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廣西東蘭縣音樂藝術

2018-11-07 03:39劉春艷
報刊薈萃(上) 2018年9期

摘 要:廣西東蘭縣位于河池市的桂西北處,是壯、漢、瑤少數民族聚居地。大自然哺育了東蘭縣這塊凈土,東蘭縣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能歌善舞的壯家兒女。壯家兒女在這里唱響長排山歌,奏響銅鼓,愉悅的歌聲流蕩整個廣西,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讓東蘭音樂嶄露頭角,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長排山歌;武篆山歌;東蘭銅鼓

一、東蘭長排山歌

筆者有幸于2017年到東蘭縣進行音樂采風,聆聽了當地文化傳承人演唱東蘭長排山歌、武篆山歌,參觀銅鼓作坊等等。東蘭是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好地方,面對逐漸流失的傳統文化,我們要加以保護,合理開發,使東蘭藝術再創新高。長排山歌是東蘭縣獨具特色的山歌曲調之一。長排山歌以五言、七言句居多,對仗工整的句式使得歌詞具有結構之美。長排歌的襯詞也十分富有藝術感,內、啊、奧等字為東蘭山歌常用襯詞,襯詞雖為簡單的語氣助詞,卻極大的豐富了歌曲的情感色彩。通常,長排山歌都是以襯詞作為山歌的開頭,使歌曲具有一定的聽覺之美。長排山歌是極其講究歌詞的押韻,押韻有押首與押腳之分,押首韻能使歌曲具有流暢美,押腳韻歌曲能給聽眾帶來更為強烈的環繞律動感。最后,長排山歌的長音處理很特別,在尾音處,演唱者會用胸腔共鳴方法演唱長音,使得長音充滿力量,在長音即將結束時,將尾音提高半度,且將尾音用共鳴發出使歌曲的旋律悠揚起伏,充滿了東蘭特色。如所演唱的長江調的《長排歌》是一首極為優美的長排山歌,歌詞大意為:千面銅鼓來敲響,唱萬首歌感謝黨。文明世界長壽鄉,就在東蘭這地方。該歌曲為七言,在歌曲中填了大量襯詞,最后一句尤為明顯,以“奧嗨哎嗨哦嗨喲嗨”結束歌曲。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時,強調了長音,且使尾音向上半度微顫,使歌曲的演唱與視聽充滿了東蘭壯族山歌特色。

二、武篆山歌

武篆鎮位于東蘭縣的西北部,這里是英雄韋拔群與陳洪濤的故鄉,也是鄧小平同志與張云逸同志等領導過紅七軍戰斗過的地方。武篆山歌充滿了武篆地區的特色。

武篆山歌在歌詞與句式方面同樣追求工整押韻,而在演唱上,武篆山歌與長排歌截然不同,武篆山歌尾音是輕巧靈活的,不著重強調山歌的尾音,使歌曲在聽覺上,輕快靈動。武篆地區有首著名的《武篆民謠》該歌曲為韋拔群在抗戰時期,為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所寫下的一首激勵人心歌曲,歌詞大意為:同志們不用害怕,雖然我們有小米加步槍,該拿出來的東西我們拿出來,不聯合依然貧窮,我們還要四處躲著……,歌詞配著武篆有力的旋律,使歌曲充滿了武篆地區的特色。

雖東蘭縣的音樂充滿特色,但在本地的傳唱度并不高,給我們展示的武篆山歌的是一位壯族姑娘,聊天中得知,像她們二十幾歲年紀的,如果不嫁人,就是在外務工,她很幸運,文化館的人把她找到,讓她繼續隨心所欲的唱歌。另一位小伙也是本地人,家庭條件不好,但真正熱愛唱山歌,堅持了十多年等等,相信這種案例還不少,我們在呼吁保護傳統音樂的同時,還需要做好傳承工作,如何才能讓壯家熱愛唱山歌的兒女能無憂無慮唱好山歌呢?其實廣西的山歌種類很多,也有很成功的例子,如廣西的撩歌,在保留了傳統風味的同時,加入了流行元素,再經過相關部分的宣傳與推廣,如今的撩歌,上至九十歲老人下至初生小孩,口口相傳,仿佛撩歌是一種時尚。同樣,東蘭縣的山歌也可以借鑒它的發展模式,相信東蘭縣的山歌會有更好的明天!

三、東蘭銅鼓

東蘭銅鼓是東蘭縣以至廣西珍貴的文化藝術品之一。銅鼓在東蘭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而東蘭縣也因此被喻為“中國民間銅鼓文化藝術之鄉”,目前全世界館藏傳世銅鼓2400多面,其中我國館藏量1400多面,廣西館藏量900多面。東蘭縣銅鼓習俗較為流行的地區之一。尤其是歷史上,東蘭縣境內銅鼓習俗十分盛行,在各種傳統的民俗節慶中都有出現。銅鼓用于祭祀、戰爭時的通訊工具,現在多用于歌舞活動中。銅鼓的表面刻有飛鳥與十二生肖等花紋,有些銅鼓上會紋上青蛙,在廣西的民間故事傳說里,因為青蛙總能提前預知天空是否下雨,所以青蛙被人們認為是神明,壯鄉經常在祭祀銅鼓上紋青蛙,以求風調雨順,家人平安。而銅鼓規格一般是四個大小一致,音高不同的銅鼓為一組。敲擊方式為,多名表演者按照一定的節奏型與節拍同時敲擊銅鼓面及輪廓處。銅鼓面的聲音渾厚且回音時間較長,銅鼓輪廓處的聲音則尖銳,回音時間較短。

廣西是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廣西的瑤族約占瑤族總人口的60%,廣西也流傳著,高山瑤,半山苗,漢人住平地,壯侗住山朝的說法。

說到銅鼓舞,不得不說瑤族的長鼓舞。從原始社會開始,鼓樂歌舞就是人們與神明溝通的方式。緬懷祖先的工具。鼓舞一直與祭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長鼓舞的風格十分形象,主要有彈、扭、穩、矮四種,其實這些動作都是與瑤家兒女的生活日常息息相關。這些動作大多是模仿了瑤族人上山砍柴,下山勞作等多方面的勞作動作寫照。銅鼓與長鼓舞相輔相成,在銅鼓的激烈節奏下瑤家兒女翩翩起舞,共同抒寫下這美好與幸福的新生活。

參考文獻:

[1]紀蘭慰.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2]劉保元.瑤族文化概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

[3]玉時階.瑤族文化變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劉春艷(1995—),女,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音樂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