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性與共性的合一:所有藝術長存的規律
——師生十四人點評2018“北京舞蹈雙周”

2018-11-08 06:13歐建平
藝術評論 2018年9期
關鍵詞:現代舞編導舞者

歐建平 等

2018年7月19日至31日,一年一度的“北京舞蹈雙周”如期而至。由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和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聯合主辦、廣東現代舞團協辦的“第十一屆北京舞蹈雙周”盛況依然且亮點多多。歷經十一屆的歷練與積累,“雙周”已為大批中外現代舞者和舞團搭建起了一個國際化、多元化、高效率、巨影響的學習和交流平臺,并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

本屆“雙周”在結構上,延續了往年的第一周舞蹈營、第二周大師班、青年舞展、另類平臺和焦點舞臺這五大板塊,而參與其中的藝術家陣容之龐大更是空前未有的——他們分別來自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亞、德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等14個國家,以及中國的北京、廣州、上海、南京、香港、澳門、臺灣等37個城市;其中的“舞蹈營”有16位授課導師和160位學員;“大師班”有11位授課導師和近四百名學員;“青年舞展”有52部短篇舞作和142位舞者;“另類平臺”有13部中篇舞作和59位舞者;“焦點舞臺”有6臺長篇舞作和116位舞者——總量多達近九百人,而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能夠如此有條不紊地各司其職并配合默契,著實讓我們看到了藝術總監曹誠淵、項目總監曹誠漪兄妹,以及節目總監張月娥三人聯手培養出來的管理團隊的效率之高,同時也見證了“雙周”通過學習交流齊頭并進的方式,對中外現代舞發展給予的強力推動!

作為中國現代舞發展的領軍人物,曹誠淵先生顯然沒有止步于“雙周”,而是于2017年初審時度勢地倡議成立了以城市為單位的“天下驛站”現代舞團體聯盟,并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里,吸引了全國各地30個城市的現代舞者們踴躍加盟,他們以驛站為單位舉辦的現代舞教學、講座、創作與匯演等系列活動此起彼伏,同時彼此支援、互通資訊、切磋舞藝、交流經驗、共享資源,如火如荼地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現代舞熱潮。

我們衷心希望,中國的現代舞者們能在未來的日子里,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在繼續追求“觀念、時代、個性、原創”這四大現代舞特征的同時,切記“個性永遠只是起點,共性才是終點”這條所有藝術賴以長存的規律,在“北京舞蹈雙周”乃至更多更大的中外交流平臺上,成長為有理想、有胸懷、有文化、有創意、能夠馳騁于世界大舞臺的新生代舞者,并最終推出一批能將“個性與共性”“內容與形式”“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完美融合的新舞蹈來。

我們滿心歡喜地期待著……

歐建平: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第五任所長

造夢時空 人生幾何——評雷動天下現代舞團的《無夢可夢》

肖夢雅

每屆“焦點舞臺”的開幕演出都是眾人期待、高朋滿座的,東道主雷動天下現代舞團今年7月26日晚間上演的是由執行藝術總監馬波新創作的《無夢可夢》。這部70分鐘的造夢之舞讓我們得以在夢中游走,穿越時空,層層遞進,時刻體驗著編導意識流中的夢幻世界。

作品以挪威畫家奧德·納德盧姆的油畫為靈感,中國當代朦朧詩人楊煉的詩句“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靜”為主題,將沉默與寂靜背后的渾厚力量變成舞蹈語言,由此塑造了一個具有強大暗能量的造夢時空,其最為與眾不同之處則在于,馬波與舞美設計師陳劍明用“紙”合作創設的舞臺空間,有意限制了動作幅度的展開,突破了以往動大于靜的模式,從而為觀眾塑造了一個抽象的意識世界,并搭建了一個虛幻卻又真實的夢境平臺。

《無夢可夢》劇照

整部作品由“入夢”“幻破”“躥跳樂章”“異形世界”“輪回”“橋”“支離”“生命之樹”“分隔”“生與逝”共十層夢境構成。當舞者們雙手用力推開那懸掛于天際的紙簾時,整個時空便逐漸進入了這個昏暗而神奇的夢境之中:他們用身體的內驅力突破空氣阻力的躥跳律動,彰顯著寂靜下的生命吶喊,并進入了這個被異形包裹的世界;手執拐杖的遲暮老人與響亮掌聲的新人誕生,訴說著生命輪回的悲傷與美好;雨聲淅瀝,時空變換,女人與男人們在人生的獨木橋上相遇相知;但頃刻間,橋變得支離破碎,并在光影的投射下,凸顯出你我在各自悲哀中掙扎的孤獨面孔,造成夢境成空的意象,但很快變幻成巍峨高山下象征著希望曙光的生命之樹,可瞬間后又轉化成相互分隔的奇幻時空,并最終創造出新生之歡愉與消逝之安然的人生況景,讓觀者跟隨編導一道,去體認生與死的永恒主題,叩問宇宙間的人生幾何!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歐建平老師在“外國舞蹈史”課堂上經常認同的美籍墨西哥現代舞大師霍塞·林蒙的名言:“每部藝術品,都是藝術家的自傳”。我以為,這句話特別適用于編導家馬波——《無夢可夢》表現的恰好就是她在接近知天命之年對人生的感悟與態度。日月無聲,水過無痕,馬波相信嘹亮背后的寂靜更有堅不可摧的力量,正是這股暗藏的力量構成了她創作這部作品的強大動力,而“雷動”的青年舞者們更是以充沛的精力和飽滿的精神,合力展現出國內高水準現代舞團的強大實力。

不過,由于這部舞作的哲理深邃,層次繁復,普通觀眾只看一遍,難免有些摸不著頭腦。而我篤信“大道至簡”,故而斗膽設想,倘若編導家能將這部舞作的層次鋪排得更加清晰,其哲學意味或許更能讓我們回味無窮。

肖夢雅:中國藝術研究院2018屆舞蹈學碩士、武漢城市職業學院舞蹈教師

自己心中的“漂亮”近在咫尺——評臺灣原住民編舞家布拉瑞揚的《漂亮漂亮》

作品開演前的十分鐘,舞者自然隨意地在舞臺上“工作”。從大幕頂端向天幕下端傾斜的藍白相間的尼龍布,以及透過它映射到觀眾瞳孔上的燈光,則勾勒出炎夏臺灣隨處可見的遮陽或遮雨棚,讓北京的觀眾得以置身于夏日海岸那黏黏膩膩的光暈之中,由此感同身受到那里的生活。

7月27日“焦點舞臺”推出的第二場演出是臺灣原住民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的《漂亮漂亮》。該作首演于2016年,適逢尼伯特風災過后,因排練廳損毀被迫移至臺東海岸繼續創作,而災后用以遮風避雨的尼龍布,則自然成為作品中的特殊景觀。編導選取了靠海而生的臺灣原住民阿美族的舞步作為舞作開始和結尾的主要動作,而由沙土松軟與踏浪習慣形成的重拍向下的基本動勢,前后左右一踩一踏、一重一輕的步法特點,肘部呈直角夾在身體兩側的前后擺動,軀干根據步伐力度變化呈現不同幅度的前俯后仰,均成為其舞蹈語言上的顯著特色。

作品開始時,舞者們以“無聲的旋律”為時間基礎,解構原住民發出碎片式的單音,伴隨著一組不斷重復、疊加的單一動作,從其重心下沉和一重一輕的動勢中,隱約顯現出原住民舞蹈的影子。緊接著,朦朧的歌謠在舞者一個個加入后逐漸地清晰起來,但又不露痕跡地從整套的“舞蹈動作”還原為阿美族鄉民生活中伴著簡單舞步的嬉鬧、調侃與追逐的場景,讓帶有“表演”特質的舞蹈回歸“真實”的生活,這種肢體舞動方式的轉換實際上揭示出布拉瑞揚從都市回歸家鄉后,洗凈鉛華返璞歸真“做自己”的心路歷程。隨后,在風災的大背景下,舞者們將藍白相間的尼龍布裹在身上,故作姿態的調笑擺弄,性格中那不加矯飾的幽默感和感染力,均表現出編導對原住民骨子里那種無論多么艱難,也要漂亮活著的樂觀態度之由衷贊賞。我認為,當代原住民藝術的真正訴求并非需要創作者表現出什么異族情調或異域風格,而在于藝術家是否有信心、有能力將其升華為一種具有自我認同感的族群意識,并與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漂亮漂亮》劇照

《漂亮漂亮》的舞者中,半數沒有專業舞蹈訓練的背景,因此,中間兩段“純身體”的肢體表現難免有點“業余”,恰恰是這種簡單、直接,沒有炫技的動作本能,將臺灣原住民那渾然天成的率真本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相比之下,我們在當代舞蹈創作中,常常徘徊于中西文化的模糊地帶,并在尋找那個可以“拿來”的符號的同時,忽略了那些真正能使我們“自立”的文化基因。而曾訪學過紐約這個“世界舞蹈之都”的布拉瑞揚借此作品傳遞出的,恰恰是在見過世面之后,渴望“回家”的審美取向,并讓我們懂得了自己心中的“漂亮”是何等地近在咫尺!

不斷突破與創新的宿命——評廣東現代舞蹈團的《本初》

陳楚文

7月28日的“焦點舞臺”推出了廣東現代舞團青年編導李翩翩和譚遠波夫婦聯袂創作的《本初》。這部繼《本無》后問世的姊妹篇時長60分鐘,其舞風簡約大氣,尤其是那個以舞臺上空的中央處為圓心、繞整個舞臺畫出圓錐體,象征著時間流逝的球形鐘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初》劇照

大幕拉開時,強勁而重復的音樂沖擊著我們的耳膜,舞者們松弛自然地圍圈起舞,而位于圓心處的男舞者則以圓為律,用手臂在空中大幅度地揮舞。作品的前半段中,舞者們以呼吸帶動身體,在動靜之間持續反復,表現出返璞歸真的渴望。隨后,一名男舞者逆時針加速奔跑,其余舞者繼而以圓為律,用胯部、肩部和頭部發力,帶動軀干動作的幅度由小到大遞進,而舞臺的調度則由散到聚地有序發展,由此完成了一段行云流水般的漂亮舞蹈。在接下來的雙人舞中,舞者運用太極八卦的動作主導肢體的流動,從緩慢的接觸到猛烈的碰撞,似乎要將內心的平靜打破,渴望找到真實的自我。而男子群舞則猶如整臺作品中的興奮劑,在大橫排的調度上,將軀干的不同部位與關節的抑揚頓挫、前衛的重金屬音樂與迥異的即興舞動混搭在一起,讓人看到渴望掙脫束縛卻又難以如愿的糾結不堪。

雨聲響起,鐘擺式的舞臺裝置開始逆時針運轉,穿著護身的男舞者們則沿著一束細細的光帶,將身體與地面緩慢接觸,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每塊肌肉與每個關節的變化發展。隨后,他們伴隨著蟲鳴與雨滴聲,以雙人接觸的動作從兩側回歸舞臺,并在微弱的燈光中,營造出萬物重生的意象。接著,舞者們再一次回到圓形的構圖之上,男女雙人舞則以對稱的方式,用頭部、手臂、胯部以及腳下的劃圓動作,引發了整個舞段的圓形調度,并在剛柔相濟的太極動勢與古典舞律動中,使兩個身體逐漸融合,仿若陰陽調和后,人們回歸初心后的釋然,又仿佛由強烈的掙扎回歸到零之后的重新開始。

顯而易見,兩位編導用訓練有素的廣東現代舞團舞者們作為物質前提,對魯道夫·拉班的“力、時、空”這三大要素進行了充分的運用,并借助了象征時間流逝的鐘擺道具,清晰易懂地表現出生命周而復始的主題,由此折射出創作者不斷突破與創新的宿命。

陳楚文: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6級在讀藝術碩士研究生

同一天空下的旅人交響曲——評德國奧斯納布呂克舞團的《同一天空下》

江毅

7月29日“焦點舞臺”推出的《同一天空下》(Under One Sky),由毛羅·德坎迪亞(Mauro de Candia)創作、德國奧斯納布呂克舞團(Dance Company Theater Osnabrück)表演,其“三部曲之旅”的音樂結構與傳統的交響曲頗為相似,而在創作上則與現代交響曲的無調性異曲同工,并將“個體”碎片化的“旅人”經歷,通過蒙太奇的方式聚焦成同一天空下的旅行,引發“行走”與人生的思考。毛羅的創作強調音樂與舞蹈并重,擅于將個人情懷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在幽默中批判,并通過舞蹈語言與觀眾對話。

開篇的“限制之旅”從視覺入手,用五條白色地膠和定點光限制了表演和觀演的空間,大量的“連續發力”動作構成了一幅拼盡全力的畫面,表達了對“突破”限制的強烈訴求,而發力動作與冷漠空間造成的強烈反差則加劇了這種“限制”。舞者們的藍色西裝使人聯想到都市中的人們,在雙、三人舞中,既展現彼此的制約,也希望借助同伴得以“突破”;既是對抗也是掙扎,更是現實冷暖的藝術表達。身穿世界地圖的舞者“由暗到明”地流動、用力拍打幕布的舉動,讓人對“新空間”充滿了渴望?!鞍l現之旅”隨即展開,地膠勾畫出“景區”般的新空間,吸引舞者以或倒置,或蹣跚,或輕巧,或熱烈的方式先后到此“發現”,偶爾相似的動作既是交流,也是偶遇的風景,而隨后的兩位舞者在“力、時、空”上的強烈對比,則產生出蝴蝶效應般的視覺效果。舞者相繼駐足觀望,差異化動作展現出不平靜的內心,上肢不動、腳下快速的踏步更說明了“發現”后的外表平靜與內心波瀾。在旅程中發現自我,在環境中改變自我,一切都在時間的腳步丈量下完成。

隨后,“旅人”與舞臺工作人員同時出現,仿佛將觀眾帶入了建筑工地,而在拆舊建新的環境中,行走充滿了新奇感,因為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靶缕嬷谩钡奈枵邆冾^頂螺旋槳,身背雙肩包,時而聚成一團,時而各自觀看,宛如“團隊游”一般,而“旅人”歡喜時跳轉翻騰,驚訝時捂嘴抱頭,帶領觀眾一起“獵奇”。戴假胡子的雙人舞乍看以為是表現“女權”,實則是毛羅對“女性威力”的“新奇”表現。紙飛機與飛機音效是向往感的空間延伸,大幕和天幕的升降既“新奇”又起到了“特寫”的作用,尾聲中的“剪影”與躊躇不前的腳步準確地刻畫出對“旅行”的依依惜別。大量語言和生活化動作在音樂的烘托下呈現出“交響”的效果,并傳遞出大量的信息,真可謂宏觀中不失細膩,嚴肅中不失童真,因而塑造出謹慎而又夸張的生動形象,并以多層次、多角度的主題表達,將作品推向高潮。

《同一天空下》劇照

我以為,毛羅的這部作品具有如下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以便欣賞這部“同一天空下的旅人交響曲”:1. 善于從音樂的畫面入手,并通過限制、發現和新奇的三段體,將音樂的戲劇性和舞蹈的敘事性融為一體;2. 善于從個人的角度出發,觸動舞者們的認知,并借助于燈光、機械、造型和道具等手段,呈現出“交響”式的舞臺效果;3. 善于在多篇章的結構中,通過對比和沖突塑造人物,突出主題,并將多維的舞臺空間回歸到現實的生活之中,進而引發觀眾們的共性思考。

江毅: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9屆藝術學理論碩士、舞蹈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四季沉思三章——評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和澳大利亞艾思普森舞蹈團的《易季》

王曉茹

在同一個地球上,“季節”之于每個人的感受、體驗和發想定然千差萬別。7月30日“焦點舞臺”上的《易季》(Season(s))是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City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和澳大利亞艾思普森舞蹈團(Expressions Dance Company),在復數的“季節”這個主題下共同創生的舞作,而“易季”則意味著不同地域、國家和時代的人,對四季的不同體驗、思考與表達,由此映射多元文化之間的激情碰撞、默契交流與完美融合。

首章《夏》,由澳籍華裔獨立編舞家陳小寶(Kristina Chan)首次為城市當代舞團創作,她以詩意的筆調探討全球氣候變暖、生存環境惡化帶來的“人類之殤”。舞臺上空特設的方形巨幕在燈光襯映下宛如夏季里如火的驕陽,營造了一種灼灼烈日密不透風的悶熱氣氛,令觀眾仿佛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到此般高溫酷暑。作品以三段式的結構布局,率先躍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幅炎炎夏日里萎靡、無奈、期盼與絕望的眾生像,并將一股強大的壓力向我們襲來;伴著金屬質感的響聲,空中的巨幕逐漸下壓,兩側滾滾的熱氣瀉流直下,人群緩緩倒地、滾動、擠壓、呻吟直至萎縮,令人近乎窒息、奄奄欲絕;最后漂浮的大幕布像一個巨型的垃圾袋,鋪天蓋地墜落下來,淹沒了整個人群,而在冰冷的銀黑色側幕燈映襯下,唯有一位幸存者孤獨地佇立于黯淡的曠野,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

翌章《尋?!?,由香港實力編舞家黃狄文(Dominic Wong)首次為艾斯普森舞蹈團編創,舞作的英文原名“Day After Day”,意為“日復一日”,而他則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季節更迭中,窺探出都市里人與人的聚散離合、尋常與不尋常的人情關系。作品抓住“心理距離”“生活節奏”與“都市冷暖”這三個關鍵詞,并透過三組雙人舞密集的動作、順暢的連接和強大的張力,呈現出人際關系從初識、隔閡到信任、交融的過程。同時,他還在舞臺后方設計了一位“沒有時間的人”,并用30分鐘走完一條“L”型的路線,由此襯托出同一地球上不同的生活節奏。尾聲中,燈光漸暗,舞者展開雙臂去擁抱臺前矗立著的柱形大冰塊,致使瞬間融化堅冰,真情暖徹人心。

《易季》劇照

末章《四季》,澳洲資深編舞家娜泰莉·維亞(Natalie Weir)為兩團的二十位舞者編創,選用意大利作曲家安東尼奧·維瓦爾第(Vivaldi)的《四季》(The Four Seasons)為配樂,透過大自然的四季展現人生的四季,體驗不同生命階段中靈魂伴侶刻下的心靈烙印,寫意生命成長的心路歷程。作品以四組象征四季的雙人舞和五段群舞交替進行,銜接流暢融貫一體——象征春季的雙人舞,充滿青春活力又略帶稚嫩之氣,仿若一段新的關系初建立時的新鮮感;夏季舞段活潑調皮、用性感飽滿的女性肢體與彪悍有力、狂野不羈的男性身體碰撞融化,叫人亢奮難抑;秋季舞段纏綿入骨、濃情似水,展露了秋思斷腸、殘月自憐之意境;冬季舞段則以傾斜的重心、折疊的托舉、舒展的線條和深藍的韻味,傳遞出暮冬時節閱盡繁華之后所浸潤出的從容、睿智與淡定。

觀其亮點,陳小寶運用“身體氣象”(Body Weather)的概念,重啟舞者對身體的認識,覺知身體對氣候的反應,探尋內部空間,關注舞動過程,找尋最真實的自己,浸浴于同一種狀態之中,形成渾然一體的群像。黃狄文充分發揮了澳洲舞者的優勢,以多維度的空間切割和不規則的節奏處理,對肢體語言進行了多層次的解構,形成密密麻麻的動作和節奏狀態,遂成為其作品的代表性特質。有著30年舞蹈職業生涯、170部舞作及資深芭蕾編舞家身份的維亞,則以她標志性的雙人舞編創、縝密的結構設計、深邃的哲理思考,以及典雅精致的古典美感,征服你的挑剔,滿足你的期待。

王曉茹: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屆舞蹈學博士、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副教授

鬢霜倚冰樹 無處話芳華——評以色列平頭舞團的《冰樹芳華》

趙金領

《冰樹芳華》(Ice Tree)在2017年首演于上海國際藝術節的以色列文化周,此刻又是本屆北京舞蹈雙周及其“焦點舞臺”的壓軸大戲。茵芭·平托(Inbal Pinto)的舞蹈背景和亞夫夏洛姆·波拉克(Avshalom Pollak)的戲劇背景相得益彰,這對夫妻搭檔共同成立的平頭舞團(Inbal Pinto & Avshalom Pollak Dance Company),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用舞蹈表現戲劇情節,并融入社會思考和情感關懷,而他們倆的通力合作則誕生了這部舞作《冰樹芳華》。

作品從法籍羅馬尼亞劇作家尤金·尤奈斯庫(Eugène Ionesco)的戲劇作品《椅子》(Chairs)中獲取靈感,講述了一位老人在放滿椅子的空房間里追憶往昔情感的故事。幕起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從天而降的白色幕布,連接同樣潔白的地面,上面擺放著寥寥幾把白色的椅子。一位老人手里提一個棕色的行李箱站立在一旁,舞臺后側有三位年輕的男舞者,或許是老人回想自己年輕時的不同模樣。

作品由兩部分構成,前半部分用四次電話鈴聲引出了老房子里的三段雙人舞。第一段展現婚后男女生活的緊張情緒——女舞者被倒置后,頭朝下、肩膀卡在兩個椅子中的舞蹈瞬間讓人印象深刻。第二段雙人舞表現熱戀時的男女情態,他們熱情相擁,雙手緊握,手臂相互纏繞,如膠似漆。第三段雙人舞則描述了初戀時的青蔥歲月,他們似看非看,目光相互躲閃,充滿了羞澀和懵懂??傮w而言,這三段舞蹈讓整個老房子都生動活潑起來,并以此訴說了老人年輕時的羅曼史。

舞作的后半部分中,椅子被圍成了一個圓圈,以此縮小了舞臺的空間,年輕人卻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開派對”,十分熱鬧,而老人則不堪其擾,手提著行李箱,不斷挪著地方找清靜。當年輕人好奇地打開他的行李箱時,舞臺上出現了一小塊幕布,放映起老人腦海中的景象:剛剛萌發的綠芽、飛來飛去的蝴蝶、變換奇特的椅子……此時我們才發現老人是何等孤獨,人生的積淀已經在他日漸老去的軀體上留下痕跡,但是此刻的房中空無一人,冷冷清清。隨后,老人被一堆椅子裹挾著,拉著他裝滿回憶的行李箱艱難前行,并摔倒在地,那份孤獨感愈發濃郁。收尾的一幕中,老人在椅子上緩慢前行,在別人的幫助下艱難地關上了燈……作品結束時,令人潸然淚下……

《冰樹芳華》劇照

總體而言,《冰樹芳華》的基調是滄桑的、悲涼的,劇中的老人是眾多老年人的縮影。編導摒棄了用“小鮮肉”扮演老年人的套路,而選用了一位年齡較大的舞者扮演老人,由此大大增強了舞作的真實性和現場感。此外,從戲劇文本到舞臺呈現的跨越,作品較少出現啞劇動作,這同樣難能可貴。目前,國內現代舞領域出現了“純舞蹈”“去情節”的傾向,致使某些先鋒性的實驗作品飽受詬病。究其原因,“一蹴而就、不求甚解、濫竽充數、自欺欺人”的問題首當其沖。因此,編導在《冰樹芳華》中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關注和用肢體動作表現戲劇情節的探索,尤為值得我們借鑒。

《冰樹芳華》揭示了空巢老人的全球性話題,更以一種藝術家的敏感提醒我們關注日益嚴重的老齡化社會問題。題材上的稀缺性和動作上的形式感讓作品在“雙周”的節目中尤為精彩。因此,我愿把它推薦給眾多孤苦伶仃的老年人,相信您一定可以在其中找到些許慰藉;我愿把它推薦給漂泊四方的游子們,相信您可以在其中看到父母沒你陪伴的踽踽獨行。

趙金領:中國藝術研究院2018屆舞蹈學碩士

兩種對比鮮明的生命色彩——評中外合作的《天黑以后》與《下一站,彩虹》

張天驕

“另類平臺”的首場《踩過界》(Crossing Borders)匯集了中韓合作的《天黑以后》(After Dark)與中日合作的《下一站,彩虹》(A Short,Thick Rainbow)這兩部舞作,進而使觀眾親睹了跨國界、跨文化碰撞后的靈感四射。

《天黑以后》集合了中韓兩國的高學歷舞者,是青年編導張曦為韓國無限未知舞蹈劇場(X-Zero Dance Theater)量身定制的力作。靈感來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的同名短篇小說,意在反思當下都市人孤獨、迷茫、掙扎而又無奈的生活狀態,因此,雖然未來和夢想依舊存在,但在生活的重壓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張曦通過隱喻的手法提取動作,如女性內心分裂引發的沉睡與清醒切換的雙人舞、表現迷茫與掙扎并以頭部為發力點的流線型大舞段等,均呈現出沉重壓抑的氛圍和冷傲凝重的氣質。

《下一站,彩虹》由中國香港的不加鎖舞踴館(Unlock Dancing Plaza)和日本的反轉運動社(Namstrops)的演員們共同創造,靈感來自編導豐田彬文(Akitumi Toyofuku)在家鄉看到色彩明艷的“彩虹”,由此聯想到年輕人對美好事物的探索,對七彩夢想的追求。由于舞者中半數是運動員,其奔跑、騰空、跳水、游泳等體育動作自然成為該作品的特色語言。作品分為“探索”與“彩虹”兩部分,通過模仿鴿子刨地展翅、漁民垂釣收線等生活場景,提取歡樂有趣的舞蹈元素,并結合燈光道具等多種藝術形式,傳遞出勇于冒險與靈活變通的彩虹精神。

概括而言,兩部舞作都是關于未來及夢想的思考,一部灰色陰暗、深沉壓抑,一部七彩陽光、輕松詼諧,由此形成了兩種對比鮮明的生命色彩。而我從中產生的思考是:活在當下,現實與夢想如何取舍?直面人生,未來與夢想何去何從?但我堅信“風雨之后見彩虹,黑暗過后是光明”的道理!

張天驕:江西師范大學2012屆教育學碩士、江西理工大學藝術團主管教師、莫斯科大學藝術系2017級在讀博士研究生

《天黑以后》劇照

《下一站,彩虹》劇照?Henry Wong

各異其趣的“單身狗”——評三國之獨舞《功》《倒立之樹》與《半月》

霍 蕾

“另類平臺”的第二場是主辦方以《單身狗》(Lonely Dogs)為主題,將三位個性十足的獨立藝術家的三支獨舞《功》(Kudoku)、《倒立之樹》(Inverted Tree)、《半月》(Half Moon)匯集成的一臺演出,而這個主題則特指那些擁有獨立人格與足夠自信的藝術家,以及他們特立獨行、堅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從事創作的行為。

這臺“單身狗”的編演者均非舞蹈科班出身——日本人渡邊尚(Hishashi Wtanabe)的從藝生涯始于雜技,意大利人丹尼爾·尼納雷洛(Daniele Ninarello)和法國籍老撾裔的歐里·康臣拉(Olé Khamchanla)則是自學成才,但他們都熱衷于融合不同舞種,嘗試異域文化,并通過各類合作來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并強調自我感受與極具個性的表現形式。如《功》的編導兼演員尼納雷洛與作曲兼薩克斯演奏者丹尼爾·金澤爾曼(Daniel Kinzelman),皆努力探索空間、舞蹈、音樂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并認為彼此不存在從屬關系。為此,《功》的音樂與舞蹈始終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堪稱“雙軌同步演繹”,因而可以通過極具爆發力的電子音效,與同樣癲狂的動作語言強力融合,最終將聽覺與動覺共時性地呈現于舞臺之上。

《功》劇照

《倒立之樹》劇照

作為亮點,渡邊尚在《倒立之樹》中,利用自身扎實的雜技基本功,塑造出力量與靈動的優勢,并巧妙地結合了36包“豆袋”、雜技中的球技和源于即興的現代舞語匯,從而準確地展現出了人類的成長過程,特別是其中的造型似人又似樹,以及“豆袋”與身體各關節建立起的多種時空關系可謂創意十足,而其置放、流動、分解、組合、堆砌的方式更是傳遞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令人心曠神怡。

相比前兩個作品的癲狂與寧靜,《半月》顯得中庸且壓抑。性格內斂的歐里,懷念故土及家人的意念在這個作品中表現得異常強烈。作為亞裔的法國人,異國他鄉的成長經歷令其倍感生活之不易。因此,作品似乎更強調與觀眾在情感體驗上的“共鳴”。尤其是他在伴奏中插入家人聊天的音效,現場十分感人。而作者則坦言道,每到此刻,其“內心都會停止舞動,并認真聆聽。但許久之后,他又會在矛盾中努力挑戰自我,并于此重新舞蹈?!睙o疑,這一切處理都在呼喚著同類人群的共鳴。

總體而論,正如“每個硬幣都有兩面性”一樣,三位編導兼演員均因在舞蹈上自學成才而未受到學院派束縛,致使三個作品各有所長,各異其趣,并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與聰明才智,但與此同時,這也明顯成為他們的軟肋,因為舞蹈既是一種“體悟”的藝術,也要通過非常專業的編創及表演訓練,才能表達出深邃的思想,進而達成“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相比之下,《倒立之樹》對這兩者拿捏得較為到位,而《功》與《半月》的編導則更需留意觀眾的感受與審美取向,方能做到“喻心達意,揚道之所謂”。

霍 蕾: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屆舞蹈學碩士、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副教授

《類人魚》劇照

《商務范》劇照

《從》劇照

三仙過海,各顯神通——評雙人舞晚會《商務范》《類人魚》和《從》

郭晶晶

西班牙編導哈維爾·格雷羅(Javier Guerrero)的《商務范》(Business World)在13分鐘內,便以兩段體的結構,盡情嘲諷了扭曲、丑陋、無奈而復雜的人心。舞蹈中,一男一女互為搭檔的人物關系清晰易懂,并且處處可見寓意鮮明的象征性動作語言,如男女舞者的性別互換、拔刀相向、兩敗俱傷、惡意競爭等等。哈維爾還刻意將動作銜接處理得十分不暢,以此營造出一種緊張、躁動和不安的氛圍,準確地表現出當代商業社會神經質的氣質類型。

同樣來自西班牙的艾利亞斯·亞吉雷(Elias Aguirre)有著多種藝術學科的背景,因而在選擇主題時的視角相當獨特?!额惾唆~》(Pez Esfinge)是他用海洋深處那些不易被發現的生物活動,來隱喻人的內心之深不可測與不可預知。作品中,舞臺調度可謂變化多端、猝不及防、難以預料。然而,其中卻有一個動作幅度較大、節奏較快的舞段,明顯與其它模擬深海生物活動的舞段在動態特征上迥然不同,由此打破了冷峻神秘的氛圍。

胡沈員有著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專業背景,因而比較熟悉中國傳統的舞蹈語言?!稄摹肥撬悦舾?、細膩的肢體,探索多面向表達的階段性作品,并融合了蒙古族舞蹈的肩背手臂動作和現代舞靈活的脊柱運動。當這部作品與西班牙的兩部作品同臺上演時,便凸顯出中西方完全不同的舞蹈語言和文化觀念。比較而言,尚處于探索、學習和成長階段的胡沈員在編創上的試驗性更強,并且更加關注肢體語言的開發。而透過他的作品,觀眾看到的是一位身體開發比較到位,尤其注重“體認”與思考,努力形成獨特風格的新銳編導。

郭晶晶: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屆舞蹈學碩士、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師

何謂《南山男》?——評三位男編導的《爛柯:一盅兩件》《有人喜歡藍》和《順》

昝 玉

第四臺“另類平臺”的演出取名為《南山男》,意指“南”方來的“三”位編導都是“男”生,其思維的俏皮與個性的另類由此可見一斑。

廣州編導何其沃帶來的《爛柯:一盅兩件》中,生活化的動作與符號化的道具貫穿了全劇,比如童年的“逗趣”、少年的“激情”、老年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以及熱氣騰騰的電飯煲、粵式早茶的蒸籠、象征著少年性幻想的“大寶劍”、隱喻聲色場所的地毯、棚戶區常見的塑料編織布等等,由此為我們拼貼式地呈現出編導眼中廣州市民平凡而亢奮的生活,并詮釋出“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生命規律。

澳門編導劉沛麟自編自演的獨舞《有人喜歡藍》,分明是在南方人沒有鼻音的特點上顯示了聰明才華——用“藍”表現“難”的方式,訴說了自己喜歡做、別人卻“難”或“藍”以做到的事情。在近十分鐘的演出中,他始終將自己的肢體“蜷縮”在“中低空”中,并在這兩個限定性條件下完成了整個作品,進而讓觀眾形象地看到了他在“難”與“藍”字上面花費的心思。

《爛柯:一盅兩件》劇照

有人喜歡藍》劇照

《 順》劇照

香港編導曹德寶的作品《順》,將“多元素”與“混搭”作為創作的關鍵詞,并在視覺與聽覺中均加入了“戲謔”的基因——比如戲曲、街舞、跑酷、巴西劍術等動作元素輪番上陣,李小龍的采訪錄音與戲曲、交響樂巧妙混剪等等。在整個作品中,舞者們高難的炫技、配合的默契,以及自嘲式的表演,均凸顯了“融合”的功夫理念。

概括地說,三個作品對應了三種不同的個性表達:“拼貼式”的敘述、“藍”(“難”)以完成的肢體動作、多元素的風格混搭。毫無疑問,這是一臺以“個性”冠名的作品,或出于對過往人生的體悟,或表現出對當下境遇的思考,編導們都在努力通過現代舞,表達自己獨特的人生與創想。

昝 玉:中國藝術研究院2018屆舞蹈學碩士、自主創業的舞蹈教師

如何用主題動作來獨特發聲?——評《走西口》中的舞作《?》和《街頭》

蔡佳依

形象地說,《?》和《街頭》的編導是帶著“走西口”般的勇氣走上的第五場“另類平臺”,而他們的觸角皆都深入到了對人的思考之中,并借助于一“托”一“闖”這兩個主題動作來獨特發聲,以此給觀眾帶來積極的人生態度。

《街頭》劇照

《?》劇照

人,一定要敢于“托”起夢想。編導黃純軍為廣西谷舞點典舞蹈中心編創的舞作《?》,從宗教的力量引發思考,將種種的人生追問訴諸于“出家人”的視角之上,并以“托”為主題動作貫穿全舞,以聚散無常的空間調度暗喻人生無常。谷舞點典作為廣西唯一的現代舞團,成立20年來歷經波折,卻從未放棄心中的向往,正如主題動作“托”在作品中的昭然若揭——它“托”起了這片土地上的現代舞夢想。作品最終呈現的不僅是編導赤子之心的獨特發聲,更是由他及我、鼓舞當下的價值取向。

人,一定要勇于“闖”蕩天下?!督诸^》是編導許一鳴為伽巴拉舞蹈劇場量身打造?!敖诸^”既是平凡的生活時空,也是精彩的社會縮影。舞臺上人潮來往,同一時空中的個體卻狀態迥然,或叛逆、或欣喜、或沉重、或斗氣、或糾纏、或分離,由此構建出五味雜陳的社會風氣,而以“闖”為代表的主題動作則揭示出年輕人取之不盡的能量與用之不絕的激情,由此展示出人性中積極進取的動力。

總體而言,兩個作品均以現代舞的形式表現了“人”的生存狀態——前者交代了在長年磨礪中堅持“托”起理想的人生經歷,而后者則是對年輕人身上那股“闖”勁的莫大激勵。值得點贊的是,編導雖是一“老”一“少”,但卻分別找到了一“托”一“闖”這兩個主題動作,表達了“人”對理想的不離不棄和愛生活的始終如一。同時,編導對現代舞與現代生活之聯系的覺醒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代舞在南寧和銀川的崛起關鍵在于,那里的編導們認識到,舞蹈必須“與時代同步”(詳見歐建平編譯:《現代舞》,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頁),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蔡佳依: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級舞蹈學在讀碩士研究生、莫斯科大學藝術系2018-2019年度訪問學者

“生機勃發”與“漸成氣候”——前三場“青年舞展”的點評

余凱亮

“青年舞展”的7月27、28、29日這三場,共上演了來自國內外30個城市的32個短篇作品,其中的中國占了26個城市。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現代舞這個自1930年代中期從西方引進的舞種近年來在中國的發展可謂相當迅速且頗具規模。

本屆“青年舞展”的題材相當豐富,從歐建平先生提出的“舞蹈經典的四大要素”來看,所有的作品都涵蓋了“炫技”,但未將其作為選題的依據;“抒情”的舞蹈所占比重最大,說明了“舞蹈長于抒情”的本質特征;“造型”作為舞蹈的一個形式要素,要將其運用得靈動自如且不露痕跡,的確需要功力。因此,較少編導通過強化該要素來表現主題;可喜的是,部分編導希望通過強化舞蹈的“立意”來凸顯主題,雖然“意有深淺”,但仍然看得出對品位的追求。

此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涉及到“模仿論”“表現論”和“形式論”這三大美學理論。比如從“模仿”入手的《北方鹿鳴》既重視了“造型”和“立意”,也具有了“表現論”的特征;又如采用了大量蒙古族元素的《游吟》,雖從動作和選題上有“模仿論”和“表現論”的傾向,但也試圖從傳統的語境中脫離出來,將蒙古族固有的動律和情感有機分離和重組,由此具備了自律性的“形式論”美感;再如從觀念入手的《悟》《聲息》《孤島》《答案》《止息》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編導對人的生理與社會雙重屬性的思考,可見其“表現論”的手法異常鮮明。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韓國大邱的在校生崔在虎自編自演的《我是個混蛋》,靈感取自韓國詩人樸烈的一段憤世激昂的同名詩。舞蹈看似在敘事,實則在探索更為復雜的情感世界和社會現象。編導借助一條長凳作為道具,并根據情境不斷轉化其意象,進而使它不僅是供詩人寫作時必坐的家具,且賦予了它以多種功能:它在舞者胸前時,成了抵御外敵的護盾或盔甲;它在舞者身后時,成了逃逸隱遁的龜殼或無法擺脫的枷鎖;它在地面上時,成了搖搖欲墜的獨木橋,而舞者稍有不慎就會跌入萬丈深淵;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詩人內心的一座巴別塔,其豪情與激憤均深陷其中,卻從未妥協……由此可見,一切道具的運用均未超出舞蹈美學三大理論的范疇,只是看其是否運用得恰如其分而已。

此外,本屆“青年舞展”中,來自樂山“本覺實驗舞蹈劇場”的十一位二到五年級的孩子也格外引人注意,由高楊編導的《石頭的歌》使他們成為“雙周”中年齡最小的舞者和最專注的觀眾,以及劇場外最頑皮的孩子,因而使我們不由地期待其中或許會產生幾位執著的現代舞者!

縱觀這三日的“青年舞展”,許多作品雖顯稚嫩與青澀,卻讓我們看到了一批年輕人的生機勃發,并有理由期待他們漸成氣候——他們努力講述自己的故事,抒發真實的情感,擺脫了空洞無物的炫技或濫竽充數的“純舞”,其中有些作品甚至有了多層次的審美立意,而不再是“千人一面”或“故弄玄虛”。但相較于海外的作品,國內的編導們在舞蹈語匯、編創手法及思想深度上仍有差距。但筆者深信,借助每年一度的“青年舞展”這個平臺,我們的編者、舞者和觀者將能同步成熟起來,共同完成更多、更美的“中國故事”。

余凱亮: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屆舞蹈學博士、武漢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

“和而不同”與“孵化成才”——后兩場“青年舞展”的述評

馬 昱

在7月30、31日的兩場“青年舞展”上,共有天南海北16個城市的年輕人演出了19個迥異不同的小型作品,它們借由現代舞這種“和而不同”的藝術與5到15分鐘的篇幅,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圈可點的舞蹈小品,并呈現出如下四大主題:

主題一:“思考人生”,以內地學生為主體。比如《三人說事》《我,19》,強調了青春期特有的質疑、自嘲、沖突、堅守,以及在尋找自我身份認同時的迷茫與困惑,而頗有意義的是,后者的編導陳楚文本是四川西華師范大學舞蹈系留校任教的碩士,論文寫的自然是當地的原生態民間舞,但只因接連參加了兩屆“雙周”的學習和觀摩,從此走上了現代舞教學與多舞種編導的不歸路——不僅連續兩次入選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的“青年舞蹈影像創作計劃”,作品在國家大劇院展映時備受好評之后,他再接再厲,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舞蹈系的藝術碩士班,其不知疲倦的求知欲與現代舞的創造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顯現;又如《平淡生活里的刺》表現了作者面對成人世界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時,于博弈和協商中產生的不解與妥協;再如《奔跑的人》《自由》呈現出的是青年文化與主流文化真實碰撞后迸發出的火花,以及對自由的渴求。

主題三:“專注肢體”,以各種現代舞者與“體制內”專業舞者為主體。比如男子獨舞《閑·漫》,伴著古琴《流水》的“和雅”曲風,在流暢與微顫的身體動作變換中,展示了專業舞者“好用”的身體,并貼切地詮釋出古典音樂的韻律,表達了現代青年對“閑·漫”生活的追求。又如雙人舞《默》,兩位專業舞者在經過長久打磨的專業身體與多年大型舞臺演出經驗積累中,更專注于使用清晰的動作語言,追求飽滿的動作質感與典型造型的精準對接,進而準確呈現出“默”之下的無助、無奈與無語。

主題四:“凝視弱勢”,以國外獨立舞人為主。由美國的石瑾珊編舞的《四位(為)女人》,通過重復典型造型,即舞者轉頭擰身回看觀眾,左腿屈膝,右腿直立,右手明顯貼敷在翹起的臀部之上。以此直擊男權社會中,作為景觀而存在的女性軀體,時常被作為窺淫凝視的弱勢對象。

總而言之,“青年舞展”不僅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國際展示與交流平臺,而且為他們用現代舞這種“和而不同”的藝術去洞察和表現自我,同時學會理解和關懷他人、熱愛并服務社會,最終成為對國家、對人類有用的棟梁之才,無疑起到了“孵化”作用,因而值得全社會給予高度贊揚與鼎力支持!

猜你喜歡
現代舞編導舞者
無臂舞者 原住民的吶喊
歷史塵埃:回溯中國現代舞的早期發展
輪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獨的舞者》
編導:販賣熱情的人
關于藝術編導改革與創新的思考
現代舞創編性教學國內外研究現狀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風格 來自舞者的衣櫥靈感
展望西方現代舞在中國發展的前景
淺談電視編導能力與藝術修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