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魯西洛夫突破

2018-11-21 19:40淮軍
兵器 2018年11期
關鍵詞:集團軍西南戰役

淮軍

到1915年底,一戰交戰雙方已經徹底將這場戰爭打成了消耗戰。在巨大的傷亡和物質損耗面前,無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都渴望能在未來的1916年結束戰爭。就在這一年,一向不被人看好的沙俄打了一場規模不小的勝仗。

東線態勢

1916年初的沙俄軍隊,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雖然經過了深入的國家動員和一年多大戰的鍛煉,但就整體狀態而言,1916年初的俄軍甚至還不如1914年開戰時的俄軍狀態良好。在1914年至1915年間,俄軍雖在加里西亞戰役、華沙-伊凡哥羅德戰役等戰役中獲得了小勝,但卻在坦能堡戰役、果爾利策戰役等戰役中遭到重大失敗。在這一連串的敗仗之下,俄軍不僅未能如開戰時的預案那樣奪取敵人的領土,反而喪失了戰前的俄占波蘭、立陶宛、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全部或部分。

此外,俄軍在人員和裝備上也遭到了巨大的損失。以火炮和機槍為例,在戰爭開始時,俄軍有5588門76.2毫米火炮和4157挺機槍。但在1916年初,俄軍手里還能用的只有4300門76.2毫米火炮和4100挺馬克沁機槍,以及200挺柯爾特機槍??紤]到在這一年半的戰爭進程中俄軍還補充了6136挺機槍(其中進口了1057挺機槍)和1703門76.2毫米火炮,顯然俄軍在某些裝備上的損失速度已經超過了補充速度。

在人員方面,俄軍在戰前擁有1423000人的正規軍,而在從開戰到1915年11月1日的一年多時間里,俄軍損失了436萬人(含被俘174萬人),這也就意味著俄國在戰前培養的常備軍基本全軍覆沒了。在軍官方面,俄軍戰前擁有42000名至43000名軍官,在1914年七八月間的開戰動員時又動員了一批預備役軍官,兩者相加總數約為8萬人。而在1914年至1915年間,俄軍軍官損失數字達到了45115人。因此,俄軍的軍官缺口也非常大。據當時的記載,“一些連隊里的排級干部通常只有一名軍官,其他的得靠士官頂替,如果哪個連長手下能有兩個軍官排長,他會非常高興?!?/p>

盡管如此,如果單從數字上看,俄軍的總人數依舊在增加。戰前俄軍常備142.3萬人,經動員開戰時為350萬人。在1915年4月1日俄軍大撤退開始前為420萬人,而到了1916年2月1日,俄軍人數達到620萬人。此后,俄軍繼續以每月10萬人左右的速度遞增,即便是在遭到了三月戰役十數萬人的損失后,1916年7月1日的東線俄軍總數依舊達到了680萬人。

總之,1916年初的東線俄軍就是這么一支“煥然一新”的帝國軍隊。這支龐大的軍隊依據其所在方向,被分為庫羅帕特金指揮的北方面軍(遮蔽彼得格勒戰略方向)、艾維爾特指揮的西方面軍(遮蔽莫斯科戰略方向)和布魯西洛夫指揮的西南方面軍(遮蔽基輔方向)。

同時,當時的東線還可以位于今日白俄羅斯和西北烏克蘭的著名沼澤區波列西耶為界一分為二,俄北方面軍和西方面軍都位于波列西耶以北,而西南方面軍則位于波列西耶以南。截至1916年3月16日,東線173.2萬俄軍中在波列西耶以北的有122萬人(北方面軍46.6萬人和西方面軍75.4萬人),在波列西耶以南則有51.2萬人;而與其對峙的106.1萬同盟國軍隊中在波列西耶以北的有62萬人(基本都是德軍),在波列西耶以南則是3個奧匈集團軍(得到了德軍林辛根集團加強)。顯然,兩軍都把波列西耶以北當成了主戰場。

也正因為如此,在4月1日為謀劃1916年東線攻勢而舉行的俄國最高統帥部軍事會議上,最初的方案是以西方面軍當面的維爾納方向為主攻方向,北方面軍則對此加以配合。至于在波列西耶以南的西南方面軍,初案設置是保持防御姿態,需要到波列西耶以北取得勝利后,該方面軍才投入進攻。

結果,這個初案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就遭到了三大方面軍司令官的一致反對。原方案中擔任主攻和助攻的西方面軍司令艾維爾特和北方面軍司令庫羅帕特金均不看好在本部轄區發動主力進攻。而新近就任的西南方面軍司令布魯西洛夫則恰恰相反,他認為讓自己的部隊干等著北方勝利再發動進攻是不可取的。他堅決要求西南方面軍也主動發動進攻,而且要求先于北方發動進攻,他的理由是這樣可以吸引德軍注意力,讓德軍無法將西南方向的預備隊調到北方。最后,在三大方面軍司令官的一致反對下,俄國最高統帥部出臺了一份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和稀泥”的最終方案:三大方面軍以西方面軍為主攻,以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為助攻,西南方面軍最先發動進攻,以將德奧的總預備隊吸引到波列西耶以南。

戰役準備

回到部隊后,布魯西洛夫以極高的熱情開始了西南方面軍的戰役準備工作。

他所要突破的,是一條非常堅固的防線:這條防線包括三條相距5千米至8千米的筑壘地帶(其中最堅固的第一條筑壘帶縱深為1500米至2000米),每條筑壘帶都包括數道鐵絲網、雷區、兩到三條戰壕、機槍掩體、炮兵連陣地等火力點,以及在防御工事后方的窄軌鐵路。

為了突破這條德奧軍隊苦心經營多日的防線,布魯西洛夫設計了各種打破常規的方法。

在當時的塹壕戰中,攻擊方想要突破防御方的連綿綜合防御地帶,一般的理想方法是在預定突破地點隱蔽集中大量火炮和部隊,以突然的優勢火力和兵力形成前線突破。

但在客觀上,由于攻擊方在選擇預定突破地點時需要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如需要其便于兵力機動(便于突破和擴展戰果)、便于炮兵陣地展開、便于大兵團的戰前隱蔽,以及該地點必須是敵之要害或至少能夠威脅到敵之要害(攻其必救)等。因此,雖然一戰戰線動輒連綿幾百上千千米,但能夠有效實施大兵團攻擊的地點并不很多,兼之當時的軍事航空技術已經有了發展,在空中偵察的介入下,大規模攻勢所最需要的突然性已經很難達成了。

布魯西洛夫巧妙地解決了無法達成攻擊突然性這一難題:雖然在戰役規劃時他還是按常規選擇了主攻的部隊和方向(主攻部隊為俄國第八集團軍,攻擊盧茨克方向),但在進行戰役準備時,他命令屬下各集團軍甚至軍級單位各自選擇一個突破地段,這樣就同時在前線的數十個地段同時開始了不分主次的攻擊準備用土工作業,兼之俄軍還在非突破地段進行了大量的虛假土工作業,結果“奧地利人幾乎被驚呆了,他們無法確定真正的突破點”。而也正因為如此,雖然奧匈軍隊在戰前已經根據種種跡象獲知俄軍即將在西南戰線發動大規模攻勢,但他們無法組織和預先運動自己的戰役預備隊——因為奧匈軍隊根本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放自己的預備隊。這是造成奧匈軍隊早期大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戰術準備上,俄軍吸取了當時西線傳來的先進經驗,在進攻地段修筑了大量“攻擊橋頭堡”。在預案中,這種“橋頭堡”可以“便于(俄軍)在距離敵人很近的地方開始攻擊,(利用之前的儲備)不間斷地提供食品和彈藥,方便傷員的快速撤離,以及火炮的自由轉移”。使用“攻擊橋頭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俄軍的士氣(當時在俄軍相當一部分人中間還存在些許的古典武士榮譽感,他們認為戰士鉆在土地里打仗是一種恥辱),但在客觀上大大減輕了第一波攻勢中軍隊通過敵方火力帶時所必然遭受的重大傷亡。

此外,由于俄軍在火炮方面處于劣勢,他們就在機槍方面進行了針對性加強。而這也就意味著俄國模式的前線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加依靠步兵,而不是炮兵的突破。因此,為保持步兵的攻擊能量,布魯西洛夫設計了步兵的“波浪進攻法”,他將攻擊步兵分為四個波次,第一、二波次負責奪取敵筑壘地區的第一、第二條戰壕,第三、四波次則負責奪取敵第三條戰壕——一般來說也是該筑壘區的最后一條戰壕。這種設置不僅保持了前線步兵的攻擊能量,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步兵大縱深攻擊時所經常會發生的混亂(步兵在混戰中經常會跑錯方向,此時后面有一條完整的攻擊線會起到大作用)。除了步兵的波式進攻外,俄軍還針對塹壕爭奪戰可能發生的諸多情況進行了各種計劃和組織。例如為防止個別戰壕中發生持久爭奪而減緩攻擊速度,特地組織了手榴彈投擲隊,以在必要時直接對焦點戰壕進行手榴彈火力覆蓋等。

布魯西洛夫突破

按照預案,西南方面軍的進攻將在六月中旬發動。然而在五月中旬,俄方突然接到盟國方面的緊急通報,通報稱奧匈帝國的軍隊在特蘭提諾地區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意大利軍隊遭到重創,正在步步退卻中。盟國要求俄軍提前發動進攻,以緩解意大利方面的壓力。

迫于盟國方面的壓力,俄國統帥部要求西南方面軍提前發動進攻。而布魯西洛夫則表示如果這樣的話,三個方面軍同時發起進攻會比較穩妥。但胳膊終究扭不過大腿。在一番前線與大本營的扯皮之后,西南方面軍依舊按原計劃提前于其他兩個方面軍發起了進攻,唯一的變化就是攻擊時間被提前到了6月4日。

6月4日凌晨3點,俄西南方面軍的所有部隊同時開始了炮火準備。其中擔任主攻的第八集團軍的炮火準備持續了29小時,其他方向的第十一、第七、第九集團軍的炮火準備則分別持續了6小時、46小時和8小時。

俄第八集團軍擁有13個步兵師、7個騎兵師和19個重炮連,共計25.5萬兵員和716門大小火炮的雄厚兵力(即西南方面軍一半的重炮和約1/3的步兵)。該集團軍主攻長約16千米的戰線,其突擊力量為第八和第四十軍的80個營和257門火炮。

而其正面的奧匈軍隊則不僅在步兵人數上少于俄軍,而且由于之前奧方主動發起了意大利戰役,原本用于防御俄軍的一部分重炮部隊被調走參戰,因此此時在重炮火力上也失去了之前所占據的優勢(俄第八集團軍正面的奧匈軍隊僅有約14.7萬人和549門火炮)。

在進行炮火準備時,俄軍兩次使用了炮火假停頓和假前移戰術。當奧匈軍隊在這兩次俄軍炮火假轉移的過程中照常規進入戰壕時,俄軍火炮進行了回返射擊,給奧匈軍隊造成了巨大損失)。結果,當俄軍火炮第三次前移時,奧匈軍隊相當一部分單位不敢再進入戰位,最后被攻擊過來的俄軍步兵堵在掩蔽部里包了餃子。

在炮火準備結束后,第八集團軍發起了步兵突擊,以及局部的裝甲突擊。在第八集團軍中編制了一個裝甲車排,該排作為突擊力量的一部分投入戰斗,使得此次攻勢的局部戰場成為了人類戰爭史上最早的機械化戰場之一(此時距離英國人把第一輛坦克投入戰斗尚有數月之遙)。

在短短三天內,俄第八集團軍成功地突破了奧匈軍約70千米至80千米長,25千米至30千米縱深的防御地帶,并占領了盧茨克城,雙方的損失人數分別為3.3萬人和8.2萬人。奧匈軍的部分單位被打傷了元氣,其中損失最慘重的奧匈第10軍殘余部隊不足3000人。到6月15日,第八集團軍大踏步推進到了距離出發點70千米至75千米的地方,奧匈軍隊在敗退途中遭到了比防御戰中更加巨大的毀滅性損失。

奧匈帝國防線的迅速崩潰,不僅出乎德奧方面的意料,也出乎了俄國方面的預料。在事后的總結和回顧中,各方認為奧匈防線迅速崩潰的原因包括:

1.奧匈軍秉持在最前方盡量殺傷敵人的戰略思路,因此雖然防線有三條筑壘地帶,但主要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第一條筑壘地帶的建設上,第二、三條縱深筑壘帶并沒有受到同等待遇。也就是說奧匈的防御體系實屬外強中干,一旦最強的第一道筑壘帶被俄軍暴力破解了,后面的二三條筑壘帶作用就不大了。這點也在俄第八集團軍的攻擊過程中得到了驗證,在這個攻擊方向上,“(奧匈軍)第一道筑壘帶損失人數中,死傷者占85%,戰俘占15%;第二道筑壘帶損失人數中這兩類人各占一半;而在第三道筑壘帶,則幾乎百分百都是被俘者”。

2.德軍看不起奧匈軍,奧匈軍看不起俄軍。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德國人沒預先通知奧匈人自己在法國的行動,奧匈人也沒預先通報德國自己在意大利方面的行動。結果德軍以為奧匈防線固若金湯,就把早先放在這里的一些預備隊投入了凡爾登方向,而奧地利人也覺得自己的防線固若金湯,就又從這里抽調了不少部隊,特別是重炮部隊投入了意大利方向,結果等到俄軍出乎意料的強大攻勢來臨之時,無論德軍還是奧匈軍隊都無法在第一時間調集足夠的預備隊去堵缺口。

3.最后一個原因說來有些可笑。奧匈帝國是一個在某些方面有些奇葩的多民族國家,對俄防御地帶的奧匈軍隊主官出于某種考慮,將一些原本按民族編制的下屬部隊打亂混編,結果造成不少部隊單位里充滿了講各種語言的官兵?!皯鹩褌兓ハ嗖涣私?,戰斗指揮中需要更多的是語言知識,而不是戰場決斷”。這種部隊上陣,焉能不敗。

在第八集團軍勝利突破的同時,西南方面軍的其他幾個集團軍也都從出發點前進了十幾到幾十千米不等。然而就在這形勢一片大好之下,西南方面軍的進攻在6月中旬停頓了下來。

德軍來到

西南方面軍的進攻停止,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自身的原因,方面軍預備隊打完了。西南方面軍在統帥部的計劃中是擔任整個東線的助攻角色,因此雖然布魯西洛夫本人富有攻擊精神,但統帥部并沒有為之配備為發生重大突破所用的強大預備隊,在戰役發起時,布魯西洛夫手里的一線預備隊只有可憐的兩個步兵師。當盧茨克方向意外出現重大突破后,這點人填進去只是杯水車薪。此外,在之前的大突破中,雖然奧匈軍隊遭受了重大失敗。但在工業化戰爭條件下,進攻一方即便是獲取了勝利,但也同樣遭受了巨大的傷亡。而在這巨大的傷亡之外,布魯西洛夫還不得不在側翼留下大量部隊維護戰線的完整,這也就引出了其停止進攻的第二個原因——友軍進攻不利。

按照原計劃,西南方面軍的進攻只是輔助角色,東線的主攻是由西方方面軍執行的,他們最遲應在西南方面軍發起進攻一周后的6月11日發起主力攻擊。然而,西南方面軍的進攻發起了、也順利突破了,西方方面軍卻遲遲不見行動。他們以種種理由要求推遲進攻時間,先是推到6月17日,然后又推到了7月初。在這種情況下,西南方面軍的成功突破客觀上形成了一個非常危險的錐體突出部。而且隨著錐體的前進,錐體兩側的兵力越來越單薄。于是,為了避免不測,布魯西洛夫被迫停止進攻。

而在此時,德奧的增援部隊也上來了。特別是德軍,他們利用了鐵路的內線機動優勢,從俄、法、意各條戰線抽調部隊(僅從法國就抽調了11個德國師),組成了林辛根突擊集團,乘俄軍攻勢疲軟之機對俄軍展開了反攻。

6月16日,德軍對俄軍最前出的第八集團軍展開向心攻擊。隨后西南方面軍其他部隊也相繼和德奧援軍展開交火,雙方攻守易勢。

7月3日,俄西方方面軍的攻勢終于發動,西南方面軍隨即也恢復了攻勢作戰。孰料西方方面軍的攻勢拖泥帶水,連攻幾天沒獲得任何突破,而此時的西南方面軍,則又在部分地段達成了突破。

此時,連一向和稀泥的俄統帥部也有些忍無可忍了。7月9日,俄統帥部下達最新指令,讓西南和西方兩個方面軍進行了角色換位,西南方面軍成為了主攻部隊,而西方方面軍成了助攻,原屬西方方面軍的統帥部戰略預備隊也被移交給了布魯西洛夫指揮。

西方方面軍在接到新指令后的第二天就完全終止了進攻,而西南方面軍則在一系列修整后,于7月28日發起了全線進攻。奈何此時德奧軍隊已經準備就緒,俄軍的進攻再無法獲得如6月初那樣的進展,雙方打成了流血交換。至9月初,俄軍筋疲力盡,停止了進攻。

這場為時三個多月的戰役就這樣拉下了帷幕,由于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均在此次戰役結束后的一兩年內解體,因此有關這次戰役的雙方損失人數(特別是俄方在整個戰役中的傷亡人數),目前尚沒有目前所知比較可靠的是,在西南方面軍一線,德奧方面在整個戰役中損失人數約為150萬人,而俄西南方面軍在5月底至7月中的損失人數約為50萬。另外,也些歷史學家估算俄西南方面軍在整個戰役期間的損失應達到了百萬的數量級??傊?,無論數字怎么統計,布魯西洛夫突破有兩點是得到各方一致同意的,一是這次戰役是沙俄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勝利,二是這次戰役是一場讓勝利者俄國也“失血過多”的戰役。在這場戰役結束后,東線俄軍再也沒有能力重演一次類似的勝利了。

司令們的結局

最后要說一下的是三位俄國方面軍司令的終場。在這次戰役的規劃和實施中,充滿積極主動精神的西南方面軍司令布魯西洛夫,和推諉、懦弱的北方面軍司令庫羅帕特金、西方面軍司令艾維爾特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性格決定命運,這三個人在很快到來的俄國革命風暴中也由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布魯西洛夫在1917年二月革命期間支持尼古拉二世退位和臨時政府掌權,并短暫擔任了俄軍最高統帥(后很快賦閑在家)。十月革命爆發后,他先是中立,后參加了紅軍,并擔任了包括紅軍騎兵總監一職在內的多個紅軍重要職務。1926年3月17日,布魯西洛夫病逝于莫斯科。

北方面軍司令庫羅帕特金(也就是那位日俄戰爭時期的俄國“滿洲”陸軍總司令)在布魯西洛夫突破戰役后期已經被調到中亞去做總督和軍區司令。在歐洲大戰正酣之時將一位前線大將調到大后方,這顯然彰顯了統帥部對其軍事才能的評估和判定。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后,他被塔什干工兵代表蘇維埃就地罷免并軟禁在家,之后又被送到了彼得格勒,并在這里被臨時政府釋放。庫羅帕特金隨即加入了亞歷山大傷兵委員會工作,并在十月革命后回了普斯科夫老家。在老家,庫羅帕特金創辦了一所鄉村學校和一家圖書館,就此安度晚年直至1925年1月16日去世。

西方面軍司令艾維爾特在二月革命后被撤職并很快退役,十月革命爆發后,他于1918年被契卡逮捕審查。被釋放后,他輾轉于斯摩棱斯克和韋列亞一帶從事養蜂業,并于1926年5月10日在韋列亞去世。

猜你喜歡
集團軍西南戰役
古城西南兩座橋
“潮”就這么說
作戰時間橫跨開國大典的是哪一次戰役?
Country Dri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tereotypes and Diversity
英國黑斯廷斯戰役
遠東戰役中的和平天使
“八路軍”為何改稱第十八集團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