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報道采訪技巧的分析與思考

2018-12-13 02:47史力
新聞世界 2018年12期
關鍵詞:采訪技巧記者三農

史力

【摘 要】新聞采訪是傳播的第一道工序,采訪決定寫作,決定傳播。農業報道的特點對采訪活動提出了獨特要求,本文從五個方面總結了農業報道采訪中的經驗。

【關鍵詞】“三農”記者;農業報道;采訪技巧

新聞采訪是寫作的前提,是指為獲取信息對客體所進行的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記者的采訪基本功是否扎實,技巧是否得當,直接影響采訪效果。在普遍的規律和技巧之外,農業報道又因對象的特殊性、行業的專業性,對采訪提出了獨特要求。在新聞采寫實踐基礎上,本文對農業報道的采訪技巧進行分析,總結出五點經驗。

一、采訪狀態要“松”

——采訪農民不宜太過嚴肅,直奔主題,一問一答,應以拉家常的方式,旁敲側擊,在“閑聊”中收獲生動的素材

采訪是交談的藝術。不少采訪對象第一次接觸記者,會緊張拘謹,甚至變得木訥。這時,有經驗的記者往往會和采訪對象先拉拉家常,說說題外話,以緩解緊張情緒,新聞界稱之為“拆墻”。農民普遍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對農業生產也缺乏系統理性認識,更很少接觸新聞記者。如果采訪過于正式,安排在會議室正襟危坐,直奔主題,一問一答,會讓采訪過程“很緊”,聊不出生動有趣的細節。因此,采訪農民時尤其需要“拆墻”。

有一年春季,記者在皖南就春茶生產進行調研。地方上的同志在鄉政府安排了會議室,上了茶水,幾位茶農坐一排,記者與當地同志坐對面,如同開會匯報。采訪尚未開始,會議室便彌漫著嚴肅的氣氛,記者心底便直打鼓。果然,幾句一聊,茶農個個面無表情,對記者拋出的問題也只是簡單地點頭或搖頭,最多蹦出幾個字。鄉里同志反復做工作也無濟于事。這時候記者看外面陽光燦爛,春光正好,靈機一動提議“天氣這么好,每人帶把椅子,大家到外面坐著吧”。于是大家到院子里隨意坐下。這時候記者并沒有直接聊茶葉,而是問一個中年男人家庭情況。

“你家幾個孩子?上幾年級了?”

“兩個,一個初中,一個高中?!?/p>

“呦,那你負擔不??!”

“家里幾畝茶,都供兩個孩子讀書了?!?/p>

“那你茶園收入還可以啊,忙活2個月就能供孩子上學?!?/p>

“比打工強?!?/p>

……

這樣一來,不僅話題自然而然落到茶葉上,而且這樣的對話不正是好的素材嗎?看記者跟他聊的熱鬧,其他茶農耐不住,也加入話題,很快熱火朝天聊起來。

多年前,記者在太湖縣采訪農民負擔問題。走村串巷,巧遇一個農民正要鎖大門出去,腳旁放著一個行李箱。得知來意后,他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去坐,但記者說“就在這里聊聊吧,不耽誤你出門,你這是要去哪?”

“去上??磳O子?!?/p>

“你老伴呢?不陪你去???”

“她沒回來,我回來收油茶的,收完了昨天晚上想想沒事了,臨時決定今早就走?!?/p>

“說走就走,大爺你真瀟灑?!?/p>

這時候老大爺哈哈笑起來了,他說“現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也不用交稅了,村干部管不到我?!?/p>

以閑聊的方式,自然地延伸到了稅費改革話題。隨后記者跟老大爺細細算了一筆稅費改革前后的負擔賬,與他作別。短短10分鐘的聊天,記者獲得了生動精彩的素材,為寫作打下了扎實基礎。

艾豐在《新聞采訪方法論》中談到,善于尋找共同點,哪怕微小的一點,就可以打破令人窘迫的僵局。 這樣的閑聊,以共同生活經驗里的話題起步,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尋找“接近點”和“共鳴點”,最大程度淡化采訪的緊張氛圍,讓雙方都放松下來,才能進行深入交流。把采訪主題夾雜在家長里短中,循序漸進,記者收獲的是帶著泥土氣息的鮮活素材。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是閑聊,記者狀態可以放松,但腦子不能松,要時刻繃緊采訪的“主題弦”,把握聊天主動權,有放有收。所謂“放”就是話題可以說遠一點,散一點,這樣有助于采訪對象放下心理包袱。所謂“收”,就是說記者要能把握聊天的方向,敏銳捕捉到采訪對象的“話頭”,將其適時引導到采訪主題上,否則就會越扯越遠。

二、采訪過程要“活”

——農業采訪是個綜合的過程,需要“動起來”,與農民到田間地頭、魚塘鴨舍,多做情景式采訪,才能收獲豐富而生動的細節

名記者邵飄萍曾說過,記者應該“其腦筋無時休息,其耳目隨時警備,網羅世間一切事物而待其變動”。這就告訴我們,采訪是個綜合的過程,既有問答,更需要調動各種感官。尤其是在農村采訪,要用眼睛觀察周遭環境,用鼻子呼吸大地和莊稼的氣息。這些感官認識會豐富報道內容,提升感染力。

“活”意味著要到一線去。與以往比,當今采訪手段日益多樣。比如可以通過電話、郵件、手機短信進行采訪,甚至可以通過視頻,清楚地看到上百公里外村莊的田間情景。但這些只能作為輔助手段。農業報道想獲得鮮活的素材,必須到田間地頭去。

今年9月,碭山酥梨收獲的季節,記者前往采訪。一路上記者都在構思文章結構,主題如何定?開頭如何更精彩?謀劃了幾個都不甚滿意。當車子到了鄉野,路兩旁梨園里樹上掛滿了黃燦燦的梨子,遼闊的黃河故道一派豐收景象。進了梨園,空氣里彌散著酥梨清香,咬一口酥脆爽甜。這些視覺、嗅覺和味覺刺激,很快讓記者抓到了“日子像酥梨一樣甜”的主題,同時“黃河故道過皖,留下蕭碭萬頃沙土良田,孕育出中外馳名的酥梨”的開篇段落也醞釀出來。倘若不是到了田間地頭,沒有各種感官的綜合感受,是無論如何也抓不到這些文字的。

“活”還意味著要多進行情景式采訪。提倡情景式采訪,是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坐在農家院里聊一聊,固然可以收獲不少,但這樣的交流還不夠充分。記者常常會與農民聊過后建議到地里走一走,或者是到豬舍、雞棚看看,與農戶一同勞動。這樣不僅能獲得更多感性認識,更重要的是農民進入日常勞動環境后,會變得更加放松、自信,細節還原度高,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精彩素材。

今年8月,記者到廬江縣采訪農村稅費改革。采訪對象曾經是個村干部,但談到黨的惠農政策變化,總是太抽象。于是記者便要求跟他到承包地去看看。

到了地里,這個大戶完全忘了在接受采訪,回歸了他種糧大戶的身份。當看到野花遮住路,司機猶豫時,他大聲說“沒事,放心開,這路去年政府拿錢修過,裝1萬多斤稻的農用車都能走?!痹谝粔K寫著 “白湖鎮一季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片”的牌子旁,他侃侃而談:這個是濕潤灌溉法,你看田里不像一般的稻田漫著水,這樣增加土壤透氣性。作為示范片,縣里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傾斜支持,每畝補助150元。他還興奮地帶記者去看剛剛修葺好的灌渠。

“為啥在你家問你,這些你不說?”

“想不起來嘛!”他不好意思地笑著說。

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曾說:“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蔽淖中侣勔彩侨绱?。情景式、體驗式的采訪,為記者提供了一個深入觀察農業生產細節的機會,對采訪主題的認識會更全面、立體和生動,對原來枯燥而專業的農業名詞有了感性而具體的認識。而且,在熟悉的生產場景中,農民才能放松,并且回憶起生動的細節。多跟隨農戶到田間地頭走一走,邊走邊聊。在田頭談良種,在雞舍談技術,在魚塘邊算收入賬,農民的話匣子自然會打開,令你收獲寫不盡的生動素材。

三、采訪語言要“土”

——學習掌握農民的語言,把官方的、書面的語言轉換成鄉土表達方式,讓農民聽得懂、不排斥,對話才能“有來有往”,話題的深度和廣度才能得到拓展

采訪是一門交談的藝術。記者要了解某個群體,就要熟悉這個群體階層和職業的特殊用語,聯絡用語、符號等。這個在農業報道的采訪中更為突出。在企事業單位或政府機構,提問和交流的用語常常比較正式。而到了鄉村,書面化的用語會讓農民產生心理隔閡,交流起來很困難。這就要求記者學習掌握農民的語言,熟知鄉土表達方式。

比如,如果到農科院采訪,可以使用“單產”“千粒重”“分蘗”這樣的小麥生產術語,但到了鄉里和農民交流,就要說“畝產”,詢問“麥子成不成”“苗子壯不壯”,說“農民的話”才讓農民能聽懂。

記者在參加一些集體采訪的時候,常常發現有記者向老農民發問“你是如何提高小麥種植效益的?”“現在糧食供求關系變了,你怎么看?”“提高種地效益,你對黨和政府還有什么希望?”這樣的問題,別說一個農民,即便是一個村干部恐怕也會目瞪口呆,無從說起。而一旦農民變得拘謹,心理上排斥,認為你是“城里來的人”,采訪便難以繼續。

這就要求我們在采訪中多留意農民的語言,看看他們是如何表達“效益”“產量”“供求不平衡”“惠農政策”的。有心者應在采訪中多注意收集一個地區農業方面的“土語”,了解和掌握這個地區農民獨特的語言。采訪中適當運用這些語言,不僅有助于更加準確順暢的交流,還能消除陌生感,克服心理上的障礙,讓被采訪的農民迅速產生認同感,打開話匣子,讓單向的采訪變成有來有往的交流,激發采訪對象的興趣,話題的深度和廣度就得到了拓展。

四、采訪提問要“?!?/h3>

——扎實的專業知識是采訪活動的基礎。沉下心多走基層,多與農民交流學習,在采訪中不斷積累,才能成為農業的行家里手,提問才能切中要害

“提問是記者的天職?!碧釂栙|量的優劣直接影響采訪質量。

多年前,記者剛接觸農業,前往皖北采訪夏收。這是一塊科研部門的試驗田,種植著數十個品種?,F場負責的省農科院教授介紹情況,用“千粒重”“畝穗數”“穗粒數”來說明品種優劣,并介紹從播種的種子包衣到分蘗期、孕穗期的管理。專業術語令記者云里霧里。隨后的提問環節記者也無從問起,專家也意猶未盡,采訪草草結束。

與之相反,去年在宿州市采訪玉米生產,記者與當地農業部門干部交流安徽玉米銷路問題,記者表示“玉米面積大,搞鮮食玉米、青儲玉米只能是點綴,必須立足于飼用玉米?!薄拔沂∮衩资斋@期往往雨水多,容易霉變產生病毒,飼料廠不敢收。作為畜牧業大省,我省每年還要從外省調運玉米,這是典型的供求失衡問題。為此就要發展烘干設施,發展安徽籽粒飼用玉米?!边@些專業的觀點讓采訪對象頻頻點頭,此時他們已經將記者看作一位業內人士,交流的話題就深入起來,就能摸到真實情況。

這些經歷都告訴我們,扎實的專業知識是采訪活動的基礎。尤其是農業專業性強,如果沒有相應的專業素養,提問就提不到點子上去,和采訪對象也無法深入溝通交流,有時候還會被采訪對象輕視。記者對各項農事了然于胸,就能在現場觸類旁通,透過零碎的現象發現普遍性規律,歸納總結,進而形成切中要害的問題。

成為一名專家型記者,就要多鉆研、多請教、多積累。掌握農業相關知識,并非一定要是科班出身,每一次采訪活動都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只要有心,同樣的問題第一次陌生,第二次就熟悉。沉下心多走基層,多與農民交流學習,在采訪中一次次積累,就會慢慢熟悉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特點,采訪中就不會說外行話,提問題就更有的放矢。

五、采訪選點要“精”

——對基本農情爛熟于心,根據報道主題精心選擇采訪點。要培養敢于吃苦樂于吃苦的精神,以深入扎實的采訪贏得優質的作品

新聞史上的大家,都喜歡做蹲點式、調研式報道,這種“解剖麻雀”式的采訪,可以深入一個“點”,通過對個別地方、個別單位、個別典型的科學剖析,求得對普遍情況的真正了解和對一般規律的正確認識?!敖馄事槿浮毙Ч绾?,除了采訪者的作風、能力外, “麻雀”選得好不好非常重要。尤其是農業報道,有些主題必須到特定的地區去采訪。比如報道安徽的水果產業,碭山是繞不過去的。報道石斛產業必須去霍山。探訪小麥結構調整,必須去皖北主產區。倘若選錯了地點,采訪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比如,記者采訪產業扶貧。因同期在六安某地有個會議,便請當地安排一個采訪點。顧及會議,采訪時間就比較緊張,點不能太遠,這樣定下來的采訪點就不夠理想。采訪一開始記者便感覺不順當,和預想的主題有所偏離。村里的產業不夠強,特色也不夠鮮明,勉強將采訪完成,返程途中如鯁在喉,寫作的時候也磕磕絆絆,實在是一次失敗的采訪經歷。

很快記者再次安排去績溪縣采訪同樣的主題。這次是當地山核桃開桿采摘,時機很好。而當地通過發展山核桃產業,扶貧效果非常顯著。更重要的是,山核桃是當地山區特色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成為不少貧困村的支柱產業。為此,記者與該縣扶貧辦及農業負責同志反復溝通,請他們精心選擇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村。雖然最終定下的采訪點在大山深處,盤山公路1個多小時才到,而且住宿等條件很差,但采訪過程非常精彩扎實,寫作也一氣呵成,見報后廣受好評。追根溯源,是正確的采訪點為優秀的作品提供了前提基礎。

范敬宜曾說,無論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到怎樣的程度,那種扎實刻苦的作風,高度的敬業精神都是不能丟的。與許多領域不同,農業生產在田野山間,很多地方路途遙遠,道路崎嶇,各種條件也很差,對記者的毅力和敬業精神是個挑戰。這個時候一個松懈,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略差”的采訪點,固然也能完成報道,但與更深入的采訪帶來的作品相比,就要遜色很多。不怕吃苦,不怕跑路,今天依然是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堅守的職業作風。作為一名“三農”記者,要做好農業報道,就要把一個區域的農情爛熟于胸,根據報道主題需要挑選出最符合要求的采訪點。要培養敢于吃苦樂于吃苦的精神,以扎實的采訪贏得優質的作品。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

猜你喜歡
采訪技巧記者三農
贊分鹽鎮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三農”熱點
新階段“三農”工作的新主線
新聞采訪中的采訪技巧運用分析
一位新華社記者談調查性報道的采訪突破技巧
電視編導與記者的區別
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分析及闡述
基于新聞采訪特征分析的采訪技巧探討
從電視訪談節目看名記者的采訪技巧
2013年度“三農人物”揭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