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校園背景下移動學習APP的應用模式研究*

2018-12-07 05:25張濤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8年21期
關鍵詞:校園智慧教育

張濤

(江蘇警官學院 法律系,江蘇 南京 210012)

一、引言

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智能終端設備的運用,以及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4G)的逐漸普及,高速移動網絡越來越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耙苿由睢币呀涢_始滲透并逐步取代“(桌面)互聯網生活”,成為數字時代的主流生活方式。具體到教育領域,2015年,“互聯網+”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已成為當代教育產業結構調整、創新生產方式的重要途徑。在這種背景下,基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設備的學習類APP(Application,應用軟件)成為教育市場、企業的新寵,如何開發、推廣、應用學習類APP成為教育從業者的研究熱點。

與此同時,“互聯網+教育”理念也改變著學校的教育形態,教育者開始關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終身學習、泛在學習研究,主張利用高速網絡、大數據等技術搭建網絡化、智能化、開放化的學習支持環境,改革校園的學習、生活、工作模式,在數字校園的基礎上,將以往割裂的部門業務進行整合,提供統一接口和個性化服務平臺,為教、學、研活動以及學校提供更廣泛的支持,這就是智慧校園。[1-2]

當前全國各高校正在廣泛開展智慧校園建設,以適應信息化在教育領域的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考慮包括移動學習在內的信息化工具與智慧環境的融合,以實現將教學過程真正融入智慧校園,打造符合師生現實需求的智慧教育。

二、智慧校園與移動學習APP

1.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是在數字校園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是高校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對于智慧校園的定義,目前學界尚沒有一個標準、統一的描述,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具有側重點的理解。例如,黃榮懷教授從環境觀角度出發,指出智慧校園應當是一種全面感知物理環境,為學習、教學、生活提供分析、評價、決策的開放式支持環境;[3]胡欽太教授從人本角度出發,認為智慧校園應當以服務為中心,融合各項業務工作,整合平臺資源,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4]蔣東興老師從系統角度出發,提出智慧校園重在利用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通過跨部門、跨業務的融合,開展智慧教育。[5]但無論具體含義如何,筆者認為智慧校園都應當具備如下共通的特征:

(1)高速泛在網絡

智慧校園應當為用戶提供覆蓋全校、無縫連接的高速網絡服務。通過將有線網、無線wifi、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高度融合,支持無感知的網絡切換;并通過高速交換設備,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連接。

(2)基于大數據的基礎信息服務

一方面,智慧校園應當廣泛收集教學與學習信息,智能分析各學科、班級教學情況,生成教學大數據,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決策支持;另一方面,集中科研基礎數據,提供智能科研輔助,幫助教師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3)跨部門業務整合

不同于數字校園時代所強調的業務信息化,即將各部門業務流程進行數字化,建立統一網絡平臺進行管理,智慧校園要求從大數據的角度重新審視部門之間的聯系,將校園運行數據進行篩選、清洗、整合,將部門業務融合,以服務的形式呈現在用戶面前,從而打破部門壁壘,發揮整合優勢,提高工作效率,如圖1所示。

圖1 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的業務整合示意圖

(4)智能生活服務

借助無處不在的傳感器,智慧校園能夠實時感知各個系統的運行狀態;通過桌面終端、移動終端、POS機、條碼機等終端設備,可以為校園人事、后勤、物業、水電等日常管理提供便利,并為個人、學校、供應商等用戶提供智能化、網絡化的生活服務。

2.移動學習APP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縮寫,可以理解為應用程序,通常作為移動端軟件的統稱;而對于移動學習APP,學界并沒有公認的界定,也有研究者使用“教育APP”、“教學APP”等稱謂,但都是指在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移動終端運行的,用于輔助學習的軟件或程序。[6]

移動學習APP是隨著移動終端的演變而逐漸發展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非智能手機 (功能機)時代,隨著自定義JAVA程序在手機上的運行,手機的智能化開始有了雛形,一些簡單的學習支持程序被開發出來并得到運用。由于設備的限制,這類程序中的學習資源僅限于文字、聲音、質量低劣的圖片和動畫等,主要運用方式為學習內容的顯示,沒有交互或僅有簡單的人機交互功能,學習資源也是完全封閉的,難以改變和更新。隨著技術的進步,掌上電腦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出現于教育者的視野中。相較于手機,PDA具有大尺寸、顯示效果良好的屏幕,具備一定的無線通信功能,因此能夠支持較高清晰度的圖片、視頻播放,支持簡單的交互功能。但由于PDA設備成本高、通信功能簡陋以及系統封閉、機能限制等原因,移動學習APP的開發與應用被限制在較小的范圍內,通常是基于特定設備或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支持軟件。[6]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微芯片技術、移動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性能、低成本、易通訊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移動設備得以迅速普及。與之相應的,移動學習APP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在強大硬件的支持下,這類軟件表現出極為出色的顯示性、交互性、易用性、便捷性,受到全世界學習者的青睞。

根據2015年百度移動分發報告,從2013年第四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僅安卓系統用戶中教育類APP的下載量增長率就達到了521%,用戶規模也增長了540%;從年齡構成上看,教育類APP的用戶以學生群體(24歲以下)為主,占55%;從使用時間來看,教育類APP用戶的主要學習時間集中在周末、晚上等非上課時間。[7]此外,筆者對國內較大的安卓應用平臺小米應用商店進行統計發現,在所有收錄的手機和平板電腦應用中,教育類APP總數為3265個,僅次于游戲類APP數量,如圖2所示。

圖2 小米應用商店各類別收錄應用數量

由此可見,移動學習APP對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終身學習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已經成為學習者改革傳統學習方式、獲取優質學習資源、提升個人學習效率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智慧校園建設的背景下,高校應當正視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主動將移動學習APP納入教學體系,研究其與課堂教學的互補關系,探索智慧校園環境中移動學習APP的應用模式,以更大限度地發揮高校的信息化優勢,促進教學改革。

三、移動學習APP的應用模式

在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的核心場所是教室,基本組織單位是課時,學生于固定的時間,到固定的場所,完成計劃的課時學習。具體到一節課,通常在課前由教師布置預習任務,課上進行知識點講解與解惑,課后完成練習和作業。如圖3所示,這種模式具有封閉性,將主要精力放在課堂上,較少考慮或不考慮課堂外學習的情境,也沒有針對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學習進行指導和引導,學生的自學過程實際上并沒有納入到學習體系中來。

圖3 傳統課堂教學過程

然而,一方面,隨著高速移動網絡和智能終端的普及,資訊獲取的渠道越來越便捷,這使學習者取得學習資源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習不再受時間、地點限制,無論在教室還是宿舍、校內還是校外,都可以隨時隨地從網絡上獲得大量優質的公開課、教學視頻、學習資料等資源,移動學習已成為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學生群體的重要學習方式;另一方面,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最新成果——智慧校園也為高校師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環境,包括無縫全覆蓋的網絡基礎建設、融合開放的學習資源平臺、基于大數據的信息決策支持等。這些因素都為高校引入移動學習APP,構建開放式、混合式[8]、翻轉課堂式[9]學習創造了條件。因此,本文以混合式學習為基礎,探討移動學習APP在智慧校園環境下的應用模式。

1.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構建

混合式學習是由E-learning理念演變而來,它將傳統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進行混合,一方面利用課堂學習中的沉浸式體驗,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與監控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在線學習時空自由、自主性強、交互體驗良好、學習資源豐富等優勢,以發揮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優化學習效果、提升學習效率,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8]

由此可見,混合式學習旨在融合線上與線下、自主與集中的學習方式,而對具體的工具沒有要求,因此可以利用移動學習APP,在高校智慧校園的環境中構建混合學習模式。其學習過程如圖4所示:

圖4 混合學習過程

(1)課前——自主學習

課前是學生自主學習階段,學生主要通過智慧校園提供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支持系統,使用移動學習APP進行自主學習。但完全的自主學習并不能起到良好效果。首先,本階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義在于預先學習課程內容,在教學視頻、微課的幫助下對課程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和掌握,為課上參與教學活動做準備,這就需要教師把控好學習的方向和深度,以避免學生的自學過程流于表面,或者一開始就接觸過于艱深的內容而產生挫敗感;其次,以往多項研究表明,由于學習者自控能力差、意志不堅定、缺乏有效監督等原因,自主學習往往面臨著效率低下、精力投入不足、學習效果差等問題。[8][10]因此,本階段自主學習過程應當有教師的適度參與,以控制學習方向、內容等,具體包括:教師通過社交媒體、移動學習APP等向學生提供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方向等指導性材料;為學生劃分學習范圍;指導并監控學生自主學習;收集學生的問題燈。學生則根據教師的指導,利用移動學習APP,以自主或小組方式查找學習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在智慧校園提供的學習支持系統中記錄學習進度以及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并通過教師提供的簡單問題檢驗學習效果。

在本階段,智慧校園為師生提供網絡基礎環境、學習支持系統、學習資源平臺,以及課程知識庫等教學輔助工具,移動學習APP則提供校外學習資源、學習輔導工具、社交溝通工具等,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

(2)課中——任務活動

本階段為面對面學習階段,主要場所是學校的教學場所,但教學過程與傳統課堂教學有較大區別。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中,識記、領會是相對基礎、初級的目標,但在傳統課堂中,由于面對面學習是教學內容的主要傳遞方式,因此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講解基礎知識,學生則將課堂上有限而寶貴的時間用于記憶和理解,課后再通過作業、任務等方式完成更高級的目標,這種模式并不利于教學內容的傳遞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因為學生很可能在面對難度較高的任務時,缺乏教師的及時指導,從而導致任務失敗,或難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而在混合學習模式中,由于上一階段學生已經通過自學進行了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課堂上師生可以集中精力進行學習內容運用等方面的學習。因此在本階段,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與學生自學內容相關的作業、任務,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并在必要時加以指導、共同完成;同時在課堂上組織相關活動,如實踐演練、訓練模擬等,以鍛煉學生應用、分析、綜合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組織集中答疑,將疑問在課堂上解決。通過以上教學過程,能夠保證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困難的階段都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學習的內化也發生在教師的全程參與之中,以此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

本階段教學過程中,智慧校園為師生提供在線教學平臺,用于組織活動、呈現任務,學生將活動過程性內容發布在平臺上,可以進行小組間交流,教師則可以隨時監控、記錄各組的任務進度,及時發現問題、介入小組研究活動等。移動學習APP既可以作為課堂輔助學習資源的來源,幫助學生完成任務,也可以作為師生交流工具,在實踐課等非教室環境下發揮作用。

(3)課后——深化拓展

在傳統課堂學習模式中,課后通常是學生復習所學知識、完成作業與測試的階段,該階段通常標志著當前學習主題(章節)告一段落,即將開始下一主題(章節)的學習,如此循環。而事實上,隨著移動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獲取方式的便利,以及“終身學習”、“泛在學習”理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課后時間也開始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在課程結束之后,學習者依然可以利用網絡上的教學資源,自主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這種學習通常是興趣導向的,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方向進行學習,因此具有較高的自主性、開放性。而對于高校教育來說,如果能夠利用課后時間,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學習內容,設立更高層次的目標,提出更高難度的要求,拓展學習范圍,將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得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因此,在混合教學模式中,將本階段設定為課后拓展階段。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在學習平臺上設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引導學生進行項目化、主題化學習,并利用移動學習APP的直播等功能,積極開展學習指導,幫助學生開拓眼界、發散思維、解決問題;學生則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研究方向,在智慧校園大數據平臺的幫助下,進行查找信息、研究統計等活動,最終形成研究結論,與班級成員分享。由此,學習不再是封閉的循環過程,也不再局限于校園范圍內,而是逐漸走向開放化、長期化、習慣化。

在本階段學習中,智慧校園作為學習支持平臺,為師生提供項目呈現與管理、學習筆記與監控、數據分析與處理、云計算與實驗臺等功能,為學生的項目化學習提供技術條件。移動學習APP作為自主學習工具,提供課外學習資源,同時提供直播、社交等功能,為教師指導學生探究過程提供便利。

由以上混合學習模式可以發現,在學習過程中,智慧校園為師生提供了高速連通的網絡環境,精品課程視頻等學習資源,知識庫和課件等輔助學習材料,學習項目管理平臺、作業與任務平臺等學習支持工具;移動學習APP則提供了連通國內外優質學習資源的學習平臺、師生互動交流的社交平臺、滿足直播協作等特定需求的功能平臺??梢娭腔坌@與移動學習APP在功能上有一定的重合,但各自具有不同的側重點,特別是移動學習APP能夠幫助師生在不同環境下隨時隨地連接溝通,而不局限于校園范圍,體現了學習的時空連續性,滿足了泛在學習的要求。此外,根據具體學科不同,該學習過程可以在不同方面有所側重,或在具體實施方式上有所區別。例如,對于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可以在學習的各個階段組織思辨性較強的活動,如討論、辯論、講座等;對于自然科學類課程,則需要提供實驗性的活動,如實地考察、實踐操作等。

2.移動學習APP的設計與應用原則

當前移動學習類APP的發展趨勢十分迅猛,無論是數量還是使用率都在不斷攀升,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軟件界面設計不合理、內容質量不達標等問題,難以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11]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這類APP大多由商業公司開發,更加注重軟件的技術性和商業性,而在前期調研方面投入不足,沒有深入了解用戶需求;此外商業性學習APP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沒有很好地契合教育規律與學習規律,而僅僅是簡單堆疊和全盤展示,也削弱了學生使用的積極性。因此,高校在智慧校園環境中設計、開發與應用移動學習APP,應當遵循一定原則,符合教育規律,體現用戶需求。

(1)銜接學校教育

移動學習APP最大的問題在于內容雖然豐富,但往往無法與學校教育內容直接配套,難以應用。高校若將移動學習APP納入教學體系,參與日常教學活動,就必須注重其與現有教學體系的銜接性,在教學內容、學習資源的選擇和取舍上需要與課程大綱有所關聯;在資源開發過程中應當注重一線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的直接參與,以對教學內容有所側重,從而做到突出重點、有的放矢。

(2)融合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建設對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其所具有的大數據、云平臺、資源庫、學習支持系統,從實質上改變了學習的形態,使當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智慧學習”成為可能。因此,在智慧校園背景下開發與應用移動學習APP,必須考慮其與智慧校園的融合,打通平臺與移動端的連接通道。具體包括:資源融合,即移動學習資源與教學平臺資源的融合,利用平臺強大的存儲與處理能力,打造云資源庫;管理融合,即移動端與平臺端采用相同的管理模式,實現業務互通;數據融合,即學習數據、管理數據等完全融合,同步學習進度,實現兩端無縫對接。

(3)強化學習服務

智慧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夠提供強大的學習服務功能,包括學習目標與進度管理、資源獲取與智能篩選、大數據統計與報表分析、信息訂閱與智能推送等。這些功能需要依托強大的云服務器和相應軟件來實現;此外,學生自主學習不僅在資源方面有需求,還存在交流需求、移動需求、學習支持需求等,而其中部分功能需求是與智慧校園重合的。因此,移動學習APP的開發需要引入服務器端對大數據、云計算的支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支持服務,并通過與智慧校園建設相連接,可以節約成本、共享資源,避免重復建設。

(4)改革教學評價

高校傳統教學的評價模式主要由先驗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構成,在實踐中往往更重視后兩者;評價方式主要是結合學生課堂表現、平時作業和期末考試表現進行綜合評分。但這種評價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無法體現學生對自身學習狀況的認知,同時唯結果論的評價模式也難以全面判斷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在混合式教學中,應當改革現有評價模式,借助學習平臺的學習跟蹤與自動評分系統,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機器自動評價與人工評價、感性評價與理性評價,建立綜合的評價體系。

四、結語

移動學習作為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下的新學習形態,已經開始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式,也必將對傳統高校教育產生巨大影響。在國內各高校紛紛開展智慧校園建設的當下,引入、設計、開發、應用移動學習APP已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同時高校教育者也應當注意到移動學習APP與現有校園學習條件、課程體系的銜接性,從師生需求出發,綜合考慮不同技術的融合,打通技術壁壘,共享資源條件,發揮技術與教育的雙重優勢,以此來促進“互聯網+教育”產業在高校的不斷深入。

猜你喜歡
校園智慧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決定成敗
智慧往前沖,統計百分百(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