇軍行為;但作為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組織,中共又必須直面蘇軍拆遷給東北地區工業基礎造成的損失和破壞。另一不容忽視的原因則是身份和實力對比,國民政府作為當時中國的合法政權,代表中國尋求國際聲援無可指摘;而中共爭取話語權的前提是自身力量壯大與合法地位取得,此時明智的選擇必然是把握矛盾主要方面相機而動。中共之后在蘇聯的援助下實現東北革命根據地的鞏固擴大,最終率先在東北取得戰略決戰勝利,也印證了這一戰略決策的正確性。

三、利益攸關:事件結果考察及綜合分析

國際輿論壓力下,蘇聯做出回應,辯解稱拆遷東北工礦業設備系根據三國協定,這一說法旋即遭到美英的否認。然而,當時的客觀條件對蘇軍而言是難得的良機:國民政府的大規模軍隊遠在大西南,少量登陸東北的部隊也無法阻止蘇軍對東北資產的搬遷,地緣優勢亦使其覬覦東北處于更加有利的位置??陀^便利加上利益訴求,決定了蘇聯幾乎不可能做出讓步。此后蘇聯并無實質性補償行為,關于拆遷事件的交涉未果而終。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學界對蘇聯在這一事件中行為的評價,歷來負面多于正面,雖無可厚非,但漸有矯枉過正之嫌。這種基調既是站在本國立場加以評判所致,也受中蘇關系研究的傾向性乃至當今中俄關系現狀影響。蘇聯對于日資企業的爭取是否真的如傳統研究所定義“野蠻荒誕之至”?本文認為有待商榷。研究近現代歷史上的國際關系,應把蘇聯視為正常國家而非“天使”,考慮其立場和爭取本國利益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對其行為進行考察,得出較公允的評價。過分夸大蘇聯之失,抹殺其在中國民族獨立解放進程中的援助之功,失之偏頗,實非公論。如漢斯·摩根索所言,“只要這個世界在政治上有國家組成,國家利益在世界政治中就具有決定意義?!蓖ㄟ^對蘇軍拆遷東北工礦業設備事件的案例分析不難發現,正是錯綜的現實利益訴求構造了各方的行為模式及沖突較量,進而塑造著美蘇國共三國四邊關系的復雜互動。同時,必須看到利益訴求的最終實現效度根源仍在于國家權力,唯有國家權力(尤其是工業和軍事權力)方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保證?!皼]有權力作為后盾的外交是軟弱無力的”,蘇聯拆遷事件中,蘇聯的強硬態度、國民政府的妥協退讓,追根溯源便是實力高下所致,警醒各方只有注重權力建設,方能將利益訴求轉化為實際話語權,而非自我麻醉于道德幻想。

這一啟示亦是中華民國外交史不可忘記的歷史教訓。

參考文獻:

[1]牛軍.從延安走向世界——中國共產黨對外關系的起源[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2]石源華.中華民國外交史新著(第三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M].北京:黨史委員會出版社,1981.

[4][美]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M].徐昕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蔣清宏.蘇軍拆遷東北工礦業與戰后賠償研究[J].抗日戰爭研究,2004,(02) :176-208.

[6]楊奎松.中蘇國家利益與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為背景[J].歷史研究,2006,(6) :104-110.

猜你喜歡
利益訴求美蘇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的重要意義與主要舉措
助瀾冷戰——迪安·艾奇遜與戰后美蘇原子能合作的破產
走向沖突:石油租讓與蘇聯在伊朗的目標——關于美蘇冷戰起源的經濟因素(討論之六)
為什么人參喜歡長在我國東北地區
為什么人參喜歡長在我國東北地區
夫妻忠誠協議法律行為之樣態分析
社會管理要善于回應個人利益訴求
淺析征地拆遷群體性事件的成因、特點及管控
淺談美蘇冷戰的最終形成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