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學者揭示馬鈴薯瘡痂病發病新機制

2019-01-04 21:25
蔬菜 2019年4期
關鍵詞:瘡痂病原菌測序

2019年2月1日,國際微生物學領域著名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組)雜志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高崢和周波課題組題為“The occurrence of potato common scab correlates with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geocaulosphere soil microbiome”的研究論文,揭示馬鈴薯瘡痂病與土壤微生物組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系。

馬鈴薯瘡痂病是由生痂鏈霉菌引起的世界范圍內的嚴重經濟病害。病原菌能夠種傳和土傳,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瘡痂病的發病幾率逐年增加,瘡痂病危害日趨嚴重。大量研究報道,土壤微生物與植物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前人已發現一些微生物(Bacillus,Pseudomonas等)能夠降低瘡痂病的發病率和發病程度,但關于土壤微生物組與瘡痂病的關系依然研究較少。

研究按照發病等級,選取發病較重和發病較輕的馬鈴薯植株,每株采集薯表土、根際土、根區土、壟溝土。熒光定量PCR和擴增子高通量測序發現,薯塊表層微環境與瘡痂病發生緊密相關。與發病重的樣品相比,發病輕的薯表土病原菌和細菌豐度較低、細菌多樣性較高、菌群共存網絡較復雜。相關性分析揭示,貪食菌、寡養單胞菌和農桿菌等微生物與瘡痂病顯著正相關;地芽孢桿菌、短桿菌和某類地嗜皮菌與瘡痂病顯著負相關。為進一步解析微生物群落功能與瘡痂病發生的聯系,研究進一步對薯表土進行了宏基因組測序。發現參與ABC transporters、bacterial secretion system、quorum sensing、nitrogen metabolism和一些cytochrome P450相關代謝途徑的基因顯著富集在發病重薯表土中,這些功能多數與植物病害發生以及瘡痂病毒素合成相關;而一些抗生素合成相關代謝途徑顯著富集在發病輕薯表土中。研究首次系統解析了土壤微生物組成和功能與馬鈴薯瘡痂病的關系,對揭示瘡痂病的發生機制和防治瘡痂病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瘡痂病原菌測序
兩種高通量測序平臺應用于不同SARS-CoV-2變異株的對比研究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致病力研究
生物測序走在前
馬鈴薯瘡痂病抗病資源鑒定和藥劑篩選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調查與預防淺談
植物免疫系統“合作”御敵
外顯子組測序助力產前診斷胎兒骨骼發育不良
馬鈴薯瘡痂病主要病原菌及防治藥劑篩選
試述馬鈴薯瘡痂病的發生及防治措施
基因測序技術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