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供給側改革現狀及策略

2018-09-12 03:28呂順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8年20期
關鍵詞:策略

呂順

[提要]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目前和未來一個時段的農業經濟工作核心,受到國家及政府的高度重視。本文首先闡述農業目前的發展趨勢和各地區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真實情況,進而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問題,并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改革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7月5日

迄今為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農村問題是國民經濟的源頭,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與必然性

(一)農業改革的重要性。農業是國家經濟狀況的體現,是國家經濟獨立、社會政治穩定的基礎。在國民經濟中,物質生產的核心是農業,一旦農業發展落后,那么就會限制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進程。另外,農業發展還對國家經濟布局帶來一定影響,與群眾自身利益和社會安定緊密相連。

(二)農業改革的必然性?,F階段,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與改革開放時相比有了明顯提升,但是仍舊需要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調節農業產業結構是推動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逐漸提升,限制農業發展的根源從之前的資源限制演變成需求與資源的雙重限制,最終農業發展矛盾體現在農產品結構與產品質量方面。城鎮居民的經濟收入有所增加,在消費結構上,優良農產品的需求比率明顯提升,并呈多樣化趨勢。市場需求的不斷改變,農業生產要求農業改革不但要滿足消費者的生活需求,還要向適應品質化、多樣化方向發展,以數量、質量為重點;第二,調節農業結構是加強農業對外開放的必然因素。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農業國際化趨勢漸漸明顯。尤其是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加快了農業國際化的發展速度。針對國內與國際市場需求合理劃分農產品生產,借助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的生產資源來對農業結構進行調節,充分發揮農業結構優勢,穩定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地位;第三,調節農業結構是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途徑。目前,隨著供求的改變,僅僅依靠提升農產品數量和價格來增加收入是不行的。然而調節和完善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質量,制造出高質量產品,不僅要符合市場品質化和多樣化需求,還可提高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第四,調節農業結構是開發農業資源的關鍵方法。由于我國農業資源緊缺、開采過度、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等,對此調節和完善農業結構,充分展現地區優勢、合理分配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農業快速發展。

二、農業供給側改革現狀

(一)農業供給側改革現狀。近幾年,各個地區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對農業結構進行調節,改變農業發展形勢,推動一二三產業持續發展。農業經濟維持健康發展的趨勢在于:(1)提高農產品供給能力;(2)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3)體現農業發展新業態;(4)推動農業有序改革。

(二)農業供給側改革存在的問題。(1)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不適應當前經營規模。近幾年,盡管很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隨之出現,但依然以家庭為主的生產模式較多,農村勞動力的遷徙,致使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多以老年人和婦女為主,對農業發展創新技術與模式不夠了解,不能很好的經營,降低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農業技術服務沒有完全打通,農業技術依然使用傳統方法,缺少創新性,效果不明顯;(2)農產品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結合較為松弛。農業產品種類多,呈分散式,農業上下游類的經營主體聯系不緊湊,沒有形成一套完整且凸顯特色的產業鏈。農業企業多以小、散、雜為主,處在成長階段,規模小,企業、基地與農戶聯系度較低。大部分農產品依舊處在原始產品拍賣階段,即便加工,也是小型的加工流程,農產品附加值低。針對農產品流向問題,出現各自為政,不按規則營銷,使得流通途徑相對擁擠;(3)運用農業政策的靈活度不夠,沒有充分體現農業發展動力。包括農業資金整合情況欠缺,政府投入的杠桿效應其效果不太明顯,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戶融資途徑狹小,金融與社會資本轉向農村的較少。另外,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平臺建造較為遲緩,土地運轉不合理,棄田拋荒現象較為嚴重。承包權、經營權與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三權分置與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和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依然處在試點階段,農用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三塊地”沒有全部盤活,對養老產業和旅游業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

三、農業供給側改革策略

(一)執行三大調節。農業供給側改革是站在供給側角度來處理農業、農民和農村結構性問題。從三個方面來調節農業生產形式的結構性和農業產業體系的結構性。首先,對產品結構進行調節,清除無效供給,提高有效供給,縮短低檔供給,提升高檔供給;其次,對生產方式進行調節,將綠色生產放在主導位置,保護生態環境,完善生產質量提升產業品質,確保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有效發展,為人們提供健康安全的視頻;最后,對產業體系進行調節,重點倡導和創建農村新產業與新狀態,推動農業和二三產業快速發展。

(二)圍繞七個重點。注重地區農作物和畜牧業并調節其產業結構;以保護資源和增加效果為核心,減少環境污染加大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力度;以扶持農民、返回當地大學生創業為核心的農業融合發展;注重“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提升農產品效率;重點關注產品及產業標準化建設,保證農業產品質量安全性與品牌形象性;重點關注多種化經營規模改變經營方式;將節本增效作為重點促進農業生產形勢的發展。

(三)強調五個“突出”。突出經營規模,保證地區農產品的供給量;突出升級完善,提高農產品發展水平;突出融合發展,加強現代農業發展動力;突出創新改革,更深層次的呈現發展功能;突出市場需求,提高農產品銷售競爭力。

四、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點

(一)擴大農產品交易規模。擴大交易規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企業農產品交易資金,還能夠讓農戶得到大量的交易經濟補償,例如送貨上門、技術服務以及數量打折等。建造優質的交易體系,確保農民交易環境的安全性,減少農戶交易資金,應加大農產品交易市場的整改力度。建立市場信息網,讓農民收獲更多的信息數據,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凸顯經營決策的合理性。

(二)創新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給予農民最大的經濟待遇,打破輕視農民工的各類做法。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趨勢,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轉型,提高農民產業化經濟收入;明確土地權益歸屬,將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遷徙,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非農產業,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民經營活動的價值鏈長度,維持農民在價值鏈上的位置,便于農民獲取高額利益;減少農民交易資金提升農民經濟收入,在農村著力興辦電子商務與訂單農業,這樣能夠降低交易資金。

(三)改善農業生態環境。(1)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合理擬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落實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監督、保護及管理工作,確保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性。修訂《農業法》、《土地管理法》和《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變得合理化、詳細化。加大土壤污染、水源污染、養殖污染、面源污染和生態農業污染的管理力度,構建與優化相關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2)加大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與監管力度。創建獨立的農業生態環境管理機構,增強執法力度嚴格依照執法流程執行,對農業生態環境有害的違法犯罪行為需加強行政與司法執法力度,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與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使農民文化素質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建設美麗鄉村。

(四)加大農業政策創新力度。(1)農業供給側改革應符合農業政策標準。農業政策創新的第一步是思維創新,一旦思維理論過于傳統,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農業政策的實施。國內農業管理具有規劃性、溫飽性的管理體系,決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是農業穩則天下安,防止農業改革影響國內安危,嚴格管理農村土地;(2)土地政策創新。把土地看成建設資源,打破農業土地理念。轉變土地分散現狀,讓耕種者有田;(3)農業結構政策創新。目前農業結構較為單調,一二三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注重產業忽略糧食。針對其他產業來講,政府及相關部門推出了很多優惠政策,然而卻沒有關于農業方面的優惠政策,農業自身優勢要比其他產業大,此優勢因為缺乏政策指引很難施展其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凌利.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8(11).

[2]羅必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難點與方向[J].農村經濟,2017(1).

猜你喜歡
策略
基于“選—練—評”一體化的二輪復習策略
幾何創新題的處理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數據分析中的避錯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唱反調”的策略
價格調整 講策略求互動
2016年理財策略——少折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