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安圣壽寺塔歷史形制初探

2018-10-19 02:38張宏志郭文娟
水能經濟 2018年11期
關鍵詞:樓閣木結構

張宏志 郭文娟

【摘要】長安圣壽寺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五臺鄉圣壽寺內,1992年4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在收集基礎資料并進行塔體的勘察測繪等前期工作中,發現長安圣壽寺塔的年代鑒定存在兩種觀點,認為是“隋塔”或“唐塔”。本文主要從文獻梳理和形制分析兩個方面,對其建筑年代、歷史形制兩個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圣壽寺塔;歷史

1、文獻綜述

現有文獻資料載關于圣壽寺塔的年代分別有隋代、唐代兩種說法,現將其概要列舉如下:

1.1 隋代說

(1)圣壽寺內現存清道光年間的《觀音大士伏龍賦并序》碑記及民間傳說,據傳塔為隋仁壽年間所造;

(2)《西安市志·文物志》“ 相傳隋仁壽年間(公元601~604年)有毒龍居此食人害生,觀音大士化作和尚降伏之,人們遂造“應身大士塔”紀念”。

以上兩種說法來源較為一致,均為現有的流傳說法。

1.2 唐代說

(1)清雍正版《陜西通志》載:圣壽寺為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所建;

(2)北宋宋敏求著《長安志》“(靈應臺)臺上置塔,塔中觀世音菩薩鐵像,像是六軍散將安太清鑄造”??紤]到安太清為安史之亂時叛軍降將,時間與唐代宗大歷年間吻合,在此將鐵像與塔的興建假設為同時期。

(3)《西安市志·文物志》“ 有人認為此塔建筑風格類似興教寺的玄奘塔,故其修建時期不晚于初唐”;

(4) 陜西師范大學趙克禮老師著《陜西古塔研究》認為“圣壽寺塔的建筑特征具有明顯的唐中晚期塔風格,因此應定為唐塔”

(5)國家文物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名稱-長安圣壽寺塔,時代-唐”。

綜上所述,圣壽寺塔為“隋代說”主要來源當地流傳,現有“唐代說”均為間接證據,來自對塔外觀形制的推斷,僅靠文獻來解決圣壽寺塔的年代缺乏十分的說服力。

2、 圣壽寺塔形制分析

2.1 圣壽寺形制

圣壽寺塔為方形平面七層樓閣式空心磚塔,又名應身大士圓寂塔。塔一層邊長為7.20米,從塔內現一層塔內地面至塔剎頂高為29.655米,考慮到后代的堆積埋深約1.2米(據考古勘探報告,修繕施工中在東南角局部探溝),塔內外地面高差0.5米,自原塔外地面算起全塔高約30.355米(即29.655-0.5+1.2),塔剎高3.841米(除去后代塔剎,塔高為26.515米)。

塔一層僅南面正中設券門,券洞寬1530mm,其余各面均為塔壁,薄厚2060mm。一層以上三、五、七層南北兩面正中設券門,二、四、六層為東西兩面正中設券門,拱券做法為一券一伏,上述券洞均為隔層開設。塔內原設有木制樓梯,毀于20世紀70年代。塔外觀立面為7層,逐層內收,層間為平磚疊澀出檐。各層檐口形成的輪廓線基本上直線斜收向上(坡度約為10:1),層間墻體不收分,上下層縮進部分位于疊澀部位。塔疊澀上下出檐各層不一致,下出檐底部得菱角牙子兩道,之間為兩層平磚。出檐檐口均用磚雕出瓦壟狀。

塔體立面一層為素面,表面材料為黃泥抹面。立面二層及以上壁面均模仿傳統木結構形態并進行了簡化,用磚做出壁柱、闌額和斗栱。每面用壁柱劃分為三開間,二層、三層壁柱柱頭斗栱為一斗三升,四、五、六、七壁柱柱頭均只有櫨斗。壁柱柱頭做卷殺,櫨斗有欹幽頁,斗栱端有圓弧卷殺。二、三層櫨斗斗口出耍頭,耍頭做垂直截割,角柱柱頭45。方向斜出。壁柱下部無平座和勾欄。從立面殘留顏料判斷,仿木結構表面原涂飾有紅色顏料,柱間涂飾白色顏料,做法與出土唐墓壁畫基本基本一致。塔頂為平磚疊澀為四角攢尖頂,頂中放置鐵剎。剎中為7層相輪,上覆蓋有八角攢尖頂蓋,頂蓋各角均掛有風鐸?!跋噍啒邮脚c銅川市重興塔、渭南澄城縣精進寺塔(筆者注宋慶歷七年)極為相似,應為宋代維修時所置”。塔體材料由青條磚(325×175×65㎜)和黃泥砌筑。

2.2年代推定

圣壽寺塔的歷史形制具有以下時代特點:

(1)方形平面,現存唐代樓閣式塔(含大雁塔、興教寺玄奘塔等)基本上都是方形平面,由此判斷圣壽寺塔大致年代的下限在北宋早期;

(2)各層用疊澀出檐(含菱角牙子)做法,與上述唐代樓閣式佛塔類型一致,也與作為密 檐式塔的小雁塔塔檐一致由此判斷圣壽寺塔大致年代的下限可以提前至唐代;

(3)立面簡化的仿木結構,壁柱、闌額將立面劃分為三間,柱頭鋪作為一斗三升,垂直截割的耍頭、柱頭卷殺、櫨斗有欹幽頁、無普拍枋等做法,與興教寺玄奘塔非常類似,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特點,而不同于宋塔華麗繁復的仿木做法;

(4) 壁柱下部無平座和勾欄,這種做法是唐塔的常見做法,而宋塔常見模仿出木構的平座和勾欄;

(5)隔層開設券洞,不同于唐早期大雁塔、小雁塔、善導塔等將門洞開設在立面正中,改善了塔體整體受力狀況,成為遼、宋時期這種做法常見,由此判斷圣壽寺塔大致的年代上限在唐中期;

(6)各層檐口形成的輪廓線基本上為直線向上收分,與唐代木構樓閣式佛塔相一致;

(7)立面仿木結構表面原涂飾有紅色顏料,柱間涂飾白色顏料,做法與出土唐墓壁畫基本一致。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圣壽寺塔總體具有唐中晚期樓閣式佛塔的年代特征。

3 、圣壽寺塔尺度規律分析

3.1 ·圣壽寺塔測量尺寸

通過上表可知,層高10唐尺,面闊20唐尺,面寬與層高比為2:1,疊澀出檐及柱高均為4.5唐尺,中間層尺寸的確定為塔體各部分控制的關鍵;

考慮到建塔時施工誤差、千年來的殘損和測量及繪圖誤差,可以認為塔體幾何尺寸與唐尺擬合度非常高,特別是在一些控制尺寸方面,如塔高90唐尺(9丈),底層邊長24.5尺,各層層高由下自上依次為27.5、13、11.5、10、9.5、8.8、11.65唐尺,各層面寬由下自上依次為24.5、23.5、21.5、20、18、15.5、13.5唐尺。

由此可以判斷,圣壽寺塔唐代建塔時基本上以1或0.5唐尺的整數來設計的。

3.2圣壽寺塔塔高分析

傅熹年院士在《古代中國城市規劃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設計方法研究》中提出塔底層柱高和中間層面闊為控制塔高和高寬比的基本模數。參照上述方法,首先對圣壽寺塔的塔高進行具體分析?,F已知下列數據:塔高(不計塔剎和塔基)為90唐尺(即9丈);第一層沒有仿木結構,含疊澀層高為27.5唐尺,不含疊澀層22.5唐尺;塔高七層,中間層為第四層,層高(含疊澀層)為10唐尺(即1丈)。

4、結論與建議

隋-唐兩代為中國佛教的興盛期,而圣壽寺所在的南五臺山為隋唐兩代距都城(隋大興-唐長安城)最近的名山和佛教圣地,與當時社會的政治、宗教、文化、風俗等各方面發生緊密聯系,圣壽寺塔真實地反映了這種歷史實際。

我們通過對長安圣壽寺塔地形測繪、地質勘探、文物鉆探調查、本體測繪等方面的現場工作,結合文獻梳理、形制分析等后期研究,塔體具有唐代中期樓閣式磚塔的典型特征,如:方形平面、各層用平磚疊澀出檐、立面簡化的仿木結構、壁柱下部無平座和勾欄、 隔層開設券洞、各層檐口形成的輪廓線基本上為直線向上收分、立面色彩等。此外,圣壽寺塔塔體各部分設計已高度模數化,如塔高控制、高寬比等方面,顯示了在唐中晚期樓閣式磚塔的設計已經非常成熟,可能已形成標準化的類型

綜上所述,圣壽寺塔具有唐代中晚期樓閣式磚塔的典型時代特征和尺度規律,其建筑年代大致應在唐代宗年間(762-779年)。 對圣壽寺塔建造年代的研究,下一步準備通過對塔內建筑材料的熱釋光等現代物理科學的方法來測定。

猜你喜歡
樓閣木結構
金瑞元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六站(下)
木結構房屋的認識誤區
簡述梁柱式木結構和輕型木結構
吊蘭
我國木結構建筑發展趨勢淺析
木結構建筑生產基地落戶武漢
亭臺樓閣知多少
鸞翔鳳聚謁先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