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懲戒治醫鬧

2018-12-18 03:50老樹
老友 2018年12期
關鍵詞:醫鬧備忘錄懲戒

文 老樹

暴力傷醫 觸目驚心

10月14日人民網《北大醫院醫生遭毆打事件始末》一文詳細報道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生值班期間遭患者及其家屬毆打”一事。9月22日,一名男醫生在手術室門口與一名男子對話,突然男子伸手推搡醫生,醫生躲避幾下后,兩人扭打在一起,隨后被工作人員拉開,男子仍不依不饒追了上去。事件引起公眾關注。10月12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發布聲明強烈譴責破壞正常醫療秩序的肇事者,呼吁維護醫護人員人身安全,全力為患者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就醫環境。

傷醫事件并非偶發,“北大傷醫案”后,蘭州又現暴力傷醫。10月16日,澎湃新聞的文章《蘭州一男子非正規時間開藥遭拒,暴擊醫生頭部十余次后逃跑》對“蘭州傷醫案”進行了報道。10月15日中午,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傳染科劉醫生結束了便民門診的工作,正在整理診室。此時,一名中年男子前來要求開藥。因為上午的取藥時間已經結束,劉醫生建議他前往急診科掛號。就在劉醫生耐心解釋的過程中,該男子先是堵住診室不讓劉醫生離開,而后又突然發難,連續暴擊劉醫生左眼及頭部十余次,于12時15分逃離現場。暴行導致劉醫生眼部充血,頭部多處軟組織挫傷,并伴有明顯頭暈、惡心等腦震蕩癥狀。

10月20日新京報網發文《醫不好就打醫生?真有!24%中國醫生曾遭遇過身體攻擊》對近年的傷醫事件作了數據統計。在接受調查的2800多名醫生中,有83.4%的醫生經歷過醫療場所暴力行為,24.1%曾遭受身體攻擊。暴力事件的原因有提出插隊、加號等要求未被滿足,以及不接受安排、不接受治療、對治療方式不滿、患者搶救無效死亡、施暴者精神狀態不佳等。頻發的身體攻擊嚴重擾亂醫療秩序,危害醫護人員安全,其他形式的醫鬧也令醫護人員深受困擾。語言暴力、責難、損害名譽、聚眾鬧事、恐嚇……這些醫鬧很難防范,往往給醫護人員精神上的打擊,不少醫生自嘲從事的職業是高危職業。

醫鬧背后 究其成因

10月17日東方網的文章《暴力傷醫要懲戒,更要解決患者的困頓感》對醫患矛盾進行了深入探討。醫患矛盾的根源在于醫療行業積攢了太多負面情緒,如果單單將醫患矛盾歸咎于患者無理取鬧,顯然是不全面的。醫患矛盾大多時候是醫患雙方在溝通層面出現了問題。在面對疾病時,患者的精神極度脆弱,又缺乏醫療專業術語的知識。在涉及醫療流程、病理原因的溝通中,這些專業術語在醫生看來已經解釋清楚了,但對于患者就是難以充分理解。而且,對檢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治療的效果、存在的變數和風險,患者和醫生的期待值并不是對應的,于是誤解和沖突很容易產生。

10月18日新浪網《解決醫鬧,更要解決背后的問題》一文指出,醫鬧的背后,醫務人員與患者雙方其實都有著極大的不滿和委屈。一方面,醫務人員每日超負荷運轉,殫精竭慮治病救人。另一方面,患者在信息不對稱下所得到的資訊極其有限,處于十分被動的狀態。尤其在資源集中的大醫院,醫生的工作量巨大,有時不能很詳細地向患者解釋病情,病人很容易因此產生誤解或不滿,導致醫療糾紛的出現。而有關醫療糾紛的訴訟成本過高、審理周期過長,所以,當事人往往直接找醫院或找醫生。一些醫療機構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賠錢了事,更是縱容了醫鬧,使其成為一些患者及其家屬解決醫療糾紛的“路徑依賴”。

依法懲戒 正當其時

10月17日新華網《嚴懲暴力傷醫 樹起法治標桿》一文對“北大傷醫案”的結果進行了報道。據警方通報,打人者一人被刑拘,一人被取保候審。涉事醫生的反擊行為,被定性為“被迫”,不承擔任何責任。這樣的處理結果及時回應了社會關切,為同類事件樹起了標桿。這一事件的意義不止于此。2015年,醫鬧入刑,之后各類通知意見不斷印發。2018年10月16日,28部門聯合發布《備忘錄》打擊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行為。這幾年,人們已形成嚴懲醫鬧行為的社會共識??梢哉f,扭轉走偏的醫患關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時候放下重重顧慮,把腰桿挺起來,讓法律落地生根了。

10月17日央廣網的文章《28部門出手:暴力傷醫、醫鬧將面臨聯合懲戒》對《備忘錄》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秱渫洝诽峒暗膰乐匚:φat療秩序的失信行為是指破壞、擾亂醫院正常診療秩序的涉醫違法犯罪活動,以及2014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原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中所列舉的6類涉醫違法犯罪活動。懲戒措施有限制補貼性資金支持、限制招錄(聘)為公務員、將違法失信信息作為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審批時的參考等。

10月2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多部門聯手 懲戒暴力傷醫》一文稱,《備忘錄》最大的亮點是將涉醫違法犯罪行為人定義為“失信行為責任人”,并進而與誠信掛鉤。這就意味著,《備忘錄》對涉醫違法犯罪行為人的處罰從行政處罰、法律處罰延伸到了社會處罰。2013年以來,中國醫療糾紛總量累計下降20.1%,涉醫案件累計下降41.1%。盡管整體醫療秩序正在好轉,但大大小小的醫鬧卻尚未杜絕,廣大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仍需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在這樣的背景下,《備忘錄》的發布既回應了公眾關切,也對所有涉醫違法犯罪行為形成了震懾,可謂正當其時。

多管齊下 力促根治

10月22日央廣網的文章《跨部門聯合懲戒能否根治暴力傷醫頑疾》表示,28部門聯合發布《備忘錄》,這是繼醫鬧入刑后,我國懲戒涉醫犯罪的又一記重拳。但《備忘錄》對公安機關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公安機關在處理醫鬧以后,有義務通報給衛健委,再由衛健委通報給各相關的部門。這就要求公安機關要更加積極地對暴力傷醫事件進行關心和關注,有進一步積極的作為。此外,我們應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環境的改變上,環境的改變包括醫療體制環境的改變、醫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就醫感受的改變、醫生人文精神的回歸等,多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醫患矛盾問題。

10月23日新華網《懲罰醫鬧還須完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一文指出,對暴力傷醫必須零容忍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不過對于醫患關系以及醫療與法治的關系,我們不妨多一些“冷思考”。深究醫患糾紛的矛盾發生機制,探尋建設性的處理機制,才能起到曲突徙薪的作用。第一,需要進一步構建完善的醫患溝通機制,以及事后公平透明的調解、仲裁機制。第二,在處理醫鬧事件時,警方應及時公布信息,避免輿情發酵。第三,法律要充分保障醫生面對不法傷害時的防衛權。警察不可能隨時隨地提供保護,面對突發的暴力傷害,還需充分賦權醫生,讓他們勇于自我保護。相關公告也不能把醫鬧事件說成“互毆”。這種錯誤的定性,不可能息事寧人,反而壯了個別醫鬧分子的膽子,讓廣大醫生寒了心。

10月16日《中國婦女報》刊文《根治“暴力傷醫”頑疾應建長效機制》稱,對涉醫違法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應該始終保持,但根治醫鬧的根本之策是重塑和諧信任的醫患關系。首先,應從法律上改變目前醫患糾紛民事訴訟復雜、耗時長的現狀。其次,對醫鬧行為,醫療機構不應縱容部分違法行為人,無原則地接受調解。還有,醫院也應該建立申訴制度,患者如果對主治醫生不滿意,可上訴上級主管醫生。最后,媒體的輿論報道也應客觀公正,傳遞正能量,堅持平復大眾不良情緒。只有社會各方共同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醫患關系才能重歸于和諧信任,“北大傷醫案”才不會重演。

鏈接:國外如何處理醫鬧

美國:多方協調。美國醫院有專門的醫院警察為醫院提供服務。美國醫院還設有風險管理部門倫理委員會調解醫患糾紛。此外,為預防醫鬧等暴力事件,2004年美國職業安全和健康管理局頒布了《醫療和社會工作服務工作者防止工作場所暴力指南》。該指南就醫院如何建立安全的醫療環境,避免和防止暴力傷醫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指標。美國《勞工關系法》還明確規定,醫院必須為員工制定暴力事件的防范措施,否則會被處以巨額罰款。保險方面,美國醫生和患者均必須購買醫療保險,一旦出現醫療糾紛,由雙方保險公司解決,這大大減少了醫患的直接沖突。美國醫院均有預警系統,員工入職前都要接受安全培訓和反暴力培訓,如出現突發事件,醫護人員可立刻啟動預警系統。

日本、德國:調解優先。日本各地的醫師會設置了“醫事紛爭處理委員會”。該機構會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協調解決醫療糾紛,避免醫鬧事件的出現。與日本“調解優先”類似的還有德國。德國設有專門負責醫療事故庭外解決機構——醫療事故調解處,由各州的醫生協會單獨設立或幾個州的醫生協會聯合設立,保證醫療事故的處理妥當,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

英國、澳大利亞:法律優先。英國在2009年修正的《刑事司法與移民法》中增設了國民健康服務機構內滋擾行為罪。澳大利亞將暴力傷醫列為重罪,最高刑期可達14年。2011年,澳大利亞通過了兩項旨在加強醫院安全保障工作,確保醫護人員人身安全的決議。2017年澳大利亞維州政府升級法規:沖撞、試圖傷害警察、醫護人員及其他急救服務工作人員,將面臨強制性最少2年最高20年的刑期;任何讓警察及醫護人員置于危險之中的行為,最高可判10年;而且所有因此被拘留的人都不可被保釋。

加拿大:防范優先。2008年,加拿大出臺《院內攻擊性行為的防范與治理機制》(PMAB),其核心為成立“白色警戒行動組”,指的是醫院內配置專門的應急安全工作組,主要協助醫院處理患者的暴力威脅行為。當醫護人員出現危險時,可立即呼叫白色警戒行動組。PMAB還規定,如果遇到極端危險情況,如武裝分子的威脅,醫護人員應優先選擇報警,隨后再呼叫白色警戒行動組。

猜你喜歡
醫鬧備忘錄懲戒
忘卻歌
教育懲戒藝術仍值得繼續探索
讓懲戒教育有章可循
也談“教育懲戒權”
天一閣四事備忘錄
“醫鬧”痛點
Crying Foul
形成懲治“醫鬧” 合力維護正常醫療秩序
年終總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