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思考

2018-11-13 10:26劉瑞麗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8期
關鍵詞:城鄉二元結構鄉村振興戰略三農

【摘 要】 本文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認清的幾個問題,指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最新指導綱領;是解決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城鄉二元結構

習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自古以來在中國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就是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穩定和農民的生活問題。中國共產黨自執政以來始終把農業農村農民(簡稱“三農”)問題作為自己工作的重心。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把農業農村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中央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可見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一、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

為了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標準,大部分國家都在進行城市擴張,資料顯示,世界各地的城市人口比例從1960年的33%上升到2016年的54%。[1]鑒于我國農村農業農民貧窮落后的現狀,為了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改變農村落后的狀況,自1982年開始,我國農民也被允許進城,開啟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進程。中國城鎮化水平提升也很快,城鎮化率從2010年的36%左右,至2016年末已攀升到57.4%。[2]現在每年大約有以青壯年為主的上億人口由農村轉移到城市,雖然農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但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也是很嚴重的,比如,留守兒童問題、空巢老人問題、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大量耕地閑置問題等,這都使得農村活力不足,日益呈現衰落之勢。盡管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遺余力的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重大的成績,但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普遍落后,我國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大短板。所以,城鄉居民能否實現同步小康,讓農村居民能夠享受到社會發展物質成果,城鄉能否實現同步發展和繁榮,是2020年我們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黨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就是再用15年的時間,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鑒于農業落后這一現狀,農業現代化將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大阻力,所以要加快“三農”建設,解決這一短板,讓農民和城市人口同步享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二、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認清的幾個問題

1、認清鄉村振興與城鎮化的關系

新中國剛成立之時,我們迫于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式,一度優先發展重工業,輕視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們政策的制定也都是向城市和工業傾斜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為我國的工業化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其實鄉村的發展與城市的發展并不相互排斥也不相互矛盾,鄉村應是一個獨立的整體,而不應該把它作為城市的附屬物,二者應是相互扶持、相互哺育、有機統一的。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現代化實現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農村農業的現代化,在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一般鄉村環境都比較優美,生活質量也比一些城市高很多,鄉村成了人們度假休閑的主要去處。而我國農村的現實情況是農村人口總量的龐大,即使在城鎮化成熟后,農村人口還在4億左右;改革開放后農村、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農民生活從總體上來講仍然較差,基礎設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與城市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我們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農村則是現代化建設道路上一塊短板。所以,我們要建立一種全新的城鄉關系,國家在政策層面要加大對農業的傾斜力度,盡快的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調動廣大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惠及到每位中國農民。

2、正確認識鄉村振興的內涵

一提到鄉村振興,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農業的振興,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業的現代化,這種認識是不錯的,但是又是不全面的。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包括經濟的振興,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鄉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生態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也就是說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和加強版。所以,我們不僅要為農業發展提供先進的生產設備、源源不斷的輸入農業科學家和現代科技武裝起來的新一代農民來振興農業,我們還要加大基層黨組織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切實發揮出來,加強大學生村官和下鄉幫扶干部隊伍建設,把他們的長處和優勢發揮出來,更要把他們的責任意識發揮出來,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在多種合力的作用下實現鄉村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鄉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但農村的鄉土文化不能丟,不能衰落,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把我們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發展起來,例如,山東章丘的朱家峪村,作為華北地區山村型古村落的典型,也是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經過世代朱家裕居民的保護和建設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游客絡繹不絕,既發展了當地的旅游業,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又保存了我國的鄉土文化,應大力推廣。鄉村振興戰略還包括生態文明的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述,可見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在一些地區,當地為了發展經濟,對生態環境進行了嚴重的破壞,導致荒漠化現象嚴重,因此,要加大退耕還林的力度,保護建設好農村的生態文明。

3、正確認識農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意義重大

鄉村發展進行的怎么樣,關鍵在于人,而這個人的重點則是農民這個主體。因為盡管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者是黨員干部,而實際的建設者和受益人卻是農民,農民是最了解本地實際的,所以,在制定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時一定要重視農民的作用。在制定鄉村發展的具體戰略時,一定要清楚農民需要問計于民,要培養新型農民來發展現代農業,讓農民有一種主人翁的精神來發展農業,而不是感覺自己被邊緣化了,充分調動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三、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并被寫進黨章,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可見其意義之重大。

1、解決“三農”問題的最新指導綱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征程中,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最大的障礙,沒有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國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既是對其他國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借鑒,也是對我國城鄉關系變化趨勢規律的深刻總結,更是共產黨在農業農村發展理論和實踐認識上的又一次歷史性的突破。以鄉村一詞就涵蓋了農業農村的所有問題,使整個“三農”問題覆蓋的范圍更廣了,不僅強調了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而且包括農民生活的現代化以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也呼之欲出,因為農民仍然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只有農民生活現代化了,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只有農民生活小康了,中國才是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了。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必然選擇

城鄉發展二元結構在我國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歷史時期?,F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有條件打破這一格局。這是因為進入新世紀以來,無論在統籌城鄉發展還是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我國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農村在路、電、水等基礎設施,以及義務教育、新農合、農村養老等問題方面都實現了歷史性的發展。隨著工業化已進入到中后期,我國無論在經濟、文化還是在綜合國力等方面實力都顯著增強,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以工促農的條件。根據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從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驗看,當一個國家城市化率超過50%,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就會向農業部門流動。從一些數據來看,我們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合適的。

【注 釋】

[1] http://money.163.com/17/1019/05/D13B83LG002580S6.html.

[2]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7-10-19/doc-ifymzqpq2213479.shtml.

【作者簡介】

劉瑞麗(1978—)女,山東菏澤人,山東藝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政治.

猜你喜歡
城鄉二元結構鄉村振興戰略三農
贊分鹽鎮裕牛村
“黨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層治理創新
論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底蘊
創新探索農村家政職業教育的有效模式
淺談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和思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三農”熱點
新階段“三農”工作的新主線
政府對農村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學前經費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厘清關于城鄉一體化的兩個認識誤區
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