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續港片傳統的《反貪風暴3》

2018-09-28 05:11張琦
綜藝報 2018年18期
關鍵詞:廉政公署港片反貪

張琦

縱使坊間唱衰港片10余年,但不能否認港產片以及香港影人的生命力從未消退。

港產片中的“產”字別有意味,代表著一種有別于純藝術創作的產業模式或消費品定位,其中一個重要體現便是高度類型化與商業化,以及對流行的追逐、復制。

正因這份“唯有業隨身”(林奕華語)的務實姿態,才讓港片即便輝煌不再,也能在當下市場中始終保有存在感。

4年前林德祿開啟的《反貪風暴》系列是近年來市場表現平穩的港片,自第一部破9000萬元票房后該系列便以2年一部的節奏持續產出,2016年的《反貪風暴2》票房推升至兩億元,更讓續集勢在必行。

9月中,《反貪風暴3》正式上映,以票房走勢看很快便可趕超前作。除了反貪題材的話題度,以及古天樂、張智霖、鄭嘉穎、譚耀文等清一色香港中生代男演員構成吸引觀眾的賣點,該系列還能勾連起一個獨屬于港片的歷史傳統,那就是于血緣上相生相伴的廉政電影與梟雄片。

梟雄片是流行于20世紀90年代初接近傳記片的犯罪片亞類型,主人公多以五六十年代香港幫派大佬以及黑白通吃的警界探長為人物原型,1991年的《跛豪》和《雷洛傳》既是開路者也是典型作。去年國慶檔的《追龍》第一次將跛豪與雷洛兩大傳奇人物并置,引發不少港片迷的懷舊情緒。

廉政題材電影的出現則與1974年為整治貪污而成立的香港廉政公署(ICAC)緊密相關,廉政公署成立1年后就出現了導演吳思遠首開風氣的《廉政風暴》。

《廉政風暴》講的是20世紀70年代廉政公署清查黑社會勢力及警隊高層貪腐的故事,影射了當時的英籍總警司葛柏(葛柏案是廉政公署成立的導火索)以及大毒梟吳錫豪,即《跛豪》原型。

由此可以看出,廉政電影出現伊始就與梟雄片種下了關聯,可視作梟雄片的前奏,遲至20世紀90年代初獨立的梟雄片則放大、傳奇化了廉政電影中的反派角色。

如果說吳思遠是香港廉政電影的首創者,那么三部《反貪風暴》的導演林德祿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言人。年過六旬的導演林德祿出身于電視圈,屬香港電影新浪潮一代,早年與麥當雄相近,擅拍寫實類影片。但林德祿的履歷有一點特殊性——他在1980年加入廉政公署關系處負責宣傳工作,服務6年。

就像出身警隊的導演陳欣健能夠幫蕭芳芳的寫實犯罪片《跳灰》(1976)編寫劇本,林導的一線工作經歷得以讓他在20世紀80年代初拍攝了根據真實反貪案改編的系列劇集《廉政先鋒I、II》,并獲廉政公署嘉獎。

進入90年代他又拍了《四大探長》和《廉政第一擊》,可見當初的廉政公署工作經歷對他影響之深。

《反貪風暴》系列的推出以及《追龍》的出現,雖是舊瓶裝舊酒,但至少保留著較純粹的港片類型港片班底。對于這樣的電影,觀眾還是有接受度的,對當下港片創作而言不失為一種啟發。

猜你喜歡
廉政公署港片反貪
“反貪”系列電影最終章 《反貪風暴5》歲末上映
老面孔成為港片最后防線?
港媒:賀歲港片怎么了?
重映影片能否再掀懷舊熱潮?
簡析韓國電影對港產電影的借鑒
亂象
本期導讀
淺談反貪檢察官法律素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