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近代中國交通社會史研究的思考

2018-08-27 08:35謝娣
報刊薈萃·上半月 2018年8期
關鍵詞:近代研究綜述

摘 要: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產生了重大作用。隨著20世紀80年代社會史學科的復興,近代中國交通社會史研究也逐步展開,成果豐碩。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近代中國交通社會史研究進行了思考,認為未來的交通社會史研究應注意擴展研究視角、擴大研究視野、擴展研究方法。

關鍵詞:近代;交通史;社會史;研究綜述

交通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近代中國交通業的發展變遷對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運興衰產生了直接影響。近代交通體系的構建,方便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將中國與世界真正從地理上連成一體;而經濟交流的加強,或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區域社會的變動;近代化器物、觀念的輸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隨之發生變化,更促成了亂世下社會性思潮、意識的風起云涌,使中國成為現代化的國家和民族意義上的中國成為了可能。20世紀30年代交通史學科誕生后,學界開始了對中國近代交通史的持續研究。隨著1986年社會史學科復興,交通社會史研究逐漸興起??v覽幾十年來的交通社會史研究成果,多側重于社會變遷主題下交通方式的變革,尤以鐵路為主。這為交通社會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樣也使交通社會史還有巨大的研究空間。

一、擴展交通社會史的研究視角

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與近代交通體系的建立是分不開的。新式交通將中國真正地從地理上連成一體,重塑了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形態,可以說近代交通的發展是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基礎,這也是學者在交通社會史研究中的主要立場。這具有細化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學術價值,但也使學者們忽視了近代交通體系推進過程中遭遇的種種障礙,以及交通近代化帶來的新型社會問題。

中國深受農業社會的羈絆,新式交通的發展,交通工具的新陳代謝,不僅僅是交通方式的更迭,也是傳統社會意識對新輸入西方文明的理解與對抗。近代交通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傳統風水觀念、交通思想的抵抗,面對著鋼鐵、煤炭、汽油等資源困境,機械、配件、零件制造的技術難題,以及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技能不精,皆對交通近代化產生阻礙。而且隨著近代交通路網的建設,新市交通工具的引進使用,城市交通工具多樣化,交通狀況也趨于復雜,產生了一系列如交通安全事故、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從交通近代化過程中的困境與難題這一不同的視角出發,對近代中國交通社會史進行研究,則可以彌補以往交通史研究中視角過于單一的缺點。

二、擴大交通社會史的研究視野

交通一般包括空間交通與音信交通,所有與交通有關的人事物皆可作為交通社會史的研究對象。晚清以來,鐵路網絡極大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區位條件,對城市間資源共享、貿易網絡構建、貿易中心的位移產生了重大影響。目前近代鐵路與城鎮發展的研究方法及思想相對較為成熟,近代鐵路與產業發展研究已初步形成,對公路、航運、航空以及郵政電信等音信交通的研究則相對不足。

近代交通運輸體系則是由鐵路、公路、航運等不同的交通方式共同構建的。沿海沿江的航運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在傳統交通中形成了廣大的輻射區,形成經濟腹地,而以近代公路、鐵路為主的陸上交通,則將這一輻射區延伸到各地,并在交通節點形成交通轉運樞紐,形成了由“點-線-面-腹地”組成的綜合運輸體系。不同的交通方式在交通網絡中發揮著不同作用,因而鐵路以外的公路、航運、航空,以及郵政,在交通社會史研究中都應得到重視。擴大交通社會史的研究視野,把以往所忽略的與交通有關的對象納入研究,對近代交通的各種狀況做一個立體的呈現,是促進交通社會史學科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三、擴展交通社會史的研究方法

對交通社會史的研究多以個案研究為主,這為認識歷史提供了一種案例和說明,但個案研究容易把研究對象割裂,使整個研究顯得碎片,難成體系。為避免這種缺點,應注意比較研究方法的使用,將不同的區域、交通方式、近代化程度以及不同的社會影響進行比較,思考不同的交通方式如何改變不同地區的城市格局與社會經濟結構。

交通近代化中涉及的不同區域、不同身份、不同關系的群體,在對待新式交通的態度是不同的。侵略者不自覺地推動了交通建設,政府、交通實干家出于軍事、經濟的目的,積極推進近代交通建設。工人是交通建設的實際操作者,他們為了維持生存,被強迫或自愿參與了近代交通建設。行人、乘客則是新式交通的主要使用者,他們體驗著新式交通帶來的快捷,也直面交通安全事故的沖擊。不同群體在交通近代化過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不同區域對不同交通工具各有倚重,不同交通方式在區域發展中則創造了不同的價值。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區分國內與國外、地方與區域、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并將這些個體表現縱橫聯系起來,從全國交通網絡的角度考察各區域內鐵路、公路、航運網絡的價值,對某一現象進行對比研究,有助于形成交通社會史研究體系。

同時,基于研究對象的差異,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還需要具備跨學科特色。交通社會史作為歷史的子學科,而交通建設、信息與疾病傳播、社會思潮、群體心態等研究內容,與交通工程學、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多有交叉。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要需要使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以歷史學研究方法為基礎,運用交通社會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工具,展示出近代交通與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系。

交通系統是一個龐大、復雜而具有高度組織化的體系,研究交通社會史可以從中觀或微觀層面理解社會歷史變遷的復雜性,有助于思考這種歷史復雜性背后實際上生發著的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社會發展主旋律及其深刻的社會影響。[1]隨著研究的發展,研究體系的豐富,交通社會史的學科建設也在不斷推進。但學科的建設離不開研究方法、研究理論的指導。在當下的研究成果中,理論建設的不足,新概念話語體系建設的缺失,是交通社會史學科建設面臨的不可回避的挑戰。在未來的發展中,就要求學者們在豐富補充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時,繼續創新,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更新的視角,更廣大的視野,提出新問題,推動研究走向深入,促進交通社會史作為新興學科的建立。

參考文獻:

[1]江沛.“中國近代交通史”筆談——關于開展中國近代交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J].史學月刊,2016(8):5-9.

作者簡介:謝娣(1995—),女,漢族,四川安岳人,碩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猜你喜歡
近代研究綜述
我國近代女子體育觀的演變及其特征研究
覺醒者的悲哀
“六經皆史料”:“六經皆史”論的近代詮釋及其意蘊
近代中國社會的愛國主義問題(1840—1911)
兒童旅游研究綜述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蘇州商團歷史沿革略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