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析李白樂府歌行的思想藝術特點

2018-10-24 02:03孫嘉欣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8年12期
關鍵詞:漢樂府歌行樂府詩

孫嘉欣

張家口市第一中學

李白是一位最能體現盛唐精神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大氣磅礴、雄奇奔放的樂府和歌行,另一類是自然明快、清麗雋秀的律詩和絕句。其中,樂府詩和歌行體詩更能體現李白自由、浪漫、豪放灑脫的個性特點。

一、樂府詩和歌行體詩

漢代,確切地說是漢武帝時期,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音樂機構——樂府。樂府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搜集和整理各地的民間音樂和民歌,并創作一些新的音樂作品和詩歌作品。它所搜集的民歌,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有這么幾個特點:一是現實性強,從多個角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二是語言通俗易懂,節奏簡潔明快;第三,是形式自由活潑,格律方面沒有嚴格的要求,語言以五言為主,有的還雜有三言和七言的句子。漢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有《木蘭辭》《孔雀東南飛》《陌上?!返鹊?。一般來說,這些詩歌都可以配上音樂進行演唱。魏晉、唐代以及后代的詩人,模仿漢樂府詩寫的詩歌,雖然不入樂,但也叫樂府詩或擬樂府詩。如曹操的《蒿里行》《觀滄?!?,李白的《將進酒》《行路難》《遠別離》等等。當然,擬樂府詩一方面吸收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創作經驗,同時又有所創新和發展,顯示出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歌行體詩,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后的樂府詩,有些詩題名為“歌”、“行”或“吟”等等,于是,就被命名為歌行體詩。樂府詩和歌行體詩,雖然名稱不同,其實沒有嚴格的區別。如果一定要找出二者的區別,大概主要有三點:一是歌行體詩的詩題中,一般有“歌”、“行”、“吟”等字,比如李白的《丁都護歌》《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的《兵車行》《麗人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等;二是樂府詩以敘事為主,而歌行體詩的抒情性更強,行文更加流轉酣暢;第三,樂府詩大多是以第三人稱的口氣來寫,而歌行體多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敘事和抒情。

二、李白樂府詩與歌行體詩的特點

李白的樂府詩和歌行體詩,主要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大量沿用漢樂府的舊題,但是有很強的時代精神和批判意識,表達了李白對現實生活的獨特感受。

《丁都護歌》這首詩,集中表現了李白樂府歌行的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嚴格來說,《丁都護歌》是一首歌行體詩,既有較強的敘事性,又有著濃厚的感情色彩。

丁都護歌

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萬人系磐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這首詩寫于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李白已經離開長安,開始再度漫游。當他漫游到江蘇丹陽一帶的橫山時,寫下了這首詩。這是一首描寫拉船纖夫悲苦生活的詩。

“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痹脐?,是個地名,是長江下游的一個繁華的商業區,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兩句是說,從云陽乘船北上,兩岸是商賈云集?!皡桥4聲r,拖船一何苦!”“吳牛喘月”是個典故。吳牛,指南方的水牛。據說,南方的水牛特別怕熱,看見月亮就以為是太陽出來了,就熱得直喘氣。在這句詩中,用“吳牛喘月”,既形容酷暑難耐,又含蓄地告訴人們,纖夫們過著牛馬一般的生活。云陽的繁華和商人的云集,就和那些衣衫襤褸、疲憊不堪的纖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碧鞖馊绱说难谉?,纖夫們渴了,喝什么呢?只能喝河水,而河水一半是水,一半是泥土,污濁不堪,難以下咽?!岸甲o歌”,指拉船的號子。纖夫們口里唱著拉船的號子,唱到傷心處,往往眼含淚水?!叭f人系磐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崩w夫們冒著烈日拉的那個船上,究竟裝的是什么東西呢?原來是“磐石”,磐石大概指的是太湖石,這些都是皇家或者貴族修建園林需要的東西。太湖石太多了,也太重了,即使成千上萬的人在拉船,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將它們拉完。

這首詩,典型地表現了李白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具有鮮明的時代意識和批判精神。李白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唐肅宗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鼎盛的開元盛世。然而,身處盛世的李白,卻敏感地意識到,這盛世的繁華,是由無數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創造的。而且,他們雖然創造了繁華的盛世,自己卻依然過著貧苦、艱辛的生活。這幅辛酸的纖夫拉船圖,與開元盛世的繁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李白更多的樂府詩和歌行體詩,則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色彩,集中體現了李白那種自由、浪漫、豪放的個性特點。如《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首詩,也是李白離開長安、再度漫游時寫的。離開長安以后,李白繼續在江淮(長江流域、淮河流域)一帶漫游。李白再度漫游,大概有這么幾個目的:一是通過游山玩水、借酒澆愁,發泄壯志未酬的郁憤之情,發泄對現實的不滿。第二個目的,是尋仙訪道,實現當神仙的夢想。當然,李白可能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繼續尋找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機會。

一般認為,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離開長安已經有八年了。當時,他和朋友岑勛(岑夫子),應另一個朋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邀請,一起到元丹丘的潁陽山居做客。潁陽山居,大概是元丹丘在潁陽山修建的一座別墅。他們經常在那兒一起飲酒賦詩?!秾⑦M酒》就是這時候寫的。

《將進酒》是漢樂府舊題,可以翻譯成“勸酒歌”,這類詩的內容,大多是寫宴飲游樂。而李白的這首詩,是借漢樂府舊題,來表達自己非常復雜的情緒。那這首詩表達了李白怎樣復雜的情緒呢?

我們先看詩歌開頭的兩組排比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币驗槔畎姿麄兯诘臐}陽山,在嵩山(中岳,河南鄭州市附近)的西部,離黃河不遠,大概是三十多公里。所以,這首詩首先借描寫黃河,作為詩篇的開端:說黃河水宛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奔向大海。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兩句是在感慨人生短促、時光易逝,把人的一生,說成是“朝”“暮”之間的事,一轉眼的功夫,滿頭的烏發就變白了。

開篇的這兩組排比句,非常巧妙地采用了一些修辭手法,取得了巧奪天工的藝術效果。首先有借喻:“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以黃河水的一瀉千里、永不復會,比喻時光的流逝,時光的一去不復返;還有夸張:“朝如青絲暮成雪”,用夸張的手法,感嘆人生短促,歲月匆匆;還有反襯:以黃河的宏大永恒,反襯生命的短暫渺小。這個開端寫得特別好,可以說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另外,通過這兩組排比句,我們也能感受到李白對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深深的感慨。

緊接著:“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痹谶@幾句詩中,詩人復雜的人生感受和無盡的思緒,如黃河水一般奔涌而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說我們得意的時候、順利的時候,就應該盡情享樂,不要辜負這美好的時光。那李白得意過沒有呢?他曾經在長安當過一年多的御用文人,似乎得意過,但是,那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夢,一眨眼的工夫就過去了,留下的只有失望和憤慨。所以,我們從“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中,感受到的不是李白內心成功的歡樂,而是壯志未酬的痛苦、失意和絕望,他是想通過這種及時行樂,來發泄內心的痛苦和憤懣。那李白是不是因為在長安遇到挫折,就否定自己,從此消沉下去呢?沒有。李白這個人一直是非常自信的,他是不會輕易消沉的。于是,他用樂觀的口吻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從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我們又可以感受到李白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態。下面的 “千金散盡還復來”,又體現出李白和常人的不同之處:一般人常常視錢如命,而李白把金錢看得很淡,從來不為金錢所左右。接著,詩人描繪了一場盛筵,他們“烹羊宰?!?,放聲高歌,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罷休。

我們再看詩歌的最后幾句:“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p>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保骸扮姽酿傆瘛敝腹γ毁F。李白說,功名富貴對我來說,根本不算什么,那就是過眼煙云??墒?,他接著又說:“但愿長醉不復醒”,這一句才是酒后吐真言。功名富貴對李白來說,難道真的就如過眼煙云嗎?其實,李白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在政治上成就一番功業,位至卿相,做帝王師,然后再飄然隱退,去當神仙。所以,離開長安之后的李白,并不能像陶淵明一般,真正超脫于功名富貴之上。他還是難以心平氣和地面對“仕途失意”這一嚴酷的現實。當他被唐玄宗有禮貌地請出長安,也完全沒有體會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輕松與自由,而是帶著滿腔的失意和憤懣離開的。所以,他才會通過這種醉生夢死的生活,來沖淡心中的痛苦和憤懣。然后,他由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又聯想到“陳王”曹植。曹植雖然才華橫溢,也有很高的政治抱負,但是,因為受到曹丕的猜疑和妒忌,一生郁郁不得志。最后的“與爾同銷萬古愁”一句,更是以夸張手法,展示了李白內心那種壯志難酬的感慨和無法排遣的苦悶之情。

所以,這首詩借漢樂府舊題,表達了李白非常復雜的思想和情緒:有對人生短暫而渺小的感慨,有懷才不遇的憤懣,有對功名富貴鄙棄而又難以真正超脫的矛盾和痛苦,還顯示了自己樂觀自信的情懷,同時,也多少流露出人生苦短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但總體來看,李白將自己那種“豪邁、灑脫、放蕩不羈”的個性氣質,融入這首詩中,使全詩洋溢著豪情逸興,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三)想象、夸張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李白的樂府歌行,還經常運用大膽的想象、夸張以及象征手法,來描寫自然山水和生活情景,以便淋漓盡致地抒發感情,表達對現實生活的復雜感受。

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歌行體詩。這首詩,又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也是李白離開長安后寫的。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經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的推薦,唐玄宗下詔征召李白入京,任命李白為翰林待詔。嚴格來說,翰林待詔不是個正式官職。所謂的翰林待詔,就是一些在某個方面有特長的人,被召集到翰林院。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陪著皇帝消遣娛樂。所以,李白在長安待了一年多,其實就是個御用文人,根本就沒有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機會。李白因此經常借酒澆愁,發泄心中的不滿。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春天,李白見自己在長安不能有所作為,就上疏玄宗,請求還鄉。玄宗是“賜金放還”,給了李白一大筆錢,很有禮貌地把李白請出了長安。

被迫離開長安的第二年,也就是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游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在出行之前,寫下了這首詩。

為什么在離開長安后不久、南游吳越之前,李白會寫下《夢游天姥吟留別》這樣一首記夢詩,而且,詩中天姥山的景色既高大雄偉又變化莫測,與現實中的天姥山相去甚遠?在詩歌的結尾,還非常突兀地寫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在心顏!”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夢游天姥山的情景,其實是采用想象、夸張以及象征等手法,象征性地描述了李白波瀾起伏的人生經歷和復雜的內心感受,是李白前半生心路歷程的縮影。

在詩歌的開頭,詩人首先描寫了一座想象中的天姥山,這座天姥山在云霞中時隱時現、勝似仙境。山勢高峻險拔,甚至超過了五岳,遮掩了赤城山。這座在李白眼中高大雄偉、令人神往的天姥山,似乎是李唐王朝最高權力機構的象征。李白對天姥山神往,也形象地展現了他渴望登上封建王朝的最高權力機構、一展自己治國安邦政治理想的迫切心情。

接著,詩人描繪了夢游天姥山的經過。詩人登臨天姥山之后,呈現在他眼前的,首先是一幅瑰奇壯麗的勝景:月明風清,淥水蕩漾;海日升空、天雞高歌。詩人也是沉浸在這幅勝景中,迷花倚石,流連忘返。這是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第一個階段的象征性描寫。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這一時期的唐王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思想文化多元發展。而李白經過長達十幾年的漫游之后,經過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薦,也如愿被唐玄宗征召,進入翰林院成為翰林待詔。這是李白人生的上升期,也是他最接近成功的時期。

但是,這一瑰奇壯麗、充滿浪漫色彩的勝景卻是曇花一現,轉眼間便暮色降臨、“熊咆龍吟”、陰云密布,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正當詩人內心充滿疑慮和驚懼的時候,忽然間“洞天石扉,訇然中開”,一個景色壯麗的神仙世界又展現在詩人面前。這一部分,似乎是李白進入翰林院、成為翰林待詔期間,內心感受的一個象征性描寫。李白進入翰林院的時候,唐朝雖然處于所謂的開元盛世,從表面上看,仿佛就像天姥山中那個景色壯麗的神仙世界一般,但是,唐朝在政治制度、用人機制以及機構設置等方面,存在著許多隱患和危機。再加上晚年的唐玄宗,獨斷專行、不思進取、沉迷于享樂,重用李林甫等奸臣,更加重了這些危機。李白雖然缺乏政治經驗,在政治上不夠成熟,不過,他似乎也隱約感覺到了這些危機的存在,也意識到了在這樣的環境中,自己很難有所作為。

從“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到詩的結尾,這是詩歌的第三部分。長安三年的經歷,使李白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了唐王朝潛藏的各種危機,認識到了封建官場的黑暗和鉤心斗角。從長安出來之后,李白一方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憤懣和不平,另一方面,他面對功名富貴,似乎比之前更超脫一些了,功名富貴對他來說,不過就是東流的江水,過眼的煙云而已。最后,道家回歸自然的隱逸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只有遠離那個等級森嚴、追名逐利的官場,寄情于自然山水,詩人才能保持自己人格的獨立和尊嚴,才能獲得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的灑脫與自由。

猜你喜歡
漢樂府歌行樂府詩
樂府詩中發展出早期敘事詩
長歌行
樂府詩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美育文化熏陶
長歌行
從音樂民歌看雅俗文化的融合
東瀛長歌行
雪域高原長歌行
漢樂府與杜甫的平民化書寫
漢樂府民歌敘事詩的口頭詩學特征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