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復位內固定術后椎體“空殼現象”Logistic回歸分析

2018-10-13 05:23王建金
頸腰痛雜志 2018年5期
關鍵詞:空殼骨質疏松癥椎體

王建金

(宜賓縣人民醫院骨科,四川 宜賓 644600)

報道認為,骨折后胸腰段脊椎椎體內骨小梁支架結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經過手術固定、矯正后雖能恢復椎體外形[1],但尚無法完全恢復椎體內骨架結構,進而出現椎體內腔隙,CT檢查顯示椎體內部存在低密度骨缺損區,出現“蛋殼樣”椎的病理改變,臨床上形象地稱之為“空殼現象”[2]。為此,本文進行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復位內固定術后椎體“空殼現象”Logistic回歸分析,為提升胸腰椎骨折預后提供理論依據,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納入對象為2015-01-2017-01于我院行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的12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術后隨訪12個月,通過CT圖像觀察椎體“空殼現象”發生情況,將出現“空殼現象”患者設為觀察組,未發生者設為對照組。所有患者中,男64例,女 60例;年齡 18-78歲,平均(40.34±4.55)歲;骨折部位 T11、T12、L1、L2分別為 10 例、34 例、56例、24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胡海剛等[3]椎體“空殼現象”診斷標準,CT檢查顯示椎體內部存在低密度骨缺損區,見圖1。

圖1 a~b:女性,44歲,交通事故致L1椎爆裂骨折,術后1月CT復查顯示L1椎體存在明顯低密度骨缺損區,出現椎體“空殼現象”。

1.3 方法

手術方法:所有手術均由我院兩名經驗豐富的骨科醫師完成,取俯臥位后常規術前消毒、鋪巾后行全身麻醉。以骨折節段對應皮膚中心做后正中切口,逐層剝離組織直至將骨折節段以及臨近節段椎板、棘突及上下關節突顯露,運用椎板邊緣法與“人字嵴頂點法”結合進行入釘點定位,常規置釘后連接預彎棒,盡可能將傷椎復位到接近或到達正常椎體的高度,使受傷節段基本恢復正常的生理弧度。骨塊侵占椎管>30%者或合并脊髓神經功能受損者切除椎板減壓,根據CT影像做到盡量有限減壓,最后行椎板外緣及關節突植骨融合。

影響因素調查:參考相關文獻[4]并結合我院具體情況確定相關調查項目,包括:合并骨質疏松癥;椎體壓縮程度;骨折類型;椎體復位程度(優:傷椎高度≥相鄰椎體高度平均值的90%,良:傷椎高度<相鄰椎體高度平均值的80%~89%);年齡;BMI;合并慢性疾??;受傷原因,性別,術前矢狀面Cobb角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0軟件,計數資料均使用百分率“%”表示,單因素分析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單因素分析采用t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逐項剔除處理,以P<0.05時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24例患者術后12個月內,共發生椎體“空殼現象”72例,發生率58.06%。單因素分析顯示,兩組合并骨質疏松癥、椎體壓縮程度、骨折類型、椎體復位程度、年齡、BMI、合并慢性疾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受傷原因、性別、術前矢狀面Cobb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術前椎體壓縮程度≥50%、合并骨質疏松癥、年齡≥60歲,均是術后發生椎體“空殼現象”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3 討論

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主要通過螺釘、減壓術以及韌帶與纖維環張力恢復骨折椎體高度及外形,但難以復原椎體內因骨折而破壞的骨小梁結構,導致追體內出現腔隙,形成低密度的骨缺損區,即“空殼現象”。椎體“空殼”在不同性別、年齡以及骨折類型患者均會發生,其具有不同的形態、位置,發生率較高[5],本研究的發生率為58.06%,與王鵬等[6]研究結果相一致。而“空殼現象”導致椎體喪失前中柱支撐,增大椎體高度丟失、內固定失敗等并發癥發生率,影響患者骨折的預后。

表1 術后椎體“空殼現象”單因素分析[n·(%)]

表2 術后椎體“空殼現象”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前椎體壓縮程度≥50%、合并骨質疏松癥、年齡≥60歲是椎體“空殼現象”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術前椎體壓縮程度是對骨折椎體高度丟失情況的直接反映,壓縮程度高表明椎體結構發生越嚴重的破壞[7]。經過手術固定、校正后雖能恢復椎體外形,但尚無法完全恢復椎體內骨架結構[8]。而對于壓縮程度嚴重的椎體,尤其是松質骨遭到暴力侵襲塌陷后,復位過程更為困難,難以將椎體高度恢復到正常水平,同時強行復位可導致椎體撐開過度,導致椎體骨質分離或空虛,即“空殼現象”,這一觀點與許正偉等[9]研究結果相一致。合并骨質疏松癥者,骨量丟失嚴重,成骨細胞量減少,骨重建過程表現為負平衡,導致骨皮質變薄、骨小梁疏松。骨質疏松者雖然骨骼外形及體積與正常人無異,但骨密度降低可致使骨強度變差[10]。骨質疏松者不僅骨折風險增加,而且術后修復能力降低,新骨生成量明顯低于正常人群,骨缺損修復填補效果較差,形成長期存在骨折裂隙,進而出現“空殼現象”。方鈞等[11]研究顯示,骨密度T值≤-2.5SD(OR=3.212)是術后“空殼現象”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本研究合并骨質疏松癥(OR=3.154)相一致。年齡增大增加“空殼現象”出現風險的機理與合并骨質疏松相一致,主要因為隨年齡增加骨密度逐漸降低,而以絕經后女性表現更為突出。

綜上所述,胸腰椎骨折內固定術后椎體“空殼現象”發生率較高,椎體壓縮程度≥50%、年齡≥60歲、合并骨質疏松癥均會增加其發生風險。

猜你喜歡
空殼骨質疏松癥椎體
QCT與DXA對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檢出率的對比
經皮椎體成形術中快速取出殘留骨水泥柱2例報道
提防痛性癱瘓——椎體壓縮性骨折
骨質疏松癥為何偏愛女性
破解空殼村,黨建如何引領——以漢濱區壯大集體經濟為例
196個村集體不再“空殼”
一塊牌子、一張桌子、一個章子 合作社如何破“空殼”
能尋下好產業,看得見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級社”破解“空殼村”
骨質疏松癥患者種植治療的研究進展
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CT引導下椎體成形術骨水泥滲漏的控制策略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