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的調研報道:“變”在哪些方面

2018-11-18 20:23文/賈
中國記者 2018年2期
關鍵詞:調研新時代受眾

□ 文/賈 娜

一、新時代決定新高度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變化意義重大,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既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向全黨、全國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在新時代擔負的責任之重,可謂前所未有。

新時代的調研報道必須提高敏銳度,搞清楚什么是“美好生活”“平衡發展”,什么是構成社會主要矛盾的不美好、不平衡現象,為正在進行的空前深刻的改革提供全面的、科學的信息,為新時代黨和國家的整體目標服務。

同時,新時代也是對我國國情的一種概括。筆者在采訪中經常感到,現在的國情就是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產業升級大展宏圖、國家利益遍及四海、生活方式引領全球。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是一個各種要素相互作用聯系的時代。這個時代的調研記者,尤其要避免用孤立、靜止的角度看待問題,而是要利用大國地位、先進科技賦予我們的全球眼光、時代視角綜合分析問題,為大國崛起和科技進步服務,這也是我們必須具有的高度。

二、新環境催生新挑戰

隨著互聯網事業的發展,兩三年前還被視為“新媒體”的網絡已經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和輿論交鋒的主戰場。一方面,網絡開辟了尋找新聞線索的新渠道和調查采訪的新方法;另一方面,網絡也在各種意義上對調研報道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記者有必要在以下幾方面樹立革新意識。

一是調研方法的革新。新技術使生產新聞和熱點的機會掌握在每個人的手里,微博、微信朋友圈、公眾號信息包羅萬象,網絡曝光的熱點事件數不勝數。例如,2017年的西安地鐵“問題電纜”事件,最初就是在天涯論壇上被披露的;前不久的女博士實名舉報北航教授性騷擾事件,開始也是發在知乎上的。調研記者足不出戶、甚至不需要認識特定的消息人士,只要瀏覽網絡,就可以搜羅海量線索和選題。

網絡時代的調研采訪手段也早已不再限于面談、電話。隨著政務公開,政府網站權威數據觸手可及,許多研究機構的專業報告也向大眾開放。在國外,用Skype視頻通話進行采訪已經不是新鮮事,國內則更多使用微信。筆者認識的不少專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匯集本領域專業人士和記者,在相關新聞事件發生后及時主動發聲供媒體采用。還出現了專門連接各行業專家與調查記者的手機應用程序。此外,通過論壇、QQ群、微信群,也可以輕易地與人們互動,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二是調研視角的革新。從“五位一體”的思維出發進行梳理可以發現,每一領域都有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產生了許多調研的新視角、新選題。例如,在經濟領域,從共享單車盛行開始,輿論對于共享經濟的探討層出不窮,資本運作、市場競爭、行業監管等都成為新選題,筆者有同事從對傳統制造業的拉動和影響入手進行調研,視角更加獨特。

又如,在文化領域,實體書店受到網購圖書的沖擊已是眾所周知,但近兩年來,實體書店似乎正在迎來新的春天,就連一些知名網絡書商也開起了線下書店。實體書店興起是否意味著人們的閱讀習慣正在回歸傳統?實際上,有記者發現,在一些“復興”的實體書店里,書并不是主角,而是成了餐飲、沙龍、社交活動的附屬品。從這里可以窺見人們消費觀念和文化習慣的轉變,形成有益的探討。

三是辨析能力、批判性思維的革新。一個疑問是,信息的大爆炸,是否等同于記者對信息的獲取更多更全面?傳播學有個著名的理論叫做受眾的選擇性心理,認為其包含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網絡特別是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如果不是濫用——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方面,就像受眾搜索或瀏覽過的商品會一直從各種網頁推送廣告,受眾接受到的新聞也越來越細分,從主題到價值判斷,都在努力“揣摩”繼而“迎合”個人的口味與興趣。另一方面,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例如,當不喜歡某個媒體APP時,可以關閉它的新聞推送甚至將其卸載,當公眾號出現了不感興趣甚至與自己價值觀相悖的內容時,果斷“取關”,通過這種更“決絕”的方式,達到與這類信息的隔絕。雙向的過濾造就的是一條愈加精細化的信息獲取通道。

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說信息的選擇是更加寬泛還是更加狹窄。表面上看,海量的信息對記者提出更高的篩選的要求,但事實或許是由于信息與受眾的雙向過濾,記者并沒有接收到足夠的信息?信息獲取方式和調研手段的改進,是否等同于調研報道一定更加接近真相?

實際上,網絡給了調研許多便利的同時,也常被不恰當運用。最常見的問題一是偏聽偏信、以偏蓋全;二是“網絡調研”盛行,假新聞頻發。

以偏蓋全的新聞報道,即使不是假新聞,也是有失專業水準的。例如,當下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是人工智能,它相對其他科技話題,媒體曝光率高,為大眾津津樂道,其中不乏媒體為爭奪受眾眼球而片面解讀和夸張放大的情況,例如對“人工智能威脅論”進行過度解讀。筆者和同事在進行大量采訪后了解到,人工智能當前還處在弱人工智能階段階段,“人被取代”的憂慮為時過早,“人機協作”等或許才是當下更值得關注的。

再如房地產市場的報道。這是一個特別容易引發腎上腺素飆升的領域,類似“搶房”“日光盤”的字眼,看似形象生動,其產生的負面效應不可小覷。事實上,過去幾年房地產市場的瘋狂,市場預期的極度脆弱,與開發商、中介煽風點火及媒體的推波助瀾密切相關。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甚至明顯受利益驅動,將局部現象放大,造成較大的惡劣影響。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不以真實為前提的新聞只能是臆想和猜測。從于歡案到江歌案,再到紅黃藍事件,引發的每一次輿論大潮中,深入調查、理性討論者并不占優勢,反而是一些自媒體出于蹭熱點賺流量的目的,發布的內容脫離事實、極盡煽動之能事,甚至通篇都是情緒發泄??杀氖?,這樣的文章往往很有市場,受眾似乎是“心甘情愿”地被裹挾著走,沒有多少人在乎真相。這樣的風氣難免影響到記者的判斷。于是我們看到,一些新聞事件出現多次“反轉”,“羅生門”事件頻發,有網友總結,以后需要“讓新聞飛一會兒”再作評判。還出現過一件新聞發生后,各種媒體之間相互轉載消息,卻遲遲不見現場報道,令人啼笑皆非。

四是新聞倫理的更新。更新不等于不堅持原有的倫理,反而意味著在新的輿論環境下,面對更豐富的素材、更包容的環境,更要以嚴格的標準約束自己堅守倫理,堅決拒絕不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內容和不道德的采訪方式。

例如,在一些涉及死亡的調查性報道中,對于受害者遺體慘狀進行詳盡描述,既對逝者及其家屬不敬,又令讀者不適;有的報道對于一些不良風氣缺乏旗幟鮮明的批判,態度曖昧,容易對受眾特別是青少年形成負面引導;有的報道不注重保護公安人員的隱私,甚至放上清晰照片。背后可見的是媒體人職業素養堪憂。

三、新實踐帶來新突破

網絡的功能再強大,也還是存在無法彌補的局限性,好的調研報道,仍需要記者以磨練個人的四力(眼力、腳力、筆力、腦力)來完成,以增強新聞報道的四力(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笨方法往往是好方法,優秀的調研報道需要記者扎扎實實地“跑”出來。新華社在這方面有著良好的傳統,除各分社記者長期立足本地調研外,編輯部門組織的小分隊調研更是往往需要經過數日甚至數月的深入走訪。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的“警惕四風新動向”稿件,就是新華社記者通過數月調研,深入一線采訪,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后完成的。筆者組織參與的渤海污染現狀調研,前期是記者沿渤海驅車數百公里掌握初步線索,后經小分隊調研一月有余而成。稿件刊發后,有力推動了渤海污染這個多年難題的解決。

腳力要配合眼力和腦力,方能達到最大程度的去偽存真。例如,某研究機構的數據提到一些城市樓市成交量的漲幅,其中的某市,筆者不久前剛好去調研過,了解到該地調控政策加碼,成交量不存在大幅上漲的可能。如果沒有踏實調研,只是一味引用網絡數據,就難免出現“硬傷”。

此外,是淺嘗輒止還是充分發掘,可以決定調研的深度與價值。如,一些地方反映貧困群眾出路難,說來說去都是在向上面要錢要政策。如果記者能拋開當地提供的材料,換個思路來看,可能只是修一條鄉村公路的問題,多年沒有解決,是否能看出相關部門存在不作為的情況?如果能帶著這樣的思路重新采訪,也許可以成就一條很好的監督性調研報道。

四、新媒體要求新本領

就調研產品的表現方式而言,全媒體融合時代,大到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小到手機拍攝和無人機使用,“技術小白”想獲得新的發展已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筆者至今記得兩年前參加水庫污染調研時,攝影記者用無人機從高空拍下某水庫放水時一大團黑色污染物在碧綠色水體中行將擴散的圖片帶給我的沖擊?,F在,“圖文并茂”的要求仍然并不過時,并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要有圖片意識、圖表意識。記者需加強解讀和應用數據的能力。例如,有同事根據就業數據的變化,解讀出了近年就業穩中向好的趨勢。還需提高使用配圖的意識,電子設備的迭代更新使得手機畫質越來越好,給了每一個人成為攝影、攝像記者的可能,文字記者在調查采訪時,應主動記錄畫面。

二是以適當的形式進行展示。

除圖片、圖表等傳統形式外,手機截屏、小視頻、GIF動畫、3D動畫等被廣泛應用于深度調查稿件,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用3D動畫還原事故發生現場。

以上說的這些,對于新聞記者和新聞機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是入行多年的老記者也可能不得不回爐接受新培訓。尤其是近一兩年來,對于新技術“取代”媒體人的討論不絕于耳,最顯著的案例莫過于新聞機器人的誕生。此前,國家地震臺網研發的“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只用6秒鐘就寫完了一則地震新聞。

但筆者堅定地認為,在諸多可能被機器取代的職業中,調研型的記者不會包括在列。這個職業不僅需要業務功底,更需要政治素養、家國情懷、人文關懷。新時代下,調研記者需不斷提高對信息的篩選和判斷能力,順勢而為、逆流而上,強化獨立思考能力和認識復雜事物的能力,在追求真相、服務人民的道路上不懈前行。

猜你喜歡
調研新時代受眾
人大到基層調研應做到“三不”
調研“四貼近” 履職增實效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腳踏實地扶貧調研
調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