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選舉”概念的演化及其文化喻義

2018-11-20 01:14劉斌
社會觀察 2018年4期
關鍵詞:日文西式士人

文/劉斌

“選舉”的概念內涵在清末發生巨變,完成古義與今義的轉換,確立了與英文“elect”內涵基本等同的今義。已有一些論著對“選舉”概念內涵的古今差異問題作過簡要論述,但整體而言,現有的研究未能對中國近代“選舉”概念內涵演化的歷史脈絡進行系統梳理,也未能對“選舉”內涵古今轉換背后的文化喻義進行解析。

古代“選舉”概念的內涵

儒家經典中多以“選”“舉”表示選拔優秀的人才為士、為官。檢索電子版文淵閣《四庫全書》發現,“選舉”一詞的出現不會晚于公元前2世紀中葉。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門客編纂的《淮南子》“兵略”篇云:“故德義足以懷天下之民,事業足以當天下之急,選舉足以得賢士之心?!痹摃蠹s成書于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登基(公元前140年)之間。相傳為周人辛钘所撰的《文子》一書也載有“選舉”一詞,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今本《文子》是據殘本《文子》抄撮《淮南子》而成。因此,難以判斷相關內容系出自古本《文子》或源自《淮南子》?!妒酚洝ば⑽谋炯o》記載孝文帝使用了“選舉”一詞。孝文帝回應有司勸立太子時謂:“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于子,非所以憂天下也?!睍r為孝文帝元年正月(公元前179年),但無法確定此句是否為孝文帝原話??芍?,至遲在編撰《淮南子》的年代已經出現“選舉”一詞。

上述《文子》《淮南子》引文中的“選舉”意為由民間選拔賢能擔任官職,《史記》引文的意思是由皇室成員中選任皇位繼承人,可見“選舉”的主要意思是選拔賢能,含有與世襲制、世官制相對之意。鄉舉里選是當時主要的選舉方式?!班l舉里選”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但古人通常將鄉舉里選的起源追溯到三代,把《周禮》《禮記》等典籍記載的鄉里賓興賢能的制度視為鄉舉里選的典范。一般認為,從上古三代到秦漢,鄉舉里選在不同層面發揮作用,魏晉時期余風未息。在科舉考試制度創行以前,選舉主要指的是鄉舉里選或者具有鄉舉里選特征的選士行為和制度。

隋唐創行科舉制,科舉考試成為之后歷代入仕的正途??荚嚱Y果主要取決于應考者的考試成績,已不再需要鄉里社會參與,但時人及后人仍以“選舉”來指稱取士制度。對后世“選舉”概念影響最深的是史志中的“選舉志”。自《新唐書》首設“選舉志”,后代正史及《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史籍均設“選舉志”,內容涵括與舉士、舉官相關的典章制度。受此影響,“選舉”一詞也主要用來泛指舉士、任官的行為和制度。

綜上可知,古代“選舉”的本義是選賢任能,但其具體的指稱對象發生了演化。在科舉考試成為主要取士制度之前,它主要用來指稱鄉舉里選以及具有鄉舉里選特征的取士制度。隋唐以后,“選舉”指舉士、任官的行為和制度,主要指科舉??婆e考試創行后,鄉舉里選的制度雖已成為陳跡,但是鄉舉里選的觀念卻歷久彌新,成為歷代士人持續探討的命題。隋唐以后歷代士人所談論的“選舉”,既有可能指科舉取士或舉士、任官的行為和制度,也有可能專指鄉舉里選,確切涵義需結合相應語境理解。

無論具體指稱對象如何變化,“選舉”概念的本義及其蘊含的選賢任能的價值取向一以貫之。近代以來,一些人受西方民選制度“啟發”,對古代“選舉”概念進行拆解,以“選舉”專指隋唐以前具有鄉舉里選特征的取士制度,以“考試”來指稱隋唐以后的科舉取士。這是以外來和后來的觀念重塑古代“選舉”概念,與古代“選舉”概念的本來面貌不符。

“選舉”今義的形成

在現代漢語中,“選舉”與英文elect含義相似,幾乎完全脫離古義?!斑x舉”與“elect”固定對譯關系的形成經歷了復雜而漫長的歷史過程,直到20世紀前10年才基本定型?!斑x舉”與“elect”的對譯以及中文“選舉”在晚清發生的涵義演變,深刻體現了近代中西文化、中日文化地位轉換的歷史過程。

近代來華西人很早便有意識地向中國傳播西方近代選舉觀念,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并不傾向以“選舉”翻譯西方民選制度。1837—1838年,郭實臘在廣州主辦的中文刊物《東西洋考察每月統記傳》至少有4篇文章提及了美國和英國的選舉制度。在一些介紹西方史地、風土人情類的書籍、文章中,也往往會記載西方選舉政治或民主政治的相關情況。1838年出版的裨治文撰《美理哥合省國志略》一書,就多處提及美國的選舉政治。這些資料被士大夫整理、編譯、引用后,構成了《四洲志》《海國圖志》《瀛寰志略》《海國四說》等晚清著述敘述西方政治的主要知識來源。

檢索西人報刊可以看出,這一時期表述西方選舉相關概念的用詞繁多?!逗鴪D志》是輯錄鴉片戰爭前后出版的西學書刊種類最豐富的書籍,據筆者不完全統計,該書表述西式選舉時使用的詞匯有:依力多、選、舉、薦、公舉、選舉、民舉、薦舉、保舉、保充、議舉、推、推舉、推選、推立、推擇、會推、推遷、簡、簡立、遴選、遴舉、推薦、舉立、擇等25個。稍晚,相關用詞的數量趨于減少,但仍未統一。如上海墨海書館編印的期刊《六合叢談》第1至13期(1857—1858年),至少使用了簡、舉、簡立、推薦、選舉、推立、選、推選、遴選等詞。1875至1881年間出版的《萬國公報》,也使用過公舉、保舉、民舉、選舉、舉立、遴舉、舉、推選、會推、推、推擇、擇、推舉、選等14個中文詞匯來表述西方選舉的概念。

字典作為通用的工具書,最能體現時人的用語習慣,反過來對某一時期用語習慣的形成也會產生重要影響。檢索1830年代至1880年代之間西方傳教士編撰的各種英華字典可以看出,“選舉”與“elect”的對應譯詞遠未統一?!癳lect”的對應譯詞至少有:選、擇、選舉、選擇、揀選、揀擇、公舉、挑選、封、授等,譯為“選舉”者在其中屬于特例。

租界章程是反映來華西人用語習慣的另一重要指征。租界章程是經列強駐華領事和清廷認可的租界根本性規章,其字斟句酌,較私人著譯用詞更加標準、統一。瀏覽各種租界章程可以看出,它們似已規范使用“選舉”和“公舉”來表述西式選舉,并對二者的使用場合作了區分。以上海、天津等地的英租界章程為例,表述選出租界管理機構職務(如納稅人會議議長、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天津租界行政委員等)的制度和行為時,均使用“選舉”;而在表述選出地產委員、租界分部代表等次要公共職務時則使用“公舉”。

來華西人是晚清傳播西方選舉觀念的主要力量,他們的用詞基本上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外人士的使用習慣。筆者瀏覽《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匯錄》發現,至少在1900年以前,包括來華西人創辦的期刊在內,尚未形成唯一的用以描述西方“選舉”的通用中文詞匯,但也逐漸形成使用相對集中的詞匯。如果不計單字,僅統計詞組,則“公舉”“選舉”是使用較多的兩個詞匯,尤其是“公舉”幾乎成為首選用詞。

包括洋務派和維新派在內的趨新官紳士人,是晚清社會最了解西方政治和選舉制度的群體。梳理相關著述可以看出,他們對于表述西式選舉的用語沒有統一,公舉、選舉、民舉、薦舉等不一而足。如:王韜用“薦舉”來表述英國的選舉制度;黃遵憲用“民薦”來表述日本地方議會議員選舉;容閎以“民舉”來表述秘魯選舉制度;馬建忠用“選舉”來表述美國總統選舉。每個人自己也沒有統一用語,往往在同一篇著述中使用多個詞語。在這些表述中,“公舉”的受認可度最高?!缎抡嬖彙穫鞑ミ^程中相關用語的演變,就是這一態勢的反映。何啟、胡禮垣在《新政真詮》中刻意使用“選舉”來表述西式選舉,甚至有意將“選舉”作為專指西式選舉的概念。然而,1895年《申報》刊登題為《行公舉以同好惡》的文章,主體內容來源于“新政論議”篇,卻將“選舉”改成了“公舉”。增訂本《盛世危言》“公舉”篇與《新政真詮》“新政論議”篇主體內容雷同,極有可能來源于后者,但鄭觀應將篇名取名“公舉”,改變了《新政真詮》的用法。

綜上可知,晚清“選舉”一詞已經被用作表述西式選舉,但并不專指西式選舉,它的固有涵義未被替代?!斑x舉”與西式選舉(elect)是不同層次的概念,“選舉”是舉士、任官的行為和制度的總稱,西式選舉(elect)則被視為有別于“科舉”的另外一種選舉形式。20世紀初,當中國官紳士人已經普遍接受日文詞匯“選舉”時,來華西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保持上述用語習慣。

清末,日文詞匯“選舉”強勢輸入,改變了晚清以來的用語習慣,逐漸替換了中文詞匯“選舉”的內涵,塑造了中文“選舉”的今義?!斑x舉”取代“公舉”成為中外士人首選用詞的趨勢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一轉變的發生與“東學”及日本近代政治制度輸入的時間節點基本一致。

古代日本與中國分享著相似的文字、文化和思想資源,晚清西方人士在華出版的報刊、字典、書籍以及中國人的西學撰著也有不少傳入日本,但在選擇“elect”的翻譯用詞上,日本人士與晚清中外人士的取向不完全一致。查閱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近代英和字典發現,至遲到1880年代,日本就已普遍用漢字“選舉”及其同音詞“撰舉”作為“elect”的對應譯詞。當時,一些日本學者對西方傳教士編撰的英華字典進行二次翻譯時,在原書的基礎上增補“選舉”作為“elect”的解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日本當時的翻譯用語慣例。

甲午中日戰爭以前,日文詞匯“選舉”開始輸入中國,但影響有限?!渡陥蟆肥峭砬宓谝淮髨罂?,在趨新士人中有很大影響力。以該報為例,1895年以前僅有數篇報道使用日文詞匯“選舉”,晚清士人撰寫的文章談及日本國會選舉等相關問題時,基本上都照中文慣例表述為“公舉”。甲午戰敗后,隨著赴日留學風潮的興起、“東學”的輸入,日文詞匯“選舉”的使用逐漸頻繁。筆者在“愛如生申報數據庫”輸入“選舉”進行全文檢索,發現1895年以后內涵為投票選舉的“選舉”出現次數明顯增加,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日文詞匯對中文用語習慣的影響。維新運動時期,維新派出版的書籍、報刊中來自日文的“選舉”一詞并不鮮見。1898年春刊行的康有為編《日本書目志》“政治門”收錄的書目中,含“選舉”“撰舉”字樣的有11部。但是,當時“選舉”尚未成為表述西式選舉制度的固定用語。

20世紀初,作為學術概念和法律、制度術語的“選舉”的輸入,最終促使“選舉”脫離中文傳統涵義,轉變成與日文詞匯“選舉”相同的含義。在清末新式知識體系的建構中,日本教習、留日學生與日本學者著譯的西學書籍發揮了重要作用?!斑x舉”“選舉權”“選舉法”等日本政治學、法律學術語進入中國,構成清末相關學科的標準術語。清末新政與仿行預備立憲時期,清廷與各直省以日本為楷模創建新式制度,赴日游歷官紳、留日學生與來華日本顧問在其間扮演關鍵角色,在此背景下制定的制度,均沿用日本慣例使用“選舉”一詞來表述民選制度。

與一般用語不同,學術概念和法律術語(制度術語)具有標準化的特征,能夠產生普遍、持久的影響。日文術語“選舉”的普及使得原本為中外士人所習用的“公舉”一詞逐漸被擯棄,“選舉”在中文世界從字面意義上脫離古義,轉變成“elect”的對譯詞。

“選舉”內涵演化的文化喻義

選舉制度是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礎。對于表述西式選舉觀念和制度的用語的選擇,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翻譯問題,它背后蘊含深刻的文化喻義。

“公舉”和“選舉”是近代中外人士表述西式選舉的主要用詞,它們都是舉士、舉官或選出公共職務的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包含了由民選舉的意思?!肮e”是清代以前民間推選公共事務管理者的非正式制度,形式上由眾人推選、官方認可,實際上受地方豪紳與官方支配。古代選舉最初所指的鄉舉里選,也含有民眾參與和自下而上推選的因素。兩者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表達西式選舉的民選特征。但是,使用“選舉”容易產生詞義上的混淆??婆e是清代主要的選舉制度,“選舉”一詞容易讓時人聯想到科舉而非古代的鄉舉里選,不利于突出西式選舉的民選特征。此外,在近代來華西人看來,中國選舉制度就是自上而下的選拔,并不存在類似于西方式的民選制度。在來華西人編撰的華英字典中,大都以“Select”來翻譯選舉相關的名詞,即便是明顯含有鄉舉里選意味的詞組也是如此。

“公舉”之所以成為晚清中外人士用來表述西式選舉的首選用詞,原因之一在于它能直觀地展現西方選舉由民選舉而非由官選舉的特征。對于來華西人來說,更關鍵的是深層次的文化方面的考慮?!肮煜隆笔侨寮业淖罡哒卫硐?,“公舉”的“公”有公平、公正的意思,隱喻著“公天下”的價值取向。對于以文明先進自居的西方在華人士來說,使用“公舉”可以將西方選舉與上古三代之治聯系在一起,更能滿足其向中國人展現西方政治制度的進步。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20世紀初當清末社會普遍接受日文“選舉”的概念時,來華西人仍堅持晚清時期的用語習慣,一如既往地使用“公舉”來表述西式選舉。

西方近代選舉制度以得票數決定選舉結果,主要體現的是“眾舉”。儒家話語體系中的“公”雖與“眾”有關系,但卻不完全等同,“眾舉”未必就是“公舉”。清廷京畿道監察御史潘慶瀾評價馮桂芬設計的“公黜陟”制度時認為:“若謂以多舉者為公,則賢者固舉所知,不賢者亦可隨聲附和,多足恃乎?!钡珶o論如何,使用“公舉”一詞成功地樹立了西式選舉“公”的形象,不少晚清士人認可西式選舉的這一標簽,那些對于近代西方政治僅知皮毛的人尤其如此。

一些中外人士使用“選舉”來表述西式選舉,同樣有文化方面的考量。鄉舉里選是載在儒家經典的取士制度,選舉是歷代首要的典章制度,它們所蘊含的選賢任能的價值觀是影響歷代士人的支配性觀念。公舉則是民間或半官方的行為,并不具備類似的文化涵義,二者所蘊含的文化涵義及象征意義差別很大。一些晚清士人使用“選舉”來表述西式選舉制度,顯然有類似用意。何啟、胡禮垣在《新政真詮》一書中刻意使用“選舉”作為專指西式選舉的概念,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日本“選舉”一詞之所以會迅速被清末人士接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也不能忽視。

總體而言,“選舉”脫離古義、形成今義的過程,與近代中西、中日間文化權勢轉移的大趨勢相一致。清末以來,“選舉”一詞雖已逐漸演變成專指投票選舉,但蘊含于其中的文化內涵卻并未隨即消逝,傳統選舉觀念仍然持續產生影響。晚清時期,由于西方民主政治理念沒有與選舉制度同步傳入中國,一些士人以儒家文化解讀西式選舉,將其與鄉舉里選相比附。西方近代選舉理論和立憲政治理念輸入后,一些士人受傳統文化影響,表面上談論的是西式選舉制度,但思考和評判的標準仍是傳統選舉。

猜你喜歡
日文西式士人
西式面點的創新與發展
許開軼:失靈的西式民主
國際學校:留學無需“小別離”
文獻視域中的中國古代“行樂”觀念及園林行樂生活
有趣的西式餐具
《續夷堅志》對《夷堅志》在內容上的繼承
日文花樣
地域學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
智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