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八個共同”的商科專業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構建研究
——以南寧學院為例

2018-12-08 14:32藍軍斌楊興華
經濟研究導刊 2018年35期
關鍵詞:商科應用型校企

藍軍斌,楊興華

(南寧學院,南寧 530200)

引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桂政發〔2015〕6號)指出,“近年來,我區高等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歷史性跨越。但是,高等教育依然存在規模不大、結構不優、質量不高、服務能力不強、體制機制不活等一系列問題?!币虼?,文件提出要構建協同育人新模式,實施協同育人平臺建設項目,推動高校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協同育人,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設計課程,共同開發教材,共建教學團隊,共建實習平臺。文件的出臺對于應用型高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本質,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須以“八個共同”為導向,校企雙方協同完成人才培養全過程,才能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所謂“八個共同”,即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標準,共同完善培養方案,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同開發教材講義,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因此,筆者就商科專業如何搭建基于“八個共同”的校企協同育人平臺進行研究,以期為應用型高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有益參考。

一、校企協同育人的常見模式

(一)產業學院

產業學院是產學合作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一種有效探索,具有功能目的服務性、辦學模式合作性和教學內容職業性的特點[1]。產業學院起源于廣東省中山市,如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先后與政府、行業企業共同成立了古鎮燈飾學院、沙溪紡織服裝學院、小欖學院、南區電梯學院、家造網裝飾設計學院、大涌紅木家居學院等等。近年來,南寧學院也在積極探索建立產業學院,如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興通訊工程學院,與全球教育管理集團合作共建高博軟件學院,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學院等等。產業學院打通了產學雙方交流溝通的渠道,有利于解決產學合作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許多難題。

(二)政校行企協同育人

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是符合高職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育人模式,其特點是在政府、學校、行業、企業之間建立協同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方投入,在政府引導下有效配置各方資源,合理構架各方利益,切實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培養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2]。政校行企“協同育人”針對目前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要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驅動機制、建立政府主導的政策保障機制、建立規范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多方參與的經費投入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建立相互貫通的文化融合機制等。

(三)其他

其他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主要包括校校協同、校企協同、校政(校地)協同、校院(所)協同、院校行業協同等等。我國大部分高校為應用型高校,這些高校之間存在相互競爭、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形成自身辦學特色才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協同育人模式恰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證[3]。因此,各高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根據自身條件與環境因素,形成了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這些模式的產生與發展,對進一步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商科專業校企協同育人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校企合作形式單一、深度不夠

從形式上看,現有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為學校提供頂崗實習、建立實訓基地等方面,缺乏真正涉及教育教學質量,相關的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培養方向、師資建設等的深層次合作。另外,學校以人才培養為主要任務,而行業、企業則以利潤為追求目標,當前的校企合作尚未很好解決這一矛盾沖突,校企合作的互惠雙贏效果也沒能真正體現。同時,學生在校企合作當中往往扮演的是交換的籌碼,只是充當廉價的勞動力,做與專業知識無關的重復工作,或者缺乏有效的專業指導,難以讓學生在校企合作中成長、受益。

(二)企業利益未得到保證,合作動力不足

目前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與收益不成正比,甚至支出遠遠大于其預期收益。企業認為,參與教育是近期的投入和直接的損失,而獲得的是間接和遠期的收益。調查顯示,有62%的企業認為“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經濟補償”??梢?,這種“投入-產出”“成本-收益”不對稱的校企合作,企業參與的熱情自然不高。另外,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不僅無法得到即時顯性的實際利益,而且一些淺層次的合作往往還會給企業帶來很多麻煩,干擾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甚至有可能使企業面臨一定的風險。在成本意識和風險意識的雙重驅使下,企業缺乏合作動力是可想而知的。

(三)商科專業學生在生產實習中不太受企業歡迎

相比工科專業,商科專業人才以培養智力技能為主,而智力技能為隱性技能,難以量化檢驗,加上商科專業的工作對象主要是人而不是物,物的變化甚少,人則是千變萬化的,難以以一個模式對待,因此,協同育人的難度相對較大。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單一的培養模式,結果往往是商科專業學生空有理論知識而缺乏實際經驗,不能迅速地融入到與專業相關的企業中從事日常的業務操作與管理工作。

三、南寧學院簡介

南寧學院始建于1985年,由南寧市人民政府和民革廣西區委合作共辦;2012年11月受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入選國家首批應用技術大學試點高校。經過33年的建設發展,已成為一所以工學為主,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等為輔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學校坐落于廣西首府南寧市五象新區核心區,校園占地近1 300畝,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學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4 000余人,其中,涉及商科類專業的管理學院、會計與審計學院在校生規模約為4 000多人。學校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踐行“應用型、開放式、新體驗”的辦學理念,形成了6種基于利益共同體的穩定長效、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但是,學校在商科專業類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推進得還不夠,建設成效一般。

四、基于“八個共同”的商科專業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構建

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的構建中,商科專業盡管有一定的劣勢,但有也其獨特的優勢。南寧學院在實踐探索過程中,整合新桂商資源,以“八個共同”為導向,通過研究新桂商文化,凝聚新桂商力量,樹立新桂商品牌,打造新桂商精神文化家園,重拾廣西文化自信,讓更多新桂商企業家主動融入商科人才培養的事業中來,從而提升師資力量,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平臺結構

1.在產方面。通過新桂商研究廣西區域產業特性,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改革課程體系,編制應用型人才培養教材,設計教學方式及內容,樹立新型教育思想,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有效融合與無縫對接,提升商科專業服務地方經濟能力,助推區域產業穩步發展。

2.在學方面。由專業教師、新桂商企業家錄制公開課、微課、情景模擬等,將教學內容以視頻形式呈現在網絡平臺上供學生自主學習,并制作習題集、案例庫供學生自主解答。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實名注冊,根據專業要求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其他內容的學習,通過一定的測試獲得相應的學分。此外,開辦行業前沿講座,設置行業、專業、產品討論區,營造學習氛圍。

3.在研方面。由新桂商企業家提供研究課題或研究課題的某個環節,通過設置一定的獎勵規則,激發專業教師、學生主動領取研究任務,通過組建研究團隊,開展研究工作,完成研究任務并獲得相應獎勵。借助“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等比賽,帶動更多師生參與科學技術研究與市場研究,提升解決區域產業企業難題的能力。

4.在用方面。由新桂商企業家針對自身企業情況提供需求信息并公開發布,包括用人計劃、產品設計、市場開發、品牌推廣等,學生根據興趣與企業雙向對接,完成任務即可獲得企業承諾的獎勵。

(二)實施“八個共同”的主要內容

1.共同制定培養標準。每年6—7月,學校組織人才培養方案論證工作,邀請校內外專家到校指導,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商科專業的校外專家主要由新桂商組成。根據新桂商對不同專業的人才需求分析,商科專業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根據崗位核心能力要求確定培養標準,力爭畢業生專業能力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

2.共同完善培養計劃。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包括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校注重收集新桂商的反饋,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更新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法,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3.共同構建課程體系。通過雙方不斷磨合,學校與新桂商不斷改革課程體系,樹立新型教育思想,更新教學方式方法及內容。首先,由專業教師、新桂商組成的教學團隊根據實際教學過程中的發現不斷調整課程體系,圍繞學生需求、社會需求共同構建完善應用型課程體系。其次,通過開發豐富多樣的課程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視野。

4.共同開發教材講義。依托教改科研項目等載體,學校出資鼓勵校內教師與新桂商共同開展教材研究與開發。一方面,通過新桂商案例采集與整理編制相關案例集,用于商科類專業課堂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圖片與視頻拍攝、文字編輯等方式實現教材數字化、信息化,通過線上建課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

5.共同組建教學團隊。一方面,學校經過篩選,聘任部分新桂商為特聘教授,以加強師資力量,滿足部分課程一課雙師的要求,并提高部分課程實踐授課環節的水平;另一方面,新桂商相關企業可在假期接收部分教師到企業開展實踐鍛煉,提高校內專任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

6.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同建設實訓基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校內實驗實訓室建設過程中,積極邀請新桂商到校參與論證,提高實驗實訓室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學校與部分新桂商簽署協議,落實畢業生就業及在校生實習實訓等安排。其中,學校與廣西賽盟、廣西和桂、國海證券等企業已建立了較穩定的合作基地。

7.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從新生入學開始,學校就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新桂商參與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不管是專業課程授課,還是畢業論文指導,借助與新桂商良好的合作關系和龐大的資源背景,學校充分調動新桂商的積極性,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在創新創業方面,新桂商也積極承擔指導工作,為學生提供項目來源,給學生提供技術和管理指導,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8.共同評價培養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以能力為本位,強調產出導向。學生的學習成果既要由學校來評價,更要由企業來判斷。在評價標準中,學校注重過程考核、能力考核、多方位考核,注重采集學生實習、就業等信息,分析企業評價,不斷推進教學改革,與企業形成了高效順暢的溝通閉環。

結語

以“八個共同”為導向,通過商科專業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的建設,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商科專業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單一的培養模式,縮短了教和學的距離,拉近了研和用的關系,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了企業的參與動力。同時,平臺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降低協同育人成本,打造了商科協同育人新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學校、教師、學生、企業四方實時互動,以視頻公開課、微課、在線問答、科研組織、項目競賽、網上銷售等方式,實現教、學、研、用四位一體有機融合,提高了協同育人效率。協同育人平臺不僅是一個培養學生的平臺,也是一個觀察時代的窗口。隨著產教協同的深度拓展,商科類專業將根據區域產業需要,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地方經濟輸送切合實際需要的商科應用型人才。

猜你喜歡
商科應用型校企
面向現代產業急需 培養復合型商科人才
百萬擴招下高職校企合作演化穩定性分析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立足“農”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風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課程教學模式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農學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的探索與實踐
應用型高?;旌鲜叫滦途W絡課堂教學改革
新商業模式下新商科通識課建設的思考和探索
《中國學生商科留學報告》:中國留學生扎堆商科熱度不減理性回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