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經戰爭風雨 承載歷史記憶
—— 看看這些剛成為省文保單位的橋

2018-12-04 07:56輯錄肖凌霄
藏天下 2018年11期
關鍵詞:所在地石拱橋橋面

輯錄/本刊記者 肖凌霄

在新增的貴州省級文保單位名單里,一批橋赫然在列。它們或承載革命的豐碑,或經歷戰爭的風雨,或印上新中國建設的足跡。從紅色革命開始到當代的歷史,從它們身上,也可窺見一斑。

荔波比鳩紅軍橋

年代:1930年

所在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茂蘭鎮

簡介:位于荔波縣茂蘭鎮比鳩村洞英組。

1930年初,紅七軍為了擺脫國民黨重兵的圍剿、保存革命力量,紅七軍前委決定兵分兩路游擊黔桂邊區,進入黔境。1930年4月16日,軍長張云逸率二縱隊從廣西經黎明關進駐荔波縣境的板寨,稍后,總指揮李明瑞率第一縱隊趕到板寨,兩縱隊勝利會師,并召開會議,作出攻打榕江縣城、獲取給養的決定。紅七軍經過茂蘭抵洞英寨。期間,紅軍將士多次往返于洞英石拱橋,并在洞英寨的農家板壁上書寫紅軍標語、在洞英橋邊進行軍事操練等活動,當地群眾便將此橋稱為紅軍橋。

◎盤州盤關紅軍橋

紅軍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東西向跨茂蘭河,三孔石拱橋,全長33.8米,寬5米,中孔凈跨7.6米、矢高4.8米,兩邊孔跨度相同,均為6.8米。橋面石板鋪墁,兩側條石護欄。東面橋頭立有建橋碑3通。

201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榕江臘酉紅軍橋

年代:1930年

所在地:黔東南州榕江縣八開鄉

簡介:位于榕江縣八開鄉臘酉村。

1930年4月,紅七軍為擺脫國民黨桂軍對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圍困,開展游擊戰爭。4月29日,紅七軍沿都柳江經臘酉塘過臘酉橋,攻占榕江縣城,取得入黔作戰的首次勝利。

臘酉紅軍橋跨烏娘溪口,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體均為青條石用白石灰漿砌成。橋面長29.7米,寬6.65米,高11.3米,單孔凈跨16.7米。橋面兩側攔馬石為長方體條石,最長者達2.7米?,F保存良好。

松桃石梁會師橋

年代:1934年

所在地: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石梁鄉

簡介:位于松桃苗族自治縣石梁鄉石梁村街上。

1934年10月,紅二軍團、紅六軍團會師期間,紅二軍團于10月23日先期到達石梁,24日晨,蕭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由印江木黃沿河而上到達松桃石梁,與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在石梁街上的一座涼橋上勝利會師。并于當日下午在石梁召開了會師大會。紅軍走后,石梁群眾為了緬懷和紀念兩軍會師,將原涼橋改稱為“會師橋”。

198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沿河紅溪紅軍風雨橋

年代:1934年

所在地: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客田鎮

簡介: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客田鎮紅溪村。

1934年5月15日,紅三軍一部進駐甘溪場休整期間所經,18日,該部由此轉戰務川發科場。該橋見證了紅三軍進駐沿河,開創以沿河為腹心的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的歷史。

橋始建于清代,1933年重建。南北向跨甘溪,簡支木梁柱廊橋,凈跨12.3米,寬3米,橋廊通高4.2米,橋面正中鋪設石板,以免牲畜通過時踩壞木板。橋頭立建橋碑記1通。

2011年5月28日,命名為沿河第一批黨史教育基地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黎平高屯紅軍橋

年代:1934年

所在地:黔東南州黎平縣高屯鎮

簡介:位于黎平縣高屯鎮八舟村、潭溪村。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進入黎平,在黎平縣召開了長征以來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會后,紅軍自黎平出發后,經八舟、少寨、大江、小江、彎寨、下烏鴉橋北上遵義。

高屯紅軍橋包括八舟紅軍橋、少寨紅軍橋、大江紅軍橋、小江紅軍橋、彎寨紅軍橋、下烏鴉紅軍橋、潭溪紅軍橋。八舟紅軍橋在高屯鎮八舟村,橋身長35米,寬2米,高4.5米;少寨紅軍橋在高屯鎮高屯村少寨,木梁柱橋,橋長近70米,寬0.8米,高4.8米;大江紅軍橋在高屯鎮高屯村,由兩段橋組成,均為木制,總長70米、寬0.8米;小江紅軍橋在高屯鎮高屯村,木橋,長15米,寬0.5米,高1.6米;彎寨紅軍橋在高屯鎮高屯村,長約60米,寬0.5米,高1.5米;潭溪紅軍橋(塔橋)在高屯鎮潭溪村,始建于清光緒年間,三樓單檐歇山頂風雨廊橋,長42米,寬6米,高6米;下烏鴉紅軍橋在高屯鎮高屯村,木橋,長120米,高2.2米。

遵義迎紅橋

年代:1935年

所在地:遵義市紅花崗區萬里路南端

簡介:位于紅花崗區萬里路南端,南北向橫跨洛江河。

1935年1月9日下午,遵義城各界人士在豐樂橋頭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夾道歡迎中央紅軍入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秦邦憲、王稼祥等在橋頭下馬,與遵義群眾代表一一握手致意,并肩走過豐樂橋。1966年更名為“迎紅橋”,后恢復原名“豐樂橋”。

橋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由時任遵義知府佛爾國春主持修建。為五孔青石拱橋,長54 米,寬7米,高12.5米,是古代南向必經的橋梁。20世紀90年代改造海爾大道,將橋增高,拓寬后將原橋包裹在現橋下。

盤州盤關紅軍橋

年代:1935年

所在地:六盤水市盤州市盤關鎮

簡 介:位于盤州市盤關鎮建安路。

原名“回龍寺大橋”, “江上橋”,橋東西橫跨拖長江。始建于清代,錯縫四拱石橋,總長60米,寬5米,高2.5米,拱高2.2米。

1935年4月,紅一方面軍第九軍團完成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的任務后,在何長工、羅炳輝、王首道等同志率領下,經金沙、畢節、納雍、水城等縣,4月19日奉軍委電令從虎跳石、竹竿橋勝利渡過北盤江,進入盤縣境內,經普古、雞場坪、關口等地,于4月23日過橋進入云南富源。后人為紀念紅軍改稱“紅軍橋”。

200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盤州黑石頭長征橋

年代:1935年

所在地:六盤水市盤州市新民鎮

簡介:位于盤州市新民鎮黑石頭村。

始建于1913年,長30米,寬2米。橋面以4根鐵索貫通兩岸橋臺,索上鋪放木板供人行走?,F4根鐵索銹蝕嚴重,橋面鋪板不存,已無人使用。

1935年4月22日,紅一方面軍三軍團一部西進途中過此橋后在保田與三軍團另一部會合,因此得名。

普安樓下紅軍橋

年代:1935年

所在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樓下鎮

簡介:位于普安縣樓下鎮補者村魚隴組。

1935年4月2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在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率領下,由興仁縣三道溝、大海子進入普安縣樓下鎮巖腳寨、堵嘎,當晚宿營泥堡。22日從控制的樓下鐵索橋、對頭巖渡河抵盤縣保田堡。

紅軍橋,又名鐵索橋,歷為樓下進入興義、盤縣及云南所必經。里人黃文統捐資修建于1920年。1956年維修。東西向跨魚隴河,為鐵索橋,長約35米,寬約2米,以6根鐵鏈平行固定于兩岸石蹬上,鐵鏈上鋪木板。

199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黔西英雄橋

年代:1936

所在地:畢節市黔西縣定新彝族苗族鄉

簡介:位于黔西縣定新彝族苗族鄉英雄村西。

1936年2月,紅二軍團、紅六軍團在太平橋一帶阻擊國民黨軍隊,數名紅軍戰士在此犧牲。1950年3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七師一四0團二營四連在太平橋上遭土匪伏擊,30名指戰員犧牲。為紀念在此犧牲的紅軍和解放軍烈士,將橋更名為“英雄橋”。

英雄橋,俗稱將軍橋,又名渭河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東西向,跨渭河,三孔石拱橋,長22米,寬9.9米,中孔凈跨12米,矢高4米。1985年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50周年,在橋北岸分別修建了紅軍烈士紀念碑、解放軍烈士紀念碑。橋保存完好。

198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山大坪紅軍橋

年代:1936年

所在地:銅仁市萬山區大坪侗族苗族土家族鄉

簡介:位于萬山區大坪侗族苗族土家族鄉大坪村。

1936年1月,紅二軍團、紅六軍團長征經過大坪村包勉時,曾在附近與國民黨軍隊激戰,救治傷員,開倉放糧,補充軍需,在興隆橋西北巖壁上用紅筆書寫“均分田地”“嚴密保護組織”標語。興隆橋,又名“紅軍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東西向,跨河溪。單孔石拱橋,長16米,寬4.4米,高3.5,凈跨7.4米。

烏江鐵路橋

年代:1965年

所在地: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

簡介:位于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

烏江鐵路大橋于1965年建成,總長319.1米,最大跨徑44米,橋面凈寬7米,橋高45米,為川黔鐵路上的重要橋梁。

烏江大橋

年代:1972年

所在地: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

簡 介:位于播州區烏江鎮。

烏江大橋建成于1972年。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長328.1米(含引橋),中孔跨徑86米,橋面寬10米,兩邊人行道各1.5米,橋高40.5米,是當時貴州省最長的雙曲拱橋。

◎ 黎平高屯紅軍橋

◎ 盤州黑石頭長征橋

◎ 烏江鐵路橋

猜你喜歡
所在地石拱橋橋面
江西“亂石拱橋”曾引全國效仿
政策解讀 曾在不同省份工作過,退休后在哪兒領取養老金
阿壩州黃河第一灣格薩爾嶺國所在地探微
讀出民族自豪感來
橋面鋪裝混凝土鑿除工藝對比分析
鋼橋面鋪裝技術現狀與發展
橋面防水層的技術突破
橋面防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家鄉的石拱橋
人社部明確養老保險視同繳費年限計算地等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