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奈達及其對等理論述評

2018-10-13 11:54趙紅
青年時代 2018年24期
關鍵詞:功能對等

趙紅

摘 要:奈達是位杰出的翻譯理論家,其功能對等理論在中西方翻譯界產生了極大影響,并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在閱讀相關文獻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些對其翻譯理論的錯誤認識:或將動態對等等同為功能對等;或將形式對等與功能對等對立起來等;或對其理論評價偏頗。筆者通過歷時學習,深入分析西方對等理論的推演,深入了解奈達對等理論的推演,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形成對奈達及其對等理論的評價與認識。

關鍵詞:對等理論推演;功能對等;翻譯思想

奈達及其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是為譯界所熟知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然而,筆者在閱讀相關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對奈達翻譯理論的錯誤認識,其中包括:將動態對等等同于功能對等,認為動態對等就是功能對等;認為形式對等與功能對等是相對立的關系;對奈達的評價有失偏頗等。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評價奈達及其對等理論,筆者分別通過歷時學習,學習了西方對等理論和奈達對等理論的推演,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和評價。

一、西方對等理論推演分析

通過梳理西方對等翻譯理論的發展,筆者形成了以下認識:

第一,對等提法經歷從模糊到清晰的轉變。從宗教翻譯之初的忠實初見端倪和西塞羅的“稱”形象表述,再到50年代的“對等”。

第二,對等翻譯思想從僅有的語言層面的經驗論發展到開始以語言學、符號學等基礎的對等科學理論。

第三,為實現對等,所采用的翻譯策略經歷從機械到靈活的轉變,翻譯方法從經歷從直譯到意譯再到直譯意譯兼顧方法。

第四,對等的范圍日益擴大,從形式深入到內容、意義、風格、文體、讀者感受等方面。

對等翻譯理論取得一定發展,但依然囿于傳統思路,停留在傳統經驗總結,缺少系統的語言學基礎等。

二、奈達的對等理論推演

(一)形式對等

在《翻譯科學探索》中,奈達引介兩個概念,“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他對形式對等的意譯做出如下解釋:“It is basically source-oriented…designed to reveal as much as possible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message”。形式對等關注原語形式和內容;翻譯時以原文為主導,而非譯文為主導;形式與所反映的內容和承載的信息一致時,翻譯可采用形式對等以實現信息的傳遞。

(二)動態對等

在《翻譯科學探索》中,奈達對“動態對等”翻譯定義如下: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is defined as “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language” in term of the degree to which “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動態對等翻譯是指在譯語中用最貼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源語信息,以實現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與原文讀者與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

動態對等翻譯是基于翻譯交際論之上的翻譯。在這一定義中,“貼近”是從意義角度而言的;“自然”是從譯文的表達角度而言的;“對等”是前面兩者結合起來兒成的對等語,而不是同一語時兼顧意義和文體的;除信息以外,將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的反應納入對等范疇,產生 “動態”的過程和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動態對等翻譯有別于“自由譯”。動態對等的信息仍然是原文的信息,而非其他信息。

(三)功能對等

奈達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論圣經翻譯中的功能對等》一書中將“動態對等”改稱為“功能對等”。他在書中明確解釋了這一名稱改變的原因:“動態對等”常常引起誤解,導致許多《圣經》譯者無意中嚴重違反了其指導原則,采用“功能對等”旨在突出翻譯的交際功能。在功能對等中,奈達進一步界定“信息”,明確表示信息既包括思想內容也包括語言形式。

三、分析和評述

縱觀西方對等理論的發展和奈達的對等理論的推演,可發現奈達無論是作為一名基督徒還是翻譯理論家,都取得杰出的成就。結合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筆者經過分析比較,筆者對奈達及其翻譯理論有了如下認識。

第一,他繼承西方的對等傳統,并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研究、豐富和發展對等翻譯理論,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使對等理論邁向科學。

在宗教信仰、繼承傳統和語言知識的共同作用下,奈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翻譯對等理論,實現了兩個轉變:一是實現對等理論由微觀語言領域到宏觀社會文化的轉變,因此對于翻譯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入,從單純的語言活動到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翻譯包括語言、文化與社會因素。二是,由傳統的經驗到厚實的理論為基礎的翻譯理論的轉變。傳統的理論僅以經驗為基礎,從不同角度提及翻譯時應該考慮在內的因素,但奈達可貴指出在于不僅一應俱全地囊括在內,而且為其找到科學的依據,從語言學、信息論和社會符號學等角度分析研究,這樣就幫助譯者更加深入透徹地明白為何要考慮到這些因素,從根本上解決譯者的疑惑,并加深譯者對翻譯和對等理論的認識。

縱觀總體的對等理論和奈達個人對等理論的推演,可發現,奈達理論始終都是以對等為主線,在翻譯實踐問題的驅使下,通過解決問題,并將實踐上升到理論來不斷推進對翻譯的認識并形成翻譯理論。具體說來,奈達的對等理論經歷形式對等到動態對等再到功能對等。動態對等解決當采用譯語形式與源語內容存之間在差異并無法傳遞源語信息時,應首先注重語義,然后采用動態對等,結合文體和語義選擇,比較選擇最貼近的自然對等語。此外,奈達將兩組對應放在翻譯需要考慮的因素內,要求將兩組對應的反映做橫向比較,即原文和源語讀者反映和譯文和譯文讀者反應。從這個意義上說,翻譯這樣看似靜態的活動的確具有交際的動態特點。奈達承認語言差異,但他認為語言文化雖異,卻具有相似的功能,因此借助文化和語言學知識生成功能對等理論,將翻譯活動上升到文化和社會領域,將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變為自上而下的功能對等,實現從微觀到宏觀的轉變,并翻譯步驟作為具體指導,翻譯因此邁向科學,翻譯跨語言跨文化的特征得到進一步認識和重視。

傳統的翻譯以經驗為主,并沒有上升到理論,而奈達的對等理論不僅豐富了對等的內容,包括:形式、內容、語義、信息、文體、讀者反映、修辭等,而且以語言學、通訊論、信息論、社會符號學為理論基礎,形成相應的翻譯理論,指導翻譯實踐,通過從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進一步提升理論。除此之外,傳統的理論停留在經驗層次,不具有推廣性,而奈達的理論實質性的翻譯活動富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由此可見奈達書寫西方對等論的新篇章,開創翻譯研究的新方向。

第二,奈達的研究精神非常值得效仿。奈達學術成果顯著而豐富。其學習經歷、學術成果、工作經歷會發現,他的著作涉及多個領域,體現他本人思維活躍和不囿于成見的特征,理論因此得到不斷豐富和完善,得以推陳出新。他一生孜孜不倦,在組織《圣經》翻譯工作的同時,寫出諸多學術著作和論文,學術研究不斷向縱深和系統化方向發展。

當然奈達的翻譯理論也存在自身的不足,盡管他將翻譯上升為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并且以社會符號學為理論基礎來研究翻譯,但他是為翻譯而研究翻譯,沒有考慮到翻譯行為的目的性。同時沒有將功能與語篇結合并進行分類。賴斯的文本功能理論和諾德的目的填補這樣的理論空白。

四、結語

通過梳理西方對等理論的歷史和奈達對等理論的推演史,借助歷時研究,可非常清楚的認識到奈達對等理論在整個對等論長河中的位置,深入了解一個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進而形成對理論的深入認識和評價。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譯學詞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牛云平.西塞羅的稱---西方等值論譯論文化探源.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

[4]蔣林.西方等值翻譯論述評.中國科技翻譯.2005,(18).

猜你喜歡
功能對等
商務英語語篇功能性及翻譯策略研究
科技英語翻譯中的功能對等分析
基于功能對等的商務合同漢譯
從功能對等理論看漢語四字格成語的英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