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南北朝時期的南京古寺院

2018-10-24 02:03孫靖舒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8年12期
關鍵詞:佛殿建康私家園林

孫靖舒

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南北朝時期,中原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周邊的游牧民族政權開始入主中原,北方的佛教忠實信徒及傳教者進入中原,延伸到南方,佛教南傳進程加快。早期的佛教是圣物崇拜,即藏有舍利的佛塔,這種形式在北魏得到信奉和推廣,中原佛學急劇的豐富起來。由于佛教的迅速擴張,使得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追崇佛學,信眾群體擴大。南朝佛教團體經濟實力壯大——以南朝都城建康最為突出,極大地推動了佛教寺院的修建,而更多寺院的落成又加速了佛教的發展。

一、寺院佛塔與佛殿

南京作為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南朝佛教最興盛的地區。目前由南北朝時期在南京初建,且留存下來的可考的寺院有雞鳴寺、棲霞寺、幽棲寺、方山定林寺等古寺院。但這幾座寺院都幾經戰火毀壞,現有的建筑遺存也都是在原址基礎上于明清重建,沒有留下完整的寺廟遺址,只能通過列舉同一時期北方和南方留存下來的寺院遺址、現有史料和文獻進行研究分析。

佛塔隨佛教傳入中國,在后漢末年,佛塔建筑就已經風行全國了。據《后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丹陽人笮融建了一個規模很大的廟,廟內有一塔,塔上有塔剎,叫上累金盤,一層層金盤盤坐在頂上。這種塔的形象后來就變為佛教塔,是區分于中國傳統閣樓建筑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一般來說,佛塔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筑,逐漸收攏。佛塔傳入中國后,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檐式塔。

南北朝時期的佛寺,是早期傳入的受印度影響形式的寺廟,建康的很多寺廟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北魏時期建造的大同云岡石窟寺廟遺址是標準的例子。與此同時南北朝寺廟建筑中的主體建筑開始出現由佛塔向佛殿的轉變過程,供奉佛像的佛殿逐漸成為寺院的主體,這是佛教建筑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結果。佛殿對塔的主體地位的替代,體現的實際上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過程。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辟塔院。這一時期的寺院建筑布局呈現一定的規律:總體呈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后建筑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后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筑之美就響應在佛塔與佛殿的錯落,簡繁與遙遙相對之間。

二、寺院園林

寺院園林則是隨著寺院建筑的發展而出現,它的大量產生與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有很大關系。寺院園林的發展是因為寺院經濟的發展帶動寺院的興建,也因為南北朝時期的清淡之風加強了工匠對自然的理解和對返璞歸真精神狀態的追求,寺院建筑在功能上也需要一些幽靜的空間以利于僧道的修身養性,因此大多寺院建筑都選在深山幽谷中營建,氣氛清幽寧靜,環境自然清新,本就是天然美景所在地,因此只要將其中的某一區域稍加整理、設計即形成優美的小園林。

隨著佛教在江南進一步發展,寺院園林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相當可觀,建康城內外更是遍布寺院園林。六朝建康寺院園林分布有兩大特點:一是天下名山僧占多。建康城內外的雞籠山、覆舟山、石子岡、棲霞山、牛首山、鐘山等均被佛寺占據,其中又以鐘山佛寺最為密集。二是里中有寺,即居民與寺廟緊密結合在一起。梁朝大同年間,為了擴建阿育王寺,“敕市寺側數百家宅地,以廣寺域,造諸堂殿并瑞像周回閣等,窮于輪奐焉”(《梁書》卷五四《諸夷·海南·扶南國》)?!澳铣陌侔耸隆睅缀鯘B透到都市的每一個角落。

建康的寺院園林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城市型、山林型和綜合型。城市型一般位于城市的近郊,寺周圍無園林環境,常帶有獨立的寺院,園內以人工造景為主,其風格和構景特征與私家園林差異不大。如烏衣巷的山齋寺,系梁朝謝舉舍宅而建。山林型一般位于自然風景優美的山林中,寺外有山林環繞,其主要構景方式以自然景觀為主。如棲霞寺系南齊隱士僧紹舍宅建成,既有南朝各代雕刻的石窟,更多的是自然美景,環境清幽,引人入勝,至今仍然是南京著名的風景勝地。綜合型一般位于風景條件較好,地形條件復雜的近郊,兼有前兩者的特點,既有自然景觀為主的構景,也有人工景觀為主的構景。如建康城南的南澗寺,“寺園接連南澗,因簼起重啟,若鱗相及。飛閣穹窿,高籠云霧。通碧池以養魚蓮,構青山以棲羽族。列植竹果,四面成蔭。木禽石獸,交橫入出”(《續高僧傳》卷六《慧超傳》)。

三、信眾基礎與文化基礎

南北朝時期佛教達到空前繁盛的階段,從士民到皇帝幾乎都是佛教徒,從南梁武帝多次舍身到寺廟這個事情足以看出佛教實力受到統治者重視,并成為統治階級的政治工具。一方面沿用僧官制度管理宗教,允許佛教高僧參與政治,名僧加入統治者的智囊團,甚至參與謀劃軍國大事;另一方面因為佛教在建康有著良好的信眾基礎,小到平民百姓,大到王公貴族都經常施財捐錢,有時甚至舍宅為寺。平民百姓尚且只能到寺院里聽取佛音,王公貴族將高僧請到私家園林進行佛事活動則屢見不鮮。南齊竟陵王蕭子良和謝靈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經常招攬天下名僧在自己的私家園林進行佛事活動,與當時著名的僧人都有交往甚密。謝靈運的始寧墅里就建有很多僧舍,很多僧人都到這里弘過法。

六朝是一個“文”自覺的時代,這種“文的自覺”是與園林緊密相關的,園林在反映時代文化方面有著超越其他精神藝術形態的優越性。六朝雖已逝去,但園林為我們提供了拓展六朝文化的切入點。在時局動蕩命途多舛的年代里,在玄佛思想的盛行的文化氛圍中,園林的崛起使得士人們找到了一個精神寄托的場所,士人們不但將這種寄托放入了私家園林里,也放入了寺觀園林里。建康寺院園林化一方面是佛教受僧侶要求清凈修行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受私家園林影響的結果。佛教徒為了修佛,一般都在一些風景極佳的地方修建寺廟,這些優美的自然環境容易使寺院園林化,加上六朝名僧都是玄佛共通,內外兼修,更導致了他們對園林山水的偏好之情,因此在營造寺廟精舍時,巧置泉石,盡幽居之靜。另外受私家園林影響,官僚貴族、士人和僧侶在修筑寺廟時也在寺廟中建有園林景觀,簡直與私家園林無異。

由佛教在南北朝的信眾基礎和文化基礎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南北朝時期佛與政治不分家,以皇家帶頭,士民對佛教的癡迷程度幾近瘋狂,使得這一時期的佛教滲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士人以此麻醉自己縱情山水,放浪形骸,沉迷佛理,逃避著現實,無疑加速了南朝的滅亡。

四、結語

佛教作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對世界文化影響深遠,給世人留下了一大批瑰寶。在國內,從佛教傳入漢地起,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與原有的中原文化相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漢地佛教。而現今遺留下的寺院古剎、佛塔等數量遠不及過去的一半,尚能存留的寺院也都非始建之時的樣子,大都幾經戰火,改頭換面很多次,但還是在初建時的地址,少有遷址,令人欣慰。但遺跡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依然迫在眉睫。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國務院曾下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作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就意味著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對優秀文化的弘揚已然是現在文化工作者的一大任務,同時也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猜你喜歡
佛殿建康私家園林
商山銀花
方一新《建康實錄釋詞》手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王冕長明燈下苦讀
北京老城內私家園林的保護與利用研究
明清瓷器上的《西廂記·佛殿奇逢》圖像研究
南寺
中國園林前世今生
中國佛寺布局中心由“佛塔”向“佛殿”轉化原因淺析
從劉裕運籌建康保衛戰想到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