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微創手術方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對比研究

2018-10-25 13:30宋晉剛崔易坤尹振宇趙兵黃海峰羊剛毅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 2018年5期
關鍵詞:孔鏡椎板椎間

宋晉剛 崔易坤*尹振宇 趙兵 黃海峰 羊剛毅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最為常見的脊柱退變性疾病,病變突出的髓核刺激或壓迫硬膜囊及相應的節段神經根,引起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間歇性跛行等癥狀。本病癥人群中發病率高,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治療手段多樣[1],其中微創手術治療越來越受到患者和醫師的青睞,比較常見的有小切口髓核摘除、微創通道下髓核摘除及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三種。我們通過對我院脊柱外科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微創治療的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探討不同微創手術方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策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脊柱外科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治療的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例,其中小切口開窗手術60例(A組),微創通道手術30例(B組),椎間孔鏡30例(C組)。A組:男41例,女19例,年齡30~70歲,年齡(40.1±10.2)歲,病程3~25個月,平均(9.1±1.2)個月,L4-5椎間盤突出39例,L5-S1椎間盤突出21例。B 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8~72歲,平均(42.3±9.6)歲,病程7~28個月,平均(10.2±1.3)個月,L4-5椎間盤突出20例,L5-S1椎間盤突出10例。C組:男22例,女8例,年齡31~75歲,年齡(41.6±9.2)歲,病程7~31個月,平均(9.6±2.5)個月,L4-5椎間盤突出18例,L5-S1椎間盤突出12例。

1.2 治療方法

A組:患者持硬麻后俯臥位,消毒鋪巾,C臂定位后以病變節段腰椎間隙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長約5 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沿患側棘突剝離,顯露病變節段椎板,椎板咬骨鉗咬除椎板下緣開窗,剝離并切除黃韌帶,分離顯露硬膜囊及受壓神經根,游離保護神經根,髓核鉗摘除髓核組織(見圖1A),必要時擴大神經根管,沖洗縫合,放置引流管。術后臥床1周下床活動。

B組:患者持硬麻后俯臥位,消毒鋪巾,C臂定位后以病變節段腰椎間隙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長約2cm,插入逐級擴張管道,撐開并固定管道系統,顯露病變節段椎板,再次確認通道位置無誤。椎板咬骨鉗咬除椎板下緣開窗,剝離并切除黃韌帶,分離顯露硬膜囊及受壓神經根,游離保護神經根,髓核鉗摘除髓核組織(見圖1B-C),必要時擴大神經根管,沖洗縫合,放置引流條。術后臥床2~3天下床活動。

C組:患者俯臥位,持硬麻或局麻,根據節段及髓核突出部位選擇側方椎間孔或后方椎板間入路。9例 L5-S1穿刺困難者行椎板間入路,其他21例選擇椎間孔入路。C臂透視下確定病變椎間隙的體表投影,并畫線標記穿刺點,尖刀切開皮膚小口0.5 cm~1 cm,多次C臂正側位確定穿刺針位置良好后,植入導絲,固定導絲拔出穿刺針,逐級擴展套管,必要時用環鋸行關節突成形。置入工作管道,插入椎間孔鏡,鏡下分離顯露椎間盤髓核,探查神經根受壓情況,摘除髓核組織,松解神經根,射頻止血及纖維環成形(見圖1D-F)。拔出工作管道,縫合1針。術后臥床0.5天~1天下床活動。

三組病例術中均未出現大出血、神經損傷、腦脊液漏等嚴重并發癥。

1.3 觀察指標

1.3.1 一般情況

記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下床時間、住院天數等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1.3.2 腰痛及下肢放射痛

采用 VAS疼痛評分標準來評價:根據疼痛程度分為0~10分,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9分;劇烈疼痛10分。記錄患者術前、術后隨訪的相關數據。

1.3.3 療效評定

采用改良Macnab標準[2]進行療效判定,優:癥狀完全消失,恢復原來的工作和生活;良:有輕微癥狀,活動輕度受限,對工作生活無影響;可:癥狀減輕,活動受限,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差:治療前后無差別,甚至加重。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其中連續性變量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三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分類變量的比較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組內采用單樣本 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檢驗;同組不同時間點評分采用Friedman檢驗,多重比較采用Wilcoxon檢驗,組間不同時間點評分比較采用U檢驗。<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比較

三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下床時間、住院天數進行比較,有統計學意義(<0.05)。C 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A、B組;A組出血量明顯大于B、C組;A組切口長度明顯大于B、C組;C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 A、B組(見表1)。小切口手術術中需要沿一側棘突、椎板剝離肌肉,椎板拉鉤和開窗可能會損傷部分關節突,對腰椎穩定性有一定影響,通常術后需要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大概1周。Quadrant微創系統是基于后路椎間盤鏡技術發展而來,不采用小切口手術沿一側棘突旁剝離,而是通過擴張套筒的逐級擴張來顯露病變間隙,減少了對椎旁肌肉的損傷,術后臥床時間短,大概2~3天。椎間孔鏡技術完全不損傷骨性結構,對脊柱的穩定性幾乎沒有影響,理論上術后即可下床活動,但患者術后穿刺點疼痛,大概0.5天~1天下床。

表1 各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下床時間、住院天數

表1 各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下床時間、住院天數

注:a與A組比較<0.05;b與A組比較<0.01;c與B組比較,<0.05;d與B組比較<0.01。

組別 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切口長度(cm)下床時間(天)住院時間(天)40±10 50±10 5±2 7±2 10±3 60±15 20±10a 0.7±02bd A組B組C組3±1a 5±2a 7±2 90±30bc 10±5bd 1±0bd 5±2bc

2.2 腰腿痛VAS評分比較

三組患者術前、術后、術后1、6、12個月腰腿痛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 2)。

表2 各組微創手術前后腰腿痛VAS評分比較(分)

表2 各組微創手術前后腰腿痛VAS評分比較(分)

組間比較,>0.05。

組別 術前 術后 術后1月 術后6月 術后12月A組B組C組8.20±0.65 2.52±0.61 2.10±0.56 1.60±0.35 1.01±0.56 8.15±0.55 2.63±0.56 2.15±0.62 2.20±0.44 1.65±0.52 1.02±0.48 8.18±0.76 2.55±0.65 1.52±0.38 1.15±0.51

2.3 治療前后療效評定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改良Macnab法比較,優良率均>90%,各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 3)。

表3 各組療效評定(n=20,例)

圖1,A小切口椎間盤髓核摘除;B、C微創通道下椎間盤髓核摘除;D-F椎間孔鏡下顯露神經根并摘除髓核。

3 討論

隨著脊柱外科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術后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手術微創化逐漸成為外科治療的主流趨勢。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脊柱外科常見疾病,目前的微創手術治療主要有小切口開窗、微創通道、椎間孔鏡等三種方式。小切口椎板開窗髓核摘除是經典的傳統術式,其創傷小、對脊柱穩定性破壞小,技術要求相對不高,不需要特殊設備,為廣大脊柱外科醫生所熟悉和使用。該技術應用最廣,從基層醫院到教學醫院均有醫師采用。術中需要沿一側棘突、椎板剝離肌肉,椎板拉鉤和開窗可能會損傷部分關節突,對腰椎穩定性有一定影響,通常術后需要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常見的并發癥有腰痛、手術節段錯誤、硬脊膜撕裂、復發等。術后復發行需二次手術的病例,因椎旁及椎管內粘連嚴重,手術通常比較困難。

Quadrant微創系統是基于后路椎間盤鏡技術發展而來,不采用小切口手術沿一側棘突旁剝離,而是通過擴張套筒的逐級擴張來顯露病變間隙,減少了對椎旁肌肉的損傷,術后臥床時間短。與 MED治療單節段椎間盤突出比較,兩種手術療效相近[3]。但該術式在直視下操作,避免了鏡下手眼分離,不改變醫生的手術操作習慣,學習曲線短。該設備相對簡單,費用不高,易于在縣級醫院開展。由于該設備可以解決后路手術大部分病例,譬如骨折、椎管減壓、椎間融合等問題,應用比較廣泛。常見的并發癥有手術節段錯誤、硬脊膜撕裂、復發等。比較小切口手術,術后復發行二次手術的病例,因椎旁不做棘突和椎板剝離,粘連較輕,手術相對容易。

近年來,內鏡技術的應用將脊柱外科的發展推入新的微創時代。比較傳統手術方式,在減少手術創傷、縮短手術時間、減小切口長度、縮減住院時間等方面均有大幅改進[4],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手術的近期和遠期療效均得到臨床醫生及患者的廣泛認可[5]。椎間孔鏡技術技術利用不同于傳統的手術入路,經Kambin三角摘除突出的椎間盤髓核組織,完全不損傷骨性結構,對脊柱的穩定性幾乎沒有影響,術后即可緩解疼痛、下床活動。利用視頻系統可以放大64倍進行內鏡下精細操作,能清晰的辨別神經根及椎管內結構,避免無效損傷。操作利用生理鹽水為介質,有一定的灌注壓力,可以減少術中滲血和術后粘連。早期由于技術單一,學習曲線長,該術式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近年來隨著穿刺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成熟,從經典的YESS技術,再到切除部分下位椎體上關節突的TESS技術的不斷發展改進[6],椎間孔鏡已經能夠處理包括神經根管狹窄、輕度椎管狹窄的各類椎間盤突出癥。根據髓核突出的類型及影像學特點采用椎間孔入路或椎板間入路[7-9],患者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及椎管狹窄情況進行關節突成形[10],以及鏡下環鋸、鏡下磨鉆等新工具的研發,可以對椎管及神經根管擴大、減壓,進一步豐富了該技術的手術適應癥。椎間孔鏡技術在中大型醫院得到廣泛應用,深受許多脊柱外科醫師的喜愛和患者的追捧。但由于內鏡操作不同于傳統的手術操作,鏡下操作需要手眼分離,入路也跟開放手術大相徑庭,無論采取何種入路其臨床學習曲線普遍較長[11]。該技術的穿刺定位較為復雜,鏡下操作技術要求精準,必須積累一定的脊柱開放手術經驗后才能開展,且設備昂貴,這些主觀及客觀條件都一定程度限制了此類技術在基層醫院的應用。應用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要嚴格把握適應癥,術前結合影像學表現進行充分、細致的手術設計,精準操作保證手術療效,才能減少神經根損傷、硬脊膜撕裂、血腫、感染、臟器損傷、減壓不徹底等并發癥[12,13]。對于術后復發行二次手術的病例,因椎旁及椎管內結構無粘連,手術通常比較容易,可以進行再次甚至多次翻修。

我院脊柱外科緊跟學科趨勢,先后開展了小切口、微創通道及椎間孔鏡技術,對三種微創手術方式均有熟練掌握。為了更好的開展椎間盤微創治療,我們選擇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治療的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例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術前、術后、術后1、6、12月各組腰腿痛 VAS評分、改良 Macnab療效評定無顯著性差異(>0.05)。三種手術方式臨床效果滿意,均能很好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但各組在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下床時間、住院天數有顯著性差異(<0.05)。椎間孔鏡具有損傷更小、恢復更快、住院時間更短等的優勢[14,15],但要求醫師具有豐富的開放手術經驗并進行專門的培訓和學習。比較而言,傳統的小切口手術簡單易行,無需特殊設備,便于在基層醫院開展;微創通道肌肉損傷小,技術易于掌握,設備簡單,可以在縣級醫院開展;椎間孔鏡設備要求高,學習曲線長,技術要求高,設備昂貴,適宜在市級及以上醫院開展。筆者從事脊柱微創的相關研究,對三種術式均能熟練掌握,最先主要是行小切口髓核摘除術;后來因添置了微創通道,在通道下行髓核摘除;再后來添置了椎間孔鏡,在內鏡下行髓核摘除。本文三組患者的手術均由筆者親自主刀完成,保證了技術操作的相對穩定。在隨著設備而改進手術方式的過程中,自身的體會,即設備和器械的發展促進了脊柱微創外科的發展,但手術醫師不能一味依賴于精良的設備,更應該牢固樹立微創的理念,根據醫院及科室的具體條件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三種術式各有優勢。微創不僅僅是形式,其精髓和實質是減小手術創傷、加速術后康復,以最小的創傷達到最好的效果。

本研究顯示,小切口開窗、微創通道、椎間孔鏡等三種微創方式均能有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應根據當地醫院條件及醫師技術選擇適當的微創手術方式。

猜你喜歡
孔鏡椎板椎間
椎板間隙入路PTED治療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及對其術后疼痛的影響
脊柱椎間孔鏡治療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價值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聯合選擇性神經根阻滯術對單節段DLSS術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響
微創經椎間孔腰椎椎間融合術治療單節段腰椎滑脫癥的臨床研究
經椎間孔鏡一次性治療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
頸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與頸后路椎板切除減壓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對比研究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與傳統椎板開窗術式治療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對比
椎管減壓并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腰椎滑脫癥的療效分析
椎板間入路經皮內鏡技術微創治療鈣化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
腰椎間孔狹窄癥致狹窄因素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