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臺告白:我的煩惱你懂嗎?

2018-10-31 02:04吳安奕
科學Fans 2018年9期
關鍵詞:同理家長孩子

吳安奕

“媽媽,對不起,我成不了別人家的孩子!”

由湖南衛視播出的—檔青少年健康成長心理釋放表述節目中,—位叫景頤的小姑娘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煩惱也是我們許多人童年時的陰影,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景頤的家人總是把她和她那個“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閨蜜做比較。而嚴厲的母親對孩子的打擊式教育,令這位小姑娘感到傷心又無奈,她大聲告訴自己的母親,“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的孩子也很努力!”

原來,給孩子們—個宣泄的平臺,我們可以聽到他們內心有這么多的煩惱和情感積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心理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需要得到傾訴和疏導。

所以,本期《科學Fans》也專門為大家準備了—個“天臺”,不過這個臺子可不是讓你們學世界杯球迷那樣玩兒的,而是請大家勇敢站上去,將心聲和訴求都大聲說出來。那些青春期的煩惱和憂愁,你們說出來,我們在下面聽著,再邀請心理學專家為大家一—解答,—起找出內心的癥結。

自我發展

青春期是人生的黃金階段,也是“危險期”。隨著生理發生快速巨大的變化,少男少女們的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卻未完全成熟的過度階段,自我意識開始增強,情感發展與現實的矛盾也逐漸顯露。

1 “我對自己太沒自信了!”

“我因為體重腿粗,特別沒自信,對自己的發型服裝也沒自信,有時候會覺得不自在。我知道應該樂觀向上,也在盡力控制吃東西的量,盡量減肥,但還是會有點忍不住,也很煩躁。我不喜歡自己這樣,很想改變,但是很難堅持。然后就更不喜歡堅持不了的自己,也不喜歡討厭自己的自己。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沒有明確的目標吧!”

青春期的任務:自我同一性

在青春期,經常會出現的就是自大的情感和自卑的情感,甚至兩種情感會交替出現。簡單來說,就是青少年朋友們有些時候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全身活力無限,有些時候又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距離完美太遙遠,從而灰心喪氣。這是因為青春期的時候,大家對自我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接納。

這里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發展心理學概念,叫自我同一性。關于自我同一性目前并沒有—個普遍接受的定義。美國心理學家艾里克.埃里克森認為,約從12歲到18歲這一階段的發展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亂感,體驗忠誠的實現。其中自我統合是指個人的內部和外部的整合與適應之感。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這個階段,埃里克森提出了“延緩期”,認為對同一性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最后能導致個人整合的一種更高級的形式和真正的社會創新。

完成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一個重要的任務,這個概念在這個案例中的體現就是,這位同學很難把“想象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甚至是“他人眼中的自己”“同一”起來。

自我同一性

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整合為統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度,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標和信仰。

·他人的評價

還有一點就是“他人眼中的自己”。也許在他人的眼中,并不會過分關注你的一些缺點,他們更看重的可能是性格、愛好等其他方面。有些女孩子很容易把自己外貌上的缺點擴大化,覺得別人總是關注自己的缺點,其實就是和“別人眼中的自己”有偏差了。

只有慢慢學會把“理想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以及“他人眼中的自己”重合起來,這類內心沖突才會減少。

·想象中的我Vs.現實中的我

比如對自己外貌上的不自信,那就要看這位同學到底是以什么標準在要求自己。如果是以明星和模特身材來要求自己,那這個就是“想象中的自己”,想象中,覺得自己“應該”這樣。

但事實卻是,她可能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女孩子,而很多明星和模特的顏值和身材都是普通人中的佼佼者,并不是屬于常態分布的人群,甚至還需要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去維護。如果大家都用這種標準來要求自己,那未免有點脫離實際。普通的女孩子可能就是身材不那么完美,身上肉多一點,或者個子矮一點,或者五官有不完美的地方,這是普通人的正常狀態。而且普通人,尤其是學生,學習任務重,也沒有金錢、精力和時間去打造理想的身材和外貌,光靠偶爾節食來減肉,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像案例中的這位女孩一樣拒絕接受“現實中的自己”,那就像魚兒拒絕生活在水里,一定會很痛苦。

學會接納自己

任何改變都是很痛苦的。要改變長期習慣的積累,就相當于和過去長久的自己作對。要求改變自己和喜歡自己并不矛盾,是兩個問題。我們喜歡接納—個人不會要等他變完美才接納他的。難道腿沒辦法變細,你就不喜歡自己了嗎?難道沒瘦下來,你就不是—個可愛的女孩兒了嗎?也許你身上更多的美好,正等待著你去發現,當你發現了自己的優點,別人才會更容易看到你的光芒??梢栽囋囉谩敖邮茏约?,但是想變得更好”代替“討厭自己,避免變得更差”的想法。

2 “我是不是缺乏同理心?”

“我不知聲我是不是缺乏同理心!我看到明友受傷或者難過的時候,并不能引起同感,雖然沒有對他人造成不好的影響,但是我卻感覺自己缺乏同理心,這樣的我是不是很自私?我不想成為一個自私的人呀!”

別對自己過于苛刻

同理心也叫移情,或者感情移入,即當一個人感知到對方的某種情緒的時候,他自己也能體驗到相應的情緒。容易移情是青少年情緒的一項重要特征。

其實,我想我們對“同理心”的理解可以更寬泛些,不用這么具體。有些事情我們自己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沒有經歷過的,當然很難感同身受。比如一個女孩是在男女相對平等的環境下長大,就無法對一些女性所表現的那種強烈的不平和憤慨有相同體驗。但是“同理心”意味著,就算你沒有相同的體驗,也會尊重對方表達的權利。比如這個女孩不會隨口說那些控訴自己遭遇性別歧視的女性是過于敏感或者偏激,也不會不準她們表達。

每個人都會遇見一些對方未曾經歷的事,不能隨便否定這一點,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幸運就嘲笑別人的不幸。我覺得能用這種比較寬容的心態看待對方的事,也算是同理心的—種了。

比如案例中的同學,朋友受傷你不能感同身受,但是能接受“這件事對她傷害很大”這個事實,也算是同理心了。這個并不是自私,只是因為年紀和經驗的限制,對很多事情暫時無法去體會而已。但是同情和憐憫他人是人類的美德,你只要有這種害怕傷害別人的謹慎,對方一定也能感受得到,并且對你充滿感激。

“隨著心理生理的日漸成熟,青少年的交友需要日益迫切,再加上社交網絡的影響,人際交往也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困擾或障礙?!?/p>

3 “我是不是有輕微社交恐懼?”

“我不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以前還有不少能說上話的人,也交到了至今依然親密的朋友??墒菑哪骋欢螘r間開始(高二左右),我開始不知如何與人交談,甚至到了一開口就沒人接上話的地步。到了大學,室友有時會叫上她的朋友和我一起學習、吃飯,我都沒辦法和他們自然地說話(對方并不是難以相處的人)。有時我想說話,腦子里卻一片空白。明明不討厭對方,但卻找不到想說的話,感覺很失禮,室友一片好心卻被我搞得很尷尬。特別討厭自己這樣,又不知道怎么改變。不僅如此,面對其他人也是,不管熟不熟,我寧可玩手機也不想再口說話。我究竟怎么了?

“孤獨感”與“渴望親密”并存

這是青春期非常常見的內心沖突,幾乎每個人進入中學之后都有這樣的一種體驗:非常希望建立自己的私人空間,比如要求父母進自己房間得先敲門,抽屜里明明沒什么東西卻要上把鎖,自己的筆記本其實也沒寫什么秘密,但是自己同桌不經過同意翻動就會很生氣,很想自己獨處冷靜冷靜,很害怕被打擾。與此同時,內心卻渴求被人理解,被人關心,被人接納,這就是青春期典型的心理沖突。

大家要知道這是一個言行不一致的矛盾:一方面拼命保護別人理解自己,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這種內心沖突對于我們都要學會如何在人際交往中建立自己的界限和如何表達自己。

·建立界限

學習建立界限的意思就是你要讓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界限剛進入青春期的同學還是被長輩們當孩子看待,周圍的同伴也人之間的界限,所以有些時候就會矯枉過正,索性就擺出一副

·表達自己

表達自己的意思就是你要學會把自己的想法用一種對方能對方的一些信息。換句話說,要能在同伴中建立和諧穩定的關系

外面的世界

案例中的這位同學,讓我想起—位一面之緣的朋友,她在家某次聚會中,她很自然地說起一些我們完全不感興趣或者甚至事……我當時覺得那可能是對她來說很重要的事,可我們周圍全不知所云。

也許當我們活在內部喧囂的世界時,免不了會與外部的軌”,才會出現交流不暢的情況。

如果可以先多關注一下“外面的世界”,當我們對周圍都有所了解的時候,大概就能很自然很輕松地打開話題了。

4 “我好像喜歡上一個男孩子!”

“我有一個喜歡的男孩子,超喜歡,比我小一點,因為共同的愛好,我們在網上認識了對方。后來,我為他創作的曲子填詞,被他的才華折服,好感度蹭蹭上漲,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到了他的聲音,那一瞬間就控制不住地徹底喜歡上了!后來也見過面,但因為很多原因,比如他有一起玩的親密他伙伴(女生),比如學業壓力、時差和異地(他在國外留學)等等,我們只是相互開玩笑試探,對未來我不敢想。有時候又覺得自己不是真的喜歡他,心情起起伏伏,不敢也不想隨意做出承諾!”

想象階段的愛戀

這個案例中的告白夾著很多對戀愛的朦朧想象,因為如果兩個人沒有真實的相處,只是互相有好感的話,這些都算是“想象階段的戀愛”,或者說“喜歡”。這個階段是非常美好的,也是將來真正要進入戀愛階段的準備。不管將來跟你真正戀愛的人是不是他,你都可以從中受益。

·價值取向的折射

其實這段經歷已經朦朦朧朧折射了這位同學在感情上的一些價值取向。

1.善良,在感情中有道德感

雖然對方的CP只是虛擬世界里的,她依然懂得克制好感,不露聲色,這種習慣會在將來規避掉一些禁忌戀愛的風險。而禁忌的、不倫的戀愛很容易受到各種傷害,不但涉及道德問題.而且投入大、風險高,回報也很小。

2.“不能告白也可以做朋友”

喜歡一個人卻不會過于迫切地入侵對方的生活空間,代表她是—個在感情里懂得給對方留余地的人。

兩人的關系是否能前進一步,她不但會多方面考慮,而且也把決定權禮貌地給予對方,且不過分干涉,這代表在以后的感情里,相對來說她是一個人格比較獨立的人。我們總是更喜歡和人格獨立的人相處,因為人格不夠獨立的話,會在對方身上寄托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對方感到恐慌和疲倦,很難結到良緣。

正視不成熟的喜歡

案例中的女孩擁有很美好的品質,否則也不會跟對方做到目前的“互相喜歡的好朋友”的地步。但這段經歷也顯示了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由聲音迷戀上對方。由對方的—個優點而喜歡上,是青春期女孩在情感上—個很感性的表現。

喜歡他,因為對方聲音好聽,喜歡他,因為對方打球很厲害,喜歡他,因為對方成績很棒……這種了解是非常片面的。所以我們讀書時,會經常聽到女孩談論喜歡的男孩有某方面的優點,但真正進入戀情階段,你要她們談自己男友,或者丈夫的優點,她們反而會比較茫然:好像很多優點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很適合自己,一看見他就覺得十分安心。

不過話說回來,好聽的聲音、英俊的面容、帥氣的球技、出色的成績,都是很美好的東西,這也反映了青春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青春期對異性的朦朧愛戀是非常寶貴的經驗,要正視它的不成熟和脆弱,也要珍惜它的純潔和美好,用一種學習的心態去學習怎么愛一個人,怎么發現更好的自己。

龍應臺說:“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迸c家人的溝通是彼此傳達愛、尊重與理解的最佳橋梁。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自己選擇的權力,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力,聆聽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5 “填志愿去了不想去的學?!?/p>

“我在放假期間就一直很焦慮,因為我要上的大學不在我喜歡的城市,不是我喜歡的學校,念的也不是是喜歡的專業。當初我被家里逼著填了志愿,但我一直非常不甘心。同班同學中,高考分數比我低的,寧愿就讀二本院校也要出去見見世面,而我卻只能待在這個熟悉的地方,很不甘,卻沒有解決的辦法!”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集結,通過兩代人的心靈碰撞,價值觀磨合,增強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架起了親子關系的橋梁。

控制欲與依賴心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大約從女孩11歲、男孩13歲開始,青春期的風暴就來了。他的女兒安娜在父親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關于青春期的發展,個體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從父母那里擺脫自己,從父母的從屬關系中分離出來,情感上又是痛苦的。

進入青春期之后,我們發現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了,這種情況更多出現在控制欲特別強的家長和依賴心特別重的孩子身上。有趣的是,這類家長和孩子,往往是成對出現的。

家長無法接受孩子成長的事實,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還想像小學生一樣控制孩子的決定,那勢必會遭到孩子的強烈反抗。而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人格漸漸獨立,很多事情可以自己拿主意,雖然嘴巴上叫著要家長尊重自己,但卻很容易被家長所影響,便會出現案例里這位同學這種嘴上埋怨著家長,行為上卻不由自主地遵從著家長指令的情況。對家長感到憤怒的孩子,多半在人格上沒有辦法和家長脫離共生關系,他們內心深處渴望家長給自己獨立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卻對“獨立”有莫名的畏懼。

Link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有4個本質特征:尋求新奇事物、積極參與社會、情緒強烈,并不斷進行富有創造力的探索。與童年期相比,他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發生了重要改變,也暴露出潛在的問題。

學會做出獨立判斷

畢竟大家都還不夠成熟,要怎樣知道自己的決定是不是正確的呢?比如案例中的這位同學,家長逼著填志愿時,如果要堅持自己的意愿,家長是沒辦法時刻盯著你的。歸根到底,其實是對自己的選擇并沒有一個確切的想法,對自己能選的學?;驅I沒有把握,也害怕自己出錯,所以就會在父母的“威逼”下做出選擇。

但隨著我們的成長,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力日益減弱,他們對我們的看管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無微不至。不過他們往往也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就像他們讓你選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對于你大學四年如何克服痛苦學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的過程,他們是看不到也幫不上忙的。

這類父母考慮問題往往不夠成熟,也不夠全面,但后果卻是孩子自己來承擔。高三填志愿時,孩子也已經十八歲了,應該知道這樣聽從父母的安排,后面要面對的是什么,之后的不甘心就只能自己買單。這并不是父母的事情,而是一個缺乏主見的孩子盲從父母的安排之后,需要承擔的后果。

自己做的選擇自己承擔。不然讀著不喜歡的專業事小,將來做不喜歡的工作,接觸不喜歡的人,那父母能幫忙解決嗎?不能。如果想父母真正尊重自己,那自己就要先拿定主意。想要這個社會承認你,你就要先有自信和勇氣。

但愿大家都能在青春期意識到,父母雖然很愛我們,但是他們做的決定都是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可以聽取,但不可盲從。因為這個時代在不斷發展,作為新一代人,會遇見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挑戰,有些經驗是要自己積累的。

Link

從未開化種族的成人禮中,青少年直接面臨的問題表達得非常清楚:

1.從家庭羈絆中解放出來,并且成為部落的一員;

2.自身的糧食要靠自身努力獲得,即面臨職業選擇的問題;

3.青少年已經達到性成熟并已經具備生殖能力,這個事實要獲得確認;

4.作為成熟的人必須具備世界觀的形式。

結語

“誰的青春不迷茫!”伴隨著青春期的成長,同學們的心理發展水平跟不上生理上的急劇成長變化,就容易造成很多發展不平衡的狀態,產生很多內心的沖突。

美國心理學家何林沃斯最早提出青春期心理性斷乳的說法,指青少年在發育成長中要求擺脫父母或監護人的監護而形成獨立人格的過程。但期間若出現認識錯誤,則會引起生理疾病或心理不適應。

在這個階段,同學們開始擁有青春期該有的思維品質:獨立性和批判性都有了顯著發展,但對問題的看法還常常只顧部分。此時,家長和老師就成了最佳傾聽者和引導者,幫助我們找出內心的癥結。多找他們聊,坦誠溝通才是解除隔閡的最有效辦法。大聲“告白”,讓他們聽到你們的聲音。

猜你喜歡
同理家長孩子
培養孩子,從“同理心”開始
培養孩子,從“同理心”開始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我心中的好家長
班主任應該給學生一顆同理心
家長請吃藥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