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傳短視頻中挖掘傳播正能量的“黨報路徑”

2018-12-13 02:47吳偉鋒
新聞世界 2018年12期
關鍵詞:主流媒體

吳偉鋒

【摘 要】湄洲日報把“老人斑馬線上脫帽鞠躬致謝禮讓車主”的題材做到極致,從網傳短視頻中深入挖掘傳播正能量的“黨報路徑”,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宣傳,全力擴大社會影響力。在新媒體時代發展的新趨勢下,黨報新聞工作者要善于發揮媒體特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形勢宣傳、主題宣傳、熱點引導等日常新聞宣傳工作中,充分體現出黨報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傳遞正能量。

【關鍵詞】網傳視頻;主流媒體;正能量傳播;黨報路徑

今年記者節期間,福建省新聞界慶祝中國記者節暨新聞獎頒獎大會在福州召開。莆田市湄洲日報社選送的報紙消息《小車斑馬線前禮讓 老人脫帽鞠躬致謝》獲得2017年度福建省新聞獎一等獎?!袄先税唏R線上鞠躬致謝”這一事件原本是一則網絡流傳的9秒短視頻,作為黨報,是怎樣第一時間把握網絡熱點,并深入印證網傳視頻的真實性,又如何挖掘背后的正能量新聞?這與湄洲日報社一貫注重挖掘典型報道、弘揚正能量、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氛圍等有密切關系。

近兩三年,湄洲日報社緊緊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宣傳工作重點,在報社社長許晨聰的精心指導、總編輯林文家的主抓策劃下,推出《人人關心 人人支持 人人參與——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大家說》等系列特刊,通過《美麗莆田請看我》《尋找身邊文明人》《好人365》等欄目,刊登《好協警陳碧海:風雨無阻情系“護學崗”》《退休老人陳文開:手繪文化墻傳遞正能量》《“的哥”林開進:開文明車 做文明人》等稿件近千篇,湄洲日報社莆田網、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也同步刊播,深入宣傳誠信人物、好人好事、典型事件,樹立榜樣,發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進一步激發廣大市民干事創業的熱情,加快推進美麗莆田建設,創建美麗中國的示范區,努力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生動范本。

正是有這樣的豐富經驗和運作此類新聞的基礎,湄洲日報社才會充分利用新聞線索,從一則9秒網傳小視頻窺探出背后的大故事,主動作為,攻破采訪難題,作出獨家報道,讓新聞報道凝聚起新的磅礴力量,產生宣傳疊加效應,獲得莆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好評,也贏得社會各方點贊。

路徑一:發揮主流媒體權威性,強勢介入定調“網傳”事件真假

去年8月4日中午,“老人斑馬線上脫帽鞠躬致謝禮讓車主”的一條很吸引眼球的9秒短視頻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瘋傳,記者第一反應就是這個視頻是真是假?是發生在莆田的嗎?

面對這個微信朋友圈發出來的“震撼心靈”的視頻,作為黨報記者,第一件事就是求證,通過反復觀看視頻,判斷出該視頻發生在莆田,湄洲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當日下午即制作微信新聞《莆田一老人過斑馬線遇車主停車禮讓,接下來的一幕感動了所有人》,及時推送出去。作為地市黨報官微推送這一條微信,一下子引發許多網友關注,同時點燃新聞爆點,同城各級網站紛紛關注,爭相推出相關報道。

新媒體快速崛起,并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受眾門檻低等優勢吸引了大眾的眼球,但傳統媒體的權威性不可替代。因此,二者的融合不僅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還可以使正能量的傳播方式多樣化,傳播效果達到最大化。

在“老人斑馬線上鞠躬致謝禮讓車主”事件中,盡管通過官微傳播已經形成了正向聲音,但畢竟缺乏官方支持。根據網上輿情反映情況,記者越發感覺到這條新聞的份量,當即聯系莆田當地交警部門,欲通過視頻監控進一步了解其中原委。采訪中,民警表示,她在該路段執勤,曾看到這讓人感動的一幕。當時老人行動緩慢,除了視頻中這次鞠躬致謝外,老人走過斑馬線先后鞠躬3次。

記者經過多方查證采訪,采寫了《小車斑馬線前禮讓 老人脫帽鞠躬致謝》一文。湄洲日報社領導高度重視,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正能量題材,是這幾年莆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一個縮影,認真處理該篇新聞稿,在湄洲日報8月6日頭版顯著位置刊發,并配發了老人鞠躬的截圖照片,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這是湄洲日報作為傳統媒體第一家在報紙上刊發了該新聞,向社會傳遞一個重要信號,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充分體現出黨報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導向是靈魂,內容是根本。湄洲日報作為該事件在傳統媒體中的首發者,展現出主流媒體對熱點新聞的敏銳性和掌控力,確實做到快人一步,高人一籌。

路徑二:黨報敢于培育“網紅”,聚焦受眾關注熱點精準樹立典型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紅”從原先的一個貶義詞,出現了變化,成為一個中性乃是正面的詞匯。尤其是在媒體融合的時代里,媒體融合呼喚更多正能量“網紅”,黨報應該根據社會事件發生推進的影響力和方向標,精準樹立典型,敢于培育“網紅”。

湄洲日報刊發《小車斑馬線前禮讓 老人脫帽鞠躬致謝》一文后,許多讀者不單單想知道該事件的真偽性,更好奇背后的故事。記者與莆田交警部門緊密聯系,通過路面視頻監控以及警方的一些特殊手段,查找到禮讓斑馬線的車輛,并與車主取得聯系。

莆田市交警支隊將這名“90后”女司機邀請到該支隊,并給她頒發“全民隨手拍”特別獎暨“文明交通最美駕駛人”榮譽證書,旨在呼吁廣大駕駛員遵守交通規則,主動禮讓斑馬線,爭當文明司機。當所有人關注車主的時候,恰恰忽略了鞠躬老人,部分記者采訪完了禮讓車主就紛紛發稿件了。但湄洲日報作出判斷,老人鞠躬同樣是新聞焦點,甚至更為重要。

記者幾經周折找到老人。脫帽鞠躬老人叫閔慶昌,88歲,是一名離休干部,居住在事發地附近小區,經常在當地走動。他說,現在車輛在斑馬線前能夠文明禮讓,說明創城取得明顯成效。作為一名普通市民,應該向參與創城、支持創城的每個人致敬感謝。老人的話語透著滿滿的正能量,令人感動。

記者迅速采寫了新聞《吳愛萍:自己只是做了一件該做的事 閔慶昌:向參與創城的市民致敬感謝》一文。報社總編輯林文家在后期文章編輯處理上,緊緊圍繞讀者所關心的新聞點,特別是在標題制作上突出人物,把當事人的名字嵌入標題,強化突出,樹立榜樣。在所有有關該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同城的幾家媒體還停留在報道禮讓車主,有的甚至文末還打出“尋找老人”的信息。但湄洲日報這篇追蹤文章首家報道了鞠躬老人,再次彰顯了黨報對重大新聞的駕馭能力。文章一刊發,報社官方微信立馬跟進,推送了《“老人過斑馬線遇車主停車禮讓”視頻紅遍全國!老人和司機找到啦!》一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形成合力,微信朋友圈大量轉發,最終產生了單個媒介無法完成且優于各種介質簡單相加的放大效果,之后多家媒體根據湄洲日報報道的內容紛紛去采訪老人,讓老人著實紅火了一把,迅速成為“網紅”。

經過湄洲日報地方媒體的一陣密集報道,以及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南方都市報、澎湃新聞、鳳凰新聞等一些在全國都很有影響力的“兩微一端”的新媒體轉發,該事件持續發酵,短短幾天,點擊量達上億次。隨后,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間新聞》、新聞頻道《新聞周刊》《24小時》欄目,分別播出“莆田:斑馬線停車禮讓 老人鞠躬致謝”報道。中央電視臺在報道這些新聞時,反復提到“莆田”“正能量”等一些關鍵詞,讓莆田以嶄新的美麗形象紅遍全國。

路徑三:創新突破借“題”發揮,媒體融合在新聞宣傳上要“1+1>2”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還需要保持和培養自己的個性。既要“融”進去,又要“融”出來,在繁雜的信息中游刃有余。要做一個有心人,去挖掘真、發現善、選擇美。通過不斷創新、突破,讓新聞報道充滿正能量,讓輿論引導的方式方法更加多元、多樣。

新媒體長于解決短、平、快的民生問題,傳統媒體則傾向于關注和思考深層次的、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問題。筆者認為,媒介融合不僅是機構融合,而且是業務融合,不僅是血液的互相輸送,而且是基因的相互轉化。媒體融合在新聞宣傳上要實現“1+1>2”。

以“老人斑馬線上脫帽鞠躬致謝禮讓車主”事件為例,湄洲日報抓住時機,充分利用新聞熱點,緊扣莆田市委、市政委中心工作,拓展新聞報道題材,不斷做強做大正能量新聞,為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湄洲日報借“題”發揮,緊隨其后在頭版推出通訊《文明新風彰顯美麗莆田氣質》,以此事件為新聞由頭,深度反映莆田創城工作得到群眾大力支持,產生文明“連鎖反應”, 方方面面出現的新變化、新氣象。報道既全景展示莆田近幾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取得成效,服務了當地市里工作大局,又深度挖掘部分新文明典型事例,營造濃厚創城氛圍,展現出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優勢。

從網傳短視頻中如何深入挖掘向上向善新聞?湄洲日報把“老人斑馬線上脫帽鞠躬致謝禮讓車主”的題材做到極致,從中探索出正能量傳播的“黨報路徑”,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宣傳,擴大社會影響力。新聞工作者要善于發揮媒體特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形勢宣傳、主題宣傳、熱點引導等日常新聞宣傳工作中,發現真善美,弘揚主旋律,發出好聲音,塑造正形象,傳遞正能量。

在新的傳播形勢下,廣大新聞工作者自覺承擔責任使命,加快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有效融合,特別是正能量新聞要線上線下互動,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互補,努力占據新聞傳播的制高點,牢牢掌握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動權,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好,把當代社會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眾的心聲反映好,就能在時代進步的潮流中,成為中華民族同心共筑中國夢的重要支撐。

(作者: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報社記者部副主任)

責編:姚少寶

猜你喜歡
主流媒體
新媒體語境下主流媒體的正能量傳播研究
淺析電視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
主流媒體回應網絡謠言引導輿論策略思考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探討主流媒體的改革
做好涉恐報道:媒體如何設置議程
主流媒體互聯網思維的現狀與實現路徑探討
打造醫院里的“主流媒體”
主流媒體如何在“反轉新聞”中當好定音鼓
我國主流媒體品牌融合趨勢和方向芻議
主流媒體網站內容建設的三個維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