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教育管理服務的網絡模式構建

2018-09-27 20:33王利元蔣志平
湖南教育·下 2018年9期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服務

王利元 蔣志平

當前,教育領域改革正向縱深推進,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日趨明顯?;ヂ摼W、大數據、新媒體等技術對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及體系構建帶來了根本性變革。信息技術不僅成為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動教育公平,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還是保障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全面增強執政本領,促動社會廣泛參與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實現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推力。

然而,盡管近年來“互聯網+”政務有了長足發展,但畢竟起步較晚,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比如,系統整合與數據共享渠道不通暢,工作協同難度大,成為教育政務發展過程中尾大不掉的難題;縱向上下級之間、橫向部門之間網絡互動少,相關標準規范不統一,使得上下級和部門之間的物理隔離和利益藩籬更加固化等。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特別是《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等關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部署,對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服務提出了新命題,賦予教育現代化發展以時代內涵。突出互聯網、大數據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積極探索構建新時代教育服務的網絡模式,重點是把握好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教育服務網絡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公民需求為導向,優化在線服務模式,推動教育服務從集中辦理的有形平臺向快捷高效的網絡平臺轉變,建立“邏輯上集中,物理上分散”教育服務模式,努力做到讓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一是暢通群眾訴求的網絡渠道。適應信息時代發展步伐,構建省、市、縣、校四級互聯互通的教育服務網絡平臺,確保教育服務網絡覆蓋每一個縣(市、區),每一所學校,確保每一位群眾都能夠方便、快捷、及時、高效地表達訴求。網絡平臺內容應當包括信息公開、政策咨詢、事項辦理、投訴舉報等主要內容,做到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教育服務。二是加大網上信息公開力度。信息是“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發展資源,政務公開是公眾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渠道,更是電子政務的靈魂。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就要將人民群眾關注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及時整理并通過網絡平臺及時推送,建立“教育服務百度”信息庫,將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有關政策文件以一問一答的方式,更加具體、有針對性地對外公開。同時,要及時整合教育系統內部網上服務資源,將學歷認證、普通話測試、報到證辦理等服務資源進行整合,向群眾提供“一站式、一網式”網上服務事項辦理服務。此外,信息公開的范圍還應該包括服務事項辦理情況的信息,主動把監督權交給群眾,對服務事項的受理、處理、反饋時間進行監督,直接推動服務質量的提高。三是建立多元的網絡互動機制?;ヂ摼W信息化,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擁有發散性強、凝聚力大、線上與線下無縫對接與轉換的新特點,使得一元與多元的矛盾、離散與集中的張力、碎片化與整體化的沖突、秩序與自由的悖反均大大超越甚至顛覆了以往的治理思路與格局。因此,要順應互聯網這種極速、即時、隱匿和泛化的特性,建立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跨行業的教育服務體系,實現服務資源整合,推進部門間業務協同、信息共享和服務銜接,建立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為核心的多元、開放的教育服務機制。

第二,教育服務數字化。在現今的社會,大數據的應用優勢越來越明顯,覆蓋的領域也越來越大,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大數據通過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以及數據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思維方式。一是以大數據推動教育服務開放共享。要突破部門利益的束縛,打破部門利益格局,突破條塊分割的窠臼,建立專門的政務數據開放網,向社會和民眾提供大數據服務。比如,湖南省教育廳建設了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數據規范、統一安全管理,集業務、資源、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省級教育信息化匯聚平臺“湘教云”,可對外提供身份認證、跨平臺單點登錄、個性化資源精準推送,用戶可享受全省教育微課、精品課件資源、網絡學習空間、教育電子地圖、信息安全管控等云服務,極大地拓寬了教育資源儲存和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二是以大數據推動教育服務更精準、精細。大數據時代,教育治理大數據的重要價值在于能夠充分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化和治理過程的精細化。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公眾對教育訴求的表達和信息傳遞成本越來越低,有關教育的各種微數據、微事件層出不窮。這就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教育相關的數據收集、儲存、分析和應用。借助大數據技術,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海量數據分析與挖掘,更加快捷高效地發現數據背后的相關性,發現社會規律,從而實現精準化、智能化服務,有利于教育部門提供更加精準精細,更加具有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教育服務,更有利于教育決策科學化。三是以大數據推動教育服務扁平化開展。隨著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縱向科層制和橫向分工制治理結構將會被重塑,網狀型和扁平型的治理結構已經形成。充分利用大數據開展教育服務工作,有利于進一步拓展信息傳遞渠道,壓縮信息傳遞層級,加快信息傳遞速度,提升教育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特別是充分利用好大數據分析技術,能為協調教育系統內部乃至教育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工作奠定信息化基礎,降低工作成本,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教育服務智能化。當前,全球信息技術創新快速發展,各種信息網絡無處不在,移動智能終端基本實現全民普及,信息平臺用戶規模急劇膨脹,信息化呈現出互聯網化、移動化、智慧化的新特點,引起了全社會各領域的重大變革。其中,教育領域的變革更為明顯,也更為重要。一是借助新媒體,拓寬教育服務渠道。移動新媒體的發展帶來了不同的電子、網絡互動方式,如微博、微信、APP等。這些互動方式極大地拓展了教育服務的途徑與渠道,使教育服務的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更加充分。比如,湖南省教育廳開通了“湘微教育”,微信粉絲數已達20余萬,原創的2017湖南抗洪救災、中小學生防溺水、貧困學生資助等微信閱讀量為10萬+。自主開發了“查投檔線”微信小程序,收錄2010~2017年全國高校在湘招生錄取分數線等信息,免費供考生填報志愿時參考,成為每年高考期間最熱門、最有價值的移動應用。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服務效果。二是借助新媒體,延伸教育服務觸角。傳統的教育服務大都存在等群眾上門、靠別人解決,主動性不夠,服務意識不強。相反,新媒體技術可以滿足隨時隨地的互動性表達與教育服務需要,利用微信、APP等即時、快捷地傳遞教育服務信息,在時間上縮短距離。特別是在移動智能終端基本實現全民普及的當下,要將教育信息和教育服務事項盡可能實現移動終端智能服務,縮短空間上的距離。三是借助新媒體,創新教育服務模式。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教育服務的新媒體技術應用也應該與時俱進。如何通過新媒體技術變革和創新教育服務,提升用戶活躍度和用戶黏性,將是教育政務新媒體成敗與否的關鍵。為此,教育服務應契合廣大教育受眾的需求特征,以新技術為引領,特別是加強VR(虛擬現實)、短視頻、動畫等新技術的應用,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人民。(項目來源:長沙市科技計劃項目經費資助,編號:kq1706160)

(作者單位: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湖南省教育生產裝備處)

猜你喜歡
互聯網+信息服務
訂閱信息
采掘服務個股表現
展會信息
兩則跟服務有關的故事
讀者反饋 訂閱服務
服務與咨詢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