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檔案館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研究

2018-10-21 03:39劉建民
當代人(下半月) 2018年11期
關鍵詞:檔案館檔案高校

劉建民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內容絢麗多姿、異彩紛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文脈的重要象征,也是國家發展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征集與管理、研究與傳承越來越受到文化部門的重視,高校檔案館作為文化傳承基地應當積極參與其中。

關鍵詞:高校;檔案館;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主要內容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校檔案館是黨和國家的科學文化事業機構,是永久保管檔案的基地,是科學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檔案史料的中心。作為公共文化事業機構高校檔案館,不僅是重要的原始資料保存機構,也是一個社會服務機構,它所保存的原始檔案資料能為高校這一文化機構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撐。高校檔案館“參與非遺保護工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開展非遺檔案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開展非遺檔案工作是豐富館藏、建立特色檔案、創新檔案管理模式,提升社會影響力的契機?!?/p>

一、高校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征集、開發、利用與傳承,是互聯網時代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的新興課題,也是數字時代具有社會文化意義的戰略選擇。高校檔案館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收藏機構,其收藏的檔案資源“作為管理、文化與智力活動的可靠證據和社會演變的反映的唯一性”,是其他文化機構的資源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高校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征集與保護,起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一)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現代高校檔案館的重要職責

文化能夠傳承過去、現在與未來,而文化內容能夠帶來社會的認同,并推動文化與社會的進步。因此,征集非文化遺產檔案不應當是少部分人的特權,而應當是檔案館的一項基本職責。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保持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保證,對人類和社會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征集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人類普遍的意愿, 應得到整個社會的共同關注。高校檔案館作為傳播文化與信息資源的社會公共機構,其保存的大量檔案資源本身就包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國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因此,高校檔案館積極參與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征集與保護行動,“是挽救民族文化引產的需要,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需要?!?/p>

(二)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有利于豐富高校檔案館的館藏資源

高校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征集與保護工作,要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1)要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利用現代計算機信息管理和攝影、攝像等技術,將館藏的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各類檔案資源進行集中整理與分類及數字化存儲等,形成以全文光盤、電子文檔、電子照片、錄像等各種數字化產品;(2),積極參加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或高校組織的的非遺活動,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進行現場錄制、拍攝,最大可能留存真實、生動、最原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這些工作的開展,將有利于加速高校檔案館的數字化建設,有利于增加館藏非遺檔案資源數字化的數量。隨著大量征集多元、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的進館,將會改善高校檔案館館藏結構,“避免我國高校檔案館館藏資源所反映的幾乎是同一版本、沒有個性、沒有地緣人文特色的檔案內容的尷尬?!?/p>

(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有利于增強檔高校案館的服務能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工作已受到各國政府、文化部門及民間組織的高度關注,借助現代化的數字化加工技術手段,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征集與保護已是大趨勢。上世紀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先后把自己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轉換成數字技術而存在,為未來的世界文化市場競爭奠定了基礎,促進了國家與世界各國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工程”、歐共體成立的“歐洲文化遺產在線”等工程項目,這些工程的實施,將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的數字技術化進程,使得非遺檔案產品呈多樣化的形態,提升國際非遺檔案轉化為數字化資源的數量與質量。高校檔案館應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征集和數字技術轉化工作,融入更高、更廣闊的公共文化資源服務平臺,貼近社會公眾和廣大師生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有力支持公民的終身學習和社區發展,也對當地的政治、社會文化、學習教育與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二、高校檔案館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遵循的基本原則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與歷史檔案之間的緊密關聯,具有歷史文化信息的本質屬性。在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時,本人認為須以下原則為抓手:

(一)真實原則。歷史真實是檔案的強大生命力,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所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與保護中,要堅持歷史檔案資源的利用,要遵循非遺發展歷史真實原則,維護非遺歷史文化內容的真實面目,不能對歷史檔案進行斷章取義,更不允許道聽途說或以訛傳訛。在利用歷史檔案時,要鑒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料的真偽,去粗取精,堅守歷史的本真,維護文化的原汁原味。

(二)安全原則。維護非遺檔案的完整與安全,是檔案管理的基本原則,是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前提。事實證明,人為原因導致大量原始非遺檔案流失和損毀,已成為危害高校檔案安全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高校歷史檔案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檔案資源,在開發利用歷史檔案服務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與保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對非遺歷史檔案的保護。 所以,保證歷史檔案的真實,維護歷史檔案體系的安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

(三)人本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全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開發利用非遺歷史檔案的重要任務,就是要不斷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在豐富各族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娛樂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同時,不斷創新民族文化、培育民族豪情、凝聚各民族的力量,激發各民族愛國熱情,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所以,開發利用歷史檔案服務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征集與保護,實質上是全面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中華文明的全面復興與我國各民族的持續發展。

三、高校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的方法

制定詳盡合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方法,可以提高非遺檔案征集的質量和效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方法主要有:多角度征集、合作征集、動態征集、重點征集等,這些方法是實踐證明的有效方式。在運用過程中要注重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征集方法,注重方式、方法的靈活運用,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立檔保護有重要使用價值。

(一)多角度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一個國家豐富的民族文化寶藏,蘊含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口授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高校檔案館應從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文化學、民族學、藝術學等多種學科進行全方位的征集,這樣才能揭示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深層次內涵和文化價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管理與開發利用奠定基礎。如河南大學自2002年至今,已連續16年組織國家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比賽,在廣大師生及海外留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作為河南大學檔案館從一開始,就從拍攝錄像、照片、比賽程序及頒獎等全方位、多角度征集各類資料進館。

(二)合作收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內容涉及各個民族及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工作,要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揮高校自身的優勢,努力做好本行政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征集工作,按照非遺檔案管理辦法和標準進行科學立檔、科學分類和整理及開發,充分發揮非遺檔案資源的價值和作用。高檔案館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工作時,要加強與當地各部門間的合作與交流,要做到互通信息,資源共享。通過協作的形式,共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內容的調查、記錄、征集、鑒定工作,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的質量和效率。聯手合作共同征集非遺檔案,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實踐中得到全國的廣泛采用。如2017年4月,檔案館工作人員在開封參加清明文化節活動時,結識了國家級非遺文化遺產項目之吹糖人傳承人,號稱馬大吹的馬謙堂先生,通過深入交談,雙方達成合作意向,愿意把他手中的非遺檔案捐贈河南大學檔案館。

(三)動態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口傳心授和無形“活”態的特點,大多分散保存在民間,隨著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和普查及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大量涌現出新的有價值的非遺檔案材料也會不斷產生。高校檔案館要把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保護工作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納入年度工作計劃,長期堅持下去。這就要求非遺檔案進行動態征集,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進行要及時跟進,發現一件,立檔一件,征集一件,保護一件,做到不遺漏,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真實完整和可信程度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庫。如2018年6月,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申請的2018國家社科藝術基金項目——大型原創民族音樂劇《香玉號》,啟動儀式在河南大學啟學樓演藝廳隆重舉行。啟動以來,該劇先后到北京、鄭州、周口等地演出10場,深受各地觀眾及廣大青年學生的歡迎。因《香玉號》主題鮮明、紅色基因濃厚,通過劇目排演的方式更能有效的加強對愛國主義的宣揚。河南大學檔案館得知這些消息后,派出工作人員,及時聯系有關項目負責人及相關演職人員,將有關的申報檔案資料、創作劇本、演出錄像等征集進館。為以后的在校大學生進行非遺文化教育、普及非遺文化知識,提供了強有力的檔案支撐。

(四)重點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量浩繁,內容種類繁多,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工作是一項世紀偉大工程。因此,在征集非遺檔案時,既要保證征集范圍的廣泛性和檔案資料的完整性,也應做到有重點的收集。在高校檔案館人財物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力爭實現檔案征集效益最大化。2016年3月,河南大學檔案館館長齊彥波帶領檔案館工作人員到著名剪紙藝術家胡寶國家中走訪,胡先生將其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活靈活現的兩幅剪紙作品:“毛澤東主席像”和“齊白石像”贈送給了檔案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于民間,口授傳承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是積淀于人們心中的文化印記,蘊含著全民族文化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薪火相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與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非遺檔案不僅與當地政府、文化部門有關,而且與區域內的社會環境、社會風俗文化、公眾參與有關。高校檔案館要依托高校人才和學術優勢,充分挖掘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和歷史文化價值,以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在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征集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各種資料,要做到傳承歷史,放眼未來,讓當代青年大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國更多的非遺傳統文化,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和宣傳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2011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王云慶,趙林林.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其保護原則[J].檔案學通訊,2008(1):71-74

[3]中國檔案網.國際檔案宣言(國際檔案理事會2010年度大會通過)[EB/OL].[2010—09—29].http://www.chi—naarchives.cn/lanmu_view.asp?id=141 18

[4]候采坪,王曉燕.檔案部門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收集[J].山西檔案,2006(4):31—32

[5]周林興,蘇君華.文化延續之命脈——公共檔案館與非 物質文化遺產關系的全新審視[J].山西檔案,2006(3):10

(本文為2015年度河南省檔案局科技項目計劃,項目批準號: 2015-R-23)

猜你喜歡
檔案館檔案高校
關于智慧檔案館與數字檔案館的關系探討
檔案的開發利用在供電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淺談北京衛視《檔案》的敘述方式
新常態下高校檔案工作發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when與while檔案館
北京市第三屆“檔案館日”活動預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