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采購管理探析

2018-10-21 01:12李萬濱
當代人(下半月) 2018年11期
關鍵詞:采購管理供應鏈管理

摘要:采購是企業經營活動開展的基礎,采購會直接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經營效率造成影響,在當前多變的市場環境下,許多企業在物資采購中都會出現信息失真、信息不對稱、庫存積壓、斷貨等等問題。為應對這些問題,提升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就需采取供應鏈管理模式,實現和供應商之間的長效戰略合作,降低采購成本,進而保障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

關鍵詞:采購管理;供應鏈管理;JIT

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企業的采購活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企業和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關系從臨時合作變為了長效戰略合作,二者的經濟利益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這樣就能實現供應商和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資源共享,進而加快產品在經營、生產鏈條中的流動速度,以此達到提升經濟效益、降低存貨成本、應對市場變化、提高交貨速度的目的。

一、供應鏈及供應鏈管理的內涵

隨著我國國際化的程度不斷深化,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在全球化大市場環境下成為所有業務的最杰出者,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必須聯合其它企業,構建起一條業務關系密切、經濟利益相連的行業供應鏈,實現企業和企業之間的橫向協作,發揮企業各自的優勢實現互補,利用可挖掘的資源適應新常態下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供應鏈管理就成為了社會企業增強市場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各個企業通過密切合作,共同分享市場資源、市場信息,使得企業中的資源發揮最大效能,以此應對多變的市場需求,實現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共同目標[1]。

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營銷教授Martin Christopher曾提出“市場上沒有企業只有供應鏈,真正的競爭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而非企業”,這就預示了21世紀的市場競爭會從企業個體之間上升到更高層次之間的角逐。供應鏈是通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綜合控制,從材料采購到營銷,構成一個完善的產品供應網絡。供應鏈管理則是一種綜合性的管理方法。供應鏈管理的對象不僅僅是產品的生產、運、營銷,同時也會涉及到企業和用戶、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管理,實現各個組織企業之間的相互協調以及企業資源的重新整合,以此讓各個合作伙伴達到“雙贏”的合作目標。合理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意味著企業能夠在合作中減少成本投入、增加利潤、提升效益、提高質量、實現JIT、企業管理核心化、企業經營核心化。

二、傳統管理模式下的采購特點

(一)是一個信息私有化的過程

供應商的選擇直接決定了物資采購的質量、供貨效率、采購成本,在傳統的采購模式中,為供應商提供的信息越多,供應商的準備就越充分,相對而言,對采購方的不利影響也就越大。所以,采購方為了能夠從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從優而擇,往往會保留私有信息,而供應商在相互競爭的時候,也會隱藏自身的業務信息。所以從客觀的角度看,采購方、供應方極其容易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整個交易活動以及業務活動呈現出“不信任”的狀態。

(二)采購部門事后把關質量和交貨期

在傳統的物資采購模式中,采購方和供應方呈“獨立運作”的狀態,采購方無法介入、參與到供應商的生產、質檢活動中來,雙方的工作交集發生在交貨、售后等等階段,在此之前雙方的信息不透明,且無法做到有效溝通。因此,如果供應物資出現了質量上的問題,一般采取的都是“補救措施”,雙方業務的正常開展就容易出現問題,經濟效益容易受到影響。

(三)供需關系多是臨時或短時期的

因為信息不對稱、合作不緊密等等原因,在傳統的物資采購模式中,供應方、采購方二者之間的關系一般是短期合作或者是臨時合作。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在物資供應的過程中就會出現責任推諉或者糾紛,雙方的業務獨立開展,沒有更多的經濟籌劃合作策略,所以采購質量和物資供應效率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四)響應用戶需求的速度較慢

傳統的物資采購模式,采購方、供應方缺乏有效、及時的信息溝通機制,導致雙方之間的合作經常會出現“供需不協調”的情況,如果市場環境出現了突發性變化,供應方、采購方就極其容易發生矛盾,貨物積壓、斷貨等等情況屢見不鮮,所以企業相應用戶需求的能力也會下降,這對處于多變市場環境中的社會企業,無疑有著極其不利的影響。

三、供應鏈管理模式下采購的特點

(一)向外部資源管理轉變

上述文章中闡明了傳統采購管理中供應方、采購方之間信息不對稱、溝通不及時等等問題,供應鏈管理模式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供應方、采購方之間的溝通問題,通過準時制采購、JIT思想,企業供應鏈管理有了可靠的理論基礎。從傳統補充庫存式的采購方式,轉變為提升市場響應力,提升采購柔性的采購模式,增強供應商和采購方之間的聯系。

傳統的物資采購模式只注重采購方內部的資源管理或者供應方的生產管理,即單純注重某一個環節的工作內容,而沒有結合二者所需進行密切的合作。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采購管理實現了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的統籌管理,加強了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通過協調采購方、供應方之間交貨、生產等等方面的合作,達到“雙贏”的目的。

(二)向為訂單采購轉變

在傳統的物資采購模式中,采購部門和企業的生產、營銷沒有密切聯系,企業內部信息缺乏緊密的聯系,所以企業內部的物資供應經常出現問題,采購部門只要確保企業內部不出現“斷貨”的情況,就算是完成了工作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市場環境出現了“突發性變化”,那么企業的生產、運營就會處于一個極其被動的狀態[2]。而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的采購活動以訂單為基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物資采購,這種實時化采購、實時化生產,讓企業的生產、營銷能夠快速相應用戶需求,從而降低了企業的倉儲成本,減少了企業在運作中可能會遇到的市場風險。

(三)供需關系向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轉變

供應方、采購方在傳統的采購模式中處于短期、臨時合作的關系,所以不能解決戰略性的供應鏈問題,企業和企業之間無法實現信息共享,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較為嚴重,在合作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庫存積壓、信息失真等等問題。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中,供應方、采購方從短期合作轉變為長期的戰略協作伙伴,雙方通過信息共享以及戰略合作,實現業務上的“雙贏”,避免信息不對稱等風險的發生。

四、供應鏈管理環境下采購管理的優勢

(一)有助于成本控制

通過信息共享以及庫存資源控制,可以直接提升企業的凈資產回報率。舉個例子,某企業的采購成本占運作成本的65%,人力成本15%,管理成本15%,利潤為5%。根據利潤比數據分析,企業實現有效成本控制,就是對采購環節進行優化。如果企業將削減人工費用、員工福利作為控制成本的主要手段,那么必定會引起員工的負面情緒,相對來說,對采購環節進行控制,能夠達到更好的控制效果。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減少了在采購環節的資金投入,且企業可將這部分費用用作人才培養、戰略規劃等等方面,這樣企業既達到了成本控制的目的,同時也實現了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減少了企業在運作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

(二)有助于提升資金周轉率

加快物料的流動、實現信息的共享、縮短資金的周轉率是供應鏈管理的主要作用,在實行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采購方、供應方會一同對物資供應、生產進行管理控制。比如,900元的投資,經過采購、生產、營銷,扣除運營費用、人工費用,企業可產生1%的利潤,即9元。如果一個完整的周轉周期為1周,那么針對該業務,企業每一年所能獲取的利潤就為9×52=468元,如果縮短這個運作周期,那么企業能夠獲取的利潤就會得到相應的提升,且在這個過程中,降低物資采購、倉儲的費用,企業的經濟效益就能夠實現最大化。在實際運作經營的過程中,企業可通過和供應商進行商談、溝通、協作管理、簽訂JIT協議,實現生產周期的縮短,經營效率的提高,以此應對多變的市場環境,在市場上樹立一個形象良好的品牌。

(三)有助于轉變企業經營模式

專業化的供應商管理,會直接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影響,現代企業發展的趨勢就是實現精細化管理以及標準化管理,企業的發展決策需要將中心放在長期發展以及少數的核心業務上,而企業就可將非核心的業務活動轉包給供應商,這樣就能減少企業的運作成本,提升企業在核心業務上的競爭力[3]。美國GE公司就提出了“數一數二”發展戰略,該策略的核心就注重于開展公司的核心業務,其它旁系業務則轉型或者外包,最終實現了企業的成功發展。此外,通過和供應商建立起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企業能夠在不加大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利用供應商的資源實現產品開發,這樣就能減少企業在產品開發上的資金投入,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生產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如果在產品供應、產品開發上過于依賴供應商,就容易被供應商控制,對此,企業可有意發展多個戰略合作伙伴,以此避免出現“過度依賴”的情況,讓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

五、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采購管理策略

(一)成立采購小組

為實現供應鏈管理,企業要成立專門的采購小組,主要負責商定價格、尋找貨源、發展供應商等等工作。企業應該成立兩個小組,其中一個負責對供應商進行管理、組織、評定、簽約,另一個則負責對供應商進行培訓、協調,消除在采購中出現的浪費現象。在這個過程中,采購小組的專業水平、綜合素質就直接決定了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有效性。所以企業要對采購小組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采購小組的綜合素養、專業水平,進而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采購小組。

(二)制定嚴密的采購計劃

只有制定出嚴密的采購計劃,才能保證采購策略的有效開展。首先,企業要根據市場情況,分析生產制造流程,然后根據歷史數據推算出產品的品類、數量等等數據,結合ABC分類算法對不同的產品進行劃分,最后制定出合理的采購計劃。采購小組需要完全掌控采購計劃,且需要制定出相應的預警方案、解決方案,以此應對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

(三)篩選和管理供應商

供應商的選取直接決定了企業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經濟效益以及市場競爭力,對此企業要結合此前的運營信息,通過市場調查等等方式,建立起相應的供應商資料檔案,具體企業可通過行業協會、商會、廣告、分銷商咨詢、用戶調查、貿易博覽會等等渠道,和更多的供應商建立起相互聯系,進而獲取相應的外部信息。最后,企業再通過招投標的方式,制定準入門檻,進一步篩選供應商[4]。供應商的選取一定要少而精,這樣才能確供應物資的質量,且企業在運作的過程中也要不斷搜集潛在供應商的信息,并且對供應商的信用度、規模、口碑進行評估。

(四)加強貨物運輸和倉儲管理

物資采購必須經歷貨物運輸過程,由于企業的生產以及物資的供應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企業必須確保具備一定量的預備庫存,運輸、倉儲在這個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至會直接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產生影響。在供應鏈環境下,企業應該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實現“零庫存”管理,進而減少企業所花費的倉儲成本。企業可將物流活動委托給第三方專業的物流公司,通過物流活動的委托管理,實現集中主業、避免資金短缺、避免庫存積壓,進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5]。我國近幾年的物流企業超過1000家,且物流企業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對此,企業一定要選取高服務水平的物流企業,以此避免在物流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綜上所述,供應鏈管理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讓企業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保有競爭力,通過和供應商建立起長效戰略合作關系,實現供應、采購之間的信息共享,以此應對物資采購中可能出現的信息不對稱、庫存積壓等等問題。為將供應鏈管理落到實處,企業要建立起相應的采購小組,制定出嚴密的采購計劃,通過應用第三方物流,實現“零庫存”管理,進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計韜, 葛勝倉. 淺談供應鏈環境下的企業物資采購管理模式[J]. 現代商業, 2016(24):138-139

[2]宋軍. 基于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采購管理探討[J]. 管理觀察, 2017(10):45-46

[3]P[楊應杰, 向雅菲. 供應鏈環境下采購成本控制的管理模式[J]. 現代企業, 2017(7):13-14

[4]郝麗, 胡大偉, 李晨. T-JIT環境下企業供應鏈中采購管理供應商選擇和訂單分配[J]. 公路交通科技, 2018(1)

[5]李學成. 供應鏈管理環境下FT集團采購、庫存及配送研究[D]. 2016

作者簡介:李萬濱(1985-),男,河南人,銀川能源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工商管理,采購與供應管理。

猜你喜歡
采購管理供應鏈管理
淺析國有企業間接采購管理
淺談供應鏈管理前沿問題
淺談供應鏈管理前沿問題
淺析大數據環境下的企業供應鏈管理
連鎖零售超市的采購管理研究
ERP環境下的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研究
淺析食品企業存貨管理問題研究
淺議EPC模式下的石油化工項目管理
供應鏈管理導向下電力企業物資供應問題的研究
《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