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文學里的蕭紅:《黃金時代》

2018-11-07 03:39張金牛
報刊薈萃(上) 2018年9期
關鍵詞:許鞍華黃金時代蕭紅

摘 要:電影相對于傳統文學能夠更有效率的向觀眾普及傳主的生平,但也更易讓觀眾直接接收而缺乏思考,用作者的主觀判斷代替觀眾的判斷。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影片《黃金時代》的導演許鞍華選擇用不同于傳統傳記電影的方式,從不同視角呈現蕭紅的一生。導演想要借與眾不同的電影敘事方式實現傳記帶給人們的思考,同時用電影強大的傳播力量讓更多人了解蕭紅。

關鍵詞:《黃金時代》;蕭紅;許鞍華

一、間離的敘事方式

蕭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在之前霍建起導演了傳記電影《蕭紅》之后,為什么我們還需要一部《黃金時代》呢?

曾與蕭紅過從甚密的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只有一個人在他人的心中死去了,那么這個人才算是真正的死了。而《黃金時代》卻試圖告訴我們,我們今天所緬懷的蕭紅,文學作品中的蕭紅,傳記中的蕭紅,他人記憶里的蕭紅,卻早已不是真正的蕭紅了。我們會發現,駱賓基、蕭軍、丁玲乃至其他作家筆下的蕭紅形象,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以哪一種說法作為電影的藍本,恐怕都不能最大程度上還原蕭紅的一生。

同為傳記時,文字與電影各自擁有自己的一套語態,擁有自己獨特的傳記創作方式。電影相對于傳統文學,能夠更加集中、更有效率的向觀眾普及傳主的生平,但也更易讓觀眾直接接收而缺乏思考,用作者的主觀判斷壟斷觀眾的判斷。如果說歷史長河中的蕭紅與文學作品中的蕭紅存在差異,那么電影的傳記形式則讓這種差異更加固化。

導演許鞍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不是想教化別人,我只想拍他們的生存方式、人物關系,以及與現在有哪些不同,讓觀眾自己去看,自己下判斷?!?/p>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許鞍華導演選擇了間離的呈現方式,在冷靜的向觀眾講述不同人視角中的蕭紅的同時,又提醒觀眾這一切只為呈現,不為說服。

間離效果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把二者合二為一,刻意破壞電影帶給觀眾的“生活幻覺”,讓觀眾用上帝的客觀視角去冷靜看待眼前發生的事?!饵S金時代》由蕭紅本人和蕭紅的友人分別面對鏡頭講述他們所熟悉的蕭紅,導演選擇這樣的多重視角來審視和塑造蕭紅,不同角色的講述相互補充,有時又相互矛盾,共同描繪蕭紅的一生。導演和編劇這樣做,除了能夠多角度還原蕭紅的人生,也能通過前后明顯風格不同的敘事,避免觀眾因為過度沉浸于劇情而缺乏思考。

在影片的開始部分,宛如黑白肖像的蕭紅出現在觀眾的面前。她直視鏡頭,毫無感情地自述:“我叫蕭紅,原名張乃瑩,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享年31歲”這顯然違反一般的觀影邏輯。而導演用這樣第三人稱的方式介紹蕭紅就是在告訴觀眾,蕭紅已死,我只是蕭紅的扮演者。本片所講述的內容并不需要觀眾相信,或者沉浸其中。

同樣的間離方式還出現在了影片中其他敘述者的視角之中,例如在重現蕭紅與蕭軍的第一次見面時,白朗與羅烽的扮演者脫離既定的演出,直面鏡頭來向觀眾講述蕭紅與蕭軍相遇的情況。影片就是這樣在一次又一次地排斥觀眾代入到蕭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觀眾這只是一場虛構的表演。

影片始終都在強調不同片段敘事立場的不同??少F的是,這種不同并非導演和編劇自主構建,而是通過引用不同敘事者留下的文獻體現出來?!饵S金時代》并非是依據已有的蕭紅傳記作品進行影視改編,而是將蕭紅自傳性質的文學作品,以及日記書信和別人對蕭紅的會議材料進行整合。例如,對于蕭紅童年生活的講述:“我家后花園里五月就開花的,六月里就結果子,黃瓜,茄子,玉蜀黍,大蕓豆……”是以蕭紅自傳性質的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為依據的,也就是說,蕭紅童年經歷的敘述者是蕭紅自己。而蕭軍和蕭紅第一次相見的情節和臺詞則基本上按照蕭軍的兩篇文章《和蕭紅偶然相識》和《燭心》改編而成:“她一張近于圓形的蒼白色的臉幅,鑲嵌在頭發的中間,有一雙特大的閃亮的眼睛,聲音有些受驚愕似的微微有些顫抖地問著……”除了上文提到的,許廣平、丁玲、駱賓基等人眼中的蕭紅都在影片中有所呈現。

事實上,依據蕭紅和其他文人的傳記、散文來設計片中情節和臺詞,不僅能夠讓觀眾產生間離感,還能讓影片充滿一種獨特的文學意味。這雖然讓劇中人物的言辭表達有異今天,但卻讓了解蕭紅的觀眾感到十分親切,讓不了解蕭紅的觀眾走進蕭紅的作品。尤其是蕭紅與魯迅的見面,基本是按照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的敘述設計,如果有過閱讀體驗的讀者,面對片中人物熟悉的對白和似曾相識的形象,一定會十分感慨;而即便沒有讀過蕭紅原作,也會為這一片段中不露鋒芒、圓融溫和,不同于一般革命者魯迅形象的魯迅先生而驚喜。

二、客觀的歷史情懷

有評論認為,導演選擇沒有預設立場的多角度敘事,通過友人破碎的記憶對蕭紅形象進行拼湊,也導致了蕭紅形象定位的模糊和不完整。但事實上,導演從未追求過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蕭紅形象定位。

《黃金時代》編劇李檣在接受采訪時說:“歷史人物已經離我們很遠了,我們其實都在二手、甚至三手資料包圍的狀態來看歷史,有粉飾,有遮蔽,也有歪曲?!比魏稳硕际且粋€復雜的整體,更何況被不同的人主觀加工過了的蕭紅。單一視野的蕭紅并不是蕭紅的全部,即便是多個視野,呈現的也只不過是不同人主觀視角下的蕭紅。不僅作家的作品,甚至作家本人,在經歷漫長的歲月之后,他早已不是他自己,而是無數個活在他人心中的他。

幾十年來,蕭紅的形象在后人的筆下變換了一次又一次。自從第一部蕭紅文字傳記誕生之日起,蕭紅形象就在各類傳記中不斷被重塑和再現,大致可分為三類:駱賓基《蕭紅小傳》中革命的蕭紅;汪凌《蕭紅:寂寞而飄零四方》中漂泊的蕭紅;葛浩文筆下《蕭紅評傳》中的才女蕭紅。

正是因為如此,才體現出《黃金時代》導演和編劇對蕭紅這位飽受爭議的民國女作家真正的尊重和呵護:生前的蕭紅原本就不愿涉足政治,丁玲筆下的她“不諳世事,甚至有點軟弱”,倘若她地下有知,后世的人們為自己披上各種各樣的衣服,會作何感想。

當時代終于遠去,這些作家在后人的眼中不斷被劃上各種各樣的“主義”,被披上各種各樣的色彩的時候,以此客觀而平易的講述使人們對蕭紅獲得一份理解之同情,這比評價更為可貴。導演在這里講述的,是作為一個脆弱女孩的蕭紅,而非一個左翼文學家蕭紅。

這樣的情懷在本片的敘事風格上也能夠得到體現。導演的鏡頭與情節設計著意于日?,嵤碌募毤毭枘?,散文般的描摹中常常流露出打動人心的細節,一如蕭紅自己的文風。比如在東北時,二蕭去老黃家里看白朗羅烽排練話劇,蕭紅一邊開心地看場上排練的幾個人的戲耍,一邊毫不客氣地吃著桌上的點心,如同孩子一樣開心。類似的情節在電影中非常多。雖然是在講述一位“左翼”女作家,以及革命時代的一群“左翼”文人,但影片中反而沒有那種如同革命文學一般振奮的情節。本片雖然引用了大量的蕭紅作品作為臺詞或者旁白,但始終沒有把蕭紅作為左翼文學家的人生作為敘事的重點。當蕭紅與她的文人朋友們在一起時,導演突出的也只是蕭紅內心的幸福與快樂:“電燈照耀著滿城的人家,鈔票帶在我的衣袋里,我們就這樣理直氣壯地走在街上?!?/p>

三、細膩的情感表達

無論什么題材,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在有一點上永遠是相同的,那就是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作者的情感表達。導演和編劇雖然極力利用影片的間離結構和多角度敘事構架起一個客觀平實的敘事環境,但仍然通過對不同材料的選擇與編排,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主觀情感。這種情感體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對一生顛沛、渴望被愛的蕭紅的同情,另外一方面則是對不愿涉足政治、只愿安心寫作、追求自由的蕭紅的理解。

在對第一個方面的體現上,電影中蕭紅的回憶性敘事中最令人難忘的一部分就是自己家的后花園以及唯一可親的爺爺,這部分講述來自于小說《呼蘭河傳》?!拔一蛟S永遠不會明白我父親那樣的人,他對仆人,對待自己的兒女,以及對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樣的吝嗇而疏遠。我是從祖父那里知道,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惡以外,還有愛和溫暖?!睆倪@段敘事可以看出童年時期的生活對幼時的蕭紅傷害是極深的,只有爺爺才讓她知道人間還是有溫暖和愛的。當蕭紅終于在香港的臨時醫院閉上了眼睛,離開人世時,童年回憶又出現在影片中,這段回憶是關于死亡的,是關于爺爺葬禮的回憶。這恰好與蕭紅自己的死亡相呼應,這段敘事在結尾處包含著豐富的意蘊,表達了作者對一生顛沛、渴望被愛的蕭紅的同情。

《黃金時代》塑造了蕭紅追求自由的漂泊者形象。影片開場蕭紅及其弟弟張秀柯就講述了蕭紅為了反抗父親安排的婚事和表哥私奔,一直過著流浪的生活。舒群也說蕭紅從鄉下逃到哈爾濱后過著居無定所、眾叛親離的生活。蕭紅在情感生活中追求自由和平等,在和蕭軍出現矛盾的時候,蕭紅選擇只身前往日本。蕭軍想去延安,蕭紅“只想安心寫作”,蕭紅沒有妥協,選擇離開蕭軍。在文學創作上,蕭紅同樣沒有受周圍人的裹挾,她始終堅持自己的寫作方式,最終在戰火紛飛中拖著懷孕病弱的身體獨自奔波流浪,最終客死異鄉。

“……就在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鐘似的來到我的心上: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此刻……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閑,沒有經濟上的一點兒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睂а萦檬捈t寫給蕭軍的這段話表現了蕭紅內心對自由的無限向往。導演在電影《黃金時代》里借蕭紅之口說:“我不能選擇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選擇怎么愛怎么活,這就是我的黃金時代?!?/p>

四、結語

也許會有觀眾詬病這部影片沒有明顯的節奏起伏,看不到一般影片的高潮低谷,但事實上,導演本來就沒想像一般傳記電影那樣去講一個故事,她只是把不同視角下的蕭紅擺在你眼前,宛如一本書的不同章節,讓你去細細品味,思考蕭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許鞍華導演的野心很大,她試圖用視聽語言去達到文本傳記的效果,更可貴的是,她真的在這一點上有所突破。當我們面對不同人視角中的蕭紅,真的會去思考,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當然,導演的先鋒舉動并非沒有局限。導演試圖借助本片先鋒式的拍攝方式,在揚電影傳播之長的同時達到傳記類文學作品的傳播效果。但事實上,文學和電影傳播形式不同,受眾也不同。因為傳記文學作品閱讀者的知識水平、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等都會制約他們對蕭紅文學形象的感知,因此,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才能讀懂文學作品,并且通過想象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一般情況下,電影的門檻則要低得多。而《黃金時代》卻是一部對欣賞能力要求較高的電影。比如,如果觀眾不理解導演應用間離效果的手法,不能主動從劇情中抽離出來,用客觀冷靜的眼光審視影片中不同的人講述的蕭紅,那么可能就會被前后差異過大的人物形象、甚至情節彼此矛盾的情況所迷惑,造成對蕭紅形象乃至整部電影的誤讀。如果觀眾對蕭紅的生平沒有了解,只看電影,或許會過多關注于蕭紅的私生活,而對她的文學成就恍然不知。

著名影評人劉瑜談道,“蕭紅是一個敢于追求自由的女子,卻身處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悖論,這不僅是動蕩時代的悲哀,也是現代人仍要面臨的命題。她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遇到的卻總是男人;她的作品充滿慈悲,卻有拋棄孩子的殘酷一面;她參加過‘左聯,卻能夠始終保持與政治的距離;她是一個厚重的人物,有八卦的東西,有時代的東西,也有永恒的東西?!?/p>

蕭紅的人生是復雜的,也是厚重的,《黃金時代》在呈現她復雜厚重的人生方面,做出了新的嘗試。

參考文獻:

[1]任珊珊,許鞍華.談《黃金時代》不必把我看成文化符號[J].國家人文歷史,2014(18):121-125.

[2]陳俊.布萊希特“間離效果”的影視應用[J].電影文學.2011(10):26-28.

[3]蕭紅.永久的憧憬和追求[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42-43.

[4]蕭軍.人與人間——蕭軍回憶錄[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342.

[5]何玉新.超越之人物李檣,我的《黃金時代》沒有商業心[EB/OL].(2014-10-16)[2015-03-19].

[6]劉濤.從文字鉛華到光影斑斕:評蕭紅傳記電影《黃金時代》[J].現代傳記研究,2016(01):243-245.

[7]蕭紅.永久的憧憬和追求[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42-43.

作者簡介:張金牛(1997—),男,漢族,河北晉州人,本科在讀。

猜你喜歡
許鞍華黃金時代蕭紅
讓蕭紅真正為人所知(創作談)
蕭紅墓畔口占
許鞍華:年輕人失去了什么?
蕭紅臨終講述的往事
琴聲不再響起的遺憾
許鞍華:安靜的電影有力量
《玉觀音》與別樣許鞍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