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綻放芳

2018-09-26 10:04穆春霞尤桂軍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8期
關鍵詞:鄉風文明舉措文化建設

穆春霞 尤桂軍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這是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鄉村振興需要文化先行。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實現鄉村和諧有序發展,通過政府推動和村民參與,在鄉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在精神,這個精神風貌的底子在文化,要抓住文化這個新動能,切實發揮文化黏合劑、穩定器、新引擎的作用。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建設;鄉風文明;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我們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新時代文化的廣袤國土上,鄉村無疑是重中之重。所以說,只有全面繁榮興盛鄉村文化,加強文化建設,鄉村振興才有深厚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有堅實的精神基礎。實施鄉村振興,需要科學規劃,需要文化引領。文化作為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其先導性、戰略性、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沒有文化的振興就沒有鄉村的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為鄉村文化發展提供廣闊空間。發展鄉村文化對鄉村振興戰略有著積極推動作用。

沒有現代化的鄉村,就不會有現代化的中國,而沒有文化傳承與創新,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更描繪了鄉村振興的美好遠景。鄉村振興,既要“口袋鼓”,也要“腦袋富”。鄉村振興,不僅是產業興旺、物質豐富,更要生態和諧、鄉風文明,鄉村振興不僅是一個經濟議題,而且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化等領域。只有以鄉村文化振興為抓手,才能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推動農村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的發展。讓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是擺在我們面前具有重要意義的時代課題。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帶頭振興鄉村文化,推進鄉村文化繁榮興盛,以激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一、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文化振興的重要意義

1.文化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有文化的發展,文化發展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文化建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意義重大,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會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氛圍和深厚土壤。只有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統籌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讓先進文化真正走進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才能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斷提升人民的綜合素質,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2.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動力。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中國的現代化。鄉村經濟要發展,鄉村產業要興旺,就必須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培養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民,增強農民的市場競爭能力。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表明,謀求鄉村經濟發展,必須改變就經濟談經濟的狹隘思路,必須改變重物不重人、重量不重質、重經濟不重文化的發展理念,必須變“輸血”為“造血”,既要重視物質投入的硬件建設,更要重視提高人口素質的軟件建設,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化人”作用,文化既可以起到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又讓群眾開闊視野、明晰思路、增強自信、增添動能。實現鄉村產業興旺,促進鄉村經濟繁榮健康,還要注意到鄉村產業并不是對城市經濟的簡單模仿或機械復制,而是立足于鄉村文化傳統的視角,探索具有中國鄉村特色、鄉村風格的經濟發展路徑。需要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作為重要動力和持續動能。

3.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撐。

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構建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的鄉村共同體,只有尊重民風民俗,鄉風文明才能接地氣;只有和諧自然,才能更生態;只有設施完善,才能更宜居。實現鄉村有效治理,切實推進鄉村自治、法治、德治,既需要全社會范圍內的法治氛圍和導向,更需要提升農民的民主素養、治理能力、法治水平和道德水準。要立足于鄉村本身的地域文化特性,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道路,都需要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作為重要基礎和內在支持。

二、當前射陽鄉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鄉村始終占有著重要地位,鄉村的富庶是我國盛世歷史的標志,描寫鄉村優美田園生活的浪漫詩篇更是數不勝數。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部分鄉村卻面臨著凋敝和衰落的客觀事實。結合射陽的實際,大體有如下幾個情況:

1.村莊空心化現象嚴重。

農村人口非農化、城鎮化引起的“人走屋空”,部分農村人口通過考學、參軍等途徑進入城市,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通過打工離開農村向城鎮轉移,使村莊常年人煙稀少,僅有老年人和兒童留在家中,村莊“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兒童“留守化”現象突出。

2.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村產業呈現“空心化”。

一些鄉村發展相對滯后,由于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普遍出現了“精兵強將走四方,老弱病殘務農忙”的局面,基本仍是傳統的種糧、蔬菜自給,農民增收難,甚或出現拋荒。

3.精神文化荒漠化嚴重。

一些城鄉接合部的群眾富了口袋,空了腦袋,做生意可發財,讀書無用論盛行,有了錢就揮霍,封建迷信和賭博活動猖獗,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泛濫,精神風貌令人擔憂。

4.農村社區建設落后。

部分自然村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后、交通條件差,公路覆蓋率低、醫療衛生條件不足、水電供應不足等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

5.農村基層治理較為混亂。

個別鄉村基層組織弱化,面對矛盾糾紛村組不愿管、不敢管;農村村頭惡霸包括地痞、流氓侵蝕基層政權,橫行鄉里、欺壓百姓,甚至存在充當“保護傘”的行為。

上述現象的存在,說明了不單要在鄉村加大經濟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還需要振興鄉村文化,提升村民文化素養,振奮精神。更說明即使鄉村經濟發展了,如果文化發展不足也會導致部分村民沒有精神追求,缺少幸福感,迷失生活方向,給鄉村發展、給家庭幸福帶來一系列問題。鄉村振興不僅要看農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的精神風貌怎么樣,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鄉村振興需要文化引領,讓農民于經濟發展口袋富裕的同時,腦袋也更加富足。

三、射陽地區文化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舉措

鄉村振興不能僅依賴扶貧救濟,外在輸血,要從解決根本問題入手,建立有內生動力、有活力,能夠讓農民自己勞動致富的長效機制。鄉村振興必須高度重視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在鄉村振興這場攻堅戰中,大力開展文化建設,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促進勞動者的技能提升和思想轉變。文化建設工作在鄉村振興中應該大有可為,實現鄉村振興、文化富民可以采取以下四個措施:

1.要促進城鄉融合,發揮縣級公共文化機構輻射作用,著力補齊農村文化建設的短板,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增強農村基層文化的自我發展能力。

(1)市縣圖書館與鄉鎮圖書分館聯動,疊加“農家書屋”開放推進文化惠民,圖書館和書屋舒適的閱讀環境給予村民徜徉書海的情致。公共文化資源要重點向鄉村傾斜,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培育特色經濟,購買農技致富書籍報刊,滿足村民對于各類書籍的需求,讓農戶“白天地里忙、晚上進學堂”在書山網海里尋找致富之路,讓村民們享受到“文化大餐”的藝術氛圍。

(2)文化部門利用農村集市開設科技書市、開展送戲下鄉,讓集鎮廣場、村居中心和農莊處處飄溢文化的芳香,倡導文藝工作者深入鄉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推出反映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作品,充分展示新時代農村農民的精神面貌,為鄉村送去健康有益、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3)提升鎮街綜合文化站,聘用村級文化宣傳員,策劃建設文化長廊、文化墻等文化設施,展現英模風采、健康文化、鄉風民俗、耕作制度、傳統節慶以及民間手工藝等,讓墻壁成為農民接受文化熏陶的露天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向先進人物學習,養成科學文明、和諧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一村一典型、一村一特色”體現鄉村地方特色,傳承鄉村文化,與自然風貌、特色民居融為一體,可帶動當地農家樂發展休閑觀光游。

(4)培育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讓農民做農村文化的主角,組建群眾業余文藝隊伍,吸納農戶家庭的姑娘、大媽們參與到鎮村大小文藝團隊中,發現培養農村基層文藝骨干,充實文藝人才隊伍,讓隊員們翩翩起舞,舞出新時代精神風貌、生活氣息和濃濃的鄉土文化氛圍,增強農村基層文化的自我發展能力。

2.突出主體,努力提高農戶家庭成員的綜合素質,轉變觀念,提升技能,推動傳統農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1)抓基礎教育,從加強投入改善鄉村教學條件入手,讓鄉村的孩子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建立助學制度,防止因窮輟學。讓更多的青少年通過學習深造走出去,擺脫代際貧困傳遞,為農家注入新鮮活力。

(2)成立村農民夜校,強化技術培訓、轉變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志在“打贏知識翻身仗”,提升農民的職業技能,積極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增加農民獲得感。根據鄉村特色經濟和生產發展需要,走進課堂學習農業技術,組織開展蔬菜、水果種植和生態環保養殖技術培訓,讓“莊稼漢”成為懂生產技術、有管理經驗、熟悉市場的“新農民”。將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理念傳遞給村民,不僅讓農村電商“活”起來,也更多的農民家庭富起來。

(3)切實用好國家對職業教育農村籍學生給予教育補助和推薦就業的政策,確保村民家中的初、高中畢業生都能接受職業教育,使農戶的新增勞動力都能掌握專業技能,使其能夠掌握市場對于產品的需求,掌握電商交易平臺操作,解決村民消費難和銷售難的問題。成為新時代的現代職業農民,樹立文化向農業產前、產后、產中融合的意識,形成創意農業、觀光農業、品牌農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和升級。

(4)引導“跳出農門”的大學生選擇回村創業,投身現代農業,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鼓勵其興辦家庭農場,給予創業扶持,讓其“和土地談一場戀愛”,讓平凡土地生長出致富新希望。對到經濟薄弱鄉村發展特色產業吸納貧困村民就業的大學生給予政策扶持和信貸支持,鼓勵他們充分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動傳統農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

(1)培育良好風尚。廣泛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培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與美麗鄉村建設相適應的文明鄉風。樹立勤奮、誠信、奉獻的精神價值觀,持續開展好兒媳、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倡導文明道德新風尚。養成推崇尊老愛幼、家庭和睦的風氣,使村民在不知不覺中精神面貌就發生變化。

(2)倡導新鄉賢文化。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滋養作用,鼓勵和動員品行好、有能力的企業家、技術人才、文化精英和創業成功人士返回家鄉,以思想、技術、資本及社會影響力回報故鄉,創業建設、助推公益。他們大多經歷過市場經濟風雨,見多識廣,胸襟視野相對開闊,讓他們致力于對貧困農戶的教育影響,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讓新鄉賢成為當地鄉村建設的“智囊團”、群眾利益的“公道杯”、村政事務的“宣傳員”、公益事業的“助推器”。尊重鄉賢,引導鄉村社會見賢思齊、見德思義,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正能量。

(3)加強農村基層綜合治理,發揮村民委員會的文化整合功能,提高社區凝聚力。鄉村振興不能是鄉村居民仍是一盤散沙,各過各的生活,而是相互之間協作,創造更好的生活。更多公共的事務需要大家去參與和決策,完善鄉村自治的各種制度。通過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積極開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

(4)發揮傳統禮俗文化的現代功用,做好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挖掘一批反映當地人文傳統的鄉村故事,把“崇孝、守信”的內涵滲透到文化建設中,讓村莊有靈氣。運用村規家訓、牌匾楹聯、俗語格言等鄉風教化資源,將傳統禮治與現代法治相結合,把各項法治要求融入禮中,通過日常生活中口口相傳,使法治精神內化成農民的內在自覺,樹立法律信仰。實現傳統文化和法制精神融合,賦予農村新氣質。

4.要加大特色資源、優勢資源、閑置資源開發力度,發揮農村地區的生態優勢,堅持“內修人文、外修生態”,著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

(1)依托上級博物館資源,從保護好古井、古屋、古樹等具有文化底蘊的遺跡入手,從生活生產等方面收集大量村民過去使用過的生活用具如做飯的爐具、犁地的耙子、打糧的磨盤等一件件實物,保留原始風貌和生態肌理,運用現代手段修繕建設鄉村史博物館,建設鄉村文化“地標”。保存鄉土味道,留住“鄉韻”,保護集體情感記憶,打造鄉土的、健康的、休閑的、歷史的鄉村,以深入挖掘“記住鄉愁”、“守住鄉土”等為切入點,使鄉村成為守望鄉愁的重要依托,通過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大力發展集文化旅游、觀光等于一體的文化旅游休閑產業。

(2)籌建鄉土民俗展示館和深入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比如鄉土社會中有許多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著不同的意義,有慶祝豐收的節日、春節、清明和七月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獨特的規則、儀式和活動,深入挖掘鄉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賦予鄉村生活的價值,使鄉村成為農耕文明的載體。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農民畫、柳編等更是“活”的文化,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利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對草根文化人才進行培養,鼓勵他們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讓農戶以淳樸的審美情趣,用多彩多樣的作品來裝扮生活,活化與傳承并行,鼓勵文創產品創新發展“非遺衍生品電商”,推進“互聯網+傳統工藝”,壯大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特色產業經濟。

(3)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造“有顏值”的新鄉村。文化搭臺,經貿唱戲,依托“十里菊香”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藥文化展覽館和菊花藥材加工園等景點舉辦菊花節;依托陽河灣景區、千秋大罾和貝拉玫瑰園等景點舉辦玫瑰節;舉辦進園賞花、游覽觀光、招商推介暨品味花茶、電商街開業等系列活動著力發展鄉村旅游,鄉村要充分發掘整合自身資源,不斷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系列文化旅游精品,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形成人人投入經濟建設、參與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4)利用當地農特產品資源的優勢,創建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依托草莓產業的優勢,大力發展草莓采摘和農家樂,打造農業休閑主題旅游特色小鎮;發揮桑蠶產業優勢,組建企業加工蠶絲被,讓蠶絲被品牌聞名遐邇,打造絲綢小鎮;激活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加大對土特產品的開發力度,讓每一個鎮村都擁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激發農民的主體責任感和主觀能動性,拉動貧困村民就業,讓特色經濟產業成為農戶的持續增收的依靠。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编l村振興戰略為我國近六億農村人口擘畫了宏偉而美好的藍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內在地包含著重視文化功能的要求。唯有文化,才能夠讓人尚善向上,知榮知恥,才能讓鄉村靈動起來、美麗起來,唯有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夠讓家園厚土澤惠后代、醇厚民風流芳千載。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砥礪奮斗,不斷創新鄉村文化形態,不斷滿足鄉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用擔當和智慧,讓我們鄉村的星云更加璀璨、天空更加蔚藍、群山更加青翠、河水更加潔凈、空氣更加甜美、鄉風更加文明、讀書聲更加脆亮、屋舍更加整齊儼然,不負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猜你喜歡
鄉風文明舉措文化建設
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加快鄉風文明建設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