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端棻的強國夢

2018-12-04 07:56厐思純
藏天下 2018年11期
關鍵詞:梁啟超貴陽

文/厐思純

◎ 將西方民主思想傳入貴陽的李端棻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后,外侮日深,內亂頻仍,清王朝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執政危機。為救敝起衰,重振國勢,“天下愛國之士,莫不焦心竭慮,憂國之將亡,思有以挽回之策”。他們“師夷長技以治夷”,學習西方列強的工商之道、教育之術、改良政治之策,期以富國強兵。清代道咸同光年間末的貴州士人李端棻,身處“大變局”的時代,秉持救敝起衰、重振國勢的愛國理念,以“當今之世,如欲治國平天下,舍我其誰”的使命感,投身于教育救國、政治變革、實業振興和民主啟蒙的時代潮流中,充當了“國運舵手”的要角,雖殞身而不恤,為黔人作出了光輝的榜樣。

李端棻(公元1833年——1907),字苾園,貴陽貴筑縣人,祖籍湖南衡州府清泉縣。自祖父移居貴陽始,至李端棻已是三代。據史冊所載:李端棻幼年喪父,依母而育。母親何氏來自貴陽書香仕宦人家。舅父何亮清,咸豐十年進士,對李端棻早年的學業根底竭盡全力。李端棻的四叔李朝儀系道光二十五年進士,學養深厚,注重節操,對幼年的李端棻影響甚深。李朝儀“以學問吏治聞于時,以圣賢之教率其家”對之后李端棻的“立身行事,大節凜然不可犯”的操守人格有著重要的關系。李端棻晚年曾感慨地談及叔父和舅父對自己的影響,有“吾一生,為人之道得之吾叔;為學之道得之吾舅”之語。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李端棻中進士。步入仕途后,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在此期間,受大學士倭仁、羅文恪程朱理學之熏陶,學德得以大進。之后,他歷任山西、順天、廣東、四川、山東等地鄉試主考官及全國會試副總裁,仕途一帆風順;后又相繼出任云南學政、監察御史、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倉場總督,戊戌七月授禮部尚書。

李端棻為官清正,敢言直諫,兼之善于識拔人才,因此得到朝野一致好評。時人認為李端棻敢言直諫超過了北宋名臣司馬光和歐陽修;又因其“所拔擢皆一時之名士”,人們把他比作當代的歐陽修。

李端棻是一個虛懷若谷、愛惜賢才的人,有“知人鑒”之譽。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廣東鄉試在廣州舉行,來自新會縣的士人梁啟超一舉中的,榜列第八名舉人。發榜之后,主考官李端棻和副主考王仁堪(福建人)在議評試卷時,對梁啟超淵博的知識、透辟的理論及汪洋恣肆的文風氣勢大加贊賞,認為梁是曠世奇才,前途未可限量。李端棻告訴王仁堪,說堂妹李蕙仙正待字閨中,自己多年來一直在為其尋找一位稱心的夫婿,而梁啟超是最好的人選。無獨有偶,此時王仁堪也正考慮招梁啟超為女婿。見主考官話已說出,王仁堪只好隱忍心事,連聲稱好。

通過調查,李端棻了解到梁啟超的家世及其簡歷,得知其十一歲中秀才,被廣東學政葉大焯譽為“神童”,之后入“學海堂”深造,熟讀經史子集,兼具訓詁詞章,是一位學養具優、出類拔萃的英才。為了試探梁啟超對婚姻的態度,李端棻私下與他見過一面。

初次見面,梁啟超就給李端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澀的面孔充滿自信,炯炯的目光英氣逼人,得體的舉止文氣洋溢,對答之間從容睿智。在梁啟超眼中,李端棻儒雅謙和,學養淳厚,言談舉止之間,充滿親切平和的長者之風,與那些權勢熏人、一身戾氣的達官顯宦判若云泥。由于推誠相見,交談的氣氛愈加和諧,內容愈加廣泛。當李端棻向梁啟超表白“以妹妻之”的心愿時,梁啟超毫不扭捏,欣然應諾。就這樣,梁啟超這位中國近代史上天才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宣傳家、著名政治活動家、才華橫溢的大學者,與貴陽的簪纓詩禮之族的李家結為了秦晉之好。

婚后梁啟超與妻子一直寄居在李端棻家中,于是后來梁啟超有“飲食教誨于公者且十年”之說。在這十年中,李、梁朝夕相處,相互砥礪,議西學、論維新,彼此都從對方身上得到不少教益。李端棻的學識人格,為政清廉的作風及開明的思想,令梁啟超十分欽服;而梁啟超出眾的才華、敢為天下先的人格魅力及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給李端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為其自覺去了解西學、投身維新變法提供巨大的動力。值得一提的是:李端棻影響中國近代教育的《請推廣學校折》是這時期的產物。 而梁啟超呢,正是在李端棻的支持下,其參加了“公車上書”,籌辦了《時務報》,大力宣傳維新思想,將自己的人生理想推向了頂峰……

李端棻一生拔擢了不少人才,他們大多“明習當時之務,通曉中西文化”,且心系天下,有所擔當,為國家的精英,民族的脊梁。據史冊所載,甲午戰后李端棻曾保舉嚴修、唐才常、熊希齡等十六人。戊戌變法時,李端棻又密薦康有為、譚嗣同“才堪大用”。

光緒二十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陸海軍雙雙敗北。次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與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面對西方列強的虎視鷹瞵,瓜分豆剖,無數志士仁人莫不痛感“不變法無以挽救危亡”。面對帝國主義的鯨吞蠶食,目睹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康有為、梁啟超趁著入京應試之機,聯合十八省的一千三百余名舉人,于五月一日在松筠堂集會。向清廷上書,提出了“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要求,

有感于清王朝江河日下難以為繼的嚴峻現實,時任工部侍郎的李端棻痛切的認識到中國之所以受人欺凌,任人宰割,關鍵在于教育制度落后,國民素質低下,若要使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首先得改革教育制度,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經過反復的思考,他于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向清廷上《請推廣學校折》,全面系統地闡釋、規劃了未來中國教育的全景。其“一經五緯”的主張,以設立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及各省中小學為主干;重要措施有:設藏書樓(圖書館),創儀器館,開譯書局,廣立報紙,派遣游歷西洋者,以此擴大“西學”的傳播。

這個奏折得到光緒帝的首肯,并由政府采納而付之實施的。其意義在于:它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宣告了新式教育的開始,敲響了封建教育的喪鐘。幾年后,中國終于“廢科舉,興學堂”,結束了自隋唐以來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為“少年中國”的新知識,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的傳播起到 “清道夫”的重要作用。

1898年的戊戌變法,李端棻是積極的參與者,推動者和政策的制定者,時任禮部尚書的他,是光緒帝為之信賴的幾個大臣之一。雖然這場變法最終失敗,但李端棻在變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說康有為、梁啟超是廣大士人要求維新變法、挽救危亡的代表,那么李端棻代表的就是統治階級上層中的改革派。歷史證明,任何自下而上的政治改革,若沒有上層改革派的大力推動和支持,亦將無所建樹。

戊戌變法后,李端棻的命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昔日的朝廷重臣一下子成了階下囚。人生的轉折,致使其觀念的變化,于是他由—個開明的封建士大夫升華為一個民主先驅,一個青史留名的人。

1898年9月20日,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帝被囚,梁啟超流亡日本,康有為逃往香港,楊深秀、康有溥及軍機四卿被捕慘死,李端棻因“濫保匪人”而革職查辦,流放新疆。途中患重病,留甘州。在甘州的三年中,李端棻對政治黑暗,國是日非十分憂慮于是訴之筆端,抒發情懷。其詩曰:

“幾見清流誤國家,權奸顛倒是非差。狹心但解酬恩怨,盲眼何曾識正邪。

戮辱逋囚無漏網,晉唐明宋有前車。漢陽渡口京都市,云散風凄日又斜?!?/p>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值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在清政府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之后,李端棻痛心疾首,更加痛感“國威之墜落、國權之凌夷”!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端棻遇赦返里,無意中讀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其中“故今日的則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的文字,令他深為感動。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李端棻受聘主講于學古書院(即經世學堂)。同年四月,反動保守的慈禧太后走到前臺,表達朝廷推行新政的堅定決心,說:“變法一事,關系甚重……朝廷立意堅定,志在必行”,并申言“中外臣工,須知國勢至此,斷非茍且補苴所能挽回厄運,惟有變法自強,為國家安危之命脈,亦即中國民生之轉機”。在推行新政期間,清王朝以日本的“明治維新”作為榜樣,將興辦實業,發展資本主義;創辦新學堂,派遣留學生,培養新式人才;改革軍制,增強軍事力量等作為要務,力圖奮起直追,重振皇朝雄風。

看到自己早年的《請推廣學校折》得到落實,李端棻倍感欣慰,仿佛看到國家有了希望。對其而言,“老佛爺”能改弦更張,亦是國家之幸事。然而遺憾的是,自己年事已高,報效國家的日子不多。好在目前頭腦清晰、精力尚濟,趁著夕陽余輝,仍可以為桑梓培養一批具有新知識、新思想和民主理念的一代新人,為“少年中國”輸送人才……

針對貴州地處邊遠、風氣閉塞保守的狀況,李端棻認為現在最緊迫的任務是啟迪民智,使之跟上時代步伐,于是他利用貴陽經世學堂的講壇,把它作為傳播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陣地,極力向學生傳播西方民主自由思想。李端棻在講壇上專題講授“盧梭論”與“培根論”, 大講孟德斯鳩的“三權鼎立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赫胥黎的“天演論”,向腐朽反動的封建勢力發動了一次次猛攻??梢哉f,年逾七十的李端棻,這時在貴州充當了“民主先驅”的角色,他的言論、思想,猶如一股股春風,給沉悶閉塞的貴陽城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因此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極端仇視。有一次,一位學生把盧梭比作孔孟,得到李端棻的贊賞,并被列為第一位。這下可鬧出了亂子,頓時貴陽城中輿論大嘩,守舊派伺機而起,大肆攻擊李端棻,其中有一首誹謗詩這么寫道:

◎ 李端棻墨跡

“康梁遺黨至今多,請爾常將頸子摩。死到臨頭終不悔,敢將孔孟比盧梭?”

恐嚇威脅始終嚇不倒李端棻,他仍高舉著民主自由之大旗,繼續為著啟迪民智、培養貴州新青年而昂首前進。

此期間李端棻寫了不少詩,其中三首有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民主自由理念。

《國家思想》

“君不堪尊民不卑,千年壓制少人知。奴隸心腸成習慣,國家責任互相推。

峽經力士終能剖,山有愚公定可移。緬昔宣尼垂至教,當仁原不讓于師?!?/p>

《政治思想》

“天地區分五大洲,一人豈能制全球。國家公產非私產,政策群謀勝獨謀。

君為安民方有事,臣因佐治始宣流。同胞若識平權義,高枕無憂樂自由?!?/p>

《學術思想》

“早知素習皆虛空,志積維新日有功。目的胡為猶惝恍,心思毋乃欠昭融。

素王學術無今古,黃種靈明勝白棕。宗旨看真須取法,何妨時勢造英雄?!?/p>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李端棻針對帝國主義列強垂涎貴州鐵路礦產之事,認為國家“利益不可假人,民膏不可外溢”,便發起組織“貴州全省鐵路礦務總公司”,之后又聯合于德楷、唐爾鏞等人將貴陽府中學堂遷往雪涯路,更名貴陽中學堂。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李端棻寄信給遠在日本的梁啟超,信中有“昔人稱有三歲而翁,百歲而童。吾年雖逾七十,志氣尚如少年,天未死我者,猶將從君子后,有所盡于國家矣”之句,表達了自己老當益壯,志在報國的年輕心態。梁啟超讀到這里,感慨地將其比作“廉將軍之善飯,馬伏波之據鞍”。

數十年后,文史學者凌惕安在《黔故拾掇》一書中,對早年邂逅李端棻有如是描述:

“鄉先輩有名德者,余猶及見李苾園(端棻字)先生。光緒丁未歲(公元 1907年),先生方主講在籍,常以其暇日視察學校。時余年十六,適在庠,遙見先生來,躡朱履,袍色蔚藍,修髯若雪,侍者二人扶掖登階,巡行久之始去。及今思之,老輩風徽,至深引慕?!?/p>

兩個月后,這位戊戌變法的國運舵手,中國新式教育的倡導者,畢生追求強國夢的貴州先賢突然與世長辭,為自己最后十年劃上了句號。

李端棻葬于貴陽城郊永樂堡(今烏當區永樂鄉水塘村松山小阜半坡)墳地,墓坐西向東,圓形土堆墓,封土直徑10.4米,高1.9米.墓碑紅棉石質,碑高2.05米,寬0.93米,厚0.22米,赑屃托碑,惜頭部已毀,僅存殘身。陰刻行書:誥授光祿大夫禮部尚書顯考李公字苾園府君之墓,宣統元年閏二月榖旦,男葆忠、孫性良、心良、志良奉祀。墓碑有檐蓋,左右兩側有陰刻行書石柱聯:“蒼松翠柏千年邑、知水仁山萬古城”。

1987年5月,貴陽市文管會將李端棻墓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0月,貴州省在新增220處文物保護單位中,將李端棻墓列入,以緬懷這位黔中先賢。

猜你喜歡
梁啟超貴陽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找朋友
貴陽分店
梁啟超人性思想研究
尋味貴州——貴陽
梁啟超的開場白
豐收愿景——貴陽高坡
梁啟超:“我已經是流亡的經驗家了”
貴陽城鄉“三變”了不得
貴陽數據共享開放條例亮點多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