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奇觀現象研究
——以《國家寶藏》為例

2018-11-18 13:56◎尹
新聞前哨 2018年4期
關鍵詞:國家寶藏寶藏綜藝

◎尹 佳

社會日益增強的文化需求以及電視與網絡視頻平臺的激烈競爭,促進了各類綜藝節目的蓬勃發展。僅2017年上半年,我國衛視綜藝及網絡綜藝總量就達到了316部。但繁榮的背后也出現了同質化、低俗化等諸多問題。在國家對以真人秀為代表的一類綜藝節目進行整頓之際,曾一度屬于“小眾文化”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異軍突起,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觀眾的狂熱追捧,將電視綜藝行業推向了新一輪的轉型和升級。

一、媒介文化變遷視角下的綜藝節目之瓶頸

進入21世紀,互聯網在我國的迅速普及和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使信息傳播的路徑與內容發生了巨變。社會化網絡的興起,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連接方式,也重塑了媒介文化的現實表征。綜藝節目作為電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演化特征也與媒介文化變遷相呼應。

20世紀80年代,我國綜藝節目起步,先后經歷了港臺模式、歐美模式與韓國模式。目前,力量日益壯大網絡視頻平臺涉足自制綜藝節目,借力于迅速發展的移動終端技術和相較于上星衛視較少的限制,在短時間內迅速占領了可觀的市場份額,與電視綜藝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這一格局下,數量上持續繁榮的綜藝節目也同時呈現出與媒介文化變遷相呼應的瓶頸。

1.傳統文化退居文化傳播潮流邊緣

我國大陸綜藝節目起步較晚,在發展的過程中,其模式很大程度上由港臺地區及其他國家借鑒而來,以其成功的生產經驗和成熟的運作模式作為節目收視的保障。如,港臺模式以游戲歌舞為主要內容,歐洲模式通過選秀博人眼球,近年來盛行的韓國模式則以真人秀為主打內容。但無論如何“本土化”,這些引進的綜藝節目模式始終缺乏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層基因。此類模式的大量套用加之大眾傳播媒介對受眾長期的涵化作用,傳統文化漸漸淡出主流文化亦會成為一大危機。

2.題材平面化、同質化嚴重,低俗之風盛行

信息傳播技術的提高和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使得快餐文化成為主流,制造感官上的刺激成為綜藝節目獲取受眾眼球最為快捷有效的方式。2017年上半年,綜藝節目點擊量前四的節目類型分別為明星真人秀、喜劇類、音樂類和情感婚戀類。這幾類綜藝往往缺乏內涵、內容空洞扁平,成為“娛樂的附庸”,甚至為了制造話題在節目中設計大量低俗的言辭或環節。

同時,一旦某一類型的綜藝取得了成功,其模式便會被迅速復制,大量同類題材的綜藝節目在短時間內紛紛涌現,最終導致綜藝節目市場同質化嚴重。以親子類綜藝為例,《爸爸去哪兒》的成功帶動了《爸爸回來了》、《爸爸請回答》、《閃亮的爸爸》等一系列“爸爸IP”的出現,但觀眾的審美疲勞導致后者的收視情況總體不盡人意。

3.缺乏審美感性與人文氣息

節目制作技術的提高和市場的需求催生了越來越多的“大制作”綜藝節目,贊助商的意愿成為了操控節目基調與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商業氣息正以各種形態在綜藝市場上快速彌散開來。人文氣息的急劇縮減表現在節目題材的選擇和節目內容的呈現兩個方面。題材上,附著話題量較大的真人秀等類型的綜藝擠占了文化類綜藝的大量生存空間。內容上,為獲得較高的收視率或點擊、話題流量,制作方往往“不擇手段”——大量真人秀節目使用預先設置的臺本,競賽類節目打著觀眾投票的幌子將結果內定,相親類節目雇“托兒”來增強戲劇色彩。同時,廣告鋪天蓋地的露骨植入也使得綜藝節目的人文氣息進一步縮減,將觀眾理應獲得的收視體驗與尊重拋之腦后。

二、《國家寶藏》的奇觀現象概述

2013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問世,掀起了一陣“文化熱”。隨后的幾年中,《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文化綜藝也紛紛登陸熒屏,均獲得了不俗的成績,文化綜藝的潛力初步彰顯。經過近兩年的籌備,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中央電視臺重磅推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與9大博物館合作,展示了27件鎮館之寶,并邀請明星在節目中擔當“國寶守護人”,以小劇場的形式傾情講述了這些“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最終,通過“選秀”角逐出9件珍品參加故宮博物院的“國家寶藏”主題特展。

《國家寶藏》一經推出便迅速走紅,引爆了“全民狂歡”。截至2018年3月,豆瓣評分穩定在9.2分的高分,五星率達到70.5%。由百度指數監測到,每期節目播出后,“國家寶藏”這一詞條的搜索指數都會迎來破萬的高峰。同時,其在新浪微博上也引發了大量討論,相關話題多次登頂熱搜。除了線上的積極討論與互動,一部分受眾也將這種喜愛通過線下行動展現出來。據統計,節目開播以來,全國各大博物館的參觀人次有了明顯攀升。人們正在將《國家寶藏》所傳達的內涵與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國家寶藏》以其穿越古今的“時代美”、超越文化族群的“和諧美”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吸引了來自不同年齡層、不同領域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廣泛受眾,加之媒體的大量報道,迅速將這一節目推向現象級,營造出全民狂歡的奇觀。

三、多方合力共推文化綜藝突圍

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現象。新時代文化環境背景下的多方合力,共同推進了文化類綜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突圍。

1.文化政策的“推”與“拉”

綜藝節目憑借其對廣告更強的吸附能力獲得了大量投資,成為各大電視臺提高收視率的一大利器,但資本的誘惑和來自市場的巨大壓力也使得綜藝節目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呈現出“娛樂至死”的傾向。

廣電總局分別在2011年和2013年出臺 《廣電總局將加強電視上星綜合節目管理》及《關于做好2014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編排和備案工作的通知》,對各大衛視的綜藝類節目在各方面進行了一定的限制。2017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創作要“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2017年7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要求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制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類節目”。這些政策從“推”與“拉”兩個方面發力,為綜藝節目在新時期的發展奠定了重文化、重內涵的整體基調。

2.刺激元素豐富,增加受眾黏性

目前,熒屏上的純文化標簽的綜藝節目已日漸式微,純娛樂類綜藝也因內容空洞、受眾審美疲勞等因素而飽受詬病?!秶覍毑亍返淖呒t讓人們看到了文化與娛樂有機融合的強大張力。節目中的“選秀模式”、“小劇場”、“明星陣容”等元素屬于娛樂范疇,“博物館”、“大國重器”、“國寶守護人”等元素又屬于文化范疇??此啤盎齑睢钡慕M合卻極大程度地滿足了當今受眾多層次、多維度的信息需求。文化和娛樂是綜藝的雙向驅動力,綜藝節目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誠然離不開娛樂性,但只有當娛樂與文化中某種更根本而深層的東西融合起來時,才富于價值。同時,多元化元素的運用也增加了節目的興趣點與記憶點,不同類型的群體均能找到對自身具有接近性的內容,《國家寶藏》因而獲得了強且穩定的受眾黏性。

3.網絡時代下的病毒式傳播

社會化網絡時代的受眾參與并不是個人化的自娛自樂,而是一場全民共享的狂歡?!秶覍毑亍返淖呒t見證了“自來水軍”的強大傳播效果。當首觸受眾接受到自己喜愛的內容,便會利用身邊的各種平臺和渠道迅速將自己的態度或觀點傳播出去;而下一級的受眾在證實后,對這一內容的好感度會進一步加強,繼續自發進行傳播,如此反復形成強大的口碑?;ヂ摼W的便捷性使得口碑的形成速度和強度都更易形成“奇觀”。除了傳統社交平臺上的圖文傳播,新一批網絡原住民的力量也不容忽視。他們利用自身掌握的數字技能,在傳播前對信息進行二次加工,誕生了相關表情包、混剪短視頻(以鬼畜視頻為代表)等綜藝副產品。這些經過網民二次加工的產品更符合當今社交平臺短、平、快的傳播特點和受眾心理,大規模傳播的同時也帶動了綜藝節目本身的影響力擴張,達到無處不在、無時不傳的病毒式傳播效果。

4.社會文化審美需求的變遷

文化類綜藝的收視雖未占據當今綜藝市場的最大份額,但《國家寶藏》等節目的奇觀現象卻體現出市場對于文化類綜藝的龐大需求以及該類題材挖掘創新的巨大潛力,成為了綜藝節目前進道路上的風向標。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和長期碎片化閱讀造成的精神世界的恐慌,使人們亟需在根基深厚的中華文化長河里汲取營養。符合新生代主流審美的新形態文化類綜藝適時地填補了這一空缺。與此同時,文化自信的不斷提高也增強了人們對文化類綜藝的認可度以及對優秀文化的判斷能力。從《超級女聲》到《國家寶藏》,從喧嘩到厚重,其實質是大國崛起概念下觀眾的內在文化審美需求[7]。

在注意力這一“蛋糕”不夠分的今天,《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為綜藝節目脫穎而出提供了成功且值得借鑒的模式。誠然,文化類綜藝不是唯一的發展方向,但把握政策動向,豐富節目元素,借力網絡傳播,洞悉社會文化審美,卻是普適于綜藝節目的成功之道。

參考文獻:

[1]牛春梅:《“另類選秀”選出文化自信》,《北京日報》2017年12月8日

[2]蔡騏:《社會化網絡時代的媒介文化變遷》,《新聞記者》2015年第3期

[3]楊賓:《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藝術塑造與價值提升》,《創作與評論》2017年第10期

[4]王一川:《代大眾文化與中國大眾文化》,《藝術廣角》2001年第2期

猜你喜歡
國家寶藏寶藏綜藝
真正的寶藏
什么?海底寶藏
寶藏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飯”綜藝
《國家寶藏》:講述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視《國家寶藏》定檔12·3 講述“大國重器”前世今生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綜藝
解析《國家寶藏》中的美國文化意蘊
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看網絡自制綜藝的崛起
孫紅雷:我不是綜藝咖,還是要好好演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