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解教育焦慮 走出減負困境

2018-11-06 10:46劉堯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6期
關鍵詞:囚徒課外困境

劉堯

2018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總局四部門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 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要求治理一些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突出問題。這些年來,我國的教育發展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飽受詬病,很少有哪個領域像教育這樣受到社會如此多的關注與議論,尤其是如此多的質疑與批評。家長日益蔓延的教育焦慮、社會持續升級的教育憂患、學者不曾停歇的教育批評、政府從未間斷的教育改革……我國的教育發展的確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出路在何方呢?認識與破解教育困境,是事關如何解決新時代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與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矛盾的大事。概而言之,教育焦慮是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引發的、一些教育機構助推的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心理與行為。家長的教育焦慮在全社會廣泛持續蔓延,漸漸地使教育發展面臨減負難的困境。本文就談談如何化解教育焦慮、走出減負困境的問題。

一、教育焦慮與學生重負互相交織、難分難解

現在的孩子往往不在學校里,就在去上課外班的路上。許多報道顯示,多數家長會流露出對孩子教育問題的焦慮,比如“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習,我家的孩子不學習或者學習成績不好的話就會被好學校淘汰”。家長們一邊感慨孩子太辛苦了,一邊又不得不為孩子報培訓班。事實上,家長教育焦慮的根源是怕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能進入好幼兒園,就意味著有更多機會進入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最后進入重點大學。良好的師資意味著高質量的教育保障,而高標準的學業要求又是保障高升學率的基礎,這些也是重點學校立足的根基。正因為如此,各種壓力不斷傳遞給孩子,具體表現是作業多、作業難、考試頻率高等。

許多家長疲于掙錢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努力為孩子選擇好的學區房、好的學校,忙著提升孩子的考試成績,忙著謀劃讓孩子學習更多的東西,早早規劃孩子的未來發展。我曾看到一張“小學生小A的作息時間表”,小A除了周一到周五在學校學習,還要參加英語、鋼琴、書法、游泳、跆拳道、拉丁舞等課外培訓。小A的母親說:“我的每個安排都有目的,練跆拳道是為了鍛煉身體,增加男子漢氣概;彈鋼琴是為了培養藝術天賦;學英語是為了出國方便;練書法是為了磨煉性子……”句句話都離不開“有用”的目的,這就是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焦慮體現。

家長的教育焦慮有時來自孩子的某一次考試失敗,比如一個小學生有一次數學考試沒考好,家長就放大自己的焦慮——數學是高考必考的科目,孩子學不好數學,以后小升初、中考、高考又該怎么辦呢?孩子若上不了好大學,一輩子不就難出人頭地了嗎?因此一定會趕快帶著孩子去報數學培訓班。

家長的教育焦慮有時來自與別人的比較,比如拿自家孩子與數學最好的孩子比數學、與語文最好的孩子比語文、與繪畫最好的孩子比繪畫,這樣的比較當然是越比越焦慮。家長的教育焦慮有時來自情緒化的抱怨——反正多學點東西,藝不壓身,又不損失什么?語文、英語、數學哪個高考不考呀?還有琴棋書畫不是別的孩子都在學習嗎?這樣當然是越抱怨越焦慮。

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各級各類學校要靠考試來檢驗教育質量,因此學校成了激烈的“競技場”,而考試則是“指揮棒”。就拿上海的教育來說,小學生周平均上課時間為28.2小時,在65個國家和地區中位于第9位;小學生周平均課外作業時間13.8小時,遠遠高于一些國家學生的平均課外作業時間4.9小時。

二、教育焦慮隨學校減負、校外增負愈演愈烈

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是一個社會性課題。近些年來,面對升學與就業壓力,減負已經演變成了越減越重的教育難題。

事實上,減負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對減負做出過重要指示,各級政府也在不厭其煩地發布減負令。2000年,教育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切實把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減下來”。到了2010年,國家出臺的教育規劃綱要還把減負上升為國家戰略。然而,2013年《人民日報》依然在發文呼吁,“學生負擔過重已成民族之痛”。

實際上,一次一次減負令不僅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收場,而且學生重負由校內學習蔓延到了校外培訓。政府的減負令不僅沒有得到真正貫徹落實,學生負擔反而由顯性模式轉為隱性模式,由拼學生擴展到了拼家長。不僅如此,公辦學校減負后,負擔又轉到了民辦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2016年11月,“瘋狂的校外培訓”在網上熱傳,又一次引發了社會對“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熱議。2016年11月7日《人民日報》評論教育現狀:孩子減負、家長增負;課內減壓、課外加壓;政策頻出、焦慮難消。

中國教育學會發布的《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6年課外培訓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中小學階段在校生總數穩定在1.8億左右,而參加課外培訓班的中小學生人數達到1.38億。就是說,超過七成的中小學生參加了課外培訓,而且這還僅僅是一個平均值。實際上,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為代表的一線大都市,參加培訓班的學生比例可能超過八成?!秷蟾妗愤€顯示,參加了兩個以上培訓班的學生占48.8%,并且“00后”上課外培訓班的總時間是“90后”的3倍。我們進行簡單計算,這1.38億中小學生身后,站著近3億的父母,如果再算上祖父母、外祖父母呢?可謂是“全家齊上陣,只為補課忙”。

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家長的教育焦慮,無外乎是心里有一把用標準化考試成績來衡量孩子的尺子。今天我們廣泛使用的標準化考試,通過一整套嚴密體系向家長傳播關于優秀和成功的標準,家長便主動在教育孩子的理念和行為上向標準化考試看齊。在這種“羊群效應”導致的趨同趨勢下,孩子對各類補習機構越來越依賴,因為憑借個人努力和才華已經難以在競爭中勝出,而孩子的個體差異及興趣愛好則可能逐漸被邊緣化了。

三、教育焦慮與“囚徒困境”相輔相成、難以消解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所謂的優質教育資源地域化和階層化集聚越來越明顯,家長的教育焦慮也越來越強烈。實際上,“寒門難出貴子”現象更加突出,名牌大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地來自于各地的重點中學以及城市具有優勢資源的學校,因此也導致學區房價格暴漲、核心地帶孩子競爭的白熱化以及邊緣地帶的教育資源匱乏,這些無疑更進一步助推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同時,以高考為標桿,標準化考試也下沉到中考甚至小升初。這些因素形成了聚合效應——孩子最初處于哪個階層,最終也在哪個階層,底層逆襲的情況不多見了。既然制度化的競爭已經在所難免,有條件的家庭只好從孩子的教育起點做打算。因此,家長的教育焦慮逐年下沉,從高中一直延伸到了幼兒園。

減負究竟要減什么?應該是真正減輕學生學習中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比如,作業過多、書包過重、上課總時間過長等。也就是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過大的心理壓力、過重的經濟負擔。試問減輕這三項負擔真有那么難嗎?從理論上講確實不難做到,但在實際上因涉及教育競爭各方的利益,再加上家長受“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理念的誤導,都希望別人家的孩子減負,自家的孩子繼續埋頭學習。對學校與補習機構而言,要適應教育市場的實際需求,也不愿意自家減負別家增負。盡管全社會都在呼吁減負,但在實際行動中誰也不愿意率先減負,因而減負就陷入了“囚徒困境”。

什么是“囚徒困境”呢?說的是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在不能互相溝通的情況下,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于證據不確定而每個人獲刑坐牢一年;若其中一人揭發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獲刑坐牢十年;若兩人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鑿而兩人都獲刑坐牢八年。由于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于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

“囚徒困境”反映出個人的最佳選擇并非團體的最佳選擇。我們知道教育的博弈是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家庭與家庭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甚至地區與地區之間都在追求教育利益最大化。教育利益的最大化取決于各方面所采取的教育策略。就拿減負來說,教育部下達減負令強烈要求減負,但對于地區、學校、家長及學生來說,選擇有以下三種:如果各方面都減負,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甲方減負乙方增負,乙方將取得相對優勢;甲方增負乙方減負,乙方就會處于弱勢地位。各方面權衡利弊后有可能選擇“齊步走”一起減負嗎?實際上,不僅不可能減負,反而都會主動增負,這樣就形成了中小學減負的“囚徒困境”。

四、新時代要化解教育焦慮,走出“囚徒困境”

2016年,《中國教育報》連續發表兩篇關于認識和化解教育焦慮的評論員文章。文章的核心觀點是,首先,教育焦慮更多的是來自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向教育傳導,這種傳導最終都落到了學生和家長身上。其次,一些媒體和家長常常以理想中完美的教育來苛求現實的教育,并認為一定有更為理想的教育邏輯和根本性的變革思路,可以讓教育走上更完美的發展道路。文章的結論是,若把渴望完美的教育焦慮轉嫁到學生身上,就很值得家長嚴肅地自我審視了,因為教育之病亦是社會之病,盡管教育本身的確難辭其責,但不能孤立地把教育看成被批評或改革的對象,更需要社會的變革以及隨之而來教育觀念的轉變。

的確如此,由于家長對“成功”的焦慮與渴望,自然是力爭讓自家的孩子考出好成績,這樣必然會造成應試教育盛行而學生學業負擔越來越重。實際上,考試分數也是政府、學校、師生和家長不約而同的追求目標,當事各方都在一邊焦慮、一邊埋怨,又一邊推波助瀾。

新時代教育要從根本上走出“囚徒困境”,政府要進一步均衡教育資源,學校要改變以考試分數為標準的單一評價體系,等等。教育是一項牽涉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深化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過于焦慮的家長也不能坐等政府和學校改革,理應自我覺醒和有所作為。教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拿到高分、考上好大學、找到好的工作這些所謂“有用”的東西,還應該有一些“無用”的而能使人的生命充滿樂趣的東西。如果孩子僅僅學會了考試,長大后只會掙錢買房,這樣的人生未必談得上多么成功。

家長應該明白,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是為了讓孩子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中擁有處變不驚的內心,是為了讓孩子在未來能順利度過漫長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是為了讓孩子的生命旅程更加豐富多彩!

新時代教育走出困境的根本辦法,就是各方共同努力轉變教育的博弈結構,即真正轉變應試教育文化,讓具有某一專長的學生和全面發展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為此,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研究符合新時代教育實際的減負政策,并要求校內外教育機構和家長堅決貫徹執行,形成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校內外教育機構為主體,引導家長共同參與的教育新機制。新時代教育正在由有書讀向讀好書轉變,讀好書的教育應該是多樣化的教育,政府要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同時,引導教育多樣化發展,為不同家庭不同觀念的人提供所需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教育評論研究所所長、教授)

(責 編 莫 荻)

猜你喜歡
囚徒課外困境
小滿課外班
我的“課外老師”
跟蹤導練(一)
機智的囚徒
被釋放的囚徒
安吉拉·默克爾能否解救歐洲的困境
取經之路
中學生英語·閱讀與寫作(2008年4期)2008-12-22
死里逃生的一句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