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過去 不畏將來

2018-11-26 07:37陳海強
軍營文化天地 2018年11期
關鍵詞:李昕軍裝戰友

文/陳海強

送戰友

許多年前,我和妹妹聊起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慨有些文章需要流過淚之后才能真正讀懂。說此話時,我已身在嶺南的群山之中,開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雖然彼時閱歷尚淺,卻也有了揮淚別離的體驗。大學畢業后,我離開故鄉奔赴廣西桂林陸軍學院時,在火車站與父親告別。那時我放棄即將開始的新聞道路,執意“攜筆從戎、報效國家”,遭致許多譏笑之聲,隱約預感到前路不會平坦。列車徐徐駛出站臺,看著父親孤單的身影,我意識到兒時記憶中保持著運動健將風采的父親真的變老了,揮手之間便已淚流滿面。

轉眼到了冬天,我和戰友們從廣西桂林奔赴湖南衡陽,虎背熊腰的教導員在站臺上紅著眼圈送行,許多戰友也落淚了。此時,想到真正的軍旅生涯已經開始,更大的挑戰即將到來,所以大伙兒轉過身便又破涕為笑了。那時,我尚未意識到,軍旅之路上,更多觸動心靈的時刻還將接踵而至,生活的百感交集將使一雙雙清澈的眼睛生出憂傷、凌厲和勇敢。生活就像無休止的演出,我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吃盡了苦頭,但也樂在其中。

當各種離別年復一年上演時,這兩年又有一大批戰友在軍改中轉身離去。變革浪潮沖擊著鐵打的營盤,戰友們流水般順著轉業政策的渠道分流。雖然也有內心的痛苦糾結,也有情感上的難以割舍,但這種離愁夾雜著人生的方向和使命,因其意義特殊而無須落淚,甚至可以體驗從未有過的人生況味。

許多戰友不約而同踏上“自主”之路后,在“食堂、辦公樓、訓練場”三點一線的生活軌跡上,一下子少了許多天天打招呼的熟悉面孔。雖然他們轉身離去已成鐵的事實,但我依然有種如臨幻境、靈魂失重的感覺。軍裝穿了多年,脫下來就再也穿不上了。時光不會倒流,誰也無法退回到往事中重新選擇、再來一遍,這不僅是軍旅之路的真相,也是人生的真相?;钤谔斓刂g,其實人人都沒有退路。這么一想,反而釋然了。

10多年前,我來到城北地帶的研究所工作,其間送走的戰友不算少。軍改大潮起落,仿佛只是幾個浪頭打過來,茫然四顧便已消散了幾多身影。進入冬天,臨近轉業工作關口,一些戰友開始相互轉發計算自主擇業退役金的鏈接,一個個看上去胸有成竹、氣定神閑,仿佛春天就等在門外。過去轉業工作舉步維艱的情形,再也沒有了。我比較遲鈍,每天依然埋頭于工作。然而,就在這個過程中,開始陸續聽到戰友們做出決定的消息——李昕自主擇業了,我的吉林籍蒙古族戰友,他是科研骨干,也是出色的畫家;李俊琦自主擇業了,我的陜西寶雞籍老鄉,軍事新聞媒體人;李燕燕自主擇業了,我的文學朋友,重慶籍青年軍旅作家……他們都有過引以為豪的軍旅生涯,但當改革號角吹響時,毅然決然投身改革,勇敢邁開通往新生活的腳步。

兵者,國之大事,為了國家和軍隊建設發展需要,戰友們主動站出來,以最好的方式為組織分擔軍轉工作的壓力。誰是最可愛的人?過去是子弟兵,現在依然是子弟兵!

“不忘過去、不畏將來”。這是一位自主擇業戰友在微信上更新的簽名。過去已往矣,昨日不可追,但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人生與往昔一刀斬斷,那與背叛有何不同?面對現實,就不能忘卻歷史。不僅如此,還須常?;赝麃砺?,這一切都是活在當下、走向遠方的前提。紀錄片《回望延安》的解說詞中,有一句話令人警醒:不要忘記走過的路。對一個政黨而言,回望來路是重要的;對一個人而言,回望來路同樣重要。因為,回望來路不是為了回到過去,而是為了走向未來。

接到戰友李昕電話時,為了縮短融入社會的過程,他報名參加了一個學習班。我們不是一直都在社會之中嗎?我對他參加這樣的培訓班感到不解。他告訴我,在部隊的這些年已經習慣了過集體生活,貌似與社會融為一體,實則不然。李昕自主擇業之后,到地方應聘求職,發現以往自己關注的國家政策、安全形勢、社會動態等,幾乎無人提及,公司里的員工都在討論如何拓展業務、獲取效益,掙錢才是硬道理。而年輕人都在關注生存問題、發展問題,尋找事業和人生的出路。這與軍隊里崇尚榮譽、尊崇奉獻的理念形成鮮明對比。走進人群,融入社會,李昕知道這身軍裝不是簡單脫掉就完事了。對一名優秀的中國軍人而言,即便是刀槍入庫、解甲歸田,但心系天下安危的信仰依然長存于心。許多離去的戰友都曾在內心喊出過那句“如有戰,召必回”。

在人生的岔路口,李昕做出的選擇讓“自主”變得名副其實。他在業務上是獨當一面的大拿,當時的情勢并未發展到干不下去的境地。但他還是響應了組織號召。既然早晚都得面對,那就順其自然吧。冬去春來,寒暑交替,李昕漸漸明白:美術就是與美有關的術啊。當李昕把無數個白天和黑夜消磨在圖書館和畫板上時,當他帶著質樸執著之心徒步數百公里考察兩河流域的文明時,當他徹底否認美術是為權貴和金錢服務時,當他感覺到藝術的脈搏在生活深處猛烈跳動時……李昕距離自己的夢想越走越近。他決定到部隊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相信百萬大軍中總得有人鉆研與美有關的術??!”是啊,李昕就是在那樣的一種追隨理想的狀態中來到部隊,然后如愿以償穿上綠軍裝,成為有著美術夢想的革命軍人。從那天起,他就把踏實工作當成了人生的第一要義。

然而,現實與理想之間總是存在距離。李昕到部隊后以繪圖工作為主業。繪圖和繪畫都有個繪字,卻是八桿子打不著的兩回事。但李昕試圖拉近兩者的距離。憑著年輕人的那股子沖勁,李昕愣是把事情給弄成了。完成某重大科研任務期間,李昕繪制的火炮系統效果圖讓諸多同行眼前一亮。人們記住了那些精美的掛圖,可是沒人知道這是怎樣的一雙手繪制出來。像所有熱血青年一樣,來部隊時李昕躊躇滿志要忠誠于黨、熱愛人民,進而施展藝術才能,報效國家、獻身使命。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像俗話說的媳婦熬成婆那樣,李昕熬成了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當他明白自己的工作并不是為軍隊提供美術作品時,就收斂了夢想的翅膀,本本分分做好一名繪圖員。李昕服從組織的安排,一次次出色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日子就這么過著。日子過得又快又慢!

我觀摩過幾次李昕的美術創作,驚嘆自己遇到了鬼才。李昕以油畫技法觸摸傳統文化的山魂水魄,另辟蹊徑以刀作畫,充分發揚了刀鋒的冷峻和雄健.李昕的作品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和風范。他的畫從骨子里講是傳統的,用筆輕淡卻淡中有筆,畫面錯落有致、樸素自然,趣味蓄于靜雅之中。細究他的山水佳構,便能看出諸多巧妙。當滿世界流行萬紫千紅、大富大貴時,李昕沒有投市場所好改變自己的風格。

直到自主擇業離開部隊,單位里知道李昕畫畫的人并不多。李昕踏踏實實做人作畫,他身懷絕技卻無半點經營意識,畫技精純卻安于一隅之樂。別人以書畫發財致富,躋身于名流之列,廝混于權勢核心,他皆不眼紅。李昕看重工作,從早到晚繪圖繪圖再繪圖,或者掃地、擦玻璃、倒垃圾……雜七雜八一堆事全都干得一絲不茍。李昕熱愛軍營,就像熱愛繪畫一樣。我寫李昕,就是希望更多人了解他行走在刀鋒上的夢想?,F在,李昕走上了自主擇業道路,他可以在自己喜歡的藝術道路上自由前行了。李昕曾說:“像多年前那樣,我還和夢想生活在一起?!蔽蚁嘈?,這是真的。因為,我們都是。

在魯迅文學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習期間,我見到了剛剛辦完自主擇業手續的重慶青年作家李燕燕。

李燕燕選擇自主擇業時,最擔心的不是未來,而是父親能否接受女兒脫掉軍裝成為市井百姓。為了解除父親的擔憂,李燕燕很認真地寫了一封信,通過微信發給父親。一連幾天,父親都沒有回復。3天后,父親打來電話,小心翼翼地問:“自主擇業后國家還管你嗎?”李燕燕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父親心緒復雜,掛掉電話時只弱弱地回了句:“那就好?!?/p>

我和李燕燕通過電話后,她將寫給父親的信轉發給我。她在信中寫道:“尊敬的父親:您在微信上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千萬不要動怒,因為這是我憋足了勇氣寫下的,如果說過去的30多年,我了解您的經歷與苦心,從來沒有違抗過您的意愿,那么這次,請您允許我自己做一次重大的人生選擇——我決定在2017年離開部隊,自主擇業。我在軍隊改革啟動之際,主動成為‘三十萬分之一’,我自認光榮,也是為強國強軍作出的貢獻。嘗試轉身走進新天地,是我的人生愿望。當年畢業,我放棄了去報社就職,毅然選擇了部隊。一方面固然是您希望我有一個‘鐵飯碗’,您總是說‘記者跑跑顛顛干不長’;另一方面是我真心向往軍裝,家里還沒人穿過,我見過的女兵都很帥氣。入伍后,我始終沒有放棄寫作,這么多年,我越來越覺得,文字能夠支撐我生命中最多的驚喜。您要相信,我這次出去,不是賭氣不是怨憤,是真的想試試新的活法,想圓圓少年時的夢想。您要相信,我選擇了自主擇業,就永遠不會為自己的選擇后悔。軍裝穿在身上,就做合格軍人;即使脫下軍裝,經過風雨歷練,那身軍裝也永遠穿在了心上。后面會有無數精彩故事等著我去親歷去講述。是的,身邊隨處可見精彩的中國故事,自主擇業干部本身就是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眾多的素材就在身邊,作為一名熱愛寫作的親歷者,我必須拿起手中的筆。這是我的擔當,也是我的榮光。父親,這次請您一定支持我。女兒:燕子?!弊x完李燕燕的這封信,我在心底里欽佩她的勇氣和情懷。

我之所以理解李燕燕的心情,是因為彼此年齡相仿,入伍前后經歷有著諸多相似,對一些事情的同感頗多。記得走出大學校門時,我也曾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覺得自己就像一支蓄勢待發的利箭,即將射中世界的靶心。那時我曾夢想著像卡爾·馬克思一樣為人類的幸福而奮斗,每天唰唰唰地寫個不停。這些脫離實際的白日夢,曾將自己搞得興奮不已激動不已甚至在睡夢中流下過崇高的熱淚。這種在別人看來有如發燒的狀態,在我看來卻是屬于青春的黃金時代。多年以后,當我走過命運的長征之路,回望曾經的無知無畏,心頭已是一片蒼茫。但我深信,那份至真至純的初心,依然像熠熠生輝的火種,在靈魂深處釋放著光亮和溫暖。

一連送別了幾批戰友,也讓我想起多年前與即將離隊的四川籍戰士胡橋的談話場景。我之所以記得胡橋和他的籍貫,是因為那天的談話之后我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發表在文學界的核心期刊《詩刊》上,題目就是《胡橋》。后來,當我出版第一部詩集《光和美神同時出現》時,特意收錄這首詩以示紀念:明天,胡橋要脫下軍裝/回到四川的故鄉/明天,胡橋的迷彩服/要把象頭山下的軍營/濃縮成一張寫意的水墨/帶給衰老的母親//我們坐在山腳下/我們中間隔著/陽光和灰塵/這幾年,象頭山的風/把胡橋的臉和我的/臉,都吹黑了/心,都吹紅了/血,都吹熱了/我已經習慣/把胡橋這樣的孩子/稱作兄弟//胡橋坐在我的對面/比新兵連的那些日子/還要挺拔和筆直/我知道,這是因為明天/他就要脫下軍裝/回到母親的身邊//胡橋的母親/也會像我的母親/抱緊穿軍裝的兒子/驕傲地哭泣。

我更愿意相信,自主擇業也好,計劃安置也罷,抑或是退伍、退休等,所有離去的戰友的身上有一根閃亮的情感之線、靈魂之線,牢牢地將我們的靈魂連接在了一起。送別戰友,不用美酒佳肴餞行,就用深情的目光注視戰友們遠去的身影吧。

鐵打的營盤自然有特殊的地位和分量。自主擇業的戰友徐新國,曾在一篇賦中寫道:“年年老兵去留,歲歲干部轉退,皆以走者為憾恨?!爆F在,憾恨之情或許依然存在,但更多的卻是從容面對。神州大地,處處關山月好,只要知行合一、勇于進取,走到哪里都會干得風生水起。

這篇文章完成之際,原裝備學院(現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工程大學)中級班的同學,講述了10月中旬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第四屆軍民融合裝備展的經歷,當他在創新團隊云集的展會現場參觀一個展位時,驚奇地發現工作人員竟是國防大學的自主擇業戰友,竟感慨不已。等他走向另一個展位時,再次驚奇地發現工作人員是國防科技大學的自主擇業戰友。世界那么大,生活卻這么小?,F役軍人和自主擇業戰友無處不相逢,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此刻,當我打開微信,通過朋友圈看到離開部隊的戰友們還在工作、學習、健身、遠行時,更加確信一個事實的存在——所有脫下軍裝的兄弟姐妹并沒有遠去。我們還在同一片藍天下,沒有忘記走過的路,帶著不曾泯滅的初心,在通往明天的征途上攜手共進?!?/p>

猜你喜歡
李昕軍裝戰友
Characteristics of a kHz helium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 interacting with two kinds of targets
法院:眾籌款應專項專用 不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戰友永在我心里
戰友是什么
那枚紅軍軍裝上的衣扣
又一個李昕
無形的軍裝
綠色軍裝的起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