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電視臺:如何突破困局,走得更遠更好

2018-11-18 20:23文/呂
中國記者 2018年2期
關鍵詞:總臺鹽城紀錄片

□ 文/呂 翔

編者按 隨著媒體格局和傳播生態的深刻變化,地市級電視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一些中西部地方電視臺收視率直線下滑,經營吃緊,人才流失,節目質量堪憂。對這些問題,怎么看,怎么辦?本刊集納幾篇稿件,均來自地方廣電系統一線管理者,一起聽聽他們的憂慮和深思,以及不斷嘗試突圍之法。

當前,地方電視臺生存發展空間被不斷擠壓,面臨嚴峻挑戰。作為一名扎根地方電視臺幾十年的媒體從業人員,作者對于這些沖擊的感受也更為強烈。本文是作者對這些問題產生原因和應對之策作出的思考。

地方電視臺 困境 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電視的普及和發展,我國各級電視臺經歷了相當長時期的輝煌階段。1983年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確定了中央、省、地(市)、縣(市)“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地方電視臺的發展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幾乎所有的地(市)和縣(市)均自辦有電視臺,縣(市)級電視臺至少有1至2個頻道的節目,而地(市)級電視臺頻道數一般都在3個以上。[1]

不可否認的是,在“四級辦電視”的金字塔體系中,地方電視臺處于底層地位,在人力、物力、財力、規模、資源方面的投入上均無法與中央媒體以及省級媒體相提并論,而隨著新媒體、自媒體等產業的蓬勃發展,同級傳統媒體之間競爭加劇,地方電視臺生存發展空間被不斷擠壓,面臨無法突破的桎梏和嚴峻挑戰。作為一名扎根地方電視臺幾十年的媒體從業人員,筆者對于這些沖擊的感受也更為強烈,也對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應對之策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地方電視臺的生存現狀和存在問題

(一)不缺人,但缺乏人才

1.大城市“虹吸效應”

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就是吸引走周邊各地的“高端生產要素”。而表現在電視行業,最明顯的體現便是在勞動者——媒體從業人員上。

作為專業性相對較強的媒體行業,最好的人才來源渠道便是各大高校的傳媒類專業以及傳媒院校的專場招聘會。但“金字塔底層”的媒體屬性,與中央級媒體、省級媒體的“金字招牌”相比難免相形見絀。許多高等學府、對口專業的優秀人才首選往往是平臺更高的媒體,而對市縣級地方電視臺另眼相待。

近年來,很多地方電視臺越來越重視優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希望通過“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環境留人”等辦法將優秀人才留住,但受到平臺的局限性、人才政策落實不到位、更高級別媒體的“人才戰略”等方面因素影響,很多初出茅廬時選擇了地方媒體的專業對口優秀人才,往往在幾年內做出相應的作品、積累豐富經驗后,選擇往更高層級的媒體發展。

2.人越來越多,人才卻越來越少

在某些地方,一些電視臺從業人員曾經有著較為優越的存在感,不少地方電視臺的編制成為不少人眼里的“香餑餑”,電視臺也因此吸納了從各種渠道推薦而來的工作者。相比其他行業,電視媒體看似門檻低,但干的卻是“技術活兒”。一些從業者對于相應從業技能了解有限,對于電視行業缺乏足夠的熱忱和真正的興趣,因此,在新鮮感被磨滅后,往往很難繼續向工作中投入熱情,更不要提創新和改革的想法了,因此不少地方電視臺都存在“人越來越多,人才卻越來越少”的奇怪現象。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成為各地方電視臺普遍的困擾。

(二)經濟基礎不牢,廣告經營收入面臨全面下滑

近年來,新興媒體在廣告收入上取得了強勁增長,據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廣告收入超過2000億元,同比增長35.9%。[2]相比傳統媒體,互聯網渠道的廣告形式新穎,互動性更強,用戶觸達率也更高,于是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將眼光從熒屏轉向線上。此外,近年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接連出臺相關規定,對電視媒體播出的廣告產品類型、形式、時長等進行了嚴格限制,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電視臺傳統客戶的流失。

而越來越大的壓力也被轉嫁到一線媒體從業人員身上,據了解,越來越多的地方電視臺的記者、編輯開始承擔起經營任務,這項業務也被納入年底的考核項目,甚至比制作的電視作品等占比更高。這樣不但違背“兩分開”原則,也不可能產出優秀的高質量節目。

(三)辦公條件老化,設備急需更新

資金方面的捉襟見肘,更會直接對硬件方面產生巨大影響。許多地方電視臺的設備陳舊老化,更新淘汰慢,無法跟上市場發展的步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哪怕地方電視臺有些能干事、想干事的一線從業人員,也會因為設備方面帶來的技術短板而錯失與其他平臺的合作良機。

筆者所在的鹽城廣播電視總臺有一檔生存了16年的民生類紀錄片欄目《情感樹》,一直將鏡頭對準普通百姓,講述人間百味,傳達真情實感,在全國多次獲得金獎。優質的節目內容曾經吸引了諸多合作伙伴,長沙一影視公司曾希望對節目的內容進行收購,但是由于《情感樹》的節目內容均為標清格式攝制、播出,無法滿足對方高清格式的播出標準,最終談判遺憾擱淺。

(四)經常改革卻難有起色

事實上,地方電視臺的困境已持續多年,各級電視臺的主管領導也都在不斷思考究竟該如何重振傳統媒體的雄風,這樣的想法催生了年復一年的“改版”。創新是好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但部分電視臺的改革往往是“換湯不換藥”,換個主持人,換個節目名稱,換個演播室包裝,或者照搬省級電視臺的高收視率欄目,而不去思索更本土化的途徑,只求新,卻不能扎根,導致一批批新節目誕生,卻很短命,很快被淹沒在下一次的改革呼號中。

二、多方施策,力求突圍

(一)加快融合發展,加強與央媒合作

2017年2月18日, 37家省級、計劃單列市廣電機構和中央電視臺簽署《央視新聞移動網合作框架協議》,集體簽約入駐央視新聞移動網。2017年2月19日,央視新聞移動網正式上線運行。鹽城廣播電視總臺的矩陣號“智慧鹽城”也成為了其中注冊媒體,并在這個融媒體平臺發稿近900條,通過中央媒體的更高平臺,有效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其實,鹽城廣播電視總臺在此前就已經與央媒展開了多方面的合作,尤其在紀錄片方面成績斐然。2007年,與央視《人民子弟兵》欄目共同合作拍攝制作完成的紀錄片《兄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70多年前,分別加入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兒時結拜兄弟陳中柱和趙敬之是怎樣聯合抗日的?在戰場上,他們留下了怎樣蕩氣回腸的故事?兄弟的情誼怎樣在戰火中飽經考驗,延續至今?他們的后人如今又在哪里,他們又能否銘記先輩遺志,將這段生死情帶入新的世紀?帶著這些疑問,我們的編導和央視導演一起,重訪故地,帶著攝像機去探尋,采訪他們的后人,重現了那一段感人的兄弟情?!缎值堋纷詈螳@得了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首屆歷史題材紀錄片一等獎,是一次地方臺與中央臺合作雙贏的典范。

(二)同級平臺資源共享,運用互聯網思維,形成合力

這是一個共享的時代,諸多行業的共享經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共享的理念是否也可以被引入電視行業,重振目前萎靡的局面呢?地方電視臺在人力、財力、物力方面的確與央媒的“大船”無法匹敵,但如果通過共享的方式凝聚成一股合力,或許會帶來不一樣的新格局。

比如,如果把地方城市百家電視臺聯合起來,聯合攝制一部紀錄片,拍攝各地區的風土人情,然后進行評比、聯播,做到資源共享整合。這樣每家電視臺只需要投入一集紀錄片的資源,就可以共享100集的播出量。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斷,但一把筷子的合力則不容小覷。豐富精彩“有干貨”的節目勢必會拉動收視率,屆時還可以共享廣告資源,將平臺資源最大化。

同時,還可以嘗試運用互聯網的思維經營電視臺,將互聯網的用戶思維、數據思維、生態思維引入現有的工作中去。加強與觀眾的良性互動,借助大數據分析,進一步圍繞電視拓展和完善“生態鏈”??梢钥紤]與“二更”“一條”這樣的短視頻提供商合作,研究適合在電視平臺播出的視頻內容。

(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影響力帶來生產力

要大膽創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更要敢想敢干,勇于走出去。

2017年11月15日至20日,由中華廣播影視交流協會、九洲文化傳播中心、臺灣中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商業同業公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廣電影視文化展在臺北舉行。由鹽城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反映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紀錄片《兄弟》以及反映鹽城民眾抗擊“6·23”特大龍卷風自然災害的紀錄片《和你在一起》受邀在臺灣展映,觀眾反響強烈。這是鹽城廣播電視總臺的紀錄片作品首次走進寶島臺灣。

此次展會,兩岸共有55個參展單位匯聚現場,幾百部優秀紀錄片、電視劇、電影、廣播、動漫等多種類型的作品同時登場亮相,為兩岸業界呈現一場別具一格的光影盛事。文化展的平行論壇—兩岸紀錄片聯展暨高峰論壇成為本屆活動的亮點,來自兩岸共500多部高品質優秀紀錄片參展。鹽城廣播電視總臺的參展紀錄片《兄弟》登上了宣傳展架,紀錄片《和你在一起》成為論壇的8部獲獎作品之一,鹽城廣電總臺參會代表還就兩岸紀錄片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期待未來能夠切實推進鹽城與臺灣廣播電視節目生產的交流合作。

(作者是鹽城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工作室總監)

【注釋】

[1] 地方電視臺的生存困境及出路探討,廣播電視信息,2016 (6) :42-45

[2] 人民網.2016年“傳媒藍皮書”發布 中國傳媒產業仍持續增長[EB/OL].2016-05-09.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509/c40606-28335339.html.

猜你喜歡
總臺鹽城紀錄片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五周年座談會召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召開青年英才座談會
從鹽瀆到鹽城——鹽城命名記
非遺鹽城
三個關鍵詞,讀懂鹽城這座城!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評出2019年國內十大體育新聞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民政部聯合攝制的《中國地名大會》開播
“東方濕地之都”——鹽城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