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公共外交的成就與啟示

2018-11-17 11:57韓方明
公共外交季刊 2018年2期
關鍵詞:外交改革開放特色

韓方明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和扎實推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國公共外交事業服務于改革開放,又從改革開放中得到發展。本文梳理改革開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事業取得的成就,并探析其帶給我們的啟示。

改革開放與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指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公眾開展的外交活動,包括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中國一向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建國初期,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不多,未正式建交的國家與中國之間迫切需要交流與來往。那時,“公共外交”的提法尚未出現,“民間外交”“人民外交”得到蓬勃發展,工會、青聯、婦聯、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等組織十分活躍。黨和國家領導人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廣交深交國際友人。公共外交為打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封鎖,為促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拔母铩逼陂g,中國公共外交工作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后,中外交流迅速發展,公共外交得到恢復和發展,為服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改革開放為開展公共外交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很難想象中國公共外交能得到切實開展。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外交改變了先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的做法,積極發展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價值傳統國家的關系,在國際貿易、文化交流、媒體宣傳、教育科研、人員往來等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改革開放,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經濟實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際形象改善,這些為開展公共外交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另一方面,公共外交為改革開放提供了良好服務和重要支撐。改革開放的目的,是要讓中國獲得發展,讓中國人民獲得實惠。中國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而公共外交的主要使命,就是為中國改革開放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1987年中共十三大報告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伴隨對時代主題認識的變化,中國外交的主要目標從“支持世界革命”變成“為國內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2009年7月,胡錦濤主席在第十一次駐外使節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開展好公共外交直接關乎我國的國際形象,外交工作要努力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作為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外交在為中國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證明,開拓公共外交是中國外交的必然選擇,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的有益補充,其作用和效果是政府外交無法替代的。公共外交能夠很好地夯實國家間關系的民意基礎、社會基礎,為中國開展國際合作、推動改革開放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十八大以來的公共外交理念與實踐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奮發有為,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公共外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這是黨代會首次明確提到“公共外交”,標志著公共外交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敝泄彩舜笠詠?,“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講好中國故事”等成為中國共外交理念和實踐的代表。

“中國夢”的提出為中國開展公共外交帶來新的機遇。2012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2014年11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中國外交要“為和平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維護和延長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中國公共外交的實踐正在向世界證明,“中國夢”不是威脅,而是惠及各方的發展機遇。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中國公共外交開辟了新的廣闊空間。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8年3月,“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寫入憲法:“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8年6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良好外部條件?!薄皩ν夤ぷ魇且粋€系統工程,政黨、政府、人大、政協、軍隊、地方、民間等要強化統籌協調,各有側重,相互配合,形成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對外工作大協同局面,確保黨中央對外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落到實處?!蓖苿咏ㄔO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領導人基于對世界大勢的準確把握而貢獻的“中國方案”,為中國公共外交開辟了新的廣闊空間。

“講好中國故事”成為開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2013年8月19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是中國最高領導首次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在外交場合,習近平主席身體力行,率先垂范,重視并善于講述中國故事。2013年3月,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后訪問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剛果共和國時,每每發表演講,都力戒單調枯燥的政治理念宣講,而是融入輕松活潑的故事和修辭。在俄羅斯,他在演講中詮釋了“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論”,《莫斯科時報》稱習近平使用了“普京喜聞樂見的修辭方式”。習近平出訪期間,頻頻發表演講,在演講過程中,他十分注重引用當地俗語。在訪問墨西哥時發表的演講中,習近平引用了“朋友要老,好酒要陳”這一當地俗語,很好地拉近了與當地聽眾的距離。習近平廣泛使用比喻、擬人、引用、借代、反復等修辭格,將中國的社情民意、政治制度、國家方略等以親和有力的方式進行傳播,增強了演說效果。

公共外交的發展成果

近年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事業取得一系列發展成果。各級各類公共外交組織和機構紛紛成立,公共外交相關活動豐富多彩,公共外交相關研究機構或團體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公共外交研究機構紛紛成立。截至目前,全國成立的公共外交相關研究機構、教育機構近20家,分布在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外交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早在2009年,致力于推動中國公共外交事業發展的非官方智庫察哈爾學會成立。成立以來,察哈爾學會通過承辦《公共外交季刊》、出版“察哈爾公共外交叢書”、舉辦公共外交主題活動、深入引領與多個國家的公共外交實踐等方式,推動了中國公共外交的研究和實踐。清華大學中國戰略與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公共外交研究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浙江大學公共外交與戰略傳播研究中心等公共外交研究機構都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學術團體方面,2017年1月成立的中國新聞史學會全球傳播與公共外交委員會,是中國新聞史學會下的二級學會,聚集了從新聞傳播學視角研究公共外交的眾多學者。

其次,各級公共外交協會紛紛成立。各級公共外交協會的成立,為公共外交的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同時也是我國公共外交發展成就的體現。全國成立各級公共外交(人民外交、城市外交)協會近20家,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天津等地。各地公共外交協會結合地方特色,舉辦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公共外交活動,如揚州在開展公共外交時注重其歷史文化和揚州美食;溫州在開展公共外交活動時尤其注重溫州商人的作用。

第三,公共外交研究與實踐成果豐碩。各級公共外交協會結合當地特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公共外交活動。此外,相關組織和機構主辦了公共外交相關的論壇、研討活動,如察哈爾學會主辦的公共外交年會先后關注“傳播中國國家形象”“中國人的國際新形象”“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世界共享中國夢”等議題。察哈爾學會承辦的《公共外交季刊》是目前中國唯一有正式刊號的公共外交刊物,已出版30余期,刊發了近500篇公共外交相關研究成果。除期刊外,很多公共外交相關的專著、研究報告也紛紛出版發行,包括趙啟正主編的《跨國經營公共外交十講》(世界出版社出版,2013年1月)、中國首部公共外交藍皮書《中國公共外交發展報告(2015)》(中國人民大學公共外交研究院發布)等。筆者主編的《公共外交概論》于2011年出版,是我國第一部公共外交教材?!豆餐饨桓耪摗方Y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借鑒西方公共外交學發展的基礎上,兼顧了公共外交與政治學、國際關系學、新聞傳播學、公共關系學等專業的學科關聯和理論跨越,既有很強的跨學科性,又有很強的專業性。2013年,這本教材還被翻譯成韓文,在韓國東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下一步還將出版日文版。

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公共外交與改革開放相得益彰,相互促進。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積極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國公共外交事業得到扎實推進和快速發展,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帶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首先,凸顯公共外交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受中國特色政治體制、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公共外交實踐的深刻影響。第一,在中國特色的政治體制下,中國公共外交事業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政治體制、中國國家意志在公共外交發展中均有體現。中國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人民外交、對外宣傳、統一戰線等多個領域有密切聯系,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第二,中國公共外事業還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昂蜑橘F”“重義輕利”“人和”“愛人”等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公共外交提供了支撐。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需要講好中國故事,以誠待人,以理服人,廣交朋友,深交朋友。第三,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的公共外交實踐凸顯了中國特色。中國國家領導人歷來重視民間外交、人民外交和公共外交。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力親為,推動了公共外交工作取得實效;各級公共外交機構和組織紛紛成立,取得一系列成績,凸顯了公共外交的中國特色。

其次,加強對各領域公共外交資源的統籌和領導,加強政協公共外交。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交流合作,推進人大、政協、軍隊、地方、人民團體等的對外交往。中國公共外交的參與機構和力量立體化、多元化,需要梳理各自的優勢資源,進行科學統籌和領導。其中,人民政協是推動我國公共外交發展的重要力量。人民政協具有開展公共外交的天然優勢,這些優勢主要體現在,政協由34個界別組成,匯集了我國的政治精英和社會精英,委員大都是各領域的頂尖人才,與國外交往的機會較多、能力較強,其“亦官亦民”的身份也更容易為外國所接受。政協又是我國最重要的政治機構之一,在對外交往中有威望,能夠得到信任,因此人民政協是開展共外交的一個有高度的大舞臺。當前成立的各地公共外交協會大都依托各地政協開展工作,結合各地特色開展的公共外交活動取得很好的成效;不少地方公共外交協會的會長是由當地的政協主席擔任。今后,政協應會同人大、軍隊、地方、人民團體協同合作,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開展公共外交活動。

最后,加強公共外交能力建設。好的理念需要切實的行動來執行,執行又需要相應的能力來保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級各類機構的國際化視野得到擴展,與外國人打交道的能力顯著改善。但不可否認,我們開展公共外交的能力,仍與中國的公共外交理念不相適應,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相適應。第一,應加強公共外交隊伍建設。上文提及公共外交相關組織和機構的成立為公共外交隊伍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但依然存在公共外交人員配備不足、隊伍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需要切實加以解決。第二,加強公共外交培訓工作。中共中央印發的《2013-2017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首次將“公共外交”列入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一些地方公共外交協會積極啟動培訓工作。如2017年5月,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上海市公共外交協會聯合舉辦第二屆全國公共外交高級研修班。第三,提升民眾的公共外交素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外人員交往不斷增加,出國留學、出國旅游等較為普遍。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60萬,來華留學人數近50萬,1.3億人次中國人出境。提升普通民眾的公共外交素養十分迫切。

總體上看,改革開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和扎實推進。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边M一步的改革開放一定會給中國公共外交事業帶來更大的發展;中國公共外交事業也一定能夠為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提供更好的支撐。

猜你喜歡
外交改革開放特色
冬奧外交促進團結,一起向未來
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夢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改革開放40年民族影像志
習近平的外交足跡
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改革開放:干點什么最時髦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傲慢與偏見》的藝術特色解讀
扁親信為“外交案”出庭
2009年熱門特色風味小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